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下段颈椎的应力松弛特性及前、后路手术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中下段颈椎的应力松弛特性,并评估椎间盘切除植骨术与椎板切开术对其影响。方法 6例新鲜尸体完整颈椎及手术后颈椎,在模拟生理状态下进行屈曲及伸展位的应力松弛实验。结果 在恒应变条件下,绘制术前及不同术式后的中下段颈椎的应力松弛函数及曲线;术后的中下段颈椎的应力和初始化应力比值G(t)比术前明显增大,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后的G(t)值比椎板切开术大,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恒应变条件下,颈椎具有快速应力松弛敏感性,屈曲位比伸展位大。椎板成形术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都使颈椎的应力松弛能力减弱,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颈椎张力带椎弓成形术都筑畅之以往,日本对于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等压迫性颈髓病变的治疗曾采用多种颈部椎管扩大术式,它们在改善神经症状、维持骨性屏障及防止术后颈椎变形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术后颈椎功能角度来看,上述术式存在着共同的缺点...  相似文献   

3.
颈椎管扩大术疗效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56例颈椎管扩大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术50例,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术6例。治疗多发性椎间隙颈椎病19例,后纵韧带骨化症(简称OPLL)18例,OPLL合并颈椎外伤3例,颈椎管狭窄合并OPLL2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14例,术后一个月和一年分别评估疗效,均明显优于以往的椎板减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痉挛性脑瘫患者合并颈脊髓病的原因、诊断、治疗及疗效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对16例痉挛性脑瘫患者出现的颈脊髓病,就其发生机制、X线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疗效进行了研究。结果:痉挛性脑瘫患者由于颈部肌肉的不随意运动,致颈椎过度活动,加重颈椎退变,因此在其青少年时期即易发生颈椎不稳、椎间盘突出、骨整形成、扁平椎及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变化。上述病理改变导致颈脊髓病的发生。由于其颈椎退变的特殊性及颈椎不稳的持续性,对其手术不仅要求彻底减压,更强调对颈椎的稳定。本组11例,在Hab氏架固定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及门轴例椎板间植骨术,术后行Halo氏架固定3个月。术后随访平均5年8个月,其中优4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72.7%。结论:痉挛性脑瘫患者在青少年时期即出现颈椎退行性变,导致颈脊髓病发生。手术治疗不仅要求彻底减压,更强调对颈椎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颈椎后部结构对颈脊柱运动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15例新鲜颈椎标本上定量地研究了颈椎后部结构切除对其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弯运动的影响,包括与单开门术式相关的椎板及部分黄韧带,与颈椎神经根减压术有关的单侧或双侧小关节内侧半等结构。研究表明两侧椎板和部分黄韧带切除对颈椎运动无显著性影响,即颈椎单开门术不会造成颈椎的不稳;单侧小关节内侧半切除后颈椎运动无明显改变,但双侧小关节内侧半切除则会产生节段的换稳,其前屈,后伸和侧弯运动将分别增加33%,74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1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相邻颈椎节段实施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植骨融合的效果,以及二者间的相互影响,为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寻找新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4年12月对确诊为C3~7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实施C4~6椎间盘置换术,C3,4及C6、7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行钛网植骨、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术后2d下床行颈椎功能锻炼,术后3周~3个月颈椎支具制动。以术后动力位X线片衡量其颈椎活动范围。结果术后患者颈椎活动时无疼痛,脊髓神经症状有所缓解。获随访1年2个月,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四肢感觉、肌力正常。动力位X线片可见颈椎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弯活动范围均接近正常水平。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结合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近期临床效果较好;术后早期加强颈椎功能锻炼,再限制颈椎活动,可较好地处理术后活动和制动的矛盾,达到手术目的。  相似文献   

7.
颈椎空心螺纹内固定器(CHTF)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研制钛合金颈椎空心螺纹式内固定器并将其用于治疗颈椎不稳的患者,包括颈椎病及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前路减压术后患者。方法:采用无磁性的医用钛合金加工成空心螺纹状结构,其壁多孔,有利于骨组织长入,促进椎间融合。用于颈椎病及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术后稳定融合者42例。术后摄颈椎X线片及CT检查,观察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术后次日可下床活动。随访3~26个月,手术节段稳定,术后3~6个月融合。结论:颈椎空心螺纹式内固定器使施术节段立即获得制动,方便术后护理并早日重返工作岗位。该术式安全简便,并且避免了取自体髂骨所引起的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颈椎前路经椎间隙减压Syncage椎体间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经椎间隙减压Syncage椎体间融合的稳定性及融合效果。方法:采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Syncage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17例,术后定期摄颈椎X线片检查,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12个月,术后次日即下床活动,手术节段稳定,术后3—4个月融合,椎间高度恢复满意。结论:Syncage颈椎椎体间固定融合技术使施术椎节立即稳定,重建椎间高度,适用于颈椎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后椎体间融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植骨融合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原因。方法:随诊1982年8月-2000年12月27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单纯植骨融合术的病例,对其中确诊为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的手术减压节段、植骨方式、骨融合情况及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进展对疗效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随访2年3个月~7年6个月,平均4年1个月,17例患者确诊为颈椎后凸畸形;术后1年时融合节段前柱短缩明显,颈椎后凸畸形最明显,其中12例为双节段减压、Keystone式植骨;8例后期颈椎植骨融合节段上下相邻椎体不稳:17例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10.2分.术后1年平均15.2分,末次随访时为15.6分。结论:单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因减压节段和值骨方式的不同使融合节段前柱短缩及植骨融合节段上下相邻椎体不稳是颈椎后凸畸形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颈椎前路或后路手术对颈性眩晕症状改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78例颈性眩晕的患者进行前路减压及同种异体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或行后路单开门减压术,对于颈椎不稳的患者加作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66例患者的眩晕消失或明显减轻,优良率达84.7%。结论 前路减压及同种异体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或行后路单开门减压术(颈椎不稳的患者加作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对某些类型的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美中国际创伤杂志》2005,4(4):F0003-F0003
1.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间盘突出及颈椎病的治疗已在各大医院广泛开展,我科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本项技术术后仍可保留颈椎原有的生理活动度,弥补了既往颈椎间盘及颈椎病手术后颈椎活动受限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资料、外科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疗效随访与评估。结果:随访1-38个月,平均20个月,其中优7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0%。结论:颈椎管狭窄症术前应用CT及MRI可明确诊断,椎管扩容术是目前最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作者设计的新型椎间盘切割刀及用此刀实施的两种治疗颈椎病的新术式的临床应用和生物力学进行评价。方法:1993~1997年,作者对108例颈椎病患者施行椎间盘切割刀手术治疗,采用经前路主要阶段椎间盘切除植骨及次要阶段椎间盘切吸术或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椎间盘切吸术。同时用椎间盘切割刀对6俱新鲜尸体颈椎施行不同术式的切吸术,研究手术前后颈椎的生物力学改变及手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到3年不等。随访结果:手术总有效率98.23%,优良率88.23%。尸体实验表明:颈椎间盘实施前后路的手术量(髓核总量的50~60%)切除后,颈椎前、中柱系统稳定性不受影响,其生物力学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述新术式具有安全性高、手术相对简单、术后外固定时间短等优点,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3种固定方式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44例手术患者按固定方式分为三组:A组微型钢板固定11例,B组带线锚钉固定15例,C组普通螺钉固定18例,记录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费用、JOA评分、颈椎管横截面积、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颈椎曲率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 CCI)及手术并发症情况。并评价术后3年时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治疗费用均显著多于B、C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B、C组(P<0.001);B组的治疗费用显著多于C组(P<0.001)。术后3年,A组JOA评分、颈椎管横截面积均显著大于B、C组(P<0.05),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A组颈椎ROM和CCI均显著大于B、C组(P<0.001),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A组术后发热1例,B组术后脑脊液漏2例,C组术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后C5神经根麻痹1例。结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颈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治疗颈椎不稳的临床结果,总结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颈椎不稳19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6.3个月。分析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采用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障碍程度变化。测量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屈伸侧位X线片,观察融合节段的稳定性。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增加4.2±1.3(P〈0.05),平均改善率为61%。NDI评分术前为34.2±11.4,术后6个月为18.8±9.5(P〈0.01),随访时融合节段稳定。椎弓根螺钉骨皮质穿破率为7.6%,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结论术前仔细研究影像学资料,颈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治疗颈椎不稳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单侧显露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侧显露的颈椎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方法:对6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单侧显露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行CT复查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6例患者21个颈椎节段,有3例共发生4处椎弓根骨折。结论:该术式的可行性存在疑问。  相似文献   

17.
朱巍 《脊柱外科杂志》2007,5(4):252-252
与腰椎和胸椎相比,颈椎椎弓根螺钉还未得到广泛应用,原因主要为颈椎椎弓根较小,置入螺钉的风险较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术中评价颈椎椎弓根螺钉位置的研究。为研究传统C形臂X线机摄片判断颈椎椎弓根螺钉不良位置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本文作者采用C形臂X线机对已放置颈椎椎弓根螺钉的人类尸体脊柱行斜位及螺钉同轴位摄片,借此来评价螺钉的位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xis系统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4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并根据测量结果对每一椎弓根钉实施个体化置入。[结果]41例全部获得6~12个月随访,切口均Ⅰ期愈合,无1例近期死亡。共置入螺钉218枚,有196枚(90%)位置正确,22枚存在不同程度偏差,其中1l枚造成神经根损伤,1枚疑有血管损伤。有38例获得满意复位并骨性愈合,有3例因系陈旧骨折脱位术中未完全复位,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其中1例术后因退钉而改行前路手术。在25例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病例中,有6例系脊髓完全损伤,术后均无恢复;其余19例为脊髓和神经根不全损伤,术后神经功能均获明显改善甚至恢复正常。[结论]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熟悉颈椎解剖结构。术中规范操作以及置钉个体化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应用新型合成韧带施行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对照实验的方法,确定一种新型合成韧带在颈椎间隔合术的应用价值。方法:12只成年羊随机分为2组各接受单纯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保术或加合成韧带固定术,术后拍片了解植骨融合情况,术后12周时杀死动物,取颈椎标本分别行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韧带组融合率为83%,对照组为67%,生物力学测试表有韧带组在伸展运动上有明显高的稳定性,屈曲运动的稳定性无差异。组织学分析表明2组动物的融合部位均为纤维组织、软骨及少量的骨组织、且之间无差异。结论:颈椎前路有融合应用新型合成韧带可以提高融合率和颈椎伸方向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作为颈椎前路固定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颈椎前路术后并发食道瘘及食道刺激症状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手术指征的明确及手术的精良可使颈椎病患者获得理想的疗效。但随着手术的开展,术后各种并发症也时有发生。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本院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资料,结合作者的临床体会,探讨如何降低术后食道瘘及食道刺激症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