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逍遥散其功用为疏肝解郁,健脾和营。指出: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兼顾,肝脾并治。从失眠与嗜眠、遗尿与癃闭、泄泻与便秘,论述其双向调治,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原则和"异病同治"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灵枢·经脉》中"陷下则灸之"一语在原文中的含义,以期对针灸临床有所裨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知后世多认为气虚下陷证,阳气下陷证,阳气暴脱证等泛指阳气虚衰下陷的病症用灸法治疗,演变为一般治疗原则,但纵观《黄帝内经》原文,结合原文语境可知其为十二经脉病症的治疗原则,应理解为脉陷下病症用灸法治疗,脉陷下本质是经脉脉气陷下,判断"脉陷下"的方法为脉诊法。  相似文献   

3.
桂枝汤的药理学研究——六、对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8.75~35.0g/kg/天剂量的桂枝汤口饲动物,对正常小鼠的血清溶血素(Ⅰ)、血清凝集素(Ⅱ)水平和ANAE( )淋巴细胞比率(Ⅲ)均无明显影响。小鼠感染流感病毒4天后,Ⅰ、Ⅱ的水平和Ⅲ的比率比正常动物均显著降低;给予上述剂量的桂枝汤,则均能显著提高Ⅰ、Ⅱ、Ⅲ,使之达到正常水平。给小鼠左旋咪唑25mg/kg,均可使Ⅰ、Ⅱ、Ⅲ显著提高;给予桂枝汤,又均能使之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实验结果表明,桂枝汤不影响正常小鼠的循环抗体水平和T、B淋巴细胞比率,但对偏亢或受抑的动物,有调节使之正常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五苓散的双向调节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动物实验证明,五苓散对脱水状态的机体呈现抗利尿作用,而对水肿状态的机体则显示利尿作用;五苓散的利尿机制作用于钠转运系统较少,而主要作用于水输送系统,因此基本不影响尿中电解质浓度;五苓散中的药物基本上都是《本经》中的上品药,而上品药无毒性,具有延年益寿作用。基于以上特点,不能把五苓散简单地视为类西药的利尿剂。人们把中药中像五苓散这样的药理作用称为双向调节作用,或叫做适应原样作用。五苓散应属于生物反应修筛剂  相似文献   

5.
右归丸的双向调节作用465200河南省固始县中医院刘道喜笔者用右归丸外敷治疗泄泻与便秘,在病机相同的情况下,比口服的疗效并不逊色,体现了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如治张某,男,45岁。泄泻6年,每日黎明前肠鸣后即泻,排泄物为不化水谷,腹部隐隐作痛,泻后则安...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记载,血竭具有活血化瘀、祛腐生肌、止血收敛、消肿止痛等功效,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内伤瘀痛。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称之为“活血圣药”。其它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止血收敛”。  相似文献   

7.
双向调节是中药的特征之一.例如大黄,在剂量为9~15克时,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而当剂量减少到1克时,却有收敛止泻作用,二者作用恰恰相反.又如川芎,小剂量使受孕子宫收缩增强,而大剂量则对受孕子宫呈抑制作用.许多活血化瘀药治疗血瘀证,能使偏高的血液黏稠度下降至正常,而用于治疗血液黏稠度偏低的病人,又可使其升至正常.白术既可...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临床及实验室工作中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是当前中医药理论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正在进行有关的研究工作,确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它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养生大世界》2008,(5):35-35
什么是异黄酮 是一种植物雌激素,系由大豆及黑豆等豆类植物中提炼而出,对人体健康十分大益,尤其与女性一生的健康关系更为密切。它会与强力雌激素-雌二醇竞争,占据雌激素受体的空间。若雌二醇找不到空间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就会失去作用。雌二醇会促进肿瘤生长,尤其是乳腺癌。在防治妇女荷尔蒙失调、流失、情绪波动、  相似文献   

10.
血竭的双向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记载,血竭具有活血化瘀、祛腐生肌、止血收敛、消肿止痛等功效,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内伤瘀痛。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称之为“活血圣药”。其它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止血收敛”。  相似文献   

11.
血竭的双向调节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见南  庚金跃 《中草药》1999,30(8):639-639
祖国医学记载,血竭具有活血化瘀、祛腐生肌、止血收敛、消肿止痛等功效,用其治跌打损伤、内伤瘀痛,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称之为“活血圣药”。有些人对血竭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止血收敛”的双向调节作用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和程度上解释和理解血竭的这一双向调节作用。1传统医学观点从中医角度看,活血和止血是非常密切的统一体,属中医“血瘀”理论中的一部分。中医甚至认为“出血即瘀血”,制定有“活血、止血”的治疗原则。中医关于活血与止血统一的观点是以中医“血瘀”理论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2.
草猪肝 原料:龙牙草嫩苗、猪肝各250g,葱丝、姜丝、精盐、酱油、米醋、味精、香油、熟芝麻和色拉油各适量。  相似文献   

13.
杨巨成 《北京中医》2008,(11):860-861
“双向调节作用”是中医学调节规律中重要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内经》中强调的“节阴阳而调刚柔”“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等等,都是阐明人体内部生克制化的规律.也就是抑制与促进的双向调节规律。  相似文献   

14.
谈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聂克 《新中医》2000,32(3):3-5
影响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因素,从总的方面来说,应包括机体机能状态和药物本身两大因素。中药所含的拮抗性成分是其产生双向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机体机能状态处于兴奋或抑制时,对作用相反的两种成分的反应性不同,由此表现出双向调节作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与药物本身的剂量、炮制、制剂、配伍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临证时可以根据具体病证的不同从上述诸因素灵活运用药物,有目的地发挥中药的双向或单向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15.
论桂枝汤的双向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现代药理动物实验,分析桂枝汤对体温,汗液4及胃肠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以便进一步研究方剂对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6.
尤仲伟 《陕西中医》1999,20(1):37-37
<正> 笔者30多年临床实践,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谈中草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一孔之见,敬请斧正。 单味中草药的双向作用探讨 1 活血与止血作用:参三七既能活血,又能止血;五灵脂生用行血止痛,炒能止血;蒲黄既能抗凝作用,明显地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增加抗凝血酶Ⅲ的活力,又能止血,使血小板数增加,凝血酶元时间缩短,在一定温度下使蒲黄中的黄酮化合物转化为有止血作用的鞣质,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止血。  相似文献   

17.
<正>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武器,在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的渗透下,认识中药的功效及性能,有了新的发展,为进一步挖掘和发扬中医药宝库开拓了思路,挖掘了潜力。现就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田红艳 《河北中医》2012,34(11):1700-1701
中药的双向调节是近年来中医药研究中出现的新术语,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功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病理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1].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通过选用适当的药物调节人体的阴阳,使机体重新恢复阴平阳秘状态,而许多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在治疗中发挥了巨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赵卫 《陕西中医》1999,20(7):325-325
通过讨论黄芪的止汗与发汗,升温与除热,止遗尿与利小便,通便与止泻,消散与收敛,升压与降压等六个方面,论述了黄芪的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浅谈腧穴的双向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针刺效应的产生是通过激发经气,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纠正其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机体恢复正常的机能状态。笔者多年临床体会:由于针刺时患者的个体机能状态不同及应用针刺手法各异,某些腧穴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使许多同一穴位产生补与泻、升与降、发散与收敛、散寒与清热等不同的作用。现就腧穴的双向调节作用略述管见,求正于同道。腧穴双向调节作用的表现《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说明病邪在脾胃,无论是阳气有余的热证,或阴气有余的寒证,或是阴阳错杂寒热俱见之证,均可取足三里穴予以调治。可见腧穴的双向调节作用早在《内经》时代就就有所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