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对包皮及包皮环切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是否接受包皮环切术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泌尿外科门诊已行和未行包皮环切术的青年男性各100名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软件包中χ2检验。结果:已行包皮环切术的青年男性接受该手术的原因依次为:使阴茎更卫生、为预防阴茎癌和期望提高性功能,分别占63%、27%和26%;青年男性未行包皮环切术的主要原因是不清楚包皮环切术的益处和担心术后并发症,分别占47%和24%。同时,周围同龄人的影响也是决定是否接受包皮环切术的重要因素。已行包皮环切术的青年男性对何时进行该手术并不十分清楚。结论:青年男性接受包皮环切术的主要因素是认为术后可改善阴茎局部卫生和期待提高性功能;而拒绝该手术者则不清楚包皮环切术的益处和担心术后并发症。故应加强对包皮和包皮环切术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2.
阴茎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疾病,发病率为0.1~7.9/10万人。欧洲的发病率为0.1~0.9/10万人,美国为0.7~0.9/10万人,其他地区如亚洲、非洲和南美,阴茎癌占男性癌症的10%~20%。社会和文化习俗是影响阴茎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例如,44%~90%的阴茎癌患者合并有包茎,有  相似文献   

3.
阴茎癌是泌尿生殖系统较为少见的恶性肿瘤,在欧洲和北美洲其发病率低于1/10万,在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阴茎癌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2%,发病率可达8.3/10万[1-2]。2018年,全球大约有15000例患者因阴茎癌死亡,并有大约34500例新发病例被确诊[3]。阴茎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penile,SCCP)是阴茎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约占所有病例的95%左右[4-5]。阴茎癌转移的主要途径是淋巴转移,其转移区域主要为腹股沟及髂血管淋巴结[6],其中腹股沟淋巴结是淋巴转移的首站[7]。  相似文献   

4.
阴茎癌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阴茎癌研究的进展钟华,顾方六阴茎癌在发达国家占全部男性恶性肿瘤的0.4%~0.6%,而在亚非大陆和南美则占10%~20%。尽管阴茎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们是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不良的卫生习惯和有限的医疗条件与高发病率相关;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是...  相似文献   

5.
<正>阴茎癌是一种起源于阴茎头、冠状沟和包皮内板黏膜以及阴茎皮肤的恶性肿瘤。由于国家、民族、宗教信仰以及卫生习惯的不同,阴茎癌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在欧洲其发病率为0.1~0.9/10万;在美国为0.7~0.9/10万;但是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发病率则高达19/10万~([1])。随着纳米技术和基因分析及腹腔镜技术的应用,阴茎癌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保留阴茎手术和腹腔镜腹股沟淋巴  相似文献   

6.
阴茎癌22例报告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包茎及包皮过长是阴茎癌发生的主要高危因素,几乎所有的阴茎癌患者都具有包茎或包皮过长,包皮环切术是治疗包茎和包皮过长的简便易行的方法,但在国内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预防性包皮切除,而是反复感染、有溃疡或性生活不便等才考虑行包皮切除.但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因包皮反复炎症后而进行的包皮环切并不能完全防止阴茎癌的发生.1996年~2002年我们治疗了22例包皮环切术后阴茎癌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阴茎癌病灶局部广泛切除术在阴茎癌原发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阴茎癌患者33例.患者平均年龄46.8(24~70)岁.其中肿瘤位于包皮的10例,位于阴茎头的21例,位于阴茎根部的2例;原发肿瘤分期T1及以下的30例,其他分期3例;包皮广泛切除及补充切除8例、阴茎肿瘤局部广泛切除术18例,包皮环切术+阴茎肿瘤局部广泛切除术6例,保留阴茎的阴茎头部分切除术1例.结果 3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55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局部复发率15.1%(5/33),平均复发时间6(2~14)个月.性功能恢复满意率93.9%(31/33),排尿功能恢复满意率100%.结论 根据适应证选择阴茎癌病灶局部广泛切除术治疗阴茎癌安全有效,术后局部复发率低.患者术后性功能和排尿功能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满意.局部复发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包皮过长和包茎是男性生殖器的先天性疾病,可影响排尿及未成年男性阴茎发育,易形成包皮垢,引起包皮龟头炎,甚至粘连引起成年男性性交痛;诱发阴茎癌;还常并发前列腺炎、尿道感染并可使性伴侣患阴道炎及宫颈炎等妇科疾病[1]。包皮环切术是治疗包皮过长和包茎的有效方法[2]。中国商环的问世是包皮过长和包茎治疗的创新,商环包皮环切吻合技术是一项领先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应  相似文献   

9.
阴茎疣状癌又称Buschke Loewenstein肿瘤,是一种低度恶性、分化良好的阴茎恶性肿瘤,常表现为阴茎头或包皮局限性形态特异的菜花状赘疣或乳头状突起。阴茎疣状癌临床较少见,本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阴茎癌并非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1998 -2002年上海市的标化发病率为0.6/10万男性,较1975年的发病率降低了近一半[1-2].然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受经济条件和卫生习惯的制约,阴茎癌仍然是男性健康的重要威胁之一[3].  相似文献   

11.
阴茎癌曾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男性泌尿系恶性肿瘤,随着大众卫生条件的改善,发病率逐步下降,已成为少见肿瘤。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状态是影响阴茎癌患者生存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因此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对阴茎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2]。  相似文献   

12.
包皮环切术后发生阴茎鳞状细胞癌17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包皮环切术后发生的阴茎癌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2004年12月行包皮环切术后1个月~16年发生阴茎癌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术后1~12个月发现阴茎癌者11例,术后3~16年发现者6例;16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术,1例行扩大包皮环切术后复发相继行阴茎部分切除、全切术。复发的1例死亡,其余16例存活至今。结论:成年人行包皮环切术后仍有发生阴茎癌可能,对伴有包皮炎症、溃疡等病变的患者行包皮环切术应常规行病理检查,术后需密切随访,阴茎部分切除术是治疗早期阴茎鳞状细胞癌有效的方法,术中有必要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相似文献   

13.
阴茎疣状癌又称Buschke-Loewenstein肿瘤,是一种低度恶性、分化良好的阴茎恶性肿瘤,常表现为阴茎头或包皮局限性形态特异的菜花状赘疣或乳头状突起.  相似文献   

14.
欧洲泌尿外科学会阴茎癌诊断治疗指南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阴茎癌诊断治疗指南是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制订的泌尿外科肿瘤诊治指南之一,由西班牙的Algaba、荷兰的Horenblas、意大利的Pizzocaro-LuigiPiva、西班牙的Solsona和瑞典的Windahl医师起草,并经EAU肿瘤外科工作组(该组主度为Abbou教授)批准,并在英国伯明翰召开的17届EAU年会上通过。阴茎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疾病,发病率为0.1~7.9/10万人。欧洲的发病率为0.1~0.9/10万人,美国为0.7~0.9/10万人,其他地区如亚洲、非洲和南美,阴茎癌占男性癌症的10%~20%。社会和文化习俗是影响阴茎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例如,44%~90%的阴茎癌患者合并有包茎,…  相似文献   

15.
阴茎鳞状细胞癌在欧美相对不常见 ,但在一些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地区却很常见。已知的一些有关的发病危险因素包括没有新生儿包皮环切及性传播疾病。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是感染皮肤及粘膜的DNA病毒 ,已知的九十多型HPV中有近四十型HPV可以感染泌尿生殖道。作者报道了 2例HIV感染病人发生的阴茎鳞状细胞癌 ,组织相呈高分化、浸润性 ,可见从良性尖锐湿疣到浸润性鳞癌的过程 ;除组织学上有HPV感染的证据而外 ,通过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均测得HPVDNA。有报道认为HPVDNA10 0 %出现在高分化阴茎癌中 ,但HPV…  相似文献   

16.
<正>包皮过长和包茎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包茎是指阴茎包皮口狭小,不能将包皮上翻至阴茎冠状沟显露阴茎头。包皮过长是指患者的阴茎皮肤发育过度,但包皮口不小,包皮能上翻露出阴茎头,自然状态时包皮盖没尿道外口~([1])。包皮过长会导致包皮下聚集细菌和包皮垢,容易引发炎症,出现红肿,最后导致感染,长期包茎嵌顿继发慢性炎症,可诱发阴茎癌~([2,3])。包皮过长和包茎还会引起早泄、不射精等性  相似文献   

17.
正泌尿生殖系统结核中阴茎结核罕见,在1 194例我国皮肤结核患者中,阴茎结核大约占0.4%[1],在男性生殖系统结核中,阴茎结核大约占1%。本院收治1例病程1年,在外院以普通感染治疗无效,最终确诊为结核分支杆菌与葡萄球菌混合感染的患者,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5岁,体健,1年前出现阴茎前端包皮下硬结,初为米粒大小,逐渐增大呈花生大小,略突出皮面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晰,无疼痛等主观不适,患者  相似文献   

18.
1015例0~18岁男孩包皮形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儿阴茎包皮的发育特点,探讨婴幼儿包皮环切的手术指征及小儿包皮环切的手术时机。方法:观察1015例0~18岁、无包皮及阴茎发育异常的男性包皮形态及可上翻程度。结果:包皮完全不能上翻的3岁前为207例(64.09%),11~18岁仅16例(7.66%);阴茎头完全外露3岁前仅3例(0.93%),11~18岁为101例(48.33%)。结论:婴幼儿包茎、包皮阴茎头粘连不完全分离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直至青春期后粘连方可完全分离,婴幼儿单纯性包茎行包皮环切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正睾丸生殖细胞肿瘤(testicular germ cell tumor,TGCT)是20~40岁青壮年男性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占男性肿瘤的1%~1. 5%,占所有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5%,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1])。然而,TGCT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最新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TGCT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目前确定的危险因素有:隐睾、TGCT家族史、睾丸萎缩、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先天性尿道下裂和单纯性阴茎下曲患者阴茎皮肤组织中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不同程度尿道下裂和阴茎下曲中的表达特征及规律。方法以2005年8月-2007年1月行矫正术的25例先天性尿道下裂和4例单纯性阴茎下曲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阴茎背侧包皮、尿道口腹侧皮肤和尿道板组织。尿道下裂患者年龄1岁11个月~19岁,平均3岁7个月;阴茎下曲患者年龄3岁6个月~16岁,平均7岁1个月。以18例行包皮环切术患者的正常背、腹侧包皮作为对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检测标本AR的表达水平和分布情况,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先天性尿道下裂、单纯性阴茎下曲和正常包皮组织中均有AR表达。正常阴茎背、腹侧包皮AR表达核阳性细胞率分别为62.94%±5.40%、62.87%±5.33%;先天性尿道下裂阴茎背侧包皮、尿道口腹侧皮肤及尿道板组织分别为59.00%±3.75%、58.46%±4.14%、52.30%±3.53%,AR表达均低于正常背、腹侧包皮(P<0.05);且尿道板组织AR表达显著低于自身背、腹侧包皮皮肤(P<0.05),自身背、腹侧包皮皮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背、腹侧包皮比较:远、中段型尿道下裂阴茎背侧包皮A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尿道板组织AR表达显著降低(P<0.05);近段型背侧包皮、尿道口腹侧皮肤及尿道板组织AR表达均降低(P<0.05);下曲<45°者阴茎背侧包皮、尿道口腹侧皮肤A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曲≥45°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道板组织AR表达均降低(P<0.05)。单纯性尿道下曲患者阴茎背侧包皮、尿道口腹侧皮肤及尿道板组织AR表达核阳性细胞率分别为59.69%±2.73%、55.71%±1.67%、51.92%±1.87%,与正常包皮组织比较,AR表达呈减弱趋势。结论先天性尿道下裂及单纯性阴茎下曲阴茎皮肤组织AR表达低于正常阴茎,尿道板组织AR缺陷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