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A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正常对照组和经DSA证实的31例IVCS患者的CTA资料,测量2组受压髂静脉的前后内径,计算受压程度,并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以DSA为诊断标准,统计IVCS的CTA诊断符合率.结果 对照组受压左髂总静脉前后内径女性组为(7.0±2.5)mm,小于男性组(8.1±2.5)mm;t值=2.42,P<0.05);左髂总静脉受压程度男性组(0~61.36%,中位数为26.82%)与女性组(0~65.41%,中位数为2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9,P>0.05).对照组受压左髂总静脉前后内径为(7.6±2.0)mm,受压程度为0~65.41%,中位数为27.65%;IVCS组受压髂静脉前后径为(2.7±1.1)mm,髂静脉的受压程度为55.18%~100.00%,中位数为76.12%,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小于对照组(t=12.78,P<0.05),受压程度大于对照组(Z=-8.18,P<0.05).31例IVCS中,左髂总静脉受压28例,右侧髂总静脉受压2例,另1例左右髂总静脉分别受到左右髂总动脉压迫.15例继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CTA诊断结果均与DSA结果相符合.结论 CTA能准确测量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并判断受压程度,CTA还能清楚显示IVCS的继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诊断IVC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经颈静脉介入治疗不同类型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伴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120例左IVCS伴血栓形成的患者,全部经颈静脉插管行尿激酶溶栓治疗,52例患者施行腔静脉滤器置入、65例行左髂总静脉成形术.结果 120例包括左髂总静脉闭塞或重度狭窄伴髂股静脉血栓68例,左髂总静脉闭塞或狭窄伴髂股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栓32例及左髂总静脉轻度狭窄(<60%)伴髂股静脉血栓或下腔静脉血栓20例.血栓完全溶解98例,部分溶解22例.55例随访2~24个月,血栓复发2例,髂静脉支架闭塞2例.结论 经颈静脉介入治疗不同类型左IVCS伴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 下肢静脉畸形较少见,血管造影术仍是公认的检查诊断的金标准。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系非侵入性检查方法,无辐射、不需要造影剂和血管穿刺或插管,可长时间、全病程(或疗程)多次重复检查。回顾性分析总结有血管造影证实的12例下肢静脉畸形患者的超声学资料,评价CDUS对下肢静脉畸形病变的检查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MSCTV)及DSA静脉造影在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8例临床可疑IVCS患者的MSCTV及溶栓治疗前后DSA图像数据,测量MSCTV图像中受压髂静脉的前后内径,计算受压程度,并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比较MSCTV及溶栓治疗前后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结果 MSCTV发现IVCS 29例,DSA在溶栓治疗前发现IVCS 20例,溶栓治疗后发现IVCS 29例。 MSCTV与溶栓前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0.01<P<0.05),MSCTV与溶栓后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 P>0.05)。结论在IVCS诊断中,MSCTV的准确性明显优于溶栓治疗前DSA检查,可作为IVCS诊断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5.
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CTV)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下肢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MSCTV)检查12例,同期均做下肢静脉Dopp ler超声(US)检查;其中1例同时进行了肺动脉CT血管造影,并于延迟2m in时行间接法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病例均采用5mm层厚和层间距行踝关节至髂骨上缘水平的增强CT扫描,并获得原始图像,图像经1.25mm层厚和50%的重叠处理后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64排螺旋CTV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1例,诊断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1例,同时合并肺栓塞1例。以US作对照,64排螺旋CTV显示股静脉和腘静脉血栓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98.6%。MSCTV上DVT表现为静脉腔内不规则低密度充盈缺损,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表现为深静脉边缘不规则且于延迟2m in扫描见其远端引流静脉区造影剂点状残留。结论:64排螺旋CTV在显示股腘静脉血栓与US具有同等价值,MSCTV可作为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联合静脉造影(CTVPA)探讨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部位,并与下肢彩色超声多普勒对照评价其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价值。方法临床怀疑肺栓塞(PE)的147例病人行CTVPA检查,以病人为单位计算两医师诊断DVT一致性;102例患者同时行下肢超声检查,计算股静脉-腘静脉段DV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47例患者中33例(22.4%)有DVT,27例合并PE。33例DVT的患者CTV共发现156个部位的血栓,腹盆腔静脉血栓共48个(31%),股静脉-腘静脉段血栓58个(37%),小腿静脉血栓50个(32%)。DVT血栓CT值为(42±13)HU。2医师诊断DVT的一致率为90%,Kappa值为0.86。以超声作为对照,CTV诊断股静脉-腘静脉段DVT的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100%。结论CTV对股静脉-腘静脉段DVT诊断准确率高,并能显示下腔静脉、滤器内及盆腔静脉血栓,CTV的观察者间诊断一致性非常好。  相似文献   

7.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腔内治疗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腔内介入治疗(超声消融术、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在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经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12例IVCS患者,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8例)后,通过患肢股静脉小切口行超声消融术、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12例IVCS患者髂静脉再通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治愈8例,有效3例,无效1例。随访12~47月,1例术后8月管腔再闭(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多项介入技术综合治疗IVCS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静脉造影(CTV)在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 (KT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3例疑似KTS患者资料纳入分析,分别行超声和CTV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结果,使用к统计确定一致性水平。结果在53例患者中,50例(94%)两种检查结果一致。2例经超声诊断为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CTV诊断为KTS,1例CTV诊断为KTS,而超声诊断为Klippel-Trenaunay-Weber综合征。关于KTS, CTV和超声检查之间的к一致性水平为0.878。结论 CTV能准确而全方位地显示可疑KTS患者的静脉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先天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静脉造影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8例先天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其中8例行股静脉插管造影。结果:18例先天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髂静脉造影表现均为静脉血管受压改变及侧支循环的形成。结论:先天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髂静脉造影表现较典型,改变传统造影方式是发现并诊断C IVCS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CTPA)联合下肢CT静脉造影检查(CTV),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诊断作用.方法 连续收集临床上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并行64层螺旋CTPA联合下肢CTV检查的患者.按照CTPA和CTV检查的图像质量进行筛选.根据患者肺动脉和下肢深静脉内是否存在血栓进行分析,并对下肢静脉内血栓最近端位置进行统计.最终有109例患者纳入研究.结果 肺动脉和下肢静脉内同时有血栓的患者39例,单纯急性肺血栓患者1例,单纯DVT患者57例,肺动脉和下肢静脉内均无血栓的患者12例.DVT患者血栓最上端位于下腔静脉14例,位于盆腔髂静脉63例,位于大腿(股腘静脉)13例,位于小腿(胫腓静脉)6例.结论 64层螺旋CTPA联合下肢CTV检查对DVT疑似患者的肺动脉内血栓检出具有重要意义,避免了36.7%患者中肺动脉内血栓的漏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站式经皮机械清除血栓(PMT)和髂静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伴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安全性、有效性及流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接受一站式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41例急性左下肢DVT伴IVCS患者临床资...  相似文献   

12.
周围静脉疾病声像学检查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评价CDUS在周围静脉疾病检查中的价值,总结常见病的声像学特征。材料和方法:1994年10月~1997年5月研究了129例病人的声像学资料,男77例,女52例,平均36岁。经顺行静脉造影对照观察或/和手术病理及临床观察确诊。结果:共4种(类)疾病,155条(处)病变血管,CDUS显示151条(处),诊断符合率为974%。结论:CDUS能全面观察病变区管腔、管壁、管局结构及血流状况,有利于疾病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和间接CT静脉造影(CTV)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临床疑似VTE的87例患者,联合应用MSCTPA和间接CTV进行检查,在胭静脉至股总静脉水平,比较间接CTV与多普勒血管超声(DVUS)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价值,计算间接CTV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结果87例患者中,MSCTPA扫描肺血栓栓塞症(PTE)和DVT均显示32例,显示DVT未显示VIE8例,显示PTE未显示DVT22例。DVUS检查中,DVT42例。与DVUS相比,下肢间接CTV诊断DVT的敏感性95.5%、特异性99.2%、阳性预测值97.7%、阴性预测值98.5%。结论联合应用MSCTPA和间接CTV实现了一次检查同时诊断VIE和DVT,并能显示胸部和下肢的其他异常。  相似文献   

14.
脑CT静脉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脑CT静脉成像(CT venography,CTV)是一种无创的脑血管成像技术.随着成像设备的发展以及扫描参数、重建技术的探索与完善,脑CTV不仅可以准确诊断脑静脉疾病,而且在协助外科手术方面亦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阐述脑CTV的技术特点、临床应用以及与脑磁共振成像和传统血管造影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以经皮人工抽吸血栓清除术(MAT)作为主要的血栓清除方法,在MAT后立即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的一次性介入方案,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并发急性节段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IVCS并发急性节段性髂股DVT患者26例[女17例、男9例;年龄33~ 79岁,平均(55±13)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左下肢肿胀或疼痛.IVCS的确诊依靠CT血管成像.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即给予抗凝治疗,介入术后至少维持6个月.经患肢腘静脉入路行血管腔内治疗,MAT、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在一次手术过程内完成.MAT后残留少许血栓者行经导管溶栓治疗(尿激酶80万单位维持12h).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一次性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时间45~ 90 min,平均(67±13)min.所有患者在MAT后血栓均达到完全清除,接近100%者24例,残留<5%者2例,残留血栓经溶栓后完全溶解.MAT后静脉造影显示左髂静脉狭窄者24例,闭塞者2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开通左髂总静脉,共置入支架26枚,支架直径10~ 14 mm,长度60 ~ 100 mm.患肢症状完全缓解者25例,部分缓解者1例.住院时间2.0~4.0d,平均(2.7±0.3)d.随访时间12~ 25个月,平均(18±4)个月.1例在术后11个月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复通.1年初次通畅率和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6%(25/26)和100%(26/26).除5例患者在球囊扩张中出现一过性腰痛外,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 以MAT作为主要血栓清除方法、在MAT后立即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的一次性介入方案治疗IVCS并发急性节段性髂股DVT是可行的,近期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CT静脉造影(CTV)对镰幕脑膜瘤手术方案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25例镰幕脑膜瘤患者术前行脑CTV检查,在工作站重建二维和三维图像,对脑膜瘤进行分型并判断邻近静脉的狭窄程度和代偿情况,据此选择能够安全避开主要回流静脉的手术入路.结果 根据镰幕脑膜瘤与邻近静脉(窦)关系及肿瘤生长方向,将镰幕脑膜瘤分为前、后、上、下和侧方5种类型.本组属前型者5例,后型4例,下型者3例,上型6例,侧方型7例.肿瘤与静脉(窦)的关系均与术中情况吻合,手术全切肿瘤19例,次全切除6例,主要的回流静脉均予保留.术后3例出现象限盲或偏盲,术后3个月随访时均完全恢复.结论 CTV可对镰幕脑膜瘤进行分型,有助于镰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下肢静脉造影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肢静脉造影包括顺行造影和逆行造影 ,是目前诊断下肢静脉系统病变最可靠的方法 ,我院自 1992年~ 1998年间共对42例 67条腿施行了静脉造影检查 ,其中顺行造影 67例 ,逆行造影 18例 ,为下肢静脉病变的最终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现介绍如下。材料与方法本组 42例中男 2 5例 (占 5 9.5 % ) ,女 17例 (占 40 .5 % )。年龄最小 15岁 ,最大 72岁 ;双下肢病变 2 1例 ,左侧肢体 18例 ,右侧 3例。全组行顺行造影 67人次 ,逆行造影 18人次。本组 42例 67侧肢体分别因下列各主要临床表现而作造影检查 :①下肢浅静脉曲张 ,49条腿占 73 .1% ;②肢…  相似文献   

18.
CT血管造影在颅内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静脉畸形中的价值与限度。材料与方法 5例经DSA证实的颅内静脉畸形病例,幕上1例,幕下4例。分别在动脉期(CTA)和静脉期(CTV)扫描采样,运用SSD和MIP进行重建。结果 CTA显示所有病灶,但没有显示颅内静脉畸形的“海蛇头”即引流静脉影像特征,而CTV不仅显示病灶,而且还显示了引流静脉“海蛇头”影像特征。结论 静脉期的CT血管造影(CTV)是诊断和随访颅内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优于动脉期的CT血管造影(CTA)。  相似文献   

19.
下肢静脉造影在下肢静脉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造影在下肢静脉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组患者共1696例,对其中2123条下肢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同时行逆行下肢静脉造影452条,对造影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123条下肢造影成功率为100%。其中正常静脉11条(0.52%),单纯性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409条(19.27%),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120条(52.76%),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302条(14.23%),先天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发育不全症15条(0.71%),深静脉血栓形成65条(3.06%),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14例条(0.66%),左髂总静脉压迫综合征187条(8.81%)。结论:下肢静脉造影对下肢静脉疾病原发病因的明确诊断、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以及疗效的观察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髂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8例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颈静脉插管溶栓、左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部分血栓已蔓延至下腔静脉的患者在溶栓前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果 28例患者均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术中造影检查明确诊断;5例行可回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所有患者均经颈静脉置入溶栓导管于髂股静脉进行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溶解率100%,溶栓后均予以球囊扩张左髂总静脉,其中6例置入髂静脉支架.术后肢体肿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3~12个月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滤器置入、经颈静脉溶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