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父母养育方式与医学生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医学生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60名医学生进行测定,并对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FF1、MF1)与医学生的内外向(E)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过度干涉与保护(MF2)、父亲的严厉惩罚(FF2)与医学生的内外向(E)呈显著负相关,其中MF2对E的影响更为显著。(2)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FF1,MF1)与医学生的精神质(P)呈显著负相关,父亲的过度保护(FF6)与医学生的精神质(P)呈显著正相关,其中FF6对P的影响更为显著。(3)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FF1与医学生的神经质(N)呈显著负相关,父母的严厉惩罚(FF2、MF4)和拒绝否认(FF5、MF3)、父亲的过分干涉(FF3)与医学生的神经质(N)呈显著正相关,其中MF3对N的影响更为显著。(4)父母的严厉惩罚(FF2、MF4)和母亲的拒绝否认(MF3)与医学生的掩饰(L)呈显著正相关,其中MF3对L的影响更为显著。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对医学生人格特征有重要的影响,预防医学生的人格问题需要父母采取良好的养育方式。  相似文献   

2.
农村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农村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江西省176名小学生施测。结果:(1)随着年级升高,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各维度得分逐步下降(F=8.61—25.64,P〈0.001),社交焦虑量表的害怕否定评价(F=4.34,P〈0.01)、社交回避及苦恼(F=9.42,P〈0.001)也均随年级升高而下降;(2)父母养育方式与农村小学生的社交焦虑呈正相关(r=0.17—0.37,P〈0.05-〈0.001);(3)父亲养育方式、母亲养育方式分别解释了社交回避及苦恼总方差的8.3%、3.6%,解释害怕否定评价总方差的10.4%和0.9%。结论: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与其社交焦虑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恐惧症患者的父母养育方式,探讨其防御机制和人格特征,为临床干预寻求突破。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防御方式问卷(DSQ)及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量表(16PF)对53名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并分别对53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同正常对照组相比,社交恐惧症患者评价父母养育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父亲的过分干涉(t=3.34,P=0.001)、过度保护(t=3.75,P=0.000)、惩罚严厉(t=4.49,P=0.000)、拒绝否认(t=4.35,P=0.000)4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情感温暖(t=2.98,P=0.00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t=3.44,P=0.001)、拒绝否认(t=3.85,P=0.000)、惩罚严厉(t=3.97,P=0.000)各因子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情感温暖(t=3.66,P=0.00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社交恐惧症患者组的不成熟型(t=4.23,P=0.000)和中间型防御机制(t=3.34,P=0.001)因子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成熟型防御机制(t=2.40,P=0.018)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社交恐惧症患者组人格特征16PF中的乐群性(t=6.64,P=0.000)、稳定性(t=6.11,P=0.000)、敢为性(t=3.66,P=0.000)、独立性(t=6.29,P=0.000)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1),而敏感性(t=5.83,P=0.000)、怀疑性(t=5.37,P=0.000)、忧虑性(t=7.30,P=0.000)、紧张性(t=7.34,P=0.00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社交恐惧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方式,具有病态人格特征和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行为问题学龄儿童的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模式及父母养育模式对儿童人格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筛查行为问题儿童,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幼年版)(EPQ-Junior)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评估56例行为问题儿童(研究组)及56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结果:(1)研究组的内-外向(E)维度评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情绪稳定性(N)维度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6,P0.05;t=4.020,P0.01);(2)EMBU的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两个因子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448,P0.05;t=-4.607,P0.01),父亲惩罚、严厉与父亲过分干涉两项因子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307,P0.01;t=2.168,P0.05);(3)研究组内-外向(E)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07,0.299;P0.05),情绪稳定性(N)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r=-0.292,-0.264;P0.05),与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因子、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及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61,0.359,P0.01;r=0.300,P0.05)结论:行为问题学龄儿童的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模式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其人格特征与父母不良养育模式可能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社交焦虑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障碍与轴Ⅱ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人格障碍评估手册(PDA)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分别对50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40例强迫症患者和40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进行测查.结果:社交焦虑障碍与回避型、强迫型人格障碍共病率较高,社交焦虑障碍组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得分和PDA总分明显高于强迫症组和广泛性焦虑症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社交焦虑障碍与回避型人格障碍关系密切,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与社交焦虑障碍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儿童焦虑障碍症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焦虑障碍症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329名4~6年级小学生(男生175名。女生154名)进行调查。以SCARED筛查阳性(SCARED总分≥23分)的学生为焦虑组,其余为非焦虑组。结果:在329名小学生中。SCARED筛查阳性的有59例。占总人数的17.9%,其中男23人,女36人;焦虑组双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非焦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被试”因子得分两组间尤显著性差异(P〉0.05):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均与焦虑症状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同归分析显示.“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三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是儿童焦虑情绪的预测因素。结论:在儿童中焦虑情绪存在较普遍,儿童焦虑障碍症状与其父母养育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人格和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法 ,在老师的统一指导语下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答卷 ,不填写姓名。共发出问卷各 3 2 8份 ,收回各 3 2 8份 ,剔除填写项目不全问卷 ,各问卷均有效者 3 10人 ,占被人数的 94 2 %。采用岳冬梅等人翻译、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 [1] ,及陈仲庚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2 ] 测评。学生学习成绩以被测试者最近一学期各科成绩为记录内容 ,计算每一个人的平均分。将所得资料的各数据输入Windows 95计算机处理后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父母养育方式男女分组比较 ,显示男孩…  相似文献   

8.
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试用报告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本文报告 Perris 等人编制的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EMBU) 在200名健康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问卷重测相关系数为0.84,反映内部一致性的 Cronbach 的α系数为0.85,同时因子分析的结果也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本文还发现,不同职业的父母在养育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C)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9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集体测试。结果 ①SCL-90和STAI的所有因子与EPQ-RSC的N、P维度正相关显著.与E、L维度负相关显著;②SCL-90的不同因子与父母不良的养方式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③N维度与YF!和YM!负相关显著,与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正相关显著;E雏度与YF!和YM!正正关显著。结论 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人格特征有非常密切的相关关系。②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③父母养育方式可以通过作用于青少年的人格特征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270名普通中学高一学生进行了测试,考察高中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1)在人格特征和父母养育方式上都存在性别差异。(2)积极的养育方式有助于高中生良好个性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消极的养育方式与高中生的不良人格特征有关。(3)创造性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没有表现显著的相关。(4)父、母亲的养育方式对子女人格特征的影响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与其成就动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成就动机状况,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对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方法采用成就动机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3个维度与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相关。②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3个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③大学生成就动机与父母教养方式大部分维度不存在显著的相关。④大学生人格特征,尤其是神经质、内外向两个维度是预测其成就动机的关键变量,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以及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度保护是预测个体人格特征的关键变量。结论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其人格特征有显著影响,大学生人格特征对其成就动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测量学方法编制出大学生公正敏感性量表,并结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在天津某高校抽取的804名大学生中进行测查,应用差异检验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男女大学生在受害者敏感性(t=0.127,P0.05)、受益者敏感性(t=0.111,P0.05)、旁观者敏感性(t=0.905,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t=0.392,P0.05)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大学生在受害者敏感性(F=3.397,P0.05)、受益者敏感性(F=15.156,P0.001)、旁观者敏感性(F=3.600,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F=9.996,P0.001)上均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新生和老生在受害者敏感性(t=2.734,P0.05)、受益者敏感性(t=2.530,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t=2.693,P0.05)上均存在显著差异;4当以公正敏感性的不同维度分及总分为因变量时,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不同因子进入回归方程。父亲教养方式量表在4种情况下:受害者敏感性(F=20.317,P0.001)、受益者敏感性(F=28.702,P0.001)、旁观者敏感性(F=13.297,P0.001)、公正敏感性总分(F=16.495,P0.001),皆有一些因子进入回归方程,而母亲教养方式只有在以受益者敏感性为因变量的条件下,因子Ⅱ(过分干涉、保护)进入回归方程。结论:1自编的大学生公正敏感性量表达到心理测量学基本标准;2公正敏感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新生较高年级学生公正敏感性更强;4来自农村的学生公正敏感性较强;5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公正敏感性有一定影响,且父母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模式。  相似文献   

13.
神经症患者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神经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40例神经症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评估.结果 神经症患者EMBU-F1和EMBU-M1因子分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患者EPQ-P分(P<0.05)和EPQ-E分(P<0.01)与EMBU-M5分呈显著正相关;EPQ-N分与EMBU-F5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EMBU-M1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 EPQ-L分则与EMBU-F4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神经症患者存在着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这与患者的个性素质特点有着密切关系,提示父母教养方式在神经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教养方式对社交焦虑症(SAD)病人的认知的影响,为临床干预提供指导。方法用惧怕否定评价量表(FNE)、社交苦恼与回避量表(SAD)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40例SAD组和42例正常对照(NC)组进行评估。结果SAD患者的FNE分数和SAD分数(分别为114.2±14.1;22.4±4.9)显著高于NC组(分别为82.7±16.1;8.1±4.7)。SAD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明显低于NC组,惩罚、拒绝和过度保护因子分明显高于NC组。结论SAD患者组FNE分与SAD分显著正相关,FEN分与EMBU的各因子分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工读男生与普通男生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工读男生与普通男生人格特征及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并探究二者的关系。方法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考查工读男生与普通男生人格特征的差异,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考查工读男生与普通男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并。结果①工读男生在P、E、N和L4种人格特征上,与普通男生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②工读男生在FF1、MF1、FF3、FF5和FF65种父母教养方式上,与普通男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③工读男生人格特征的N分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FF2、FF3、FF5正相关显著,L分与MF3负相关显著;普通男生人格特征的P分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FF2、MF2、MF4正相关显著.N分与FF2、FF5、FF6正相关显著。结论工读生的人格发展具有显著不良倾向;这与其所受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 BU)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STAI)对 30 0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父母温暖的情感、理解 (FF1、MF1)与中学生的焦虑水平呈负相关 ,而父母的拒绝、否认 (FF5、MF3)、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分干涉 (FF6、FF3、MF2 )、父母的严厉、惩罚 (FF2、MF4)与学生的焦虑水平呈正相关 ,尤以母亲的过度保护、干涉 (MF3)为甚。结论 :不恰当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焦虑水平有明显的相关性 ,父母应该调适对子女的教养方法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探究青少年人格特点和人格偏离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形容词检测表(PACL)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393名初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不同,青少年的人格特点也相应发生变化;反社会型人格偏离主要受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保护因子的影响.分裂样人格偏离主要受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的影响,被动一攻击型人格偏离主要受到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的影响。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点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人格的关系.方法:以湖南、四川、福建、北京四地的637名初二、高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国人的个性量表(CAPI)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青少年人格特点方面,女生的神经质均数显著高于男生(t=2.923,P<0.01),而男孩的人际和谐性、面子、防御性的均数显著高于女孩(t=2.049,P<0.05;t=2.904,P<0.01;t=2.103,P<0.05).独生子女的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方面的均数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3.577,P<0.001;t=3.787,P<0.001;t=4.041,P<0.001).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素与青少年人格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多达到显著性水平.经回归分析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青少年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有积极作用;父亲的惩罚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对青少年的宜人性、人际关系有消极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点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