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我们采用原位DNA末端标记技术和免疫组化法 ,检测了慢性胃炎和胃癌患者细胞凋亡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情况。1 材料和方法胃癌标本来源于石蜡包埋组织 ,男 33例 ,女1 8例 ,年龄 37~ 65岁。已有淋巴结转移 2 9例 ,无淋巴结转移 2 2例。选择正常胃粘膜 2 0例对照组 ,慢性浅表性胃炎 30例 (胃炎组 )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 30例 (化生组 ) ,不典型增生 2 2例。免疫组化法所用一抗为鼠抗人PCNA单克隆抗体 ,二抗为EnvisionTMsystem ,均为Dako公司产品。原位凋亡检测试剂盒为Oncogene公司产品。每张切片… 相似文献
3.
4.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细胞凋亡与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之间的关系及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47例原发性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为一组 ,2 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为对照组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TUNEL法检测其PCNA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结果 :癌组织中平均增殖指数 (PI)、平均凋亡指数(AI)及PI/AI比值均较正常组高 (P <0 0 5 )。PI随肿瘤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增加以及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的增加而增高 (P <0 0 5 ) ;AI则随肿瘤病理分级的升高而降低 (P <0 0 5 ) ;PI/AI比值随肿瘤病理分级的升高及淋巴结的转移而增加 (P <0 0 5 )。食管鳞癌组织中PCNA高表达组 (PI >5 0 % )的术后 5年生存率低于PCNA低表达组(PI≤ 5 0 % ) (P <0 0 5 )。结论 :PCNA的异常表达状态能较好地反映食管鳞癌的浸润、转移能力 ,对预后判定有一定价值。增殖凋亡失衡贯穿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 ,PI/AI比值有可能作为一个监测肿瘤发生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中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利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骨肉瘤和良性骨肿瘤中凋亡细胞密度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4种亚型骨肉瘤组织中凋亡细胞密度均明显低于良性骨肿瘤组织 ,而PCNA阳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良性骨肿瘤组织 ;在 4种亚型骨肉瘤中凋亡细胞密度和PCNA阳性细胞密度呈明显负相关 ,而在良性骨肿瘤中两者呈线性正相关。结论在骨肉瘤的发生中可能普遍存在细胞凋亡机制的紊乱 ,可能以低凋亡高增殖表现为多 ,并认为细胞凋亡检测尚难以作为一种独立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精氨酸与谷氨酰胺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联合应用精氨酸 (Arg)与谷氨酰胺 (Gln)对胃癌病人免疫功能和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的作用。方法 :胃癌 5 8例 (男 4 2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5 6.3± 11.4岁。术前每天静脉输注Arg 2 5 g、分 3次口服单体Gln粉剂 3 0g ,连续 7d。分别在用药前、后 (手术日晨 )检测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CD4 CD8、NK细胞活性和体液免疫指标IgG、IgA、IgM、C3、C4 ,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用药前胃镜活检标本和用药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瘤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用药后CD3、CD4百分比明显提高 ,CD8百分比明显降低 ,CD4 CD8比值和NK细胞活性均明显提高 (P <0 .0 5 ) ;体液免疫指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瘤组织PCNA表达明显降低 ,而细胞凋亡明显增加 (P <0 .0 5 )。结论 :药理剂量精氨酸与谷氨酰胺联合应用能明显改善胃癌病人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瘤组织PCNA表达并促进瘤细胞凋亡 ,但对体液免疫指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内分泌细胞及其增殖与凋亡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分泌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增殖与凋亡状况,探讨其生物学及临床意义。方法:手术切除或活检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标本50份,正常子宫内膜20份作对照。采用嗜铬素A(CgA)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内分泌细胞(EC),并进行CgA/PCNA及CgA/TUNEL双重染色,观察内分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状况。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EC阳性率、EC分布范围及染色强度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EC形态多样,具有神经元样突起,延伸到毗邻细胞或基底面,EC之间亦有突起相互接触。双重染色显示的EC均呈PCNA及TUNEL染色阴性。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EC属暂不增殖与凋亡的细胞群,可能对放疗及化疗不敏感。EC产物可促进其周围的非内分泌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
HIFU消融后兔肝细胞凋亡与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兔肝组织后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变化。
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肝组织接受HIFU辐照,辐照后5min,1、3、6、9、14d分别处死4只动物,取出肝脏,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表达。
结果HE染色显示HIFu辐照后靶区边缘形成纤维包裹带,随时间逐渐加宽(P〈0.05)。电镜发现辐照后靶区周围组织有凋亡小体生成,TUNEL检测凋亡指数于辐照后3d最高。辐照后靶区周围组织出现PCNA阳性细胞,PCNA阳性细胞指数于辐照后6d达到峰值。
结论HIFU辐照后凝固坏死区域逐渐机化包裹,靶区周围组织出现凋亡细胞和PCNA阳性细胞,数量随时间变化,为进一步控制和增强HIFu消融作用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上皮细胞动力学变化与胃癌关系,探讨胃癌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分别用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2例正常胃黏膜、38例浅表性胃炎、28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10例异型增生和40例胃癌的活检组织进行细胞凋亡、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检测。结果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2.1±0.5)%、(6.2±2.1)%、(9.8±3.1)%、(5.8±1.6)%和(5.3±1.5)%;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3.20±1.03)%、(12.3±3.4)%、(22.1±7.2)%、(43.5±10.7)%、(65.7±12.1)%,浅表性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凋亡指数与增殖标记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异型增生组、胃癌组凋亡指数与增殖标记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的演化序列中,胃上皮细胞动力学出现紊乱,这可能是胃癌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素E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到128例胃腺癌组织中cyclin E蛋白和PCNA的表达,分析其表达状况及生存率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28例胃癌中57例cyclin E蛋白阳性表达(占44.5%),PCNA LI≥50%者60例(占47%);cyclin E蛋白表达水平和PCNA LI均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运距离转移及TNM分期呈正相关(P=0.001),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P>0.05)。PCNA LI与cyclin E表达呈相关性(P=0.001)。多因素分析PCNA与cyclin E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是独立的预后指标。结论:PCNA和cyclin E的异常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cyclin E异常表达合并PCNA LI≥50%的胃癌患者手术后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14.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剂消融兔肝后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超声造影剂消融技术对兔肝组织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新西兰纯种大白兔分为A、B组,A组兔肝接受HIFU辐照前,经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B组接受辐照前注射超声造影剂SonoVue。A、B组均在辐照后5min、1d、3d、7d、14d分别处死4只动物,将肝取出体外观察,取靶区及周围组织(距靶区边缘5mm以内),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PCNA表达。结果:HIFU辐照后3d、7d、14dB组辐照区域边缘纤维包裹带宽度大于A组(P〈0.05)。HIFU辐照后1d、3d、7d、14dB组靶区周围组织(距靶区边缘5mm以内)凋亡细胞数和PCNA阳性细胞指数较A组增高(P〈0.05)。结论:与单纯HIFU相比,HIFU联合超声造影剂促进了消融后坏死区域机化包裹,增加了HIFU靶区周围细胞凋亡,提高了细胞增殖能力,为进一步增强HIFU消融作用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5.
胃癌形成中细胞凋亡与Fas蛋白、P糖蛋白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癌前病变发展至胃癌过程中细胞凋亡、Fas蛋白、P糖蛋白(P-gp)表达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与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胃良恶性病变细胞凋亡指数(AI)及Fas蛋白和P糖蛋白的表达。结果:AI、Fas蛋白、P-gp的表达在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36例癌前病变组(1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2例重度肠上皮化生、13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中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36例癌前病变组与32例胃癌组中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AI、Fas蛋白表达依次减少,P-gp表达增加;FI与Fas表达呈正相关、与P-gp呈负相关(P<0.01);Fas蛋白与P-gp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癌前病变转化成胃癌的过程与细胞凋亡和Fas蛋白、P-gp的表达变化有关,Fas蛋白具有促凋亡作用,P-gp具有抗凋亡、耐药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钢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7)
细胞凋亡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促进细胞凋亡在胃癌治疗中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胃黏膜增殖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凋亡相关基因与胃癌的发生及胃癌临床辅助治疗与细胞凋亡的关系3个方面进行综述,为胃癌综合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TACE对肝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于继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9):1157-1159
目的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肝细胞癌细胞凋亡指数(AI)和细胞增殖指数(PCNA-LI)的影响,以及AI和PCNA-LI的相关性.方法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病例63例,包括单纯手术组42例,TACE组21例.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各标本的AI和PCNA-LI. 结果 TACE组AI高于单纯手术组,PCNA-LI低于单纯手术组(P<0.01),AI和PCNA-LI呈高度负相关(P<0.01).TACE组术后血清AFP值较术前下降(P< 0.05),肿瘤缩小,坏死率增高(P<0.01).结论 TACE可以明显增加HCC细胞凋亡率,降低细胞增殖率,从而促使肿瘤缩小,促进肿瘤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PCNA表达与胃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及PCNA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 183例手术切除或胃镜活检标本采用简易快速尿素酶反应检测HP感染情况 ,免疫组化采用SP法检测PCNA的表达强度。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的HP感染与PCNA表达的强度不同 ,均呈递增趋势 ,同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中 ,HP阳性患者PCNA表达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结论 :HP感染的胃粘膜处于高增殖状态 ,可能具有较高的癌变易感性 相似文献
19.
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及病理分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脑胶质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增殖/凋亡指数。结果:不同级别胶质瘤PCNA的表达及细胞凋亡不同,但部分级别间无显著差异,增殖/凋亡指数各级别间差异显著,与肿瘤病理级别呈显著正相关(r=0.782,P<0.001)。结论:增殖/凋亡指数可更准确的反应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和临床特点,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消化道癌中占第一位。近年的研究表明 ,胃癌不仅是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的疾病 ,也是细胞凋亡异常的疾病。细胞凋亡与消化道疾病和消化道肿瘤有密切的关系[1] 。然而现有的研究还未能完全阐明凋亡与胃癌的关系。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不典型增生、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的凋亡细胞与Ki 6 7(增殖相关抗原 )的研究 ,从而探求胃癌的发生、发展规律。1 资料与方法1.1 标本选择 本研究标本选自江西医学院一、二附院病理科 1996~ 1998年石蜡存档标本 ,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 11例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