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刘东 《中外医疗》2009,27(9):55-55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联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Ⅲ类骨性错颌的效果并分析效果的构成。方法选择15例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颌患者,应用前方牵引联合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术前术后拍头影测量片。结果SNA角平均增加1.97°,ANB角平均增大2.87°,说明代表上颌骨前缘的A点前移,上颌骨向前生长。U1-SN角增大1.9°,说明直丝弓矫治器有效控制防止了上切牙唇倾。代表下颌突度的SNB角减小1.16,说明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结论前方牵引矫治器结合直丝弓技术是治疗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有效手段,但患者年龄的选择和配合很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非扩弓前方牵引矫治器联合上颌全牙列(牙合)垫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11例.患者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前突,前牙反(牙合),磨牙近中咬合,下颌不能后退至前牙对刃.采取前方牵引矫治器联合上颌全牙列(牙合)垫式活动矫治器进行矫治,并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非扩弓前方牵引治疗可以刺激上颌生长,限制下颌的过度生长,通过下颌平面顺时针旋转改善颜面美观,纠正前牙反(牙合),矫治后SNA、ANB增大,A点前移,SN-MP增加.同时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非扩弓前方牵引矫治器是治疗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直丝弓技术矫治安Ⅰ、Ⅱ、Ⅲ类错颌畸形,并同期使用方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Ⅰ、Ⅱ、Ⅲ类错颌畸形相对照。结果:直丝弓矫治器临床操作简单,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临床操作费时间,达到矫治目标两组总有效日期直丝弓提前5—8个月完成矫治。结论:直丝弓矫治技术是一种高效实用的矫治技术,对安氏Ⅰ、Ⅱ、Ⅲ类错颌畸形都有良好的矫治效果,能有效矫治各种错颌畸形,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解决上颌骨发育不足,下颌骨骨性前突,患者不愿意拔牙的难题。方法采用上颌固定式快速扩弓装置对上颌骨施行矫形力,应用直丝弓矫正技术,基本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结果 10例经临床检查为上颌骨发育不足,下颌骨骨性前突,上下牙弓全牙弓反颌,上牙弓狭窄、下颌不能后退至对刃颌、矢状向为Ⅲ类面型的患者,进行正畸矫形力和直丝弓矫治技术的治疗,上颌骨快速扩弓效果、效果稳定而良好,上牙弓狭窄及全牙弓反颌基本解决,患者及家长满意。结论上颌骨矫形力和直丝弓矫正技术治疗上颌骨发育不足、全牙弓反颌、上牙弓狭窄,有利于上颌骨的正常发育,抑制下颌骨的不良生长,利于骨性反颌的治疗和保持。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78-80
目的分析直丝弓矫治加颌垫矫治恒前牙反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恒前牙反颌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予直丝弓矫治加颌垫矫治,分析和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后下颌突缩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下颌长度、下颌体陡度、下颌骨相对颅部的前后位置关系、上颌长度、面部生长方向及高度、上颌骨相对颅部的前后位置关系、上下颌骨相对颅部的前后位置关系、下颌中切牙角观察指标及上颌中切牙角观察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恒前牙反颌的患者使用直丝弓矫治加颌垫矫治,矫正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反颌状态,恢复患者口腔功能及侧貌美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Ⅲ类错颌矫治前后头影剂量变化,评价前牵引的治疗作用。方法:治疗组为12名Ⅲ类错颌患者,对照组为12名未治疗的Ⅲ类错颌患者。治疗组通过面罩前牵引和上颌扩弓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值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头影测量差异。结论:面罩前牵引和上颌扩弓治疗替牙早期的Ⅲ类错颌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前牙反[牙合]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前牙反[牙合]错[牙合]畸形患者应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结果:24例患者在平均16个月的矫治结束后,牙齿都已排齐,前牙覆[牙合]覆盖都已调节到度,磨牙关系也达到了中性。结论:直丝弓矫治技术是一种高效实用的矫治技术,对安氏Ⅰ、Ⅱ、Ⅲ类骨性错[牙合]畸形都有良好的矫治效果,能有效矫治前牙反验错验畸形。  相似文献   

8.
姜丽梅 《中外医疗》2010,29(34):80-80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对于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的应用及远期疗效。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合患者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范围5~10岁,平均年龄8.1岁,患者前牙反合,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近中磨牙关系,下颌不能退至对刃,应用前方牵引结合快速扩弓矫治前牙骨性反合,进行正畸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对于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的前方牵引治疗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下颌骨轻度向下向后旋转,面形改善,SNA显著增大,平均增大2.1°,ANB角增大3.0°,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初步结果表明前方牵引结合快速扩弓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十分有效,有利于Ⅲ类骨骼畸形的调整,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粘接式上颌夹板牙合垫加前方牵引,矫正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的治疗方法 及治疗前后牙颌结构的变化.方法 选择替牙期骨性反牙 合14例,年龄(6~10岁),患者均为前牙反牙合,上颌相对下颌后缩,采用自凝塑料制作上颌夹板式牙合垫的口内矫治器,和口外前方牵引器结合,矫正前牙反牙 合.结果 粘接式上颌夹板式牙合垫口内矫治器固位良好,作用力适度,和口外前方牵引器结合,治疗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治疗后前牙反牙 合解除,磨牙关系由近中转变为中性,前牙覆盖关系达到正常,面型改善.SNA角平均增大3.22°,ANB角平均增大4.52°.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 粘接式夹板牙合垫加前牵引,矫正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效果明显,利于Ⅲ类骨骼畸形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骨性错验临床使用效果。方法:运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18例,并进行矫治前的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8例以上颌发育不足为特征的Ⅲ类错袷患者经此方法矫治,均获得显著疗效。治疗前后Ptm—A、SNA增加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能刺激上颌发育,有利于骨性Ⅲ类的矫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小平导配合直丝弓矫治器在安氏Ⅱ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牙合]30倒,男17例,女13例,年龄12~14岁.均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结合上颌小平导打开咬合。矫治前拍摄X线头颅定位僻位片,待咬合打开,后牙有接触时拍阶段头颅定位侧位片。选择头影测量指标22项,对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MP—SN、PP—MP、S—Ar—Go三项指标在戴小平导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下颌平面角增大,并且主要是下颌骨后旋的结果。S—Go、N—Me、ANS—Me在戴用后也有豆著增大。这均有利于改善低角患者的面形。L1-MP(mm)、Overbite(mm)戴小平导后显著减小。而U6-PP(mm)、L6-MP(mm)显著增大,说明下前牙明显压低,上下后牙明显升高。结论小平导配合直丝弓矫治器在安氏Ⅱ类错[牙合]是一种快速有效解除前牙深覆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BT滑动直丝矫治技术配合微型平导矫治儿童前牙深覆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Ⅱ°和III°前牙深覆合的患者使用MBT滑动直丝矫治技术配合活动微型平导板矫治器进行治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20例。实验组用滑动直丝弓+平导板,对照组为未经矫治的原始资料。2组均拍摄头颅侧位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下面高分别为(68.90±2.40)mm和65.80±1.91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打开咬合平均时间,Ⅱ°深覆合平均4.1±2.2个月, III°深覆合平均5.5±2.2个月。结论:MBT矫治技术联合活动微型平导板矫治儿童前牙深覆合是一种快速有效打开咬合的好方法,并能有增加前下面垂直高度,改善面形,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建模的方法,探索建立上颌牙列直丝弓矫治器的力学分析模型。方法 采用螺旋CT对已完成排齐整平、处于关闭间隙阶段的正畸患者颌骨进行多层扫描,以医学数字成像和通讯标准(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中,利用灰度值的差异重建上颌骨与牙列;然后利用Geomagic软件进行优化后导入Ansys软件生成牙齿、颌骨、牙周膜、托槽、弓丝的装配模型。结果 建立了直丝弓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可进行三维有限元的力学分析。结论 建立了一套迅速建模的半自动运行程序,探索出了一种提高模型仿真度的可操作性强的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口腔正畸矫正弓丝固定方法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畸矫正弓丝两种不同固定方法对托槽周围致龋菌的影响,并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工作效率。方法随机选择使用固定矫治器的44名患者,采用随机法在牙列一侧使用结扎丝固定弓丝,另一侧使用结扎圈固定弓丝,比较两者的椅旁操作时间。并对患者托槽周围的菌斑进行细菌厌氧培养,研究使用两种弓丝固定方法3个月后牙面变形链球菌附着情况的变化。结果用结扎丝的拆、扎上下半口弓丝的总时间平均为170.89 s,用结扎圈的拆、扎上下半口弓丝的总时间平均为121.46 s。经统计学分析,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固定矫治器粘结后托槽周围牙面菌斑变形链球菌数量和在总菌中的百分比有显著增高,但使用结扎丝固定弓丝与使用结扎圈固定弓丝的牙面菌斑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固定矫治器粘结后患者龋易感性增强。弓丝固定材料的选择并不会对相应牙面菌斑的致龋性产生直接的影响。用结扎圈进行弓丝结扎固定能够节省椅旁操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但结扎圈的使用不能完全替代结扎丝。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垫式舌侧矫治器和混合式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假性前牙反的疗效。方法应用垫式舌侧矫治器和混合式直丝弓矫治器各治疗前牙牙性反或功能性反患者30例,统计两组病例主动治疗时间和反解除时间,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对软硬组织变化情况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垫式舌侧矫治器治疗前牙反时反解除平均时间比混合式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前牙反时反解除的平均时间短,主动治疗时间则较长。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其上下前牙牙轴及上下唇软组织都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矫治后患者的上颌软硬组织突度都有增加,下颌软硬组织突度都有减小,侧貌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垫式舌侧矫治器也是治疗前牙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收集错牙合畸形患者50例,均采用MBT(3M)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结果50例患者经12~20个月的矫治(平均16个月),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MBT直丝弓矫治器可用于国人的各类错牙合矫治,但各案仍需个别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使用多曲方丝弓技术和直丝弓技术(使用"摇椅形"弓丝)治疗前后的颌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探讨成人开(牙合)畸形不同的矫治设计和矫治技术的选择.方法:选择28例(男性10例,女性18例),18~35岁前牙开(牙合)畸形患者,按照开(牙合)程度把28例病人分成2组.14例患者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另外14例患者用直丝弓技术矫治.两组开(牙合)程度OB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为O.462),表明两组间无差别,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比较不同的矫治方法矫治前后的变化和矫治时间的差异.结果:多曲方丝组矫治后上、下颌切牙伸长,且上切牙内收,上、下磨牙直立并略压低,前牙达到覆(牙合)时间和矫治完成时间短于直丝技术组..直丝技术组矫治后上、下颌切牙伸长,未见内收,下颌磨牙直立.结论:矫治开牙合多曲方丝弓技术疗效优于直丝弓技术;疗程短于直丝弓技术.  相似文献   

18.
徐先绿 《中外医疗》2012,31(11):2-3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支抗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临床治疗。方法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微螺钉种植支抗对安氏Ⅱ类患者,前牙深覆盖及深覆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上颌磨牙远中移动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患者前牙覆颌覆盖关系和Ⅱ类磨牙关系改变,以及面型凸度的改善程度。结论微螺钉种植支抗结合滑动直丝弓技术可以远中移动磨牙,并且有效而稳定,维持牙弓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PAR指数对比研究个性化舌侧矫治器与唇侧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上常见的成人错矜畸形患者共30例,将患者平均分成二组(A组和B组)。A组完成个性化舌侧矫治病例15例,B组完成传统唇侧直丝弓矫治病例15例。采用PAR指数对二组患者矫治前后的牙齿排列、颊侧咬合关系、覆盖、覆矜及中线情况进行评分和比较。评价二种不同矫治器的治疗效果,并对比二种矫治器的矫治疗程。结果二组患者治疗后各项PAR分值及PAR总分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权总分差与加权总分减小百分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权总分差〉22,加权总分减小百分率均〉70%;二组临床矫治疗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舌侧矫治器与唇侧直丝弓矫治器的临床矫治效果与矫治疗程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都能达到令人满意的临床矫治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单侧推磨牙向后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上颌牙弓不对称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同时与传统头帽口外弓(不对称面弓)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亚类错12例,随机分成A、B二组,A组采用微种植体支抗,植入位置在磨牙远中关系侧第一前磨牙与磨牙之间根方,4周后加力;将Ni-Ti螺旋弹簧压缩后置于上颌第一前磨牙与上颌第一磨牙之间,推磨牙远移,将磨牙远中关系侧推磨牙向后开展间隙的同时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整平牙弓,调整上颌中线,纠正不对称的上颌牙弓。B组用头帽口外弓(不对称面弓),4周后力值恒定为2.94~3.92 N。采用模型测量、头影测量分析观测其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上颌单侧推磨牙3~9个月开展足够间隙后,所有病例磨牙均达到中性关系,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上牙弓均达到对称效果。实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单侧平均移动距离4.55 mm,疗程3~5个月,平均移动速度1.27 mm/月,上颌第一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2.47°,磨牙旋转角度约1.18°,磨牙颊向移位0.93 mm,上颌中切牙唇舌向移动距离及长轴角度基本无改变。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单侧平均移动距离4.13 mm,疗程5~9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60 mm/月,上颌第一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2.36°,磨牙旋转角度约1.17°,磨牙颊向移位0.97 mm,上颌中切牙唇舌向移动距离及长轴角度基本无改变。结论两种方法在单侧推磨牙远移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强支抗的作用,未见前牙支抗丧失,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上牙弓均达到对称效果。但种植体支抗组不依赖于患者配合,疗效迅速,大大地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