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检测指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临床诊治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大厂回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CHD患者设为B组,另将同期接受血液体检的健康正常者100例设为A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血液检查,比较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肌钙蛋白T(Tn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PL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B组的RDW、MPV、CK-MB、cTn、TnT均显著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CT、PDW、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HD临床诊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血液检测指标,从而更好地达到指导CHD临床诊治的目的,以及对预后病情发展的预测判定。 相似文献
2.
刘洋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3):336-337
目的 观察丹参注射液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12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对照组予以酒石酸美托洛尔口服治疗,观察组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8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4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对其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达到95.35%,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通过后期随访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逯建华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10,(3):129-13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目前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上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分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选取行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受检者36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结果将受检者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狭窄组和颈动脉无斑块组、单侧及双侧斑块组,分别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支数的增加和狭窄程度的加重,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增加,IMT增厚;随着颈动脉斑块检出部位的增加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累及部位的多少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对54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分析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指数与CHD的相关性,颈动脉粥样斑块与CHD患病率及冠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并比较他们的危险因素。结果 CHD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指数均较非CHD组显著增高(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HD患病率及冠脉Gensini积分也显著增加(P<0.01),而CHD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危险因素基本相似。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HD有显著相关性,两者有相似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将150例临床上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三组:单支病变组58例,双支病变组50例,三支病变组42例,对三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颈总动脉内径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150例冠心病患者中,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均有IMT增厚、Crouse积分较高及颈总动脉内径增宽(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紧密的相关性,随着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增高,冠脉病变程度随之加重。 相似文献
8.
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合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所周知,HMG—CoA还原酶抑制药(他汀类)使降低高胆同醇(Tc)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大多数他汀类药物能使主要冠脉事件的风险减少30%。但是,高脂血症患者尽管用了他汀类药物治疗,仍有心血管疾病发生。因此,需要与其他药物合用加强疗效。Syrkin等怛0在接受辛伐他汀和氯吡格雷治疗的心绞痛和(或)跛行患者中,加用曲美他嗪(TMZ)后,心绞痛改善了46.7%,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的特点。方法:对35例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术前和术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处理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无手术中死亡,1例术后3d死于严重的低心排综合征,其余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合理的手术方法、做好术前准备、完善的手术技术及正确的术后管理,高龄冠心病患者的冠脉旁路移植术与一般患者相比死亡率无明显增加,且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轻心绞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颈动脉超声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入选对象分为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SA)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同时测定3组冠脉造影结果:正常组21例,单支病变组18例,多支病变组29例。结果冠心病患者IMT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增厚(P<0.01),且冠脉造影正常组与单支、多支病变组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冠心病的预测具有确切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永忠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2,25(6):341-347
对MR评价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MRI血管内导管线圈、可同时采集多条K空间数据线的线圈的应用;回顾了包括K空间分割梯度回波成像、螺旋心脏成像、血氧水平依赖成像在心脏的应用、黑血技术、其他原子核的心脏MR成像和心脏MR频谱分析等的进展;对MRI血池对比剂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同时论述了MRI心肌标记、心脏多巴胺负荷试验、心肌灌注成像和MR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并寻找与颈动脉硬化有关的因素。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后62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状况,以所测最大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为观察指标。同时作血脂生化分析。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与病变组之间、病变组之间颈动脉斑块面积、斑块积分、斑块数目、IMT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颈动脉超声斑块形成结果比较,颈动脉超声的敏感性为82.4(42/51),特异性为72.7%(8/11),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2.3%(51/62)。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压、血糖、TG及HDL-ch与IMT有相关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提示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及斑块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在评估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钙化分级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厚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研究组64例患者中心脏瓣膜钙化分级为1级者24例,2级22例,3级18例;对比不同心脏瓣膜钙化分级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积分可以发现3级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高于1级和2级患者,而2级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积分则明显高于1级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心脏瓣膜钙化程度越高,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积分也显著升高。研究组64例患者中发生管腔堵塞5例,发生率为7.81%;管腔狭窄59例,发生率为92.19%。研究组患者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三种基础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通过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查有效评估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与方法对8例严重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8例冠状动脉造影均示3支血管病变,其中3例合并左主干病变;颈动脉造影示颈内动脉狭窄,有症状者狭窄≥50%,无症状者狭窄≥70%。结果技术成功率100%。共置入8枚自膨胀式支架。8例均于支架置入术后1~14天(平均6.0天)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恢复顺利,无脑卒中、过度灌注综合征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随访11~41个月,平均28.4个月,1例复查造影示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在适当内科治疗基础上实施支架置入术治疗伴发的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影像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重度狭窄时斑块及其继发改变的声像图特点。材料和方法 :2 0例 2 2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 ,术前、术后离体标本行超声检测 ,并与相应层面的病理切片相对照。结果 :2 2条所研究的斑块中硬斑 3条 ( 13 .6% ) ,软斑 8条 ( 3 6.4% ) ,混合斑 11条 ( 5 0 .0 % ) ;其中含有无回声的斑块 4条 ( 18.2 % ) ;回声分布均匀的斑块 2条 ( 9.1% )。显示斑块合并溃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72 .7%、3 6.4%和 5 4.5 % ,显示斑块合并血栓形成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 3 5 .7%、10 0 %和 5 9.1%。结论 :颈动脉重度狭窄时容易形成软斑和混合斑 ,超声可明确提示。对伴有溃疡、含有无回声或不均匀低回声和超声显示有血栓的斑块 ,应引起高度重视 ,并作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的根据。 相似文献
17.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的超声影像特点。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5例临床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和58例正常对照组行颈动脉检测。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发生率(74.5%)明显高于对照组(15.5%),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动脉硬化斑块发生部位以颈动脉分叉部多见(50.4%)。在斑块的4种超声分型中,以扁平斑和软斑发生率为高。结论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MR评价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MRI血管内导管线圈、可同时采集多条K空间数据线的线圈的应用;回顾了包括K空间分割梯度回波成像、螺旋心脏成像、血氧水平依赖成像在心脏的应用、黑血技术、其他原子核的心脏MR成像和心脏MR频谱分析等的进展;对MRI血池对比剂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同时论述了MRI心肌标记、心脏多巴胺负荷试验、心肌灌注成像和MR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致残原因和第二大致死原因。颈动脉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个"窗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软斑、溃疡斑形成后,若出现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以及栓子脱落,是导致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1,2]。彩色多普勒超 相似文献
20.
史展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20,(1):63-65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CTA)属于临床常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早期诊断方式,能够对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有效评估,而且诊断准确率较高,但是单纯CCTA技术在心肌缺血预测及评价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冠心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会加大血流动力学紊乱风险并表现出血管重构等表现,因此,了解冠心病患者斑块性质、冠状动脉狭窄状况以及冠状动脉病变对心肌血流灌注情况造成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并可为临床对患者实际病情以及预后进行准确评估提供依据[2]。此次研究以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自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接受诊疗,探讨为患者实施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与CCTA联合检测的价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