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手术治疗198例高龄(≥6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按患者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关节置换组和内固定组,其中关节置换组102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内固定组96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进行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评价比较。并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统计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关节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均长于内固定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两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关节置换组患者术后1个月时Harris髋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均高于内固定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关节置换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 54%(23/102),内固定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 71%(17/9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关节置换组患者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 86%(7/102),内固定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 75%(18/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空心钉内固定术均能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和远期疗效中更具优势,可作为首选手术方式在临床加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内固定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0年1月~2007年6月,90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的患者按随机对照试验设计,47例行内固定术,43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24~48个月,平均(28.0±18.0)个月。髋关节功能评价根据Harris评分法进行评分,综合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平均住院日、下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总的医疗费用、再手术、并发症情况等。结果内固定组平均住院日、下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医疗费用、再手术和并发症明显高于全髋置换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低于全髋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与全髋置换组无明显差别。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优于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和双极股骨头置换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2005-07-2010-01共62例65岁以上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及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分别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手术后不同时期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4.2-5.5年,平均4.8年。全髋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高于双极股骨头置换组(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随访6、12、24个月时两组间Harris评分无差异,随访3年及4年时全髋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优于双极股骨头置换组。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及双极股骨头置换均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全髋关节置换远期效果优于双极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笔者2011年3月~2013年8月使用半髋置换术及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39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2例;年龄70~93岁,平均(75.9±4.7)岁。患者经过长达1年以上的随访,回顾性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年内的髋关节功能、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结果半髋关节置换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1年内的髋关节功能方面均优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手术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方面均优于半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并发症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半髋置换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均适用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两者具有不同的优缺点,临床中应该按照个体化的原则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内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笔者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采用内固定手术(内固定组),60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置换组),对两种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内固定组明显增加,而在负重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则明显少于内固定组。置换组术后6、12个月的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6.7%、90%,内固定组分别为85.4%、77.1%,置换组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髋部骨折上可有效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尽早进行负重行走,且其近期疗效也明显优于内固定组,因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作为老年髋部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种不同方法治疗青壮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移位的股骨颈骨折105例,其中切开复位3枚空心钉固定联合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位治疗35例(A组),Garden分型:Ⅲ型19例,Ⅳ型16例;切开复位3枚空心钉固定联合股方肌骨瓣移位治疗35例(B组),Garden分型:Ⅲ型18例,Ⅳ型17例;单纯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35例(C组),Garden分型:Ⅲ型19例,Ⅳ型16例。观察3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患髋关节Harris评分、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 3组病例随访24~48个月,平均35个月。A、B、C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2.0±17.6)d、(97.0±15.3)d、(109.0±14.5)d;术后1年患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7.5±3.6)分、(86.3±4.8)分、(86.1±3.5)分;骨折不愈合例数分别为1例(2.9%)、3例(8.6%)、5例(14.3%);股骨头坏死例数分别为2例(5.7%)、5例(14.3%)、7例(20.0%)。在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方面,A组与B、C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患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A组与B、C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切开复位3枚空心钉固定联合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移位治疗青壮年移位股骨颈骨折能显著降低骨折不愈合以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术后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在治疗老年人移位性股骨颈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对1998—2003年收治的89例65岁以上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了随访研究,比较闭合复位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和2年的功能评价、并发症以及二次手术率方面的差异。结果闭合复位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问、失血量、住院时间均为最低(P〈0.05),但卧床时间最长,并发症和手术翻修率最高,术后2年随访功能最差。全髋置换术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和手术翻修率低,术后髋关节功能最好,但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身体一般状况要求较高。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创伤比全髋置换稍小,但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翻修率较高,术后功能比全髋置换差。结论全髋置换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特别是活动能力要求较高、期望寿命较长和身体一般状况好的老年患者,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与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于2007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8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THA)24例,单纯股骨头置换术(AHR)24例。观察两组围术期情况、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HR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THA组(P<0.05);AHR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5/24),TH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3/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HR组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总范围均小于THA组,下地行走时间晚于THA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式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依据适应证选择恰当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经验.方法 2002年10月-2005年1月收治的199例(207髋)初次全髋置换,其中46例(46髋)为股骨颈骨折患者,新鲜骨折31髋,陈旧性骨折15髋.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股骨颈骨折置换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功能恢复和评分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14~26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期间最后一次Harris评分: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84.1±8.6)分,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评分(85.8 ±7.6)分.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未见明显假体位置不良.新鲜和陈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和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组各有1例患者脱位.结论 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及并发症少和功能恢复快的特点,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不仅能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且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Singh指数评价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术后疗效。方法选取西安高新医院收治的因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58例,按照Singh指数随机分成非骨质疏松组(A组)28例和骨质疏松组(B组)30例,均行空心螺钉内固定术,记录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并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术后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骨折不愈合5例,其中,发生股骨头坏死2例,总体成功率为82.1%(23/28);B组术中内固定失败并选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例,术后骨折不愈合8例,其中,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例,总体成功率为60.0%(12/30),两组总体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ngh指数法是一种经济、方便、有效的骨密度测定方法,可用于评价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骶髂螺钉和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49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成骶髂钢板组和骶髂螺钉组。其中骶髂钢板组74例,给予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骶髂螺钉组75例,给予经皮骶髂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合并伤以及Tile分类等资料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骶髂螺钉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86.1±11.2)min,(16.7±8.5)m L,(1.7±0.6)cm和(8.7±2.7)d]均显著低于骶髂钢板组患者[(122.3±20.5)min,(516.3±118.7)m L,(15.7±1.5)cm和(17.7±4.8)d,P0.05];骶髂螺钉组患者骨折复位优良率和功能恢复优良率(97.3%和96.0%)均显著高于骶髂钢板组患者(79.7%和73.0%,P0.05);骶髂螺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显著低于骶髂钢板组患者(24.3%,P0.05)。结论经皮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疗效显著,且具有出血量小、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对比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及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笔者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2月采用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治疗的33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前路组)、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54例患者(后路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丢失、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以及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前路组的手术时间[(178.8±55.2)min]、术中出血量[(750.9±85.2)m L]均显著高于后路组的手术时间[(149.3±38.6)min]、术中出血量[(414.3±67.8)m 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后路组的Cobb角(9.6±2.4)°、Cobb角丢失(6.1±1.9)°均显著大于前路组患者的(4.5±1.9)°、(0.8±0.3)°(P0.05)。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两组间术后的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均较好,前路组的缺点是手术创伤大,后路组的缺点是术后Cobb角矫正丢失度大,因此应该根据患者的手术耐受力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考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术前CT模拟指导俯卧位经皮微创骶髂螺钉内固定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7例骨盆骨折损伤俯卧位行经皮微创骶髂螺钉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8例,女性29例;年龄30~62岁,平均37.5岁;BMI 17.8~27.2kg/m^2,平均22.5kg/m^2。俯卧位行术前CT模拟指导经皮微创骶髂螺钉内固定术38例(CT模拟组),俯卧位行经皮微创骶髂螺钉内固定术29例(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置入螺钉数量、位置、长度与术前规划符合率,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Majeed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CT模拟组患者置入螺钉数量和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模拟组位置、长度与术前规划符合率均为100%,均分别高于常规组的83%和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79,P=0.007;χ^2=5.657,P=0.017);CT模拟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较常规组缩短,术中出血量降低[(77.9±12.6)min vs.(90.4±13.3)min、(6.5±0.8)s vs.(7.2±0.9)s、(3.2±0.5)个月vs.(3.5±0.6)个月、(86.8±17.1)m L vs.(97.8±18.3)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CT模拟组Majeed功能评分中疼痛、工作、坐、站立、性生活及总评分均高于常规组[(25.6±3.6)分vs.(23.6±3.3)分、(17.5±2.3)分vs.(16.3±2.2)分、(8.8±1.3)分vs.(8.1±1.2)分、(31.8±4.9)分vs.(29.4±4.5)分、(3.0±0.5)分vs.(2.8±0.5)分、(86.7±10.2)分vs.(80.2±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模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低于常规组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术前CT模拟用于指导俯卧位经皮微创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可提高置入螺钉位置、长度的精准率,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和射线辐射少、骨折愈合快、螺钉植入准确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精确、安全、有效的影像学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糖尿病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科治疗的60例二型糖尿病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43~62岁,平均51.1岁;致伤原因均为高处坠落伤。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研究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X线片诊断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年。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99.3±17.9)min、(334.6±24.8)mL、(298.4±30.4)mL、(12.2±3.8)d,明显高于对照组[(86.3±17.8)min、(197.2±23.5)mL、(194.5±31.0)mL、(9.9±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活动时间[(5.3±2.3)d]明显短于对照组[(9.7±5.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有效率(93.4%)明显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0,P0.04);研究组患者出现异位骨化病2例,假体远端骨折3例;对照组出现股骨头塌陷1例,股骨不愈合3例,股骨头坏死2例,异位骨化病1例;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1例,尿路感染1例,对照组包括深静脉血栓2例,尿路感染1例,肺炎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中死亡2例,病死率为6.6%,对照组患者中死亡1例,病死率为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法治疗操作简单,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术后活动时间较早,治疗优良率高,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比较脊柱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治疗(42例)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48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的X线评价指标、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恢复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后路组的手术时间(147.3±38.7)min、术中出血量(607.5±162.3)m L、手术切口长度(10.3±1.8)cm、术后住院时间(10.6±2.0)d均显著低于前路组患者(P0.05)。术前、术后即刻两组患者的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测量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后路组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丢失(1.55±0.17)mm、Cobb角丢失(1.26±0.72)°,均显著低于前路组(7.18±1.51)mm、(7.43±1.85)°。术前、术后后路组和前路组ASIA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两组ASIA神经功能恢复分布较术前均显著好转(P0.05)。末次随访时,后路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优级率(77.08%)高于前路组(52.38%),良和差均显著低于前路组患者,后路组的ODI功能分布显著优于前路组(P0.05)。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较前路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Cobb角度丢失小,临床疗效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MIPPO)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5例,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MIPPO组(n=55)和传统切开复位组(n=50),MIPPO组患者行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治疗,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治疗前后VA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MIPPO组患者手术时间[(69.1±16.4)min vs.(101.4±30.5)min]、术中出血量[(85.3±24.5)m L vs.(163.5±40.8)m L)]、术后引流量[(18.3±4.6)m L vs.(23.4±5.3)m L]、住院时间[(2.8±0.9)d vs.(4.5±1.0)d],骨折愈合时间[(11.6±2.3)周vs.(16.8±3.5)周],可负重时间[(8.1±2.1)周vs.(9.6±2.0)周]均短(少)于传统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55%、80.00%,MIPPO组优于传统切开复位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MIPPO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切开复位组(P<0.05)。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术后3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2例发生外展受限;MIPPO组患者术后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例发生外展受限;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3.64%,χ^2=1.538,P=0.173)。结论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效果显著,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4枚空心钉菱形固定与动力髋螺钉(DHS)加防旋钉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9年10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62例,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21 ~65岁,平均50.1岁.按照内固定方法不同分为4钉组(29例)和DHS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克氏针和螺钉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13-01至2018-01收治的31例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克氏针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17例)和螺钉组(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1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骨折愈合时间、功能外观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1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肘关节功能及外观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螺钉组内固定取出时间为(45.7±10.6)d,克氏针组为(36.5±8.3)d,螺钉组长于克氏针组(P<0.05);螺钉组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为(32.7±7.4)d,克氏针组为(39.5±6.8)d,螺钉组快于克氏针组(P<0.05)。克氏针组术后出现2例针道感染,均为软组织感染,螺钉组中无钉道感染出现,随访时所有病例未发现外翻不稳定、尺神经炎,术前尺神经麻痹病例术后均逐渐消失,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日常活动无受限。在末次随访中克氏针组出现1例骨过度增生钙化,1例尺神经沟畸形;螺钉组出现2例骨过度增生钙化。结论 移位超过5 mm的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或螺钉固定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预后,螺钉固定可以更快地恢复肘关节功能。对于骨骺闭合或接近闭合的青少年建议优先选择螺钉固定,而骨骺未闭合的低龄儿童建议选择克氏针固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和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笔者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接诊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检查,对照组采用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检测与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基本手术情况,跟骨关节内骨折在手术前后的长度、宽度、高度、Bhler角、Gissane角等各指标值,手术后Maryland评分、美国足踝协会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与SH-36评分、手术后足部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等,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分别为(50.3±4.5)min、(15.8±2.3)m L、(4.3±1.3)d、(4.9±0.8)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各指标值均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aryland评分在功能、疼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患者的AOFOS评分、SH-36评分分别为(91.8±1.4)分、(79.3±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优良率为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术后后足部功能的恢复速度,较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具有更好的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