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赵中琴 《山西中医》2012,28(10):51-52
目的:探讨脾虚证候在哮病急性期中的构成比及脾虚证候学特点.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哮病急性发作期患者272例,统计脾虚在哮病急性期(热哮、浊哮、寒哮)的构成比,并对脾虚在该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哮病患者272例中,脾虚证型的哮病患者164例,占60.29%(95% CI=52.80%~67.78%);经过辨证分型,其中脾虚证寒哮型患者52例,占寒哮型患者的57.78% (95% CI =44.36%~71.20%);脾虚证热哮型患者36例,占热哮型患者的64.29% (95% CI=48.64%~79.94%);脾虚证浊哮型患者76例,占浊哮型患者的73.08% (95% CI =63.11%~83.05%).结论:脾虚证候在哮病发作期占有重要地位,提示中医治疗脾虚型哮病采用补肺固卫、益气健脾治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证候复杂多样.<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将中风病证候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个基本证候要素,这些证候要素在临床上有较广泛运用.但由于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在中医证候及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机制上存在差异,而此类调查却未将两者区分开来,因此缺血性卒中证候学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SARS的中医证候学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观察SARS病人 6 8例 ,连续观察 4周 ,观察主要症状有 :发热 ;伴随症状有 :头痛 ,肌肉酸疼 ,干咳、气短、呼吸急促、乏力 ,总结症状出现的时间、症状轻重等特点 ,为中医辨证SARS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研究沧州地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学特点,进而辨证施治。[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及以往病例资料,制定中医证候学调查表。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予以中医辨证,得出该地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构成特点。[结果]3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以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多见,胆胃郁热、肺胃失和次之,而胃阴不足、肝寒犯胃较少。[结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宜温养中阳、调补脾胃治其本,化湿行气、清除积滞治其标。并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轻重不同,治疗上在温与清、补与消的运用上各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5.
高脂血症的临床证候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脂血症(HLP)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通过临床症状学调查,以期获得高脂血症患者的第一手资料,用中医学理论去探讨其病机特点,以指导临床。1 临床资料 67例患者均为1998年10月~1999年4月我院急诊病房的住院病人,符合卫生部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药理基地所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指导原则》中有关病例选择方法的规定。其中男性37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49.6岁;合并症情况:高血压35例,冠心病33例,脑梗塞14例,脑出血4例,糖尿病2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1例,脂肪肝48例。  相似文献   

6.
证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是当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了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但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局限。笔者因而提出"网络证候学"的理论概念和技术路线,将网络药理学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技术引入到中医证候研究之中,为中医证候学研究构建全新的研究策略和模式。文章从中医证候学的研究现状及需求分析,网络证候学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模式,网络证候学在中医痰瘀互结证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来自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消化慢性胃炎患者480例。进行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中医证候胃黏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研究45例,确诊为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中医证候表现为脾胃虚弱证、脾虚痰湿证、脾胃湿热证。每组症候患者数均为15例。正常对照组15例。对三组进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胃泌素(Gas)检测以及CD4和CD8的检测。[结果]脾虚痰湿证组与脾胃虚弱证组相比较.胃黏膜胃泌素Gas含量呈上升趋势。与脾胃虚弱证组相比较.脾虚痰湿证组CGRP含量和脾胃湿热证组胃黏膜Gas含量均有明显升高:与脾胃虚弱证组相比.脾虚痰湿证组和脾胃湿热证组每个视野内的胃黏膜CD4阳性细胞面积明显增大,脾虚痰湿证组和脾胃湿热证组相比较.每个视野内的胃黏膜CD4阳性细胞面积没有明显差异,每个视野内胃黏膜CD4阳性细胞面积。三组证候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T淋巴细胞免疫、胃黏膜神经内分泌在慢性胃炎以及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候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证候具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8.
放射性肺损伤中医证候学特点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动物实验作为新手段研究放射性肺损伤病因病机与证候演变的可能性,并为制定中医药早期防治方法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Wistar雌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造模组和对照组各40只,每次麻醉定位后,造模组用6mVX线照射右肺2cm×3cm,3Gy×2次/w,最多10次/5w;分别在第3、5、8、12、26w末,从两组各随机抽取8只处死;运用中医诊断学方法,通过对大鼠活体状况、肺脏大体标本和肺组织切片进行动态观察和比较,分析在照射过程中放射性肺损伤中医证候学特点及其演变规律。结果:造模组大鼠在照射初期即出现鼻周及眼周红赤、有黄色分泌物,呼吸急促、大便干硬、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活动减少等症状,符合热毒内盛、元气耗伤证;放射早期大鼠肺脏肿胀,表面鲜红,并有鲜红色斑片状出血,镜下示肺间质充血、出血、水肿明显,属热伤血络、血溢脉外证;后期肺脏外观颜色晦暗、有明显紫黑色瘀斑、质硬而弹性差,镜下见陈旧性出血灶、肺内毛细血管瘀滞、闭锁,局灶性纤维化团块等,与瘀血阻络证相吻合。对照组无异常变化。结论:通过动物实验,可以利用现代病理学方法作为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手段,从活体、肺脏大体标本及肺组织微观层面揭示放射性肺损伤热毒致病,早...  相似文献   

9.
哮病的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大概经历了4个时期,一为秦汉起源期,从《黄帝内经》对哮病病因、病机最早的文字记载,到张仲景《金匮要略》,形成了哮病病因、病机理论的早期认识;二为晋隋唐发展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最早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对哮病的病因、病机认识逐渐扩展;三为宋金元丰富期,《普济本事方》《丹...  相似文献   

10.
对近4年有关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结果 认为,目前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分型尚存在分歧,缺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实验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如能在以上方面的研究中取得进展将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机理的揭示,提高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11.
对于重症肌无力(MG)病机的认识,以往多从"脾胃虚损"立论,以峻补脾胃为法,并取得一定疗效。但近年临床研究发现,仅用峻补脾胃并不能通治MG;细究之,广东地处湿温之域,MG发病,多因脾虚复感湿热之邪,尤以犯肺伤脾为多,脾虚为本,湿热为标;治疗应以异法方宜论指导,重视补脾益气之时,清热化湿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文献报道的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候及其临床症状特征。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和TCM数据库,将原始资料数据量化后录入计算机,建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证候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logistic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合格文献98篇,213条记录,发作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候为热哮证(41.78%)、寒哮证(38.03%)、痰浊阻肺证(5.16%)、肝火犯肺证(5.16%)等;根据各主要证型的症状特征构建的logistic回归方程,对证型的判别准确率达85%以上;结合专业知识对主要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热哮证和寒哮证2个基本类别。结论: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主要证型有寒哮(风寒袭肺)证、热哮(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和肝火犯肺证,可作为进一步开展支气管哮喘证候研究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剂量运脾方对脾虚大鼠小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治疗儿童厌食症的有效方药运脾方不同剂量对脾虚大鼠小肠功能的影响,探索运脾方临床治疗效果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利血平致脾虚动物模型,设立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消食健儿糖浆组)、运脾方大剂量组、运脾方中剂量组、运脾方小剂量组,测定大鼠体重变化及食量消耗,观察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结果运脾方能明显增加脾虚大鼠的食量和体重,增加D-木糖的排泄率。结论运脾方能够改善脾虚大鼠小肠吸收功能,并呈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敏  刘晓红 《山西中医》2012,28(7):9-11
目的:观察养阴祛风、润肺平喘法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祛风定喘汤口服治疗,对照且采用硫酸沙丁胺醇胶囊联合孟鲁司特钠进行治疗,合并感染时可联合应用抗生素,疗程7天。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都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30例中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30例中显效14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经秩和检验,Z=-0.136,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养阴祛风、润肺平喘法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运脾温阳方及拆方对正常和大黄致脾虚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正常和15%大黄水煎液灌胃造成脾虚模型的小鼠,制作脾细胞悬液经培养后,加入ConA或LPS各50μL后,加入运脾温阳方及拆方50μL,培养72h后用MTT检测。结果:运脾温阳方及拆方对正常小鼠和刀豆蛋白诱导脾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脂多糖诱导的正常小鼠脾细胞增殖未见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运脾温阳方及拆方的各剂量组体外对脾虚小鼠、脂多糖和刀豆蛋白诱导的脾细胞增殖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拆方中各药作用效果均低于全方组。结论:运脾温阳方及拆方具有促进B细胞和T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祝伟  田浩 《西部中医药》2015,(2):102-104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小剂量雷公藤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川芎嗪加小剂量雷公藤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肺功能及CD3+、CD4+、CD8+T、γ-干扰素(I FN-γ)、白细胞介素-2(I L-2)、白细胞介素-4(I L-4)、白细胞介素-12(I L-12)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细胞、血清I L-4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嗪加小剂量雷公藤具有缓解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脉养心方治疗气血两虚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用生脉养心方治疗气血两虚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0例气血两虚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方案,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生脉养心中药煎剂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方案.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心绞痛发作时间及发作频率,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1.1%,显著高于对照组(53.3%),两组临床疗效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E峰A峰比(E/A)及心输出量(CO)显著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脉养心方治疗气血两虚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惠朋利  李英 《河南中医》2016,(2):290-292
目的:观察平喘汤治疗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组则加服自拟平喘汤,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肺功能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治疗组积分下降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EV1、FEV1%及PEF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肺功能指标(FEV1、FEV1%及PEF)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平喘汤能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体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阳和平喘颗粒对虚寒哮喘模型豚鼠防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阳和平喘颗粒对哮喘虚寒模型豚鼠炎症及肺组织的影响,探讨其防治哮喘的机理。方法杂色豚鼠12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作6组(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桂龙咳喘宁组,阳和平喘颗粒中剂量组,阳和平喘高剂量组)。用卵蛋白成功诱发豚鼠哮喘后,给予阳和平喘颗粒、地塞米松、桂龙咳喘宁胶囊进行治疗,观察肺功能与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肺功能指标吸气阻力(Ri)与呼气阻力(Re)均显著增加,肺顺应性(Cldyn)下降,肺组织电镜下显示:模型组动物的肺组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片状浸润,Ⅱ型细胞部分线粒体脊突消失、膨胀,板层小体减少,有较多排空现象。血管腔狭窄,毛细血管内皮肿胀,核浓缩,胞浆内可见到髓祥小体(细胞器变性),基底膜结构不清。结论阳和平喘颗粒可通过抗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损害的肺功能,达到防治实验性哮喘的目的,其机制尚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