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血钾患者采用高浓度补钾的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5~2000年我们对部分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顽固性低血钾采用微量泵静脉高浓度给钾,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8例,其中男6例,女12例,二尖瓣置换术后10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8例. 临床表现为术前心衰,术前心功Ⅲ级14例,心功Ⅳ级4例,均长期强心、利尿、补钾等内科治疗.术后发生低血钾,并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和短暂室速.为防治术后低血钾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们用微量输液泵静脉给高浓度(10%氯化钾)补钾.最长的连续8d,最短的2d,最多的1d补钾20g,最快的每小时补钾2g. 2 结果 18例患者通过微量泵高浓度补钾均在短期内纠正了低血钾状态,室速、室早消失,防止了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带来的严重后果,康复出院. 其中有1例局部发生静脉炎经处理好转.有2例中途停输液后又发生室早,用抗心律失常药后好转出院. 3 讨论 3.1 多数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由于长期心衰,使用洋地黄、利尿剂、体内钾丢失多;又由于长期肝瘀血、腹水、水肿、消化道摄入少,导致低血钾.术前虽然口服或静脉给钾,但体内钾总含量仍然较低.有报道称心衰患者体内钾总含量比正常人低34%,尽管血清钾可在正常范围内,但体内总钾仍然缺乏. 在影响心脏活动的多种因素中,低血钾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据报道由于低血钾而发生心律失常者约占15%~50%不等,如室早、室速、甚至严重的心室颤动而带来生命危险.因此,及时纠正低血钾症是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3.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低血钾,要求补钾量较大,由于要限制每日补液量及输液速度,常规的补钾浓度难以达到及时纠正低钾的目的.通过微量泵施行高浓度(10%浓度)低速度的补钾,克服了以上矛盾. 3.3 高浓度补钾的注意事项 3.3.1 肾功能好,尿多,钾低时可增加浓度及速度,每小时入1~2g钾是安全的,但必须心电监测下进行. 3.3.2 必须十分清醒警惕高钾的危险,及时复查血清钾,正常后应减量或停止. 3.3.3 应采用静脉穿刺插管,中心静脉输入,严防药液外漏. 3.3.4 护士必须严密观察此通道是否堵塞,走速是否正常,防止意外发生. 3.3.5 微量输液泵静脉给钾通道严禁推注其它药液,以免瞬间高钾进入发生危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高浓度补钾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对术后患者应用微量泵静脉补充高浓度钾.结果:短时间内补充血钾,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深静脉微量泵高浓度补钾纠正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低钾血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钾是生命必需的电解质之一,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常由于多种因素造成术后早期低血钾。低钾血症可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而心脏手术的直接损伤、心肌再灌注的损伤及大量氧自由基产生导致心肌细胞应激性增加,都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氯化钾是心脏手术后主要的控制心律紊乱药物。方力争等报道,体外循环后充分补钾可使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从44%下降到18%,而由低血钾所致的室颤可由16%降至0%,故纠正低血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钾是生命活动必需的电解质之一,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常由于应用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及体外循环血液稀释、碱中毒、低温等多种因素造成术后早期低血钾症。低血钾症可使心肌兴奋性增高,引发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须早期预防或迅速纠正低血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高浓度补钾的可行性,分析术后低钾原因。方法对本院2010牟5月~2011年1月开展的6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使用电子注射泵经中心静脉以2%~3%氯化钾补钾,补钾结束后立即查血钾,并均于术后第2天6:OO时复查血钾,监测血钾变化。结果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钾血症,经高浓度微泵补钾后,大多数患者血钾可于术后2~8h内恢复正常。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应用高浓度微泵补钾,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静脉高浓度补钾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极易发生低钾血症。传统补钾浓度0.3%难以补足,且受输液量限制,近年来我院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低钾血症病人行静脉高浓度补钾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均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男38例,女62例,年龄18~68岁。术后30min内查动脉血气及电解质,轻度低钾血症(血钾 相似文献
8.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1年3月开始,在低温、体外循环下为46例心脏瓣膜病变患者置换人工机械瓣膜均获成功,其中二尖瓣32例,主动脉瓣14例,女29例,男17例,最大年龄42岁,最小15岁,术后均选用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其中2例女性患者,因在妊娠期害怕华法林致胎儿畸形而中断抗凝治疗引起瓣膜血栓,其它均未发生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2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监护经验。方法28例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返ICU,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并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等综合治疗。结果28例患者均存活出院。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脏功能受损严重,加强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道管理、合理使用呼吸机、维持良好的心功能、精确的液体管理,可有效地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11.
李天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6,18(1):73-74
输液泵高浓度大量快速补钾的监护Monitoringquickintravenousinfusionofhighconcentrationpotassiumbyinfusionpump李天真(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ICU室)重庆,630038临床上血... 相似文献
12.
心脏病手术已由先天性心脏病,逐渐向后天性心脏病(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等)拓宽手术范围。手术后的监护及心律失常的及时处理是手术后的重要环节。现将我院自2000年5月至2004年7月心脏病术后病人并发心律失常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病术后口服利尿剂患者应用饮食补钾的临床效果,以提高临床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方法:选择术后拔管进食者、肾功能正常、心功能I级和Ⅱ级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20例给予饮食补钾,对照组20例给予药物补钾,每日下午15时采集血标本测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钾浓度均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口服利尿剂治疗的心脏病术后患者,可通过食用富含钾的食品以维持足够的血清钾浓度,此方法可以减少医疗成本并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补钾的护理。方法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进行中心静脉补钾治疗。结果根据患者术后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深静脉补钾速度及浓度,预防低钾血症发生。结论积极纠正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钾血症的发生,早期干预避免由此引发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术后的监护方法,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治愈率.方法:对53例8岁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术后根据其生理特点,严密做好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引流管及感染等监护措施,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果:53例中1例死亡,死亡率1.8%,4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7.5%,包括呼吸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低心排综合征、出血等.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术后根据其生理特点进行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引流管、感染等监护,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康东红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3,25(3):226-228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是提高其生存率 ,改善预后 ,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1] 。但低体重婴幼儿先心病的手术治疗对术后监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加强婴幼儿先心病的术后监护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自 1995年 9月~ 2 0 0 1年 6月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心病 312例 ,经加强术后监护及护理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12例患儿中男 16 0例 ,女 15 2例 ,体重 5~ 2 0kg ,其中≤ 10kg4 3例。年龄 3个月~ 5岁。病种包括 :室间隔缺损(VSD) 2 37例 ,房间隔缺损 (ASD) 31例 ,法乐氏四联症 (TOF)2 7例 … 相似文献
18.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低血钾是常见的合并症 ,一般的补钾方法不适于心脏术后低钾严重的患者。使用微量泵输高浓度钾 ,使药物恒速输入 ,可迅速安全纠正术后早期低钾。我科从 1997年至 1999年 5月 ,使用此法治疗患者 12 2例。现就治疗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 2例 ,男 5 6例 ,女 6 6例 ,年龄 3~6 5岁。病种 :MVR32例 ,AVR9例 ,DVR8例 ,VSD40例 ,ASD2 5例 ,F45例 ,马凡氏综合征 1例 ,冠脉搭桥 1例 ,左房粘液瘤 1例。术后血钾在 2 .5 m mol/ L 以下 4例 ,2 .5~3.0 mm ol/ L12例 ,3.1~ 3.5 mm ol/ L10 6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监护。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护资料。结果90例中2例死亡,病死率2.2%,10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11.11%(包括呼吸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低心排综合征、出血等)。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根据其生理特点加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温等监护措施,可降低并发症,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我院制定的临床路径在心脏瓣膜置换病人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实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临床路径前(2006年5月~2008年5月,非CP组)和实施临床路径后(2008年6月~2010年6月,CP组)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在ICU监护治疗的病人各50例,比较两组病人在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血气分析次数、ICU停留时间、ICU期间费用及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实施CP组在平均机械通气时间、血气分析检查次数、ICU停留时间、ICU期间费用等方面均低于非CP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病人术后ICU临床路径的实施降低了ICU停留时间和医疗费用,同时保证了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