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观察儿童及成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病原体检出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115例SCAP病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年龄的不同,将其分为儿童组(14岁,38例)和成人组(≥14岁,77例)。取所有病例急性期痰标本、血清学标本及咽拭子标本,行呼吸道病毒、细菌学及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检测,分析两组病原体分布特点及临床表现、体征。结果成人组74例(96. 10%)患者至少检出一种病原体,其中细菌感染55. 84%,病毒感染44. 16%,真菌感染2. 60%,肺炎支原体感染22. 08%,混合感染23. 38%;非典型病原体总检出率为22. 08%。儿童组37例(97. 37%)患儿至少检出一种病原体,其中细菌感染44. 74%,病毒感染50. 00%,真菌感染5. 26%,肺炎支原体感染26. 32%,军团菌感染5. 26%,混合感染28. 95%;非典型病原体总检出率为31. 58%。两组病原体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成人组男性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于儿童组,伴基础疾病者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于儿童组,但上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成人组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发生于冬季,发生率为70. 59%,显著高于儿童组的10. 00%(P 0. 05);儿童组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发生于春夏两季,总发生率为70. 00%,显著高于成人组的29. 41%(P 0. 05)。结论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为儿童及成人SCAP主要检出病原,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陈贵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5)
目的探讨加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将70例CAP住院患者随机分成2组,加替沙星组(40例)给予生理盐水500mL+加替沙星400mg静脉滴注,1次/d,治疗10d;头孢呋新组(30例)给予生理盐水100mL+头孢呋新2.0g静脉滴注,1次/12h,治疗10d。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恢复评价疗效并评价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愈率分别为55%和50%,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有效率分别为95%和76.67%,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加替沙星治疗CAP,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我科收治的64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治疗结果将之分为好转组及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原学特点及药敏试验结果等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好转或痊愈38例,死亡26例。好转组与死亡组在年龄、基础疾病、病原体感染及抗生素应用情况方面差异性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老年SCAP感染以G-均为主,真菌感染及耐药现象突出,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合理的强效广谱抗生素及后期针对性抗生素的贯序应用。 相似文献
4.
5.
加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贵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3):87-88
目的探讨加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将70例CAP住院患者随机分成2组,加替沙星组(40例)给予生理盐水500mL+加替沙星400mg静脉滴注,1次/d,治疗10d;头孢呋新组(30例)给予生理盐水100mL+头孢呋新2.0g静脉滴注,1次/12h,治疗10d。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恢复评价疗效并评价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愈率分别为55%和50%,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有效率分别为95%和76,67%,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加替沙星治疗CAP,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2年4月收治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24、48h进行血气分析检查,所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住院病程缩减,气管插管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早期合理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合并呼吸衰竭,可短时间改善患者气促症状和低氧血症,降低气管插管率以及病死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蛋白(ALB)预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14-01—2018-08期间因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收治入我院急诊科的患者149例。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83例)与死亡组(66例),回顾性分析两组间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组年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肌酐、PSI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血红蛋白、ALB显著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ALB是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其曲线下面积为0.711,与PSI评分联合后曲线下面积提高至0.793,曲线下面积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LB是影响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以提高PSI评分预测病死率的效能。 相似文献
8.
肺炎是儿童常见疾病,是目前导致全世界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5岁以下儿童是该病较为常见的发病群体.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主要病原体为病毒、细菌、非典型病原体及真菌,且不同感染源CAP患儿的病原体分布特征、检测方法、治疗与预后存在差异.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常见病原体感染相关的儿童CAP的临床特点、病原体分布特征、检测... 相似文献
9.
10.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学进行分析,加强对儿童CAP非典型病原体的认识,为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符合CAP诊断的住院患儿2230例进行病原学检查。咽拭子间接免疫荧光法(MIF)检测流感病毒A、B型,副流感病毒1、2、3型,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检测肺炎支原体IgM、衣原体IgM、嗜肺军团菌IgM、柯萨奇病毒BIgM、巨细胞病毒IgM。乳胶凝集法检测EB病毒抗原,免疫金标法查EB病毒抗体。为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病原检测均设对照组。结果 2230例CAP患儿检出病原体阳性768例,阳性率为34.4%。检出结果由高到低依次为肺炎支原体抗体361例(47.0%),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103例(13.4%),EB病毒抗体75例(9.8%),副流感病毒抗原71例(9.2%),柯萨奇病毒BIgM55例(7.2%),腺病毒抗原47例(6、1%),衣原体抗体7例(0.9%)。检出两种病原体49例(6.4%),其中肺炎支原体抗体+EB病毒抗体31例,副流感病毒抗原+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15例,EB病毒抗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3例。结论 ①非典型病原体尤其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童CAP中占重要地位。②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季节病原不同,支气管肺炎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以病毒感染为主。大叶、阶段性、间质性肺炎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以支原体感染多见。③混合感染不容忽视,病毒、支原体易继发化脓茵感染,支原体感染可合并EB病毒感染等。④儿童CAP经验性治疗应重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1.
张雪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11):129-129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定义为原本健康的儿童在医院外获得的感染性肺炎,包括感染了原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或原本无明显免疫抑制的患儿在医院外或住院48 h内发生的肺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是5岁以下儿童的首要死因.本文采用分组对比法评价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了解江油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分布情况,为经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 995例大于或等于2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留取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非典型病原体。结果 1 995例患儿病原学检测阳性426例(21.35%),其中常见细菌阳性324例(16.24%),病原菌中以肺炎链球菌为主,其次为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肺炎克雷伯菌。非典型病原体102例(5.11%),包括肺炎支原体、细菌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及肺炎衣原体等。结论肺炎链球菌是江油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4.
15.
16.
安宫牛黄丸配合治疗高热昏迷33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安宫牛黄丸治疗高热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高热昏迷住院病人6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一般治疗、病因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治疗组加用安宫牛黄丸。结果治疗组显效81.8%,总有效率96.9%;对照组显效71.9%,总有效率78.1%,治疗组显效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相同疗程内达到体温正常、意识清醒病例比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安宫牛黄丸治疗高热昏迷可提高有效治疗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激素应用的指针及效果.方法:参照2001 年美国ATS指南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判断标准,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7年9月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46例临床资料.结果:46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死亡27例,平均年龄46±9.23岁;存活19例,平均年龄51.3±8.6岁;4个危险因素,按OR值依次为人工气道>感染性休克>氧合指数>年龄;使用激素提高了血氧分压,但是存活率没有改善,二重感染率也大大增高(P<0.05).结论:建立人工气道、氧合指数、年龄、多器官衰竭都是影响重症肺炎预后的因素,临床上应熟练掌握激素使用的指针及剂量,重视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动态评估病情,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导致小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文旨在了解我院PICU重症CAP患儿的细菌病原学特点。方法:对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我院PICU的274例CAP患儿痰液进行细菌检测。结果:阳性标本167例(60.95%),排前五位的细菌依次为化脓性链球菌41例(24.55%)、肺炎克雷伯杆菌39例(23.35%)、大肠埃希氏杆菌24例(14.37%)、肺炎链球菌11例(6.5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1例(6.59%);痰液细菌检出率在年龄〈3月患儿组明显高于≥3月患儿组(P=0.004);春夏季痰液细菌检出率高于秋冬季(P=0.035);病程在〈5天组患儿痰液细菌检出率明显低于≥5天组(P=0.004)。结论:重症CAP的革兰氏阴性菌呈上升趋势,年龄〈3个月的患儿为细菌感染性肺炎的高危人群,病程超过5天细菌感染的机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治疗效果分为两组,治愈或者治疗好转者入好转组,治疗无效死亡者入死亡组。观察两组患者年龄组成、基础疾病数量、痰或血细菌学培养结果、C反应蛋白治疗前后变化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53例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治愈32例,死亡21例。死亡组平均年龄(82±7)岁,高于好转组(71±5)岁(t=9.818,P〈0.05)。死亡组基础疾病平均3.2种,较好转组2.0种多(x2=19.357,P〈0.05)。死亡组痰(血)细菌耐药较好转组高(X2=12.416,P〈0.05)。死亡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有统计学意义(X2=14.636,P〈0.05)。死亡组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调整的抗生素共18例,好转组有6例,死亡组高于好转组(X2=22.947,P〈0.05)。结论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高龄(≥80岁)、基础病多、细菌耐药升高及早期抗生素不当选择是导致死亡重要因素。早期诊断和恰当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