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含服倍他乐克在冠状动脉CTA检查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前含服倍他乐克的临床起效时间及有效服药剂量。方法:临床疑诊冠心病预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心率>65次/分的患者共96例,先舌下含服1片(25mg/片)倍他乐克,服药后每隔15min测量一次心率及血压。若60min后还未达目标心率(≤65次/分),再含服倍他乐克1片,并按同样方法进行测量。若仍未达要求,则再追加1片及进行测量,直至达到目标心率。重复服用倍他乐克最大剂量不超过4片(100mg)。按不同基础心率,把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低心率组:基础心率>65次/分、≤75次/分;B组为高心率组:基础心率≥76次/分。结果:96例患者经舌下含服倍他乐克后心率均成功达到目标心率。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A、B组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44.9min和76.6min。A、B组中,服2片及以上片数药的病例比率分别为14.0%和52.8%。结论:基础心率越高,服药后到达目标心率的时间越长,服药剂量也越大。舌下含服适当剂量的倍他乐克可快速、有效、安全地减慢心率,有利于患者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  相似文献   

2.
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途径在人工流产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米索前列醇舌下和阴道不同给药途径在早早孕人工流产术中扩张宫颈的作用.方法:将210例早早孕要求终止妊娠妇女随机分组,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组(n=105),阴道塞入米索前列醇组(n=105),两组剂量相同.观察两组对象在早早孕人工流产术中扩宫颈效果、手术时间、阴道出血及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组术中扩宫颈效果优于阴道塞入米索前列醇组(P﹤0.01); 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阴道塞入米索前列醇组(P﹤0.01.两组术中、术后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 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组中出现寒颤的例数比阴道塞人米索前列醇组明显增多(P﹤0.01),其他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较阴道塞入米索前列醇在早早孕人工流产术中具有明显的扩张宫颈、缩短手术时间的作用,且术后副作用小,操作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舌下含药与口服药物,其药效发挥作用的时间有明显的差异。口服药物,从药物经胃肠毛细血管吸收到发挥药效,约需10~20分钟;而舌下含药,从药物经口腔毛细血管吸收到发挥药效,仅需30秒至1分钟。舌下含药的药物显效时间要比口服药物快10~20倍,因此,舌下含药的方法最适宜于用来抢救急症病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药片可抢救冠心病急性发作的病人,这个常识许多人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用药中,个体化给药的概念已引起了临床医师的普遍重视,但是应用药代动力学原理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并没有得以较好地实现,使得临床与实验室工作相脱节。究其原因是传统个体化给药方案制定的周期太长、监测费用较高,因此无法普及。在治疗中,为了控制住病情,往往需要快速制定给药方案。若采用多点血(尿)进行药动参数的计算,无法满足需要。此时采用“一点血”进行快速给药方案的制定,则从时间、经济上都可被接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系统干预对提升32层CT冠状动脉成像成功率及图像优良率的价值。方法 188例疑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男性99例,女性89例;年龄34~87岁,平均(63±12)岁,随机分为干预组、常规组。干预组105例,采用预约检查,从心率、呼吸、扫描层厚、相关注意事项等方面全面提前准备。常规组83例,直接登记检查。比较2组的心率控制情况,一次扫描成功率及图像优良率。结果 〈70次/min为标准,干预前2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心率合格率明显高于常规组(χ2=8.095,P〈0.05),干预组一次成功率(93.3%)明显高于常规组(66.3%)(χ2=22.417,P〈0.05),干预组优良率(81.6%)亦高于常规组(45.5%)(χ2=21.416,P〈0.05)。结论系统干预能有效提高32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成功率和图像的优良率。  相似文献   

6.
正摘要目的系统复习文献,研究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对冠状动脉内径、可评价的血管段数、影像质量、心率和血压,以及CT冠状动脉成像对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系统性检索了Pub Med、EMBASE及科学网,评价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对冠状动脉内径、可评价的血管段数、客观及主观的影像质量、系统性生理效应,以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由于结果评价的不对称性,我们应用了叙述合并。结果复习了217项研究,9项符合纳入标准:7项研究报道了硝酸甘油对冠状动脉内径的影响,6项报道了对可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评估无常规心率控制下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可靠性.资料与方法 35例患者先后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和ICA,CTA扫描前所有患者均未常规控制心率.在未获知ICA结果的情况下,两位观察者独立对CTA结果作出评价.以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50%作为确定冠状动脉狭窄存在的标准.结果 ICA共显示75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3%(73/75), 98.9%(468/473),93.6%(73/78)和99.6%(468/470).结论 在无常规心率控制条件下,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仍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CTA)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方法 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对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82例患者先后行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并以ICA为金标准,评估320排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及≥7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CTA成像质量4分71例(86.6%),平均心率为67次/min;3分10例(12.2%),平均心率为74次/min;2分1例(1.2%),心率为83次/min;1分0例,全部病例均无阶梯伪影。CTA发现174个狭窄≥50%的节段,ICA发现144个以ICA为金标准,320排CTA诊断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1%、96.0%、77.0%和99.0%。CTA发现40个狭窄≥70%的节段,ICA发现40个。以ICA为金标准,320排CTA诊断狭窄≥7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5.6%、45.5%和100%。结论 320排CTA图像质量好,诊断冠心病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静脉注射碘克沙醇320与碘普罗胺370对比剂对患者心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搜集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38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注射对比剂不同分为2组,A组采用碘克沙醇320,B组采用碘普罗胺370,记录CT增强扫描前屏气状态下心率(基础心率)、扫描过程中注射对比剂时屏气状态下心率(注射时心率).基础心率<75次/min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25 mg.比较所有患者注射对比剂前后的心率变化并对2组患者的心率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注射对比剂后心率变化>10次/min的患者A组有8例(4.4%),B组有10例(4.8%),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静脉内注射对比剂时,2种对比剂均使患者心率减低(碘克沙醇下降4.2次/min、碘普罗胺下降2.7次/min,P>0.05),服用硝酸甘油均减轻对比剂对心率的影响.结论 经静脉注射碘克沙醇320与碘普罗胺370后,均约有4%的患者心率变化>10次/min,2种对比剂对心率的影响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周宇  刘建新  王霄英   《放射学实践》2014,(3):268-271
目的:研究120kVp条件下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中对比剂的个体化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搜集冠状动脉CTA检查中,个性化注射对比剂的连续患者的资料,共104例,与前期固定给药的连续患者资料进行比较。个性化给药组中,采用碘克沙醇(270mgI/mL),剂量1mL/kg;注射流率根据患者体重设定:%54kg为4.0mL/s,55~64妇为4.5mL/s,65~74蚝为5.0mL/s,〉75kg为5.5mL/S。固定给药组中,采用碘帕醇(370mgI/mL),总量为60mL,注射流率为4.5mL/s。两组病例的cT扫描方案相同。由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测量两组患者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近段、中段、远段的CT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个性化给药组,平均体重为70.2妇,平均碘剂量为17.68gI/人;固定给药组,平均体重为67.6妇,平均碘剂量为22.2gI/人。两组病例,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均达到临床诊断要求。客观评估:两组病例,所有冠状动脉节段CT值均接近或〉300HU。结论:120kVp条件下,碘克沙醇(270mgI/mL)在CCTA检查中的个性化应用是可行的。此条件下,图像质量可达到临床诊断要求,同时降低对比剂用量,推荐用于肾功能损害高风险的人群。  相似文献   

11.
昝朝霞 《武警医学》1999,10(2):114-114
近年来鼻腔给药已成为临床全身用药新途经,用氯胺酮鼻腔给药辅助吸人麻醉诱导及用术后镇痛屡见报告。本文采用氯胺酮鼻腔给药治疗心肌梗塞心绞痛20例,现报告如下。II$床资料20例病人均为心肌梗塞病人,男15例,女5例,年龄39-68岁,其中前壁心肌梗塞16例,下壁心肌梗塞4例,合并心力衰竭2例,高血压病1例,疼痛部位在胸骨后,心前区,上腹部。依据主诉用药30。以后,每分钟询问记录疼痛感觉直至疼痛消失,并测量用药前及用药后第ldrin,以后每5drin测心率、血压及呼吸。起效时间是指用药即刻至疼痛缓解250%的时间为镇疼起效时间。2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SF在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在1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0例患者资料,选取最佳重建期相,分别用常规重建方法及Snap shot Freeze(SSF)技术重建图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用5分法对两种重建方法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测量常规重建图像、SSF重建图像及DSA图像中各段冠状动脉的直径,对其差异行统计学分析;并记录患者的平均心率、心率变化、右冠状动脉的CT值,分析SSF技术重建图像的主观评分与RCA的CT值、患者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常规重建图像的主观评分为3.83±0.62,SSF图像的主观评分为4.49±0.7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具有相关性(Z=-5.17、r=0.76,P=0.00)。252段血管的直径在常规重建图像、SSF图像及DSA图像上的直径分别为(2.59±0.79)mm、(2.57±0.81)mm、(2.48±0.82)mm,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27,P=0.77);常规重建图像及SSF重建图像的RCA的CT值分别为(284.57±106.76)HU、(296.15±101.89)HU,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73,P=0.48);SSF重建图像主观评分与CT值、平均心率、心率变化的具有相关性(r=0.73、-0.52、-0.52,P<0.05)。结论 SSF能有效校正冠状动脉的运动伪影,提高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且不影响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动选择最佳时相功能在心率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A中的应用。方法 :对32例心律不齐患者行CTA检查,采用Autogating推荐的时相区间行单心动周期扫描。分别以中心期相及自动选择最佳期相重建图像。测量2种重建图像主动脉弓根部的CT值和噪声值,并计算其SNR,由2名经验丰富的CT医师对重建图像的主血管以5分制进行主观评分。采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图像的SNR和质量评分。结果:2种重建图像主动脉弓根部的S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期相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回旋支及左前降支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对应的自动选择最佳期相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心律不齐患者行冠脉CTA检查时,自动选择最佳时相重建血管图像可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并能获得较高的SN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napshot Freeze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校正右冠状动脉运动伪影的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67例患者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选取最佳重建期相,分别选用常规重建方法及Snapshot Freeze技术重建图像,测量右冠状动脉的CT值及记录平均心率并计算心率变化;以RCA为评价对象,由3名放射科医师用5分法对两种重建方法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对常规重建图像及SSF技术重建图像的进行主观评分,并分析SSF技术重建图像的评分与RCA的CT值、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的平均心率为(69.71±10.58)次/min,心率变化为3.66±2.54。1068段血管的直径在常规重建图像为(2.55±0.46)mm,SSF重建图像的直径为(2.54±0.62)mm,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P=0.65)。常规重建图像及SSF重建图像的RCA的CT值分别为(273.57±108.12)HU、(289.37±98.76)HU,两组之间RCA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t=-0.69,P=0.39)。常规重建图像的主观评分为3.25±0.54,SSF图像的主观评分为4.76±0.35,具有统计学意义(Z=-5.17,P0.01)。运动伪影对右冠状动脉2段(RCA2)影响最大,常规重建图像和SSF技术重建图像中的RCA2的主观评分分别为3.01±0.61、4.32±0.22,SSF技术重建出来的图像质量优于常规重建的图像(Z=-4.32,P0.01)。常规重建图像与SSF技术重建图像主观评分具有相关性(r=0.81,P0.01)。SSF重建图像的主观评分与RCA的CT值、平均心率、心率变化具有相关性(r=0.67、-0.49、-0.47,P0.05)。结论 SSF技术能有效校正右冠状动脉的运动伪影,提高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患者心率越大,用SSF校正后的图像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15.
护理干预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6月~11月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病例共1000例(男563例,女437例),年龄27~83岁,平均62.4岁。所有患者扫描前、中、后进行细致的护理干预,均未使用药物控制心率。结果: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病例成功率为95.6%。影响成功率的因素主要为呼吸运动及吞咽运动(23例)和心律失常(11例),全部病例检查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患者在检查双源CT前、中、后进行细致科学的护理干预,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保证呼吸和吞咽的配合,保持患者心率平稳,从而提高检查成功率,并有助于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失败的各种因素,提高冠状动脉检查成功率。方法:255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13例检查失败,分析失败原因。结果:失败因素包括:心律不齐、心率过快6例,屏气不佳3例,没有把冠状动脉完全包在扫描范围以内2例,其它原因2例。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失败主要因素有心律不齐、心率过快和屏气不佳等,合理控制可提高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成功率,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不同心率水平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心率状态下双源CT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情况及收缩期和舒张期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345例受试者,男248例,女97例,年龄24~86岁,心率49~133次/分,平均心率74.2±14.4次/分(均未给予药物控制心率),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扫描,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组后,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对所有受检对象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进行分段评分(1分~5分)。按受检时心率分为5组,分别统计各组冠状动脉各段的成像质量评分,收缩期和舒张期最佳时相的成像质量评分,以及最佳时相在R-R间期的分布情况。结果:成像成功率为99.9%(3392/3395)。图像质量评分总均值为(4.76±0.57),评分均值与心率呈负相关(r=-0.973,P=0.005)。当心率增高时,收缩期的成像质量和舒张期的成像质量均有下降的趋势,但收缩期下降幅度与舒张期比较明显较缓。当心率<80次/分时,最佳时相多数在舒张期得到,占79.6%(183/230),特别集中于R-R间期的70%左右,占68.3%(157/230),有88.7%(306/345)的受检对象在收缩期和舒张期两期都能得到优良(4分以上)的图像;当心率≥80次/分时,最佳时相多数在收缩期得到,占83.5%(96/115),仅有10.4%(12/345)的受检对象在收缩期和舒张期两期都能得到优良的图像。结论:在排除了心律不齐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双源CT在患者处于自然心率状态下其冠状动脉成像成功率接近100%;但心率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仍有一定影响;当心率<80次/分时大多数可以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双期成像,而心率≥80次/分时一般只能在收缩期成像。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评估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SF)在回顾性心电门控下改善冠脉CTA图像质量的效果。方法:117例患者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单扇区重建技术行冠脉CTA扫描,以心率75次/分为界分为高心率组(38例)和低心率组(79例),分别采用标准算法(STD)和SSF技术进行图像重建,所获图像由本科诊断医师进行分析,以LiKert 5分制评分标准对冠脉整体质量进行评分,要求3分以下者需重新进行检查。结果:117例患者的STD图像的平均得分(4.18)显著低于SSF重建图像(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心率组中STD图像的平均得分(3.43)显著低于SSF重建图像(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心率组STD图像的平均得分(4.56)与SSF重建图像(4.62)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SF)能有效提高冠脉CTA的图像质量,尤其是对心率较快的患者,可提高对高心率患者冠脉成像的可判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模拟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应用双扇区重建时心率变化可能导致的时相错位,评价双扇区重建中时相一致性对冠状动脉显示的影响。资料与方法30例患者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对右冠状动脉垂直走行段行图像重建,包括:①75%单扇区重建;②75%双扇区重建;③前一个心动周期以R-R间期75%为中心,后一个心动周期分别以69%、72%、78%、81%为中心进行双扇区重建。选择各次重建均包含的3个轴面,从血管中心密度、面积、形态(横、纵径比值)、边缘锐利度评价冠状动脉显示情况。结果①75%双扇区重建与75%单扇区重建比较,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其余各次双扇区重建分别与75%单扇区重建比较,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差异随时相间隔增大而增大。结论双扇区重建中时相一致性是保证重建图像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心率变化导致的时相差可以改变所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和特征,并进而可能造成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偏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冠状动脉CTA图像后处理和狭窄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8例患者的冠状动脉CTA图像数据,分别进行人工和AI后处理,比较2种方法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图像质量优秀率、冠状动脉三大分支曲面重建(CPR)血管显示评分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诊断一致性。结果 1)AI和人工法VR图像质量优秀率分别为90.7%(98/108)和79.6%(86/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93,P> 0.05);2)AI和人工法CPR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右冠状动脉(3.77±0.49 vs 3.70±0.53,t=1.97,P> 0.05)、前降支(3.76±0.53 vs 3.69±0.54,t=1.97,P> 0.05)、回旋支(3.69±0.54 vs 3.79±0.41,t=1.78,P>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AI和人工法在评估冠状动脉无狭窄、轻微狭窄、重度狭窄和血管闭塞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评估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