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常规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诊治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68例,分为颈淋巴结转移组(28例)和未转移组(40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并与50例同期行甲状腺次全切除而未行颈淋巴结清扫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比较,观察两组并发症。结果颈淋巴结转移组平均年龄低于未转移组,而肿瘤直径、浸润甲状腺被膜、肿瘤多发等的比例均高于未转移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性别及肿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行颈淋巴结清扫组患者术后喉返神经损伤和低钙血症的发生率高于未清扫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肿瘤多发、肿瘤直径和甲状腺包膜浸润等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应常规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淋巴结数目和TNM病理分期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537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数、病理类型、TNM分期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结肠癌患者不同病理类型间淋巴结转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印戒细胞癌的转移度最高达到73.91%;肿瘤直径〉8cm的5年存活率仅为47.24%;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48.24%和35.13%。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生存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经右胸颈胸腹三野清扫食管癌根治术的胸段食管癌患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6例经右胸颈胸腹三野清扫食管癌根治术的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患者46例设为观察组,未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患者12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可能影响患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隆突下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与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为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VEGF和TIMP—1表达与乳腺癌浸润、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表达变化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5例乳腺癌组织VEGF、TIMP-1及细胞增值核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VEGF阳性染色率为88%,VEGF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Ki-67指数呈正相关(x^=7.31,P<0.05,x^=4.59,P<0.05,x^=10.71,P<0.01,x^=7.04,P<0.05)。TIMP-1阳性染色率为79%,TIMP-1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呈负相关(x^=12.81,P<0.01,x^=4.94,P<0.05,x^=9.9,P<0.05)。VEGF和TIMP-1联合表达与乳腺癌浸润转移及Ki-67指数显著相关(x^=13.09,P<0.01,x^=16.64,P<0.001,x^=8.63,P<0.05)。结论 VEGF高表达和TIMP-1低表达在乳腺癌浸润、淋巴结转移及细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Ⅲ 、Ⅳ区淋巴结活检在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中的意义.方法428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均行双侧甲状腺切除+ Ⅵ区淋巴结清扫术 ,其中232例行Ⅲ 、Ⅳ区淋巴结活检(B组) ,196例未行Ⅲ 、Ⅳ区淋巴结活检(A组).根据术中活检(B组)和术前B超(A 组)结果 ,颈淋巴结转移患者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B组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比例高于 A组(38.36% v s .23.47% )( P<0 .01 ) ,未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而再次手术例数少于A 组( P<0 .01 ).B组颈淋巴结转移率达38.36% ,颈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呈正相关( r=0 .96 ,P<0 .05 ).结论Ⅲ 、Ⅳ区淋巴结活检提高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减少因术后残留转移淋巴结而再次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和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规律。方法对161例行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1.50%,胸中段癌的淋巴结转移呈现双向性,胸上段癌向上转移和胸下段癌向下转移及部分跳跃性转移(P〈0.05);低分化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P〈0.05);食管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食管鳞癌。肿瘤浸润至深肌层和外膜后,其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明显相关。不同部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区域性,部分呈现跳跃性转移。食管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食管鳞癌。  相似文献   

7.
廖志振  章文龙 《江西医药》2021,56(8):1162-1164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食管癌根治术进行治疗,其中25例患者实施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观察组),另25例患者则实施二野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效果及分期变化.结果 观察的手术时间要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及阳性淋巴结数目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术后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对照组在手术前后的TNM分期并无较大变化(P>0.05),但观察组经过手术后,其TNM分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P<0.05);在术后的随访记录中发现,观察组肿瘤复发率及死亡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清扫对胸段食管癌患者的综合疗效及预后生存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开腹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淋巴结的清扫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于我院住院治疗欲行胃癌D2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2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至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予以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清扫淋巴结,对照组患者予以开腹胃癌根治术清扫淋巴结,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总数及两组患者不同胃壁浸润深度、不同手术方式、不同肿瘤大小及不同组织学类型时淋巴结的清扫数目。结果对于分化程度、肿瘤大小、生长部位、浸润程度等因素相同的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清扫的淋巴结数目与开腹胃癌根治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胃癌患者淋巴结清扫时,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行D2根治术时,第12组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为合理地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对我治疗组229例胃癌患者行根治性胃癌淋巴结清扫D2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肿瘤的浸润深度、病理分化程度及大小,与第12组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12a、12b、12p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9%、0.9%、3.5%,其中12a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肿瘤浸透浆膜与浆膜未受浸润的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0.0%和4.3%,浸透浆膜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低分化、高-中分化胃癌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0.5%和6.0%,病理低分化肿瘤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肿瘤直径≤5cm及〉5cm者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3%和20.3%,肿瘤直径〉5cm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12组淋巴结的转移和胃癌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肿瘤大小有关,胃癌行D2根治术中必须清扫。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C)和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VEGF-C和HGF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C蛋白在不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TNM分期的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HGF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C与HGF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VEGF-C及HGF蛋白表达与食管癌的侵袭、转移关系密切,两者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胸上、中段食管癌颈部上纵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030013)王春利丁悌冯守山郑丙祥马炎炎刘富才胡成广1988年4月至1997年2月间对130例胸上、中段食管癌行三切口食管、胃左颈部重建术,合并颈、胸、腹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分析了颈部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5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8例胸段食管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术后病理进行回顾分析,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 108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淋巴结的总转移率是53.4%,通过对术后病理的观察分析,P<0.05,OR值>1,表明浸润深度、肿瘤长度、分化程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这3个因素和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关联性。结论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规律是:由患者的颈部胸部和腹部向淋巴的引流区域进行转移,最常见的转移区域就是纵隔,然后是患者的腹部和颈部;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主要是肿瘤的长度、肿瘤浸润的深度以及分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经左侧胸部单切口与颈-右胸-腹三切口行食管癌根治术中的淋巴结清扫情况,探讨食管癌手术中合理的淋巴结切除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行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左胸单切口组32例和三切口组40例,对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天数、淋巴结清扫状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左胸单切口组与三切口组在手术时间[(225.44±11.98) min与(265.42±13.15) min]、淋巴结清扫数目[(8.031±1.153)枚与(11.821±1.138)枚]、住院时间[(13.212±1.294)d与(15.691±1.404)d]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201、25.302、14.010,均P<0.05);两组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均P>0.05).结论 两种术式食管癌根治术在手术难度、风险、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有着各自特点,应根据病变情况及身体承受能力灵活选择手术方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邓海燕  杨进琼 《河北医药》2008,30(4):440-441
目的研究分析盆腔淋巴结转移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情况,为合理性治疗子宫内膜癌提供依据。方法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5例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术中未作淋巴结清扫术1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2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病理(类型、分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年生存率研究组为77.14%(27/35),对照组为66.67%(8/1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盆腔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无淋巴转移者(P〈0.01)。结论病理分化程度低、深肌层及宫颈或附件(浸润)、远处转移、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手术方式选择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掌握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选择合理术式,减少手术创伤和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共105例外科手术切除的确诊为早期胃癌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以及相关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分析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本组共15例患者发生了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4.29%。黏膜下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黏膜内癌;肿瘤直径大于2cm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直径小于2cm者;低分化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高分化癌;有淋巴管浸润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没有淋巴结浸润的患者,P值小于0.05。结论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管浸润与否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关系不大。因此应根据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合理选择早期胃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第8p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行胃癌根治术且有第8p淋巴结清扫的9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93例胃癌患者中第8p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第8总体(P〈0.001)及第8a(P=0.001),其淋巴结转移度与第8及第8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第8p阳性淋巴结与肿瘤部位(P=0.004)、大小(P=0.013)、Bormann分型(P=0.013)、T分期(P=0.000)、N分期(P=0.000)和TNM分期(P=0.000)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肿瘤的T分期(P=0.000)和N分期(P=0.005)与第8p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结论第8p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T分期和N分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因素,为合理的胃癌根治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22例切除胃癌原发灶患者的病理资料,对肿瘤原发部位、大体形态、细胞来源、分化程度、肿瘤直径以及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而多因素分析则显示分化程度不是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部位、大体分型、细胞来源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胃癌根治术时应根据肿瘤直径与浸润深度选择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Rb蛋白表达与E-cadherin及β-catenin在转移淋巴结癌细胞再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Rb在原发灶和E-cadherin及β-catenin在86例进展期胃癌原发灶及相应淋巴结癌细胞表达情况。结果胃癌原发灶中65.12%出现Rb阳性,46.51%转移淋巴结内癌细胞中出现E-cadherin及β-catenin的再表达阳性,Rb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P <0.05),E-cadherin及β-cate-nin在转移淋巴结内的再表达阳性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P <0.05),E-cadherin在转移淋巴结内的再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P <0.05),β-catenin在转移淋巴结内的再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无关( P >0.05),Rb的表达与E-cadherin及β-catenin在转移淋巴结内癌细胞中的再表达情况、肿瘤的大小及浸润程度无关( P >0.05)。 E-cadherin与β-catenin在转移淋巴结内再表达存在相关关系( P <0.05),Rb在肿瘤原发灶表达与E-cadherin及β-cate-nin在转移淋巴结癌细胞再表达无相关关系( P >0.05)。结论 Rb的表达与进展期胃癌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E-cadherin及β-catenin在转移淋巴结癌细胞的再表达是进展期胃癌发生的重要事件,二者协同发挥作用,并对癌细胞在转移灶中的聚集起重要作用,联合评价其功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预后的生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侧方淋巴结清扫对直肠癌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对132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侧方清扫组81例,行直肠癌扩大根治术(包括上方、侧方淋巴结清扫);传统清扫组51例,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结果侧方清扫组和传统清扫组患者病理分期,肿瘤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方清扫并不明显增加手术的并发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侧方清扫组较传统清扫组能明显改善预后(P〈0.05)。结论对直肠癌行侧方淋巴结清扫较常规扩大根治术可提高生存率,但不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具有临床府用价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及研究食管癌患者采用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与二野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269例,分为二野清扫组(149例)及三野清扫组(120例)。其中男性患者148例,女性患者121例;胸上段癌58例,胸中段癌127例,胸下段癌84例。术后病理均为鳞癌。结果二野清扫组淋巴结切除组数:512组,平均6.24组,转移淋巴结纽数:012组,平均6.24组,转移淋巴结纽数:04组,平均1.15组。三野清扫组平均切除淋巴结纽数8.04组,明显高于二野清扫组6.24组(P=0.015),两组转移淋巴结组数有明显区别(P=0.028)。三野清扫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9.2%(71/120),显著高于二野清扫组46.3%(69/149)(P=0.047),二野淋巴结清扫术组与三野淋巴结清扫术组的四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1%和52.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食管癌患者,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能减少肿瘤局部复发,提高术后病理分期的准确性,改善部分患者生存率,但三野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二野淋巴结清扫术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