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 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护理.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我院实施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等基线资料,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方式、下肢静脉穿刺次数、术后活动次数等围术期指标,对比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功能指标,同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基线资料分析显示观察组体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中年龄≥45岁、DVT病史、高脂血症、高血压比例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术后PLT、D-D、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2h、麻醉方式为全麻、下肢静脉穿刺次数≥5次/d、术后活动次数<3 h/d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麻醉方式、DVT病史、下肢静脉穿刺次数、PLT、术后活动次数是影响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麻醉方式、下肢静脉穿刺次数多、术后活动次数少、PLT升高是导致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做好预防及随访工作,减少下肢静脉穿刺次数、鼓励患者术后多活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术后发生静脉不畅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4月该院收治的70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IVCF置入术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根据静脉通畅程度将其分为静脉通畅组32例和静脉不畅组3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DVT患者IVCF置入术后发生静脉不畅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DVT分期、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不畅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占比和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高于静脉通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和WBC、PLT、FIB水平升高均为下肢DVT患者IVCF置入术后发生静脉不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和WBC、PLT、FIB水平升高均为下肢DVT患者IVCF置入术后发生静脉不畅的危险因素,临床可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剖宫产术后2周内发生下肢DVT的病例55例为病例组,同一年度剖宫产患者中未发生下肢DVT者110例为对照组。对各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体育锻炼史),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浆D-D、CRP、PLT)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DVT作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项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逐步法),分析剖宫产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1)病例组年龄、BMI、吸烟及饮酒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体育锻炼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CRP>10 mg/L及血浆D-D>300 ng/ml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CRP、血浆DD及缺乏体育锻炼为剖宫产患者下肢DVT的危险因素(P<0.05),其OR(95%CI)分别为1.41(1.10~1.80)、1.84(1.38~2.45)、1.73(1.40~2.13)、1.75(1.37~2.24)及1.40(1.11~1.77)。结论年龄、吸烟史、缺乏体育锻炼、D-D、CRP可能为剖宫产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 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指标与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以10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为对象,检测患者凝血指标,并分析其与患者发生DVT的关系。结果10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22例(22.00%)患者发生DVT。DVT组与非DVT组凝血时间(C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DVT组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小板计数(PLT)水平高于非DV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T(OR=24.872)、D-D(OR=142.152)是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并发DVT患者D-D、PLT、TAT水平呈现高表达,其中D-D、TAT为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椎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脊椎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术对纳入患者术后下肢DVT进行筛查,依据筛查结果将其分为DVT组和非DVT组,统计两组临床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骨折术后患者DVT的危险因素,并探讨脊椎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预防措施。结果 150例脊椎骨折术后患者有80例形成DVT,发生率为53.33%;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OR=2.031,P=0.023,95%CI 1.015-3.258)、术后BPC低(OR=1.891,P=0.012,95%CI 1.003-3.123)、术后D-D高(OR=1.941,P=0.009,95%CI 1.011-3.192)是脊椎骨折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抗凝药物使用(OR=1.985,P=0.015,95%CI 1.019-3.210)是椎骨折术后DVT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干预组术后DVT发生率23.33%明显低于未干预组60.83%,差异显著(P0.05)。结论糖尿病史、术后PLT和D-D水平可有效预测脊椎骨折术后DVT形成,而为高危DVT患者有效使用抗凝药物并实施合理护理预防措施是有效降低术后DVT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口腔外科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表现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抽选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口腔外科手术的患者106例,按照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54),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既往病史、手术情况、术前后相关指标、住院时间等,进行临床分析和危险因素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年龄、BMI值、住院时间、术后D-D和Fbg值与口腔外科手术后下肢DVT形成相关。结论口腔外科术后并发DVT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龄、BMI值高、住院时间长及D-D和Fbg值增高,D-D、Fbg水平对口腔外科术后并发DVT具有预示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测定对烧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12例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烧伤患者,将其中发生下肢DVT的患者列为观察组(51例),将其余61例列为对照组。再选取50例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将其列为正常组。对所有人员的凝血功能(a PTT、PT、TT、Fbg、D-D、FDP)以及下肢静脉血管进行超声检测,并对诱发下肢DVT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组人员的a PTT、PT、TT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 0. 05),观察组Fbg低于对照组和正常组,观察组D-D、FDP高于对照组(P 0. 05)。烧伤患者诱发下肢DVT的因素中,D-D、FDP是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加强对烧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检测,能够有效地预测下肢DVT。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7,(9):1190-119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损伤分为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组(n=51)和非进展性出血损伤组(n=65),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GCS评分、第一次CT时间、第二次CT血肿量、PT、INR、D-D、FPD及PLT水平是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GCS评分、第一次CT时间、D-D、PLT、FDP及INR水平确定为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进展性出血损伤组恢复良好率,低于非进展性出血损伤组(P<0.05);进展性出血损伤组残疾率、植物生存率及病死率,高于非进展性出血损伤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相对较多,应该根据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预防,改善患者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1.
陈潇  李玲利  何凌霄  廖灯彬  侯晓玲   《四川医学》2022,43(11):1091-1096
目的 分析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伤医学中心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28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72例和无DVT组21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栓弹力图参数和术前、术后1 d,术后3d血浆FIB、D-D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上述指标单独及联合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并发DVT的效能。结果 老年髋部骨折DVT发生率为25.26%;术后1 d血浆D-D、术后3 d D-D、FIB及血栓弹力图参数DVT组均高于无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年龄、体质指数、术后1 d D-D、术后3 d FIB、术后3 d D-D、血栓弹力图参数为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印)P(正)<0.05);术后血栓弹力图参数和血浆D-D、FIB联合预测DVT的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于该院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114例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凝血功能指标,术后随访1个月,观察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将其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结果:114例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 28例,发生率为24.56%(28/114);两组体质量指数、户籍所在地、职业类型、饮酒史、吸烟史、合并高血压情况、肌瘤类型、肌瘤数量、肌瘤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年龄≥35岁、合并糖尿病、术后卧床时间≥6 h、凝血酶原时间(PT)<13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3 s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术后抗凝治疗或穿戴弹力袜占比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合并糖尿病、术后卧床时间≥6 h、P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使用药物抗凝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不同物理方法: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穿戴梯度弹力袜(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s,GCS)和IPC+GCS,预防骨盆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10例患者纳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PC组、GCS组与联合预防组各70例,入院后IPC组患者采用抗凝药物联合IPC抗凝治疗,GCS组患者采用抗凝药物联合穿戴梯度弹力袜抗凝治疗,联合预防组患者采用药物联合IPC+GCS抗凝治疗预防DVT。术前1 d、术后24 h、术后第7天分别检测并记录3组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浓度和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有无DVT的发生。对怀疑肺栓塞的患者行CT肺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结果 术后第7天联合预防组与IPC组、GCS组之间总DVT和肌间DVT发生率、血浆D-D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近端DVT、远端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在使用药物抗凝的基础上联合使用IPC+GCS与单独使用IPC或GCS抗凝治疗相比能够显著降低骨盆骨折术后早期血浆D-D浓度和下肢肌间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9):833-835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于黄冈市中心医院行腹腔镜术患者230例,按照术后下肢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析腹腔镜手术后出现下肢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30例患者中,术后出现下肢DVT者10例,未出现下肢DVT者220例,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4.35%(10/2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手术时间≥120 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0 h、术中体位为头高脚低位,术后第1天和第3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0.5 mg·L-1是腹腔镜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后下肢DVT具有一定的发病率,DVT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DVT的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腹腔镜手术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四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四肢骨折术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术后发生DVT患者分为DVT组(30例),术后未发生DVT患者分为非DVT组(85例).对可能引起DVT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后迟发型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颅脑外伤患者226例,其中,52例合并迟发型颅内出血者作为观察组,另174例无迟发型颅内出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并分析迟发型颅内出血危险因素。结果:男性与年龄≥60岁者的迟发型颅内出血率较高(P <0.05);观察组的 GCS 评分、PLT 以及 HGB 降低值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 <0.05);Logistic 相关性分析显示,PLT1、PLT2、HGB 降低值以及 GCS 评分均为颅脑外伤后迟发型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颅脑外伤后迟发型颅内出血的发生与 PLT、HBG 以及 GCS 均具有密切相关性,早期针对性实施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以6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象,记录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分析其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术后6例(10.00%)发生下肢DVT。其中左下肢3例,右下肢4例,双下肢10例。DVT组与非DVT组在年龄、术前合并症、麻醉方式、术后抗凝、术后卧床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9)、术前合并症(OR=1.623)、术后卧床时间(OR=1.464)、麻醉方式(OR=2.903)未影响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肌瘤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较高,年龄、术前合并症、术后卧床时间、麻醉方式为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以上因素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下肢创伤骨折患者健侧肢体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1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骨折部位、合并症、创伤至手术时间、手术至出院时间、ASA分级、补液量、D-二聚体(D-D)水平、DVT发生时间、位置及首发症状等资料。分析影响健侧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511例患者健侧DVT发生率为4.89%,主要发生于创伤3 d后(24.00%)和术后3 d(48.00%)内,以远端血栓为主(80.00%),疼痛或伴发热和肿胀发硬为其首发临床症状。患者年龄、骨折部位、创伤至手术时间、术后1 d D-D水平均是影响健侧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下肢创伤骨折患者住院期间健侧肢体具有较高DVT发生风险,疼痛或伴发热和肿胀发硬为其首发临床症状,年龄、骨折部位、创伤至手术时间、术后1 d D-D水平均是影响健侧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对该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预防DVT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上饶市广信区中医院行剖宫产的152例产妇临床资料,分析引发剖宫产术后下肢DVT形成的相关高危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CRP、D-D均是剖宫产术后下肢DVT形成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28.69 kg/m2、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C反应蛋白(CRP)≥1.84 mg/L、D-二聚体(D-D)≥3.15 mg/L是剖宫产术后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下肢DVT形成与体质量指数、体育锻炼、“三高”病史、血清CRP、D-D有关,临床应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以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纤溶酶原、t-PA和PAI-1为轴心,探讨纤溶系统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收集DVT患者25例(血栓病组),存在DVT高危因素患者43例(高危因素组)及健康者23例(对照组).测定PT、aPTT、Fbg,用发色底物法测定PLG:A和PAI:A,用ELISA法测定t-PA:Ag、PAI-1:Ag和FDP.结果血栓病组和高危因素组Fbg、FDP及PAI: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LG:A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DVT的主要影响因素为PAI:A(P=0.029).相关分析血栓病组和高危因素组t-PA:Ag与PAI-1:Ag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30和0.430,P<0.05),而对照组无相关性(r=0.122,P=0.652).结论血栓组及高危因素组患者均有凝血激活及纤溶潜力明显降低.特别对高危因素患者这些指标的变化是否可作为DVT的早期危险信号,是否进行干预性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