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影响因素,确保血小板的质量,提高临床输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献血者且献血前72小时内未服用过阿斯匹林类药物,外周血小板计数≥150×10^9/L,采血顺畅,观察血液不同离心条件相同的分离方法(富含血小板血浆法)、相同的离心条件不同的分离方法,对收集血小板的影响。结果①离心力480g,15min,22℃离心所制备浓缩血小板收集效果好;②分浆夹式比悬挂式分离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效果好。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经统计学分析P〈0.05,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不同的离心条件相同的分离方法(富含血小板血浆法)、相同的离心条件不同的分离方法,对收集血小板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自动全血成分分离机白膜法在制备浓缩血小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茂名市中心血站收集的108袋400 ml全血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4袋)与实验组(54袋).对照组在22℃的条件下离心,采用人工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实验组在22℃的条件下离心,使用全自动全血成分分离机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比较两组的浓缩血小板合格率、浓缩血小板计数、酸碱度.结果 实验组的浓缩血小板计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酸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红细胞计数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浓缩血小板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全自动全血成分分离机制备的浓缩血小板的效果优于人工方法.  相似文献   

3.
宋俊荣  谭延伟 《河北医药》2002,24(8):619-619
随着科学输血事业的发展 ,成份输血的优点已被广大临床工作者认可 ,笔者就近几年河北省血液中心血液综合利用的情况统计分析 ,现讨论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全血、成份血品种 全血、浓缩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浓缩血小板、浓缩白细胞血小板悬液、洗涤红细胞、机采白细胞、机采血小板、机采白细胞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1 2 适用范围 临床急危重病人抢救、急慢性失血者、各种血液成份缺乏者等。1 3 计量单位 采集 2 0 0ml全血制备 1个单位成份血 ,则 40 0ml全血制备出 2个单位成份血。1 4 资料来源 近年来血液中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在不同离心条件下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红细胞溶血程度不同的原因。方法取90袋400mL采血袋与滤器一体的四联袋全血,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0袋,三组全血过滤后离心去除大部分血浆制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A组离心温度4℃,相对离心力5000g,离心时间7min;B组离心温度4℃,相对离心力3860g,离心时间12min;C组离心温度4℃,相对离心力3200g,离心时间20min。测定三组去白细胞红细胞中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结果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中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B组和C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制备过程中离心条件与红细胞溶血程度有一定关系,将离心条件调至最佳模式在短时间内既能取得良好的分离效果,又能有效减少红细胞溶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全血、去白全血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方法选择60袋400 ml全血,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0袋,A组为全血,B组为去白全血,C组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轻轻混匀通过无菌结合机,分别取样本(4±2)℃保存至储存期末,检测存期末的总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和上清游离血红蛋白的浓度,计算储存期末溶血率。结果储存期末溶血率,C组高于A、B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在制备过程中,过滤和离心使红细胞的脆性增加和去除血浆后内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  相似文献   

6.
李玉秋  赵凤绵  郭敏  孟童  陈筱麟  王丽莎  冯雪 《河北医药》2012,34(24):3812-3813
临床应用的血小板浓缩液(PC)有单采血小板和手工采集单袋全血提取的单人份手工血小板,由于单人份手工血小板含量低,患者需要输注数袋才能达到血小板的治疗效果,为提高血小板的治疗效果,减少输血反应,节约血液资源为目的 ,我们探索了用汇集白膜层(BC)方法和单人份血浆作为悬浮介质制备去白汇集血小板(去白汇集BC-PC)的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400ml全血制备成2袋1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量。方法:将400ml全血制备成2袋1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对保存期末的1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进行随机抽检,依据国家质量标准进行检测,观察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并与2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进行比较。结果:1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无菌试验均阴性,容量、血红蛋白含量(Hb)、白细胞残留量均约为2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一半,血细胞比容(Hct)、储存期末溶血率与2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临床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成分输血取代全血输血已成为输血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血小板成分输血作为成分输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普遍采用输注血小板浓缩液。血小板的制备方法分为手工分离法(手工法)和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法(机采法)。为了提高广大献血员对机采血小板的认识,笔对我中心1996年以来部分机采血小板献血员采血前、后血小板计数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通过白膜分离的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在欧洲得到广泛的实践。为节约和充分利用血液资源,输血事业发达的欧洲14国,成人剂量血小板(adult platelet doses,APD)44.1%是用BC—PC汇集的,7.2%是用PRP—PC汇集的,48.6%是机采的。出于不浪费宝贵血液资源和进一步保证安全输血的目的,笔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采用延迟血浆来悬浮白膜并制备血小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机采血小板对无偿献血者血常规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名进行机采血小板的无偿献血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于机采血小板前、采集后30分钟及采集后1周抽取静脉血,检查外周血血常规指标,分析机采血小板对血常规指标的影响及1周内恢复情况。结果 与采集前相比,采集后30分钟献血者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细胞比容(Hct)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采集1周后外周血上述血常规指标均基本恢复正常,与采血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后外周血血常规指标有一定程度降低,但采血1周后基本恢复正常,对身体健康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贯彻实施 ,临沂市的医疗临床用血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 ,成分输血逐渐替代全血。2003年6月份以后市中心血站已向临床100 %提供成份血 ,并实行了全血预约制度。为进一步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推广科学、合理用血技术 ,杜绝血液的浪费和滥用 ,保证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 ,笔者对2000~2003年本市各医疗单位成分输血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资料来源 :资料均来自2000年1月~2003年12月本站供血科微机储存的发血资料。1 2成分血品种 :包括悬浮红细胞、浓缩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机采粒…  相似文献   

12.
浓缩红细胞就是用三联袋采集全血400ml,经过离心机(贝克曼)8分钟,以每分4000转的速度、温度20℃以下,经严格无菌操作后,把白细胞或血小板或两者均有分离出去,剩余的红细胞加入保养液CP_2D而成,在冰箱内(4~6℃)可保存35天,输注时加等渗生理盐水即可,也可直接输注。 1 临床应用 1.1 某患者因子宫肌瘤引起严重贫血,全身无力,下肢浮肿,行走困难,血红蛋白40g/L左右。输浓缩红细胞两袋后,血红蛋白升到80g/L左右,能自然行走,浮肿明显好转,又输两袋后行手术治疗,后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Trima Accel机采血小板的质量.方法 对2011年6月~2012年5月广州血液中心1925名使用Trima Accel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进行研究,其中对照组1004人,按常规方法随机分配机器,降低采血速度反应条以减少压力过低报警;轻至中度枸橼酸钠中毒者补充钙剂或降低抗凝剂回输速度,重度枸橼酸钠中毒者停止采集,血液报废.实验组921人,在采集过程中实施5个关键控制点:①献血者的筛选;②采血压力监测;③枸橼酸钠中毒防治;④血小板聚集的处理;⑤心理护理.结果 对照组血小板含量为(2.62±0.04)1011/袋,白细胞混入量为(0.71±0.05)×104/袋,红细胞混入量为(2.86±0.25)×109/袋,中途停机65例,聚集41袋,报废率为6.5%;实验组血小板含量为(2.76±0.02)1011/袋,白细胞混入量为(0.62±0.03)104/袋,红细胞混入量为(2.58±0.13)×109/袋,中途停机16例,聚集17袋,报废率为1.7%;两组血小板含量、白细胞混入量和红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途停机、聚集和报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把握Trima Accel机采血小板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可显著提高机采血小板的质量,降低机采血小板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14.
孟童  赵凤绵  郭敏  陈筱麟  王丽莎  冯雪  李建民 《河北医药》2012,34(13):2052-2052
近年来,我国临床主要应用单采血小板,随着医院用血量的不断增加,单采血小板的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血站系统不得不开发思路,寻求利用手工采集全血中血小板资源的方法.传统的手工血小板是将手工采集的单袋全血中的血小板提取出来,制备成单人份手工血小板,由于单人份手工血小板含量低,患者需要输注数袋才能达到血小板的治疗效果,并且需要交叉配血,反复穿刺易污染细菌等.为提高血小板的疗效,减少输血反应,充分利用血液资源,我们对比了用汇集白膜层(BC)方法和单人份血浆作为悬浮介质制备汇集血小板,用2种不同厂家血小板型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对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筛选成分血献血者能保证细胞的量稳定 ,且可减少临床交叉配血次数[1] 。筛选工作不易常规进行 ,因此多数单位成分血多取自随机采取的全血。为摸索一种通过离心来达到筛选目的 ,笔者经长期观察和实践 ,根据全血梯度离心后白膜成形状态及数量差异 ,以白膜制备浓缩血小板 ,对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制品与白膜形态及数量之间是否相关 ,以及离心后白膜数量的直观观察能否间接地达到替代筛选浓缩血小板成分血的目的进行了调查研究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材料 离心机SorvallRC 3BP型 ,具有梯度离心功能 ,美国杜邦公司制造。Sys…  相似文献   

16.
成份输血是全血采出后通过物理(离心)或化学的方法将其各种成份进行有效的分离,然后根据病情选择性地输注相应的血液成份。现就我市1999年度成份血临床应用情况作一分析。1材料和方法11制备成份血使用的材料全封闭塑料三联、四联采血袋由广州血液中心提供,袋内含有专为保存红细胞用的SAGM配方的红细胞保存液。机采血小板塑料套材由美国HAE_MONETICS公司提供。白细胞过滤器由上海血液中心提供。大容量低温离心机为美产BeckmanJ_6B和J6_MI型。血细胞分离机为美国产MCS_3P型。12制备成份血的方…  相似文献   

17.
患者 :男 ,4 7岁。 4个月前诊断为浅表性胃炎 ,服抗生素后缓解。然后服 4个月铋剂 ,4个月后于 2 0 0 3年 1月 7日急性胃炎入院 (入院前曾发热、头晕、纳差、乏力 )。实验室检查血象 :白细胞计数 (WBC) 4 .5× 10 9/ L ,血红蛋白 (Hb) 5 8g/ L ,血小板计数 (PL T) 8.5× 10 9/ L,红细胞计数 (RBC) 1.5 8×10 9/ L,红细胞压积 (HCT) 0 .184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116 f L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MCH) 36 .6 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315 g/ L。输浓缩红细胞 2 U,全血4 0 0 m L后 ,继而发热 (38~ 39℃ ) 2 d,迅速出…  相似文献   

18.
<正>浓缩血小板(PC)的制备方法有富含血小板血浆(PRP)法、白膜层(BC)法和单采PC。目前,富浆法(PRP)和白膜法(BC)是国内、外最常用的两种人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方法[1]。PRP-PC因其制备过程与血小板激活相关,现已较少使用[2]。本文就人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以往分离后的血小板浓缩液保存期一直为6小时,从1984年10月起,日本各中心血站将保存期改为48小时。下面简单介绍一些有关问题。一、制备保存和使用(一)制备全血以550g 离心5分钟,制成富血小板血浆,再将此血浆以650g 离心15分钟,去血浆制得血小板浓缩液。200ml 全血制得的浓缩液为1个单位,其中含血小板数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用血液成分采集机采制浓缩血小板时 ,对供者的筛选和在采制及储存过程中对采得的浓缩血小板制剂以观察涡流眩光模式 (swiyingpattern)形成的程度进行血小板数量、pH值的简易检测法加以探讨。1 资料与方法1 1 供者 所有机采血小板供者均为有献血史并经初检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采血前进行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数高于 15× 10 9/L的志愿无偿献血者。1 2 环境 净化采血室的温度为 2 2℃± 2℃ ,每个血液成分采血机左侧后方与血小板袋挂钩平行处或发血处安装一具 2 0W日光灯 ,供采血中随时观察涡流眩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