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CT平扫及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表现。方法:对35例经临床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血栓位于直窦和下矢状窦,15例位于上矢状窦,7例患者累及横窦—乙状窦,5例累及多窦,7例患者累及脑深部大静脉及皮质引流静脉;对10例急性患者的CT平扫可见直接或间接征象;MRI平扫显示32例典型患者可见脑静脉窦内异常等信号或高信号影,流空效应消失,MRV检查显示受累静脉窦节段性或全程闭塞。结论:颅脑CT平扫是诊断急性CVST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对于亚急性以及慢性CVST患者,MRI平扫和MRV检查显示特征性表现,对于诊断CVST较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断。方法对1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年龄在23~46岁。②早期表现为头疼、呕吐、癫痫、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③MRI及MRV检查示:单纯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4例,上矢状窦合并横窦3例,单纯横窦1例。④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效果好。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临床无特异性,对可疑患者应及早行MRI MRV检查,以早期诊断,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程福璋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129-130
目的:分析以颅内出血表现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1例经MRI、MRV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该患者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无特异性。结论: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颅脑MRI及MRV对CVST的诊断敏感,且作为一种无创检查,较有创的DSA更易被患者接受,极大提高了CVST早期的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es thromboses,CVST)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颅内静脉窦的血栓引起窦腔狭窄、闭塞、脑静脉血回流和脑脊液吸收障碍的一种疾病。分为炎性和非炎性两类,以矢状窦、海绵窦、横窦血栓多见。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此病得以早期诊断。笔者采用静脉小剂量注射尿激酶治疗CVST,观察18例,疗效满意,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肝素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笔者应用低分子肝素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进行了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CVST患者62例,男16例,女46例,年龄21~72岁,平均40岁;其中上矢状窦血栓24例,乙状窦血栓22例,横窦合并上矢状窦血栓12例,直窦2例,均经临床与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的CT与MRI表现,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颅脑CT、MRI表现。急性期(发病<1周)11例,亚急性期(发病12周)6例,慢性期(发病>2周)4例。4例位于上矢状窦,6例位于上矢状窦并直窦、大脑大静脉及大脑内静脉,3例位于上矢状窦并横窦乙状窦,4例位于横窦并乙状窦血栓,2例位于下矢状窦,1例位于海绵窦,1例位于大脑上静脉并吻合静脉。结果 CT平扫18例,9例出现上矢状窦或窦汇高密度三角征,4例伴随横窦、乙状窦半月形高密度征,12例出现非动脉供血区出血性脑梗死,2例出现脑叶外周血肿;增强CT静脉造影(CTV)18例,全部显示血栓的直接征象,即静脉窦内充盈缺损。MRI检查15例,9例于T2WI和FLAIR序列上出现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被混杂信号影所代替,7例出现非动脉供血区出血性脑梗死,2例出现脑叶外周血肿并血管源性水肿;15例MRV显示静脉窦血栓12例,表现为受累的静脉窦或静脉不显影、狭窄或充盈缺损区。结论 CT与MRI检查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效方法,CT静脉造影(CTV)、MR静脉造影(MRV),多能显示血栓的直接征象,使该病诊断正确率显著提高,但是MR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存在较多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特点,探讨128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在颅内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7例患者均行头颅CT平扫,正常2例,异常5例,7例均行头颅CTV检查,全部显示一个或多个颅内静脉窦内充盈缺损,5例行MRI平扫及MRV检查,均有异常表现,3例行DSA检查,MRV及DSA结果均与CTV结果相符。结论:头颅CTV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检查方便、快捷,诊断准确,可作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头痛特点及其与脑脊液压力及静脉窦血栓部位的关系.方法 收集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头颅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证实为CVST的11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7例CVST患者中全头痛和非全头痛者分别占65.8%(77例)和34.2%(40例);脑脊液压力增高、正常和减者低分别占79.5%(93例)、7.7%(9例)和12.8%(15例);多静脉窦、双静脉窦和单静脉窦血栓形成者分别占44.4%(52例)、36.7%(43例)和18.8%(22例).全头痛组脑脊液压力升高、正常、减低的构成比分别为75.3% (58/77)、9.1% (7/77)、15.6% (12/77),非全头痛组分别为87.5% (35/40)、5.0% (2/40)、7.5% (3/40),2组脑脊液压力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头痛组与非全头痛组CVST部分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痛为首发症状的CVST以全头痛为主,以多静脉窦血栓形成多见,多伴有颅内压增高,但对于颅内压正常尤其颅内压明显减低的头痛患者,也应注意CVST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CVST患者的起病形式、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结果等。结果 ①中青年多见,多急性起病;②临床表现多样化,头痛最多见(86.1%);③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蛋白、细胞可轻度升高;④影像学表现为静脉血栓形成及脑梗死等;⑤低分子肝素治疗安全有效。结论 CVST病因复杂,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对可疑患者尽早行CT,MRI及MRV检查以明确诊断,确诊后尽早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的CT影像表现,分析其在脑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集的脑静脉血栓患者32例,分析其CT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及CT静脉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CT平扫:12例索带状高密度,11例上矢状窦三角形高密度,7例静脉性脑梗死; CT增强扫描:11例CT增强上矢状窦三角形低密度,10例脑实质水肿;CTV(直接CT静脉造影术):20例CTV显示相应静脉窦闭塞、不规则狭窄或充盈缺损;2例头颅CT平扫、增强扫描及CTV未见异常。结论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诊断脑静脉血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MRV诊断静脉窦栓塞2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沈家红  汪国石 《河北医药》2003,25(4):287-287
目的 通过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技术,提高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 对23例MRV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中,静脉窦血栓形成13例,直窦、下矢状窦血栓2例,海绵窦血栓形成3例,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2例,全静脉窦血栓形成3例,确诊率达100%。结论 MRV是一种安全、无创脑静脉血栓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继发于感染7例,非感染性18例,其中产褥期发病12例;5例病因不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癫痫及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中单纯肝素抗凝治疗23例,肝素联合静脉窦内溶栓治疗7例.本组22例患者痊愈,4例遗留残疾或后遗症,4例死亡.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变异很大且缺乏特异性,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因此关注患者是否存在CVST发生的高危因素,尽早行颅脑CT、MRI、MRV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后应积极地抗凝治疗,必要时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并纠正病因、对症治疗,大多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发病原因。方法对22例CVST患者的临床及头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CVST患者中男5例,女17例,发病年龄21~71岁,急性起病13例,亚急性起病9例,首发症状以头痛多见,其次为发热、意识障碍、肢体无力、抽搐及视力障碍,其中2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2例中DSA检查1例、头颅MRV检查21例,累及2个以上静脉窦者12例,以上矢状窦受累最常见,发病原因以分娩最常见,其它原因有口服避孕药、炎症、外伤、贫血等,22例中基本痊愈21例。结论 CVST以女性多见,首发症状以头痛多见,发病原因以分娩常见,可伴发躯体静脉血栓形成,多累及2个以上静脉窦,MRV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CT及MR对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或者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例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或者脑梗死患者的DSA、CT以及MRI图像表现。结果 2例为上矢状窦血栓,CT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合并多发性片状低密度灶,经MRI平扫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存在多发性脑回样低T1WI、高T2WI以及高T2FLAIR信号病灶,经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增强;经DSA检查显示左侧上矢状窦的充盈度较差,且大脑皮层静脉明显减少;5例为脑梗死,经CT平扫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存在多发性片状的低密度灶;经MRI检查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存在多发性脑回样低T1WI、高T2WI以及高DWI信号灶,经增强扫描显示局部存在轻度斑片状的增强;经MRS检查显示病灶区域内的乳酸峰值显著升高。结论产褥期合并上矢状窦血栓或者脑梗死的MRI以及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结合临床表现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32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VS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中以中青年育龄妇女多发:病因以产后高凝状态最常见,其次为感染、口服避孕药、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增多症等,有6例患者病因不明:多为急性、亚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视物不清、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局灶性神经缺损等多见:84.4%的患者D-二聚体增高;87.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影像学表现颅内静脉窦狭窄或闭塞、脑梗死、脑梗死伴出血等;治疗以脱水降颅压、抗凝治疗为主,根据病因、高危因素及并发症给予抗炎(感染性血栓)、扩容改善循环、抗癫痫对症治疗等;临床治愈18例,好转12例,无效1例,出现脑疝自动出院1例,总有效率为93.8%。结论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可疑患者及时做腰穿、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化验,可为诊断提供支持.监测治疗效果;影像学检查CTV或MRI+MRV、DSA具有确诊价值,是早期诊断CVST的关键;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和(或)干预高危因素、及早应用抗凝药物、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产妇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以及如何减少误诊率、提高治愈率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1年~2008年神经内科和妊产妇救治中心住院的16例妊产妇脑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了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资料、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产前发病4例,产后发病12例。多以头痛、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癫痫大发作等为首发症状,可有或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实验室检查多有纤维蛋白原升高、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升高等。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等多为双侧多发性脑梗塞,MRV及DSA显示为大脑浅静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等血栓。经综合治疗后除1例死亡外余病例均完全恢复,未留下后遗症等。结论:妊产妇脑静脉血栓形成其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易误诊。对起病较急的颅高压伴或不伴神经、精神功能障碍的妊产妇,需高度怀疑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应尽早行MRI、MRV或DSA等检查。确诊后宜尽早以脱水降颅内压、低分子肝素抗凝、巴曲酶降纤或尿激酶溶栓等综合治疗,可大大提高治愈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T平扫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CVT/CVST)中的影像表现,提高对CVT/CVSTCT平扫影像征象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CVT/CVST患者的头颅CT平扫的影像学表现,并与患者MRI、MRV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头颅CT平扫可准确诊断大部分的CVT/CVST患者,其特有征象出现率较高,10例病例中,出现条索征7例,静脉性脑梗死3例,脑出血3例,脑梗死合并脑出血的1例,直接征象出现率达70%,间接征象出现率达70%,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同时出现达60%。结论 CT平扫对早期CVT/CVST是一种快速、有效、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发病原因。方法对22例CVST患者的临床及头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CVST患者中男5例,女17例,发病年龄21~71岁,急性起病13例,亚急性起病9例,首发症状以头痛多见,其次为发热、意识障碍、肢体无力、抽搐及视力障碍,其中2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2例中DSA检查1例、头颅MRV检查21例,累及2个以上静脉窦者12例,以上失状窦受累最常见,发病原因以分娩最常见,其他因有口服避孕药、炎症、外伤、贫血等,22例中基本痊愈21例。结论 CVST以女性多见,首发症状以头痛多见,发病原因以分娩常见,可伴发躯体静脉血栓形成,多累及2个以上静脉窦,MRV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磁共振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确诊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5例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4例癫痫发作,3例发热,1例视乳头水肿,1例意识障碍。6例脑脊液检查显示压力明显增高,但常规生化均正常。影像学检查:7例头颅MRI出现静脉窦正常流空效应消失,代之以异常等或高信号影,MRV示静脉窦不显影,未完全再通时显示轮廓欠清。结论 CVST常见颅内压增高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脑脊液压力增高而无常规生化异常;MRI出现静脉窦正常流空效应消失,呈异常等或高信号影;MRV特征为受累静脉窦血流信号不规则或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围生期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围生期CVST患者11例,分析其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1例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头痛症状及神经系统局灶症状,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220mmH2O,且影像检查发现不同的脑实质病灶,可显示受累静脉窦,经予抗凝溶栓及对症处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结论围生期CVST的治疗并不困难,但关键是确定诊断,因此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掌握易发因素,进行必要的CT、MRI、MRV检查,明确诊断,综合治疗,减少患者的痛苦,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