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病毒性脑炎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41例老年病毒性脑炎中并发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血清钠及CT资料。结果 老年病毒性脑炎并发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占同期老年病毒性脑炎住院 患者的16%,并发低钠血症患者昏迷和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低钠血症的发生与CT所见的病灶分布密切相关,病灶位于基底节区(含丘脑)更易发生低钠血症 结论 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是引起老年病毒性脑炎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的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16例与同期健康体检者216例为研究对象,2组均进行血清hs-CRP水平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血清hs-CRP水平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结果发病第1天、第7天、第14天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hs-CRP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s-CRP水平检测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发病第1天,体征改善与体征无改善患者间血清hs-CRP水平检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第14天,体征改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检测值明显低于体征无改善者(P0.05)。结论血清hsCRP参与了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与发展,其水平变化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临床可将血清hs-CRP水平变化作为评定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病毒性脑炎28例,细菌性脑膜炎24例的病人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sICAM-1和TNF-α含量并与2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在急性期CNS感染各组血清中sICAM-1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细菌性脑膜炎组血清中sICAM-1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性脑炎组(P<0.01)。在恢复期CNS感染各组血清中sICAM-1和TNF-α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ICAM-1和TNF-α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理过程,与病程密切相关,可作为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及评估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有效性。方法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依住院号尾数单双号将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51例)及对照组(5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予病灶侧局部密贴式降温带治疗,对照组使用全头颅密贴式降温帽进行亚低温治疗。对2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cCRP)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进行动态浓度监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动态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量、发病时间、入院时NSE、hcCRP浓度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亚低温治疗后2组血清NSE浓度在第3天、第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第14天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cCRP浓度在第3天、第7天、第14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IHSS神经功能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入院时及第7天、第14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出现明显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低血压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应激性溃疡出血、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无差别(P>0.05);继发肺部感染发生率观察组为5.8%,对照组为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在达到理想的病变侧头部降温目的的,对健侧头部及全身影响和不良反应均较小,且复温无条件及时间的限制。而在减轻出血后神经元的损害、降低患者血清NSE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达到降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改善预后方面优于全头颅性亚低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不同时期联合治疗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1-02—2014-02本院诊治的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124例,按照不同治疗时机分为A、B、C3组,A组40例患儿发病至治疗时间≤4d,B组41例患儿发病至治疗时间5~10d,C组43例患儿发病至治疗时间10d,3组患儿均给予更昔洛韦与高压氧联合治疗,观察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发病至治疗的不同时期与联合治疗方案疗效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B、C组82.92%、67.44%,且B组高于C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体征与临症改善时间短于B、C组,且B组各项指标改善时间短于C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P0.01);联合治疗后A组患儿MESSS评分显著低于B、C组,且B组MESSS评分低于C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发病至治疗时间的不同时期与联合治疗的效果呈负相关,即发病至治疗时间越短疗效越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脑卒中的诊断、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动态检测77例脑卒中患者(脑出血36例、脑梗死41例)的血清NSE。结果 脑梗死和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后48小时内即有升高,第3~4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至28天左右接近正常;发病后各时点脑梗死和脑出血组血清NSE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期(发病1周内)血清NSE浓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出血量、梗死灶体积呈正相关(分别P<0.001,P<0.01,P<0.005),与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无相关性(P>0.05)。结论 NSE可作为脑卒中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但对鉴别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无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肽Y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浆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ACI患者51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NPY浓度,并以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ACI组血浆NPY水平于发病7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周后降至正常;病情严重组显著高于轻、中型组(P<0.05);大病灶组显著高于小病灶组(P<0.05)。结论 NPY不仅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且与病情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电图(EEG)在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03-2014-03在我院进行检查初步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100例,确诊后分为急性病毒性脑炎组64例和急性精神障碍组36例。对患者进行3次脑电图检查,第1次为发病后2~7d,第2次和第3次分别为15~24d和30d后。同时进行MRI、CT、脑脊液检测,收集患者异常情况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患者与急性精神障碍患者相比更易发生α频带功能降低和两端不对称以及局灶性异常现象,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的深入患者脑电波的异常状况得到缓解,由第1次检查的100%降至第3次检查的18.8%。脑电图检测的异常率明显高于MRI、CT或脑脊液检测结果。结论在诊治病毒性脑炎的过程中脑电图能够反映病情的变化、治疗效果,显示临床诊断过程,不仅可作为疾病诊断初期的依据,还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进展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重型急性颅脑外部损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取重型急性颅脑外部损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参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2组受试者血清中VEGF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伤后第1、3、7及14天,观察组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与血清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且血清VEGF早期表达越高,患者预后越好。结论在重度急性颅脑损伤早期,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表现为动态性升高,因而可视为该类患者预后判断的一项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6(IL 6)与重症肌无力(MG)患者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 夹心ELISA法检测36例MG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L 6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水平,并分 析其与MG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 MG患者血清IL 6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AchRAb阳性患者 高于阴性患者(P<0.05);全身型患者高于眼肌型患者(P<0.05);病情重者高于病情轻者(P<0.05);急性 期高于非急性期(P<0.01);预后差者高于预后好者(P<0.05);伴胸腺异常者高于胸腺正常者(P<0.05)。 结论 IL 6与MG临床特点相关,在MG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血清IL 6水平可间接反映体内免疫功能紊 乱的程度,对判断MG患者病情、预后和指导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软胶囊)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及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认知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口服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每次200毫克,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片,每次4片,每日3次,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和P300数据采样,同时给予同步MMSE、HDS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MMSE和HDS量表得分情况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300波潜伏期及P300波幅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脑囊虫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IL-6和SIL-2R水平,并探讨其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45例脑囊虫病患者和43例对照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IL-6利SIL-2R的水平,其中脑囊虫病组又分为癫痫组(23例)和非癫痫组(22例),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脑囊虫病组血清SIL-2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囊虫病组脑脊液SIL-2R和IL-6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1,P<0.05);脑囊虫病组血清SIL-2R和IL-6水平与脑脊液SIL-2R和IL-6水平均呈正相关(r=0.322,P<0.05;r=0.768,P<0.01)。脑囊虫病癫痫组血清SIL-2R和IL-6水平与非癫痫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脑脊液SIL-2R和IL-6水平癫痫组明显高于非癫痫组(P<0.01)。结论脑囊虫病患者外周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免疫激活,且SIL-2R和IL-6可能参与了癫痫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天智颗粒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认知、生活能力的疗效。方法实验组78例VD患者用天智颗粒治疗,对照组60例VD患者用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疗程为60 d。在疗程的第1、30、60天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认知、生活能力的评定。结果实验组中的轻、中度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重症患者2组无明显差异;2组在疗程的第30天、第60天的MMSE评分高于、ADL评分低于疗程的第1天,且实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2组在疗程的第30天、第60天的MMSE、ADL评分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智颗粒可以改善轻中度VD患者的认知、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经颅多普勒(TCD)发泡试验对地处中高海拔的西宁地区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RLS)发生率的检测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7月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273例(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0例(对照组),均进行TCD发泡试验,观察RLS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RLS阳性107例...  相似文献   

15.
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BB(CK-BB)动态变化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分成2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GF治疗.观察2组患者血浆CK-BB变化,并于伤后6个月按GOS预后评分评定预后,同时比较2组患者的清醒率及清醒时间.结果 治疗后第1、5、10、20、28天试验组患者血浆CK-BB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1个月清醒32例,对照组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清醒时间为(12.43±6.25)d,对照组为(15.96±7.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GF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CK-BB的水平,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清醒,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躯体化症状为主抑郁症患者和以情绪症状为主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的差异。方法:50例以躯体化症状为主抑郁症患者(躯体症状组)、50例以情绪症状为主抑郁症患者(情绪症状组)和50名正常健康者(正常对照组)参加研究,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进行评定。结果:躯体症状组SCL-90总分、躯体化、焦虑、人际敏感、恐怖、偏执因子分及HAMD的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均高于情绪症状组(P<0.01或P<0.05),情绪症状组在强迫、抑郁因子评分及HAMD的认知障碍、阻滞、日夜变化、睡眠障碍及绝望因子分高于躯体症状组(P<0.05或P<0.01)。躯体症状组与情绪症状组仅在述情障碍因子I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述情障碍总分及因子分上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以躯体化症状为主和以情绪症状为主抑郁症患者均存在述情障碍,以前者更缺乏识别情绪和躯体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17.
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灯盏细辛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血管性痴呆患者12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脑复康胶囊0.8 g,3次/d,共服用12周.观察组患者口服吡拉西坦片0.8 g,3次/d,共服用12周;同时给予灯盏细辛注射液8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滴,1次/d,连续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IGF-1的影响.方法 将9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采用MMSE、ADL、CDR评分进行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痴呆程度评估.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并与同期在我院体检的38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MSE、ADL、CD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GF-1水平明显升高,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多奈哌齐能够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痴呆程度,并能提升血管性痴呆患者IGF-1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脑出血(ICH)周边组织谷氨酸(Glu)、脑水含量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112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脑出血+Epo组,均分为(出血前、出血后4h、6h、12h、24h、72h、7d)7个时间点。测定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Glu含量、大鼠脑含水量及脑出血周边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大鼠脑出血24h后含水量明显增高,48h~7d左右达到高峰,在Epo干预后,脑水肿形成明显减轻(P<0.05;P<0.01)。脑出血周边组织Glu含量在4h开始升高,分别在12h、72h达到高峰。脑出血周边组织6h出现凋亡细胞,12h上升显著(P<0.01),3d达峰值,Epo干预后,G lu含量及凋亡细胞数与脑出血组对应时间点比较显著下降(P<0.01)。结论大鼠脑出血后出现明显脑水肿,脑出血周边组织Glu含量增高,脑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存在长时间凋亡,Glu可以促进其凋亡;Epo干预后,大鼠脑水肿减轻,Glu含量降低,Epo减少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我们用双抗体夹心ELIS地30例糖梗死患者的表分别在发病1d、3d、7d进行了连续检测,并用20例健康人们作对照。结果 发现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含量在3个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病程第1天血清IL-6含量高于第3天第7天(P〈0.05),且大面积脑梗死组血清IL-6含量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神经功能受损重者血清IL-6含量高于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