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单元系统在院前急救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3月我院120例院前急救患者为观察组,该组患者均采用重症监护单元系统进行院前急救转运;另选取2011年1~7月院前急救的120例患者为对照组,该组患者采用常规院前转运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急救诊断率、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监护单元系统能够提高院前急救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院前转运和急救护理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12月经我院转运系统转运和急救护理的510例早产儿为观察组,该组早产儿均经完善的转运网络联系、转运人员和物品准备、转运前现场急救和稳定病情、转运途中密切观察监护与护理;另选取我院未建立新生儿转运系统前的510例早产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预后。结果:观察组的治愈好转率为96.1%,对照组为8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6个月,观察组的发育商DQ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转运和急救系统有利于提高早产儿抢救的成功率,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加强院前快速高效急救与安全转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方法。方法 :总结医护人员到达发病现场后 ,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抢救的经验。结果 :6 2例患者中除 7例发病后呼叫“12 0”时间晚 ,病情危急合并症严重抢救无效死亡外 ,余 5 5例急救与转运均获满意效果。结论 :院前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选择转运时机 ,转运途中严密监护 ,可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是挽救患者生命 ,减少住院前死亡率 ,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院前远程转诊危重病48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院前远程转诊危重病人的转送流程和应注意的问题,以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及安全性。方法:综合分析483例危重病人转诊过程的院前临床处理措施、方法。结果:483例危重病人安全成功转送到确定性专科重症监护病房,无一例途中死亡和发生医疗纠纷。结论:我们认为:做好(1)转运决定(2)病情评估、风险沟通(3)车载监护抢救设备(4)及早干预,途中严密监护(5)院前院内链式流程密切配合是保证危重病人院前远程转诊安全成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危重患者进行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分析研究,提出研制性价比高、实现国产化的途中转运载体移动重症监护病房(ICU).方法 分析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分别在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救治、ICU救治三部分组成的急救医疗体系中的救治措施,研制了与该模式相适应的集成有急救设备的途中转运载体移动ICU.结果 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提高了各环节人员的急救能力,明显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途中转运载体移动ICU可为危重患者创建一体化救治链提供有效保障.结论 实际使用证明,一体化护理模式在患者的院前、院内抢救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移动ICU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相关医疗机构的应急处置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独立连续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心脏骤停病人院外抢救中微信视频远程指导对复苏时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实施院前心肺复苏的22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远程指导措施实施前后院外急救远程指导干预情况和心肺复苏抢救情况。结果:微信视频远程指导措施实施之后,患者的干预指导率、采取措施率、技术准确率和复苏成功率分别为90.91%、80.91%、77.27%、71.82%,显著高于措施实施前的77.27%、68.18%、61.82%和54.55%(P0.05)。微信视频远程指导措施实施后,患者的心肺复苏时间、管插管时间、除颤时间以及救护车到达时间均显著低于措施实施前(P0.05)。结论:心脏骤停病人的危急重症特征,使其对急救时机和措施具有严格的要求,利用微信视频等现代化通信技术构建并应用院前急救远程指导系统,能够使院前心肺复苏实施情况得到显著改善,促进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典型复杂的山岳型黄山风景区为背景,提出以SOA技术架构的方法应用于景区的远程院前医疗急救的数字化技术,通过SOA中间件技术将该景区已有的异构系统作为SOA服务的提供者,并建立远程急诊中心服务器作为SOA服务的注册中心,与用户的客户端即SOA消费者角色关联构建一个异构的、高内聚、低耦合的远程院前医疗急救数字化系统,并拟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形成诊治病人方案的最优知识库.本研究对于复杂地形的山岳型景区的远程院前医疗急救数字化平台和景区的移动管理的实现均具有典型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院前急救出诊工作中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出诊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可能出现的隐患,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来提高院前急救效果,减少医患纠纷。方法结合我院十余年来院前急救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探讨院前急救工作中的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出诊前常见隐患,如:呼救电话接听不详细、出诊速度偏慢、出诊物资准备不齐全等。现场急救过程中常见隐患,如:急救人员技术不熟练、现场处理不当以及与患者家属沟通不够等。转运途中交通堵塞、监护不严、是否对患者进行妥善固定等。院前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记录不准也是院前急救出诊工作中常见问题及隐患。结论通过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通畅通讯联络、扎实地学习急救知识、刻苦训练掌握急救技术、备齐必备的抢救设备、药品以及规范院前文书书写,可使院前急救速度加快、院前急救的效率及急救成功率提高,减少医患纠纷。另外加强相关法律知识、传染病知识的学习,外语培训以及不断更新急救领域的知识等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患者院前转运及感染控制的实践方法:。方法:2020年2月2日~15日,我们安全转运8例疑似和9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科学合理安排人力,做好急救药品、物品管理,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心理护理,严格落实人员防护及终末消毒处置。结果:本组17例患者成功进行了快速隔离、安全转运、正确消毒处置,无转运人员被感染情况。结论: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实施有效的院前转运及感染控制,不仅确保了患者转运安全,提升转运效率,还有效避免了职业暴露及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0.
担架集成式急救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为了满足院前和现场重症患者急救、快速运送以及院内转运途中连续救治和监护等需求,设计一种能够实现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的担架集成式急救系统.方法 按集成化和信息化需求,对原发明的担架集成式综合急救系统中的相关功能模块进行微型化设计;依据人机工效最佳原则,研究系统的技术结构特征;以轻便机动为原则,对系统承载框架的成型材料及工艺进行改性与改进研究.结果 设计的担架集成式急救系统机动性强,能抬、能推,还可以附载于多种运载工具上,实现了医疗急救的及时性和连续性,大大缩减了急救等待时间.结论 担架集成式急救系统为建立院前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提高相关医疗机构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告河南省5次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的组织管理.方法: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紧急救援中心,公安、消防和医疗急救人员共同参加现场急救,保持通讯和道路通畅,维持现场秩序,保证现场急救和顺利转运伤员到医院.应急医疗救治专家迅速赶赴现场和救治伤员的医院,指导急诊手术和重症监护治疗.结果:5次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共死亡259人,181例伤员送入院治疗,其中危重伤员26例.仅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其余179例康复出院.结论: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需要公安、消防、医疗急救等多系统的协调合作,急诊医学专家指导大批伤员的分类急救和重症监护治疗,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结合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新一代智慧化ICU单元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危重患者医疗服务水平提供基础。方法:研究于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集合医疗、护理、院感管理、临床医学工程、5G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后勤服务等多学科团队,对急诊ICU的一个床单元进行智慧化设计与改建。结果:本研究构建的智慧化ICU单元装配智慧虚拟天窗、床旁智能音箱及集束化环境监控中控台,打造家居式智慧医疗服务。基于5G和人工智能技术建成智慧化的ICU单元,实现ICU多维度信息的远程高速互动,包括远程监护、远程查房、远程会诊及家属探视的智能化辅助;建立了智能化ICU感染防控系统,包括手卫生、个人防护的自动识别和报警。结论:结合5G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新一代智慧化ICU单元有助于提高危重症患者服务的水平,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保障各种大赛和大会院前医疗急救的方法,提出成功举办赛事的要素。方法 对成功保障上海第一次“中国F1大奖赛”的具体措施进行详细分析。结果 中国F1大奖赛取得圆满成功,赛场医疗救护得到充分保证,伤员得到及时转运。结论 灵敏的通讯和组织网络、救护点的合理布局、救护梯队的建立、人员培训和救护车先进急救装备等是大赛医疗保障成功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5年来我院妇产科1 225例院前急救出车接诊护理程序.方法 分析总结建立专科医院特色院前急救系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结果 孕产妇急、危、重症79例,在转运现场或途中完成妇产专科异常应急处理措施,在严密监护下平稳安全转送,成功率100%,未发生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结论 专科介入院前急诊可将院前和院内急救相结合,使孕产妇得到连续、必要的监护,减少时间上的拖延及技术上的耽搁,减少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的痛苦,保障母婴的安全,保证产科的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6928例创伤的院前急救特点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院前创伤急救的组织实施及救治技术当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0年12月至2003年12月我院“120”出诊急救的创伤病人6928例救治资料。结果21~50岁占79.30%;伤因:交通伤39.00%、治安事件伤30.00%、工伤及坠落伤10.74%;伤情按院前创伤指数(TI)分:重伤病人20.99%,中度伤38.11%;院前急救成功率96.43%,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12.97%。结论控制救治反应时间,落实“三线出诊”机制,实施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完善急救及转运设备,建立专业化、专职化的急救队伍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院前急救"字面上包含两层意思:院前,是指施救地点为事发现场或转送医院途中;急救,是指通过目击者或专业者对伤病员给予紧急救护[1].所以,广义上"院前急救"是指在入院以前对所有伤病员进行的各种紧急医疗救治活动,包括检伤分类、现场处置、快速转运等.其处置需遵循一些基本的急救原则;其方法包含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常用最基本的救护技术[2].我国古代虽然没有"院前急救"一词,但是,历代医籍对医学家们从事的相关急救医疗活动大有记载.现将其做一简要的回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深圳市院外心脏骤停(OHCA)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院前复苏成功的因素,探索本地区现阶段如何提高OHCA复苏成功率。方法:参照Utstein模式,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深圳市急救中心调度的所有OHCA并行CPR的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发生年龄、性别、时间、地点、病因、急救反应时间、初始心律、有无目击者、目击者CPR、AED使用、院前高级生命支持情况等流行病学特征,分为复苏有效组和复苏无效组,比较OHCA院外生存链关键环节对两组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分析影响院前复苏成功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93例OHCA患者,男1385例(73.16%),女508例(26.84%),平均年龄(54.17±20.01)岁,复苏成功率为8.87%。OHCA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17-24点,以20-22点最甚,住宅发生率最高(66.77%),其次分别为娱乐场所(9.19%)、交通枢纽(7.03%)、工作场所(6.18%)、学校(4.07%)、体育场馆(1.64%)和公园(1.43%)等。OHCA病因主要为心源性疾病(39.51%),其次为创伤(9.09%)、呼吸系统(8.77%)等。OHCA初始心律表现为大多数是不可除颤心律(95.62%),OHCA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为(9.23±6.29)分,37.51%的OHCA有目击者,但目击者实施CPR及AED率仅为2.32%和0.63%。在OHCA院前高级生命支持中,肾上腺素使用率(52.4%)远高于气管插管率(10.99%)。与复苏无效组比较,院前ROSC组在平均年龄、OHCA发生地点、病因、初始心律、急救反应时间、目击者CPR及AED、肾上腺素的使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市OHCA在流行病学上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点,院前复苏成功率的提高有赖于进一步完善院外生存链的各个关键环节,构筑全民急救体系。  相似文献   

18.
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临床教学实践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为适应重症治疗建立的特殊护理单元,具有“三集中”的特点:(1)集中了各种病情多变的急性危重患者;(2)集中了众多先进的监护仪器、急救设备和生命支持装置;(3)集中了最新的理论、知识、技术与方法[1]。在ICU三要素中人又是整个ICU的主体。2003-2004年,北京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的护理及转运改良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急救中心2011年12月~2012年5月实施院前急救及转运护理改良流程的12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2011年1~11月改良流程管理以前的120例院前急救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及转运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出诊时间、心电图时间、急救总时间、急诊入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急救诊断率、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的护理及转运改良流程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抢救效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背景:及时了解疾病状况,对及时诊治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目的:为解决院外监护和院前急救的数据传输问题,设计一种基于3G网络的移动监护信息传输定位系统。方法:通过定位传输模块把插件式监护仪实时采集的患者生理信息,连同患者的位置信息一起发送到3G移动通讯网,在具有实IP的PC机上编写服务器程序接收患者信息实现移动监护功能;通过无线传输协议的制定和软件设计,解决传输过程中丢包、错包问题。结果与结论:通过该装置实现了患者实时监护信息及位置信息的远程无线传输和显示。该系统运行稳定,费用低廉,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