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7 毫秒
1.
叶天士的《温热论》是温病学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重要著作。用叶氏"卫气营血"的理论,可以辨别端正位、区分病程、推断病机、概括证型、决定治则、说明传变。叶氏"卫气营血"理论的出现,使温病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叶氏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无论从对营卫的认识,还是对"卫、气、营、血"各阶段的治疗法则与遣方用药方面都对仲景学说有所继承,同时叶氏通过对孙思邈、刘河间以及其他诸多医家学术思想的借鉴,又发展了仲景学说,形成了指导温病诊疗的独特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温病大师叶天士先生,毕生致力于温病研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今天有效地指导着温病临床,为我国传染病的诊断治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叶氏非常重视辨舌,他说:“必验之于舌.”其《外感温热篇》条文共37条,其中舌诊条文16条,对舌诊有深刻的研究,在临床诊断的运用、阐述得全面具体.为了继承和发扬叶天士的温病学说,笔者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舌诊条文特作初步探析。1 辨察舌苔定卫气营血众所周知,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篇》是温病学的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明代《伤寒论》文献,指出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温病学说具有多方面影响。认为明代《伤寒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义伤寒病,包举温病之内容。明初的《伤寒论》研究,及时拨正了以伤寒方统治温病,和刘河间等家例用寒凉,“以伤寒一断为热而无寒”之偏,奠定了深化温病研究之基础。明代伤寒学者对多种温热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规律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丰富了温病辨治方法。明代的《伤寒论》研究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文章指出验齿始于《内经》,清代温病学家发展了齿龈诊法,将齿龈变化作为温热病胃津肾液存亡的征兆,将验齿作为温病诊断的独特方法之一。本文就叶天士《温热论》中有关验齿的论述及应用加以归纳总结,对临床辨证论治起到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温病学说是中医学中重要的部分,研究的对象是温热病。《素问》是最早记载温热病的著作,从病因、病机、发病到对临床表现的描述,说明当时对温热病已有初步认识。从两汉到宋早期,温热病的著作几乎不见。到金元时期,河间学派创始人刘完素提出"火热论",论述对热病的辨证治疗,初步奠定了温病学说的基础[1]。明代温病学说发展几近停滞。  相似文献   

6.
温病的治疗,从刘河间提出寒凉为主的治法以后,经过历代医家,特别是叶、薛、吴、王诸温病学家的发展和补充,已经形成一整套以清热养阴为主的治疗学体系,近年来,更有人对清热解毒法,通下法、养阴法,进行了专题探讨和研究,使温病的寒凉治法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温病治热以寒本无可非议,然过分褒凉贬温以致一闻温热就投寒凉且一清到底,“至死而不悟”反谓“药未胜病”就成为偏见,因此,本文提出了治温病用温热变法的理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吴又可《温疫论》对温疫学说、卫气营血学说、湿热学说、伏邪学说、和错简学派俞根初学术思想的影响,认为该书对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医温病学的奠基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8.
当下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隶属于温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又以吴又可的《温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独具代表性.将三本著作试以比较可以发现,《温疫论》是中国疫病学发展史上的奠基之作,其创新性的提出戾气致病学说,认为邪从口鼻而入,伏于...  相似文献   

9.
王履(1332-1391)字安道,江苏昆山人,为著名的温热派医家。谢诵穆认为在温病学发展史上,“最可注意者,为王安道、叶天士、陆九芝三人。温病学说之剧变,王安道启其端。”(1)时逸人说:“后世谈温热病的、都以为始于河间,可是河间所论的,在伤寒中亦有热证,……至安道才人张旗鼓,将温病另立门户。”(2)正因王履之论寒温,对后世影响极大,故今就其若于学术见解,略加述评。如有欠当处,请高明指正。一、对仲景学说的见解 1、《伤寒论》并非全书:王氏认为“阳明篇无目痛,少阴篇无胸背痛,太阴篇无嗌干,厥阴篇无囊缩,必有简脱。”“仲景书中只有中风与伤寒二项,如温暑寒疫,时行温疫等,必另有治法,想已失传。”又  相似文献   

10.
吴鞠通,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所著《温病条辨》为温病学经典名著.吴氏学术思想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四库全书·医家类》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往往只是引用吴鞠通《温病条辨·自序》的"来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稍加说明,一直没有深入探讨.实际上,吴氏能够检校《四库全书》有其特殊机缘,且其受益于《四库全书》不仅仅是得以阅读了《温疫论》,更在于四库医书编纂者"以王刘(笔者注:即王履、刘河间)二家为宗"的学术思想的熏陶.  相似文献   

11.
王士雄温病学术观点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士雄是善于继承创新的温病学家,学术观点散见于《温热经纬》雄案中,主要为:肯定温病既有新感亦有伏气,反对非难伏气之说;首介温病传变的顺、逆两种形式;论证署、湿原为二气,暑邪未必一定兼湿。  相似文献   

12.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对促进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创立温病辨证论治完整体系的杰出代表。其将温病分温热、湿热两大类,论治湿热,在前人基础上尤有发挥,提出湿热病治疗的指导思想及原则独具特色,对后世影响颇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现将其内容归纳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浅谈“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金培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温病,治则历代温病学家,根据其临证心得,对温病之机理证治,各抒已见,皆有发挥。但对保津养阴之强调,则几无例外。“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在《温热论》、《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14.
高原温热病案二则举隅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邵守俊温病学说,溯其本源,最早见载于《内经》。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等。温病学的发展,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隋巢元方的《诸病源疾论》,唐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均有专门论述。迄后,宋代...  相似文献   

15.
病机之说,端于《素问》。而病机主要义,析理之方法,至金元时期刘完素(河间)始得系统全面地阐发。河间病机学说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继承了《内经》病机之说,又赋予新意,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病机学说。分析河间病机学说的主旨,可明知病机学说及其分析方法在辨证论治中的地位与作用。辨析其病机分析的方法,可得到如何进行“辨证”的启示。河间病机学说与其“火热论”的思想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6.
温病学问答     
问:温病有哪些病名? 答:温病的病名历代医家各有所论,互不统一,可谓琐碎,繁杂,五花八门,为后世医者造成混乱。仅就清代几位著名的温病学家所论来看: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开篇即说: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瘟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共九种。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又增加了若干种:在“仲案湿温篇”中收入“湿家之为病”等条。在《仲景疫病篇》中增加了阳毒,阴毒,百合病,孤惑等病。雷少逸在《时病论》中则按四时六气所伤来列病。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相似文献   

17.
温病学说是中医外感病学中的宝贵部分之一。历代医家有关温病的论著很多。其中以吴又可的《瘟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条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最为著名。如何才能学习研究好这些名著?试谈以下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8.
《汗论》是《温病条辨》卷四杂说中的一篇短文。它论述了汗的生理和病理,指出伤寒病与温热病的不同。文章说理清晰,言简意赅,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温病条辨》的作者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生于清乾隆嘉庆(公元1736-1820年)间,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吴氏对温热病进行了深刻研究,尤其是继承了叶桂的温热病学说,通过临证实践,写成一部讨论温热病的专书——《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纲领,倡导养阴保液之说,条分缕析,论证有方。  相似文献   

19.
温病纵谈     
一、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学说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次见于《伤寒论》,如《太阳篇》第六条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到了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三大温病家,在《内经》、《伤寒论》温病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温病辨证  相似文献   

20.
吴鞠通作为温病学派的大家之一,在其代表作《温病条辨》中,不仅擅长应用经方,化裁经方,而且也擅长应用温热药物治疗疾病。同时《温病条辨》在理论上弥补和完善了《伤寒论》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可以说吴鞠通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仲景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