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生物污染在制剂、原辅料以及生产环境中具有分布不均匀、控制难度大等特点,控制不得当会严重影响着产品质量和用药安全。微生物鉴定在微生物的检验和控制工作中尤为重要,只有对微生物进行了适宜的鉴定,才能满足药品质量控制、偏差调查和溯源分析的需要,进而实现对药品的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本综述全面回顾了《中国药典》收载的与微生物鉴定相关标准内容和检验方法,对比国外药典微生物鉴定相关部分标准要求,同时对《中国药典》微生物鉴定相关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药品相关微生物检验工作提供信息,同时也为今后药典增修订相关通则及指导原则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污染在制剂、原辅料以及生产环境中具有分布不均匀、控制难度大等特点,控制不当会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用药安全。对污染微生物的鉴定在微生物的检验和控制工作中尤为重要,只有对污染微生物进行了适宜的鉴定,才能满足药品质量控制、偏差调查和溯源分析的需要,进而实现对药品的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本综述全面回顾了《中国药典》收载的与微生物鉴定相关的标准和检验方法,对比国外药典与微生物鉴定相关的要求,对《中国药典》未来的微生物鉴定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药品污染微生物检验工作者提供信息,同时也为今后药典相关通则及指导原则的增修订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鉴定分析药品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可疑菌.方法 参照中国药典等文献,采用VITEK微生物鉴定仪对其鉴定,同时采用RiboPrinter全自动微生物基因指纹鉴定系统对其进行鉴定和溯源.结果 可疑菌与大肠埃希菌生化特性相符,限制性内切酶EcoR I的酶切图谱与RP数据库中的大肠埃希菌一致,并且与标准菌株相似.结论 RiboPrinter分型结果和分子溯源功能能有效的应用于药品可疑菌的检验.  相似文献   

4.
经典的微生物鉴定有赖于微生物的纯培养,其在一些难培养、生长缓慢或需要特殊营养的微生物鉴定方面有明显的局限性。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和基质辅助激光解离飞行时间质谱对微生物鉴定属表型鉴定,严重依赖仪器生产厂商提供的数据库,对类型多样的环境微生物的鉴定分型有明显缺陷。基于遗传物质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为微生物的准确鉴定及分型提供了新的思路。16S rRNA/ITS遗传信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易变异的双重特点,不依赖于微生物的营养及生长状态,在微生物的鉴定、分型中得到广泛应用。微生物是影响药品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药品微生物控制是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本文对16S rRNA/ITS序列与微生物鉴定、分型及其在药品微生物质量控制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为保障药品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完善《中国药典》药品安全性控制标准体系建设、先进的检测技术在药品安全性控制中的应用、提升药品安全性控制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展示了《中国药典》在我国临床用药安全中发挥的保障作用,为进一步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6.
药品微生物控制是药品安全性保障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2020年版《中国药典》增修订重点工作的回顾,阐述中国药品微生物控制体系的发展过程。药品微生物污染控制体系包括①药品微生物实验室建设、②药品微生物控制标准体系建设和③中药微生物控制体系建设。中药微生物控制体系建设作为中药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提升业界对微生物污染风险的认识是关键;而药品微生物控制标准体系的建设围绕着推进微生物过程控制理念的实施,促使企业成为微生物污染控制的主体开展;其中,全面提升企业药品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与管理水平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典》2020年版“水分活度在非无菌产品微生物控制中的应用指导原则”标准的增订依托药典委员会2017标准提高课题15展开。本文从指导原则的制定背景、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相关说明和应用展望等5个方面综合介绍标准的制订过程。新增订的“水分活度在非无菌产品微生物控制中的应用指导原则”标准将为药品的微生物过程控制提供有力工具,是对当前药品微生物检测和控制体系的重要补充,对于推动我国药品微生物过程控制,进一步实现药品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合理化、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DNA测序技术对天津地区5家药品生产企业微生物洁净室采集到的微生物菌株进行测序鉴定和结果分析,为药品微生物污染追踪溯源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革兰氏染色技术、VITEKⅡ生化鉴定和分子测序鉴定技术,对我市5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微生物洁净室(A/B和A/C级洁净区)采集到的90株细菌和6株霉菌共计96株菌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通过96株菌株的鉴定结果,发现葡萄球菌属细菌数最多,占全部分离株的50.0%,芽孢杆菌属占18.8%,库克氏菌属占10.4%。其中表面微生物有52株,占54.2%,沉降菌有20株,占20.8%,浮游菌有24株,占25.0%。结论:利用DNA测序技术对采集到的环境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更为准确可靠,菌株的采集位置及鉴定结果能有效地为无菌药品企业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整体分析和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9.
药品微生物检验是检查药品卫生质量的一种手段。随着微生物检验、科研工作的发展 ,检验设备及技术也发展很快。下面列举一些 ,供同行参考 [1、2 ]。1 分子生物学技术传统微生物检查主要根据形态培养 ,生化、血清学检查 ,动物实验及组织培养等方法进行识别及判定 ,这些主要观察整个微生物在不同实验中的表现 ,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后 ,可以洞察微生物微细结构的变化 ,从而鉴定细菌的型别。近年来发展的噬菌体诊断技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噬菌体是一类具有严格寄生性和高度特异性的细菌和真菌的病毒。一种噬菌体只能裂解其相应的一种细菌 ,故…  相似文献   

10.
药品无菌检查中微生物污染的鉴定和污染溯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结合无菌药品受微生物污染的案例,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分析药品微生物污染情况,保证药品无菌检验结果判断的准确性,对药品微生物污染追踪溯源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从无菌检查阳性样品和实验环境中分离得到14株革兰氏阳性球菌进行鉴定和分型,采用VITEK2 Compact、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RiboPrinter系统以及DiversiLab系统等手段对微生物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无菌阳性样品中分离出的微生物经鉴定为3株溶血葡萄球菌、4株沃氏葡萄球菌和5株表皮葡萄球菌,从环境中得到2株表皮葡萄球菌。由同源性分析可知,来源于不同产地的样品中分离出来的同种微生物亲缘关系较远,来源不同,与环境中收集到的微生物不相关。若仅考虑现有收集到的环境监控菌,污染源是样品在加工或运输过程中引入的,与无菌检查环境无关。结论:通过对14株葡萄球菌的鉴定和溯源分析,综合评价多种技术手段的分型效果,以完善药品无菌检查过程控制,为药品微生物污染的溯源调查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食品、药品微生物检测是保证食品、药品质量、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微生物检测、鉴定方法存在周期长、主观性强等缺点,并且对一些生长缓慢或者新型微生物难以进行有效检测。现代微生物快速鉴定分型技术的发展为食品、药品微生物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常规生化鉴定在微生物准确鉴定的属种水平上有所差异,要将不同鉴定、分型技术相结合应用。本文综述食药微生物鉴定、分型技术的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进展及其在食品、药品微生物检测领域中的应用,为发展新型的微生物检测、分型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快速检测无菌药品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微生物,并建立污染微生物资源及信息库,为药品生产企业追寻污染溯源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方法:对某家药厂口服固体制剂、制药用水、工作人员及生产环境等环节进行为时半年的微生物监控。应用传统法及分子生物学法16Sr DNA序列比对鉴定污染微生物,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整理,初步建立药物污染微生物资源及信息库。结果:共收集294株微生物,其中生产环境微生物污染率最高,占全部污染源的92.5%;其次是口服固体制剂(3.7%)、制药用水(2.0%)、工作人员(1.7%)。污染微生物主要分布于20个属,35个种,其中葡萄球菌污染率最高达到56.3%;其次为芽胞杆菌(Bacillus)(17.6%)、微球菌(Micrococcus)(15.8%)和微细菌(Microbacteria)(4.0%)。根据鉴定结果从污染来源、培养特性、形态染色及菌株登录号四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用Excel及Word电子文档建立药物污染微生物资源库。结论:本研究在多个药物生产环节检测到种类繁杂的污染微生物。因此,建立制药企业污染微生物资源及信息库,能够为今后开展污染水平的风险评估和不良事件调查提供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3.
王似锦  余萌  王杠杠  马仕洪 《中国药事》2020,34(9):1028-1039
目的:就非无菌药品中可能污染的不可接受微生物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为监管部门、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提供参考。方法:梳理非无菌药品中不可接受微生物的概念来源、定义及常见种属,比较各国相关的法规、指导原则以及查阅近年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简述不可接受微生物的检验策略和风险评估方法。结果与结论:不可接受微生物可通过污染药品影响药品质量威胁患者健康,通过药典的控制菌检查方法可能无法检出,因此应引起重视。各国药典、美国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都要求应使用风险评估的方法控制药品中的不可接受微生物。我国已经有不可接受微生物污染药品的事件发生,应引起监管机构和制药企业的注意,并应尽快建立相关的控制策略、检验方法和风险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无菌药品生产企业环境微生物数据库,为企业污染事件的溯源分析提供支撑。方法 通过16srRNA序列建立企业环境微生物数据库,利用数据库及核糖体分型等技术将污染微生物溯源至菌株水平,为生产出现的污染事件进行溯源分析。结果 通过环境微生物数据库和核糖体分型技术成功找到了污染源。结论 无菌药品生产企业环境微生物数据库的建立及核糖体分型技术为污染调查溯源分析起到了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余萌  王似锦  马仕洪 《中国药事》2022,36(7):758-771
目的:探讨适用于药品微生物控制中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群(Bcc)的鉴定策略。方法:结合药品微生物控制中对Bcc的鉴定和分型需求,对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微生物鉴定技术的特点和鉴定或分型能力进行阐述和讨论,提供满足不同鉴定水平要求的鉴定策略。结果:对于Bcc,不同的鉴定方法能达到的鉴定水平存在差异。手动/自动化的生化鉴定系统可达到属/菌群水平的准确鉴定;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质谱(MALDI-TOF MS)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技术可达到菌群的准确鉴定;看家基因如 recA或hisA等的序列分析,基本可达到菌种水平的鉴定,必要时,可补充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确认。MLST、核糖体分型(Ribotyping)或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则适用于菌株水平的分型和溯源。结论:明确不同的鉴定技术对于Bcc的鉴定能力和应用特点,针对不同的鉴定需求给出相应鉴定方法的建议,为在实际应用中涉及Bcc检验、鉴定和溯源分析的生产企业、检验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药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环境菌库。方法 从药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环境中不同部位、设备材料及活动人员进行连续7个月采样收集获得248株细菌和6株霉菌,对收集的细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仪(Vitek2 Compact)进行鉴定,对生化鉴定无确切结果的90株细菌及6株霉菌均采用3500 MicroSeq基因测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16S rDNA和霉菌LSU rDNA测序鉴定,同时也对某次采样收集的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Diversilab系统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通过整理和分析收集获得的254株菌的鉴定结果,初步建立了药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环境菌库。结论 为今后开展污染水平的风险评估和不良事件调查提供技术平台,同时也为制药企业开展建立环境微生物信息库和微生物污染溯源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158批聚氯乙烯固体药用硬片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及其污染菌株的鉴定与分析,探讨国内固体药用硬片的微生物污染现状,为制定其微生物限度检查项和限值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家药包材标准》,分别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对聚氯乙烯固体药用硬片进行细菌数、霉菌和酵母菌数、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测定以及大肠埃希菌的检查,并利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样品中检出的污染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对于聚氯乙烯固体药用硬片中污染微生物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样品中检出的污染菌株中既有革兰氏阳性芽孢菌,也有革兰氏阴性菌。结论:固体药用硬片的生产和储运流程中存在微生物污染的风险,应建立关键环节的微生物污染物监控和追溯调查体系,并建议进一步完善其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自1973年起,中国全面开展药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已经历经五十年。通过不断解决我国药品污染微生物检验、控制的实际问题,总结大量课题研究的规律,充分学习、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等,从无到有,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中国药品微生物标准体系,成为中国药典的有机组成部分,满足了我国几十年来医药行业质量控制的需求,夯实了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并将在国家推动制药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药品生产企业识别从非无菌产品和原辅料分离的微生物是否是不可接受微生物以及建立对应的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现行版关于“不可接受微生物”描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关于药品质量以及安全用药等要求,总结不可接受微生物判定标准;基于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国际协调会(ICH Q6A)、《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关于微生物限度检查要求的比较,给出具体剂型以及原辅料不可接受微生物控制策略。结果与结论:非无菌产品中存在的不可接受微生物有可能降低或妨碍产品疗效,影响产品质量,对消费者健康有潜在风险,而目前药典中无清晰的定义和检验控制策略,生产企业应建立系统、清晰和可操作性的不可接受微生物风险识别和控制策略,指导操作者进行不可接受微生物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药品中需氧菌总数计数能力验证结果,促进微生物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提高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增强政府监管部门对本实验室能力的信任度.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和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NIFDC-PT-340药品中需氧菌总数计数).结果:样品QA0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