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与脂多糖诱导脓毒症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的关系。方法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建立脓毒症模型。将40只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脓毒症6 h组(LPS-6 h组)、脓毒症12 h组(LPS-12 h组)、脓毒症24 h组(LPS-24 h组)和脓毒症48 h组(LPS-48 h组)。在相应时间点留取大鼠血清和心脏组织,提取心肌线粒体,通过酶标仪检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活性氧(ROS)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肿胀度和线粒体膜电位(MMP),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测定UCP2蛋白表达水平;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线粒体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各组血清CK、CK-MB水平、心肌组织ROS水平和线粒体肿胀度均明显升高(P0.05),峰值在LPS-24 h组;而LPS各组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P0.05),LPS-24 h组降至最低。Western blot检测发现LPS各组心肌组织UCP2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峰值在LPS-24 h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LPS大鼠心肌线粒体肿胀,线粒体膜部分破碎,有空泡形成,LPS-24 h组病变最严重。LPS大鼠心肌线粒体ROS水平、线粒体肿胀度与UCP2表达量呈正相关(分别r=0.796、0.893,P0.05);LPS大鼠心肌MMP与UCP2表达量呈负相关(r=-0.903,P0.05)。结论在脓毒症大鼠模型中,心肌和心肌线粒体都明显损伤,心肌组织UCP2的表达与线粒体损伤密切相关,推测UCP2可能在脓毒症心肌线粒体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脓毒症时大鼠肾脏线粒体的损伤情况.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内毒素(LPS)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 h脓毒症组和24 h脓毒症组.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电镜观察肾脏线粒体形态学变化;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离肾脏线粒体的肿胀程度和线粒体膜电位,用前向角与侧向角的平均荧光强度比值(FSC/SSC)反映线粒体肿胀程度,用二通道和一通道平均荧光强度比值(FL2/FL1)确定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脓毒症大鼠的血清Cr、BUN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肾脏线粒体肿胀程度(FSC/SSC)在24 h脓毒症组中明显增加(对照组:0.55±0.10;6 h脓毒症组:0.58±0.10;24 h脓毒症组:0.66±0.12,P<0.05);肾脏线粒体膜电位(FL2/FL1)在6 h脓毒症和24h脓毒症组中均明显下降(对照组:0.77±0.26;6 h脓毒症组:0.32±0.19;24 h脓毒症组:0.30±0.17,P<0.01),其下降趋势与大鼠血清Cr变化呈负相关(r=-0.510,P=0.004);肾脏线粒体超微结构在24h脓毒症组中损伤明显.结论 脓毒症早期肾脏功能和线粒体膜电位存在损伤;但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在脓毒症早期表现轻微,晚期损伤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脓毒症幼年大鼠大脑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PDGFB)及其受体(PDGFR-β)表达的变化及谷氨酰胺(Gln)干预的影响,探讨PDGF-B在幼年期脓毒症时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Gln对脑损伤的可能保护机制。方法:120只10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组(LPS)和谷氨酰胺组(Gln)。腹腔注射内毒素(LPS,5 mg/kg)制备幼年大鼠脓毒症动物模型。Gln组为腹腔注射LPS前1 h腹腔注射Gln (1.346 g/kg)。各组大鼠又分为5个亚组(n=8),分别于注射后2、6、12、24及72 h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免疫印迹法检测大脑皮层PDGF-B及PDGFR-β的表达。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显示注射LPS后 72 h Gln组大脑皮层神经元PDGF-B和 PDGFR-β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LPS组。(2)免疫印迹方法结果显示,LPS组和Gln组于注射LPS后第2 h、6 h和12 h 的PDGF-B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Gln组12 h和72 h 的PDGF-B表达明显高于LPS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LPS组大脑组织PDGFR-β表达在2 h和6 h增加,而在72 h表达下降(P<0.05)。Gln组则与对照组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ln在注射LPS后能上调大脑PDGF-B和PDGFR-β的表达,提示Gln对幼年期脓毒症脑损伤的保护机制可能与其促进大脑PDGF-B和PDGFR-β的表达有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12):967-971]  相似文献   

4.
目的: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SP-D)被认为是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有价值的生物指标。该研究旨在探讨幼鼠ALI时及地塞米松干预后肺组织SP-D的变化。方法:144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肺损伤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腹腔内注射脂多糖(LPS,4 mg/kg)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 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治疗组于注射LPS 1小时后注射地塞米松(5 mg/kg)。LPS注射后6,12,24,36,48,72 h 每组各处死8只大鼠。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肺组织SP-D的相对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LI组在注射LPS后36,48,72 h SP-D含量明显下降(P<0.01),在48 hrs达最低点(0.92±0.11 vs 3.27±0.52)。地塞米松治疗组于注射LPS后36,48,72 h SP-D含量明显高于ALI组 (P<0.01), 6,12,24,36和48 h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72 h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肺损伤早期幼鼠肺组织SP-D含量降低。早期应用地塞米松能使ALI肺组织下降的SP-D明显上升。[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2):155-158]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脓毒症大鼠心肌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的变化。方法 60只大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分为2 h、6 h、12 h、24 h、48 h、72 h组,每组各10只,分别在相应的时间点处死;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各10只,于72 h处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HMGB1 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不同时间点处死脓毒症组大鼠的心肌组织HMGB1 mRNA相对对照组含量平均值为2.18±1.31,假手术组为0.92±0.14,脓毒症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脓毒症组大鼠心肌组织HMGB1 mRNA表达在24 h明显升高,48 h达到高峰,72 h仍处于高水平,不同时间点的HMGB1 mRNA相对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3.4,P<0.01)。结论脓毒症大鼠心肌组织HMGB1 mRNA增加,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其在脓毒症心肌抑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XM)、1,6-二磷酸果糖(FDP)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心肌酶谱(cTnI、CK-MB)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9g.L-1盐水对照组(NS组,n=8),腹腔注射9g.L-1盐水1mL;内毒素组(LPS组,n=24),腹腔注射LPS5mg·kg-1;DXM组(n=24),LPS注射后1h,腹腔注射DXM5mg·kg-1;FDP组(n=24),LPS注射后1h,腹腔注射FDP1g.kg-1。分别于注射后6、12、24、72h,经腹主动脉采血3mL,同时取其心肌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CK-MB和cTnI,心肌标本HE染色及制作电镜切片,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其心肌结构改变。结果与NS组比较,LPS组6h血清cTnI和CK-MB水平明显升高(P<0.01,0.05),24h达峰值,光镜及电镜下心肌细胞出现病理改变,随着时间的延长,其病理改变逐渐加重。各时间点DXM组、FDP组血清cTnI和CK-MB值较LPS组均显著降低(Pa<0.01),光镜及电镜下心肌细胞的病理改变较LPS组同时间点减轻,72hDXM组和FDP组心肌细胞形态基本正常,FDP组较DXM组恢复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内毒素血症时肾脏损伤与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80只健康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40只,对照组腹腔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0.1 ml;内毒素组(LPS组)腹腔注射等容积LPS 5 mg/kg.每组大鼠分别于腹腔注射后1、4、8和12 h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中核因子(NF)-κB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的动态变化,用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NF-κB在对照组基本无表达,LPS组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于实验后1 h即有升高,8 h达高峰,12 h略有下降.TGF-β1在对照组肾小管中少量表达,LPS组1、4及8 hTCF-β1表达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而12 h显著升高.电镜下观察到,LPS组于实验后4 h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空泡形成,刷状缘无明显改变;12 h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明显融合,系膜细胞线粒体嵴断裂,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扩张.结论 NF-κB参与了新生大鼠内毒素血症时肾损害的病理过程,而TGF-β1可能促进肾组织修复,同时可能抑制NF-κB产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脓毒症中内质网应激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建立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H9C2心肌细胞脓毒症模型.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流式细胞技术分别观察LPS干预H9C2心肌细胞24 h后的促凋亡蛋白CHOP mRNA、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和细胞凋亡的变化.使用内质网应激抑制剂Salubrinal预处理H9C2心肌细胞,观察以上指标变化.结果 LPS组CHOP mRNA表达(2.40±0.30)与对照组比较(1.00±0)显著上调(P<0.05),LPS组MMP(1.07 ±0.33)与对照组(2.62±0.51)比较显著下降(P<0.05),LPS组细胞凋亡率[(16.58±2.71)%]与对照组[(3.85±1.07)%]比较显著上升(P<0.05).Salubrinal+ LPS组CHOP mRNA表达(1.60±0.23)与LPS组(2.40±0.30)比较显著下调(P<0.05),Salubrinal+ LPS组MMP(1.85 ±0.31)与LPS组比较,显著上调(P<0.05);Salubrinal+ LPS组细胞凋亡率[(6.05±1.48)%]与LPS组比较,显著下调(P<0.05).结论 在H9C2心肌细胞脓毒症模型中,Salubrinal通过抑制LPS诱导CHOP mRNA的表达,减轻线粒体的损伤,从而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脓毒症心肌细胞中内质网应激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毒素血症时幼年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壁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对其影响.方法 将18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LPS)组、PAF受体拮抗剂预防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和LPS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kg和LPS(O55:B5脂多糖)5 mg/kg,PAF受体拮抗剂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于LPS注射前、后0.5 h给予注射PAF受体拮抗剂BN52021(GinkgolideB)5 mg/kg.分别于注射后1.5、3、6、24、48、72 h观察胃黏膜损伤情况,按Guth标准积分计算溃疡指数(UI);HE染色,光镜观察胃黏膜细胞形态学改变;钠、铅双染色透射电镜下观察胃黏膜上皮细胞、壁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计算胃组织湿干比,即(湿重-干重)/湿重.结果 LPS组LPS注射后6h胃黏膜损伤最重,黏膜表面可见大片糜烂、出血、条索状坏死.与胃纵轴平行;UI记分最高,与对照组、预防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光镜下黏膜表面上皮广泛脱落,黏膜内有出血,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受损;电镜下表面上皮细胞细胞间隙增宽,腔膜面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不连续,短小的微绒毛减少,线粒体严重肿胀,嵴断裂甚至消失,呈空泡变性,核固缩、核膜间隙增宽;壁细胞肿胀,盐酸小管扩张,部分有破坏呈空泡样改变,线粒体增多,部分空泡样改变.PAF受体拮抗剂预防组及治疗组改变轻微.结论 内毒素血症时幼年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壁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变化;PAF受体拮抗剂可明显减轻其改变.PAF可能是引起内毒素血症时急性胃黏膜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胰岛素泵注对脂多糖(LPS)致大鼠脓毒症模型肝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LPS+生理盐水组、LPS+胰岛素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组均为8只。各组大鼠在实验前1 d行右颈外静脉置管术。LPS+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LPS 10 mg·kg-1,同时持续静脉泵注生理盐水1 mL·h-1;LPS+胰岛素组腹腔注射LPS 10 mg·kg-1,同时持续静脉泵注胰岛素生理盐水溶液1 mL·h-1 (胰岛素用量为0.25 U·kg-1·h-1)。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g·kg-1,同时持续静脉泵注生理盐水1 mL·h-1。测定各组腹腔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前和注射后2、6、12、24 h的血糖水平,检测各组腹腔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后2、6 h的血清TNF-α、IL-6水平及24 h的血清ALT和AST水平,并观察各组腹腔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后24 h的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LPS+生理盐水组在腹腔注射LPS后各采样时间点,血糖水平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后2和6 h,LPS+生理盐水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后24 h,LPS+生理盐水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LPS+胰岛素组注射LPS后各采样时间点血糖、TNF-α、IL-6、ALT及AST水平均显著低于LPS+生理盐水组(P<0.05),LPS+生理盐水组肝脏病理学检查示局灶性肝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小叶间静脉充血扩张;LPS+胰岛素组肝脏病理学改变较LPS+生理盐水组明显减轻。结论早期胰岛素静脉泵注可通过抗炎和降低应激性高血糖作用减轻LPS诱导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罗汉果皂苷Ⅵ(MⅥ)对小鼠脓毒症致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MⅥ低剂量组(低剂量组,25 mg/kg)、MⅥ高剂量组(高剂量组,100 mg/kg)和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物1α(PGC-1α)抑制剂组(抑制剂组,100 mg/kg MⅥ+30 mg/kg PGC-1α抑制剂SR-18292),每组12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开始腹腔注射给药,每天1次,连续3 d。ELISA法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浓度;比色法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肝脏线粒体呼吸功能,计算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T-PCR检测肝组织线粒体DNA(mtDNA)的拷贝数及肝组织中PGC-1α、核呼吸因子1(NRF-1)、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PGC-1α、NRF-1和TFAM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LT、AST水平及肝组织中MDA含量显著增加(P < 0.05),肝组织中GSH-Px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 < 0.05);肝组织病理学损伤严重;肝组织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和mtDNA拷贝数,以及肝组织中PGC-1α、NRF-1、TFAM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LT、AST水平及肝组织中MDA含量显著减少(P < 0.05),肝组织中GSH-Px和SOD活性显著增加(P < 0.05);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得到改善;肝组织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和mtDNA拷贝数,以及肝组织中PGC-1α、NRF-1、TFAM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P < 0.05);低剂量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GC-1α抑制剂SR-18292可显著抑制高剂量MⅥ的干预效果(P < 0.05)。结论 MⅥ能有效减轻小鼠脓毒症致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强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claudin-10和claudin-17在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小鼠肾脏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将15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假手术组(n=72)及模型组(n=72)。采用夹闭小鼠双侧肾蒂30 min的方法建立缺血再灌注肾损伤小鼠模型,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依据再灌注后时间点(0、3、6、12、24、48、72 h及5 d、7 d)分为9个亚组,每组8只小鼠。分别采用RT-PCR法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10、-17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小鼠肾组织claudin-2、-10、-17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随再灌注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 > 0.05)。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后模型组claudin-2、-10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至再灌注24 h时达到最低水平(P < 0.05);再灌注后模型组claudin-17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增高,且随再灌注时间的推移逐渐增高,至再灌注12 h时mRNA及24 h时蛋白水平达到最高(P < 0.05)。结论 缺血再灌注肾损伤与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10、-17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PirB抑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神经再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新生大鼠脑组织中髓鞘抑制因子配对免疫球蛋白B(PirB)的表达变化,以及抑制PirB对缺氧缺血性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6只新生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HIBD组(n=30)和抗PirB抗体组(n=6),采用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和低氧(8% O2)处理3 h造模,假手术组分离右侧颈总动脉但不予结扎及缺氧处理;HIBD组在完成结扎手术及缺氧处理后,两组分别在0 h、6 h、12 h、24 h和72 h各处死6只大鼠;抗PirB抗体组在完成结扎手术及缺氧处理后即刻从脑室内注入PirB抗体,于72 h后处死。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HIBD后各时间点新生鼠脑组织内PirB蛋白及mRNA含量的变化,同时免疫沉淀法测定Rho激酶(ROCK)活性在HIBD 72 h后的变化以及抗PirB抗体对ROCK活性的影响。结果 PirB mRNA和蛋白均在HIBD 72 h后的新生鼠脑组织中表达升高,与HIBD后0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IBD后 72 h,新生鼠脑组织中ROCK蛋白活性高于假手术组和抗PirB抗体组(均P<0.05)。结论 抑制PirB可能是促进HIBD后神经再生的一个新治疗方法,而该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Rho-ROCK信号通路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脂氧素A4(LXA4)对脂多糖诱导肥胖大鼠感染脓毒症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肝脏Toll样受体4(TLR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3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为普通组和肥胖组(n=30),建立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模型,将两组大鼠再随机分成对照组、脓毒症组、脂氧素组,每组各取8只大鼠。对照组、脓毒症组、脂氧素组分别予生理盐水、脂多糖、脂氧素A4+脂多糖腹腔注射,观察12 h后心脏采血并采集肝脏组织。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肝脏组织TLR4、TRAF6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LR4 mRNA、TRAF6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高脂饮食喂养6周后,肥胖组大鼠的平均体重、Lee's指数明显高于普通组(P < 0.05)。与普通组比较,肥胖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增高(P < 0.05);同一饮食组内,脓毒症组较对照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增高(P < 0.05),脂氧素组较脓毒症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P < 0.05)。与普通组比较,肥胖组大鼠肝脏组织中TLR4、TRAF6蛋白及TLR4 mRNA、TRAF6mRNA表达水平上调(P < 0.05);同一饮食组内,脓毒症组较对照组TLR4、TRAF6蛋白及TLR4 mRNA、TRAF6 mRNA表达量明显增高(P < 0.05),而与脓毒症组比较,脂氧素组TLR4、TRAF6蛋白及TLR4 mRNA、TRAF6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 < 0.05)。结论 LXA4能降低血清IL-6、TNF-α水平,减轻炎症反应。LXA4能抑制TLR4、TRAF6在脓毒症大鼠肝脏中的表达,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的信号传导途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介入对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及早期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生后24 h内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胎龄 < 34周、出生体重1 000~ < 2 000 g的适于胎龄早产儿。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康复干预组和对照组。康复干预组患儿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包括口部感觉及肌力训练和新生儿头部、胸部、腹部、四肢和手足的压力抚触。主要观察结果是两组早产儿达到独立经口喂养的时间、住院天数、EUGR发生率等。次要观察结果是两组早产儿疾病如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败血症等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97例早产儿符合入组标准且资料完整。其中对照组48例,干预组49例。干预组达到独立经口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患儿的住院天数以及出院时纠正胎龄低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的EUGR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和败血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对NICU中的早产儿进行早期康复介入,可减少呼吸暂停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更早地完成独立经口喂养,降低EUG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在不同时间点海马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 及LC3 的表达变化,并探讨雷帕霉素对上述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生后7 d 的108 只Sprague-Dawley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 组和雷帕霉素组,每组36 只。采用改良Rice 法建立HIBD 模型;假手术组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但不予结扎,不行低氧处理;雷帕霉素组在模型制作前1 h 予腹腔注射雷帕霉素(0.5 mg/kg)。各组大鼠分别于模型制作结束后0、6、12、24、48、72 h 时间点麻醉后断头取脑,采用Western blot 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Beclin-1 及LC3 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HIBD 组Beclin-1 蛋白及雷帕霉素组Beclin-1、LC3- Ⅱ蛋白表达水平均从0 h 起开始升高,24 h 时达到峰值后回落;HIBD 组LC3- Ⅱ蛋白表达水平从0 h 起开始升高,12 h时达到峰值后回落。与假手术组相比,HIBD 组及雷帕霉素组Beclin-1、LC3- Ⅱ蛋白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0.05);与HIBD 组相比,除12 h 时LC3- Ⅱ蛋白水平外,雷帕霉素组各时间点Beclin-1、LC3- Ⅱ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海马组织细胞经缺氧缺血后出现自噬激活,而雷帕霉素能增强自噬这一表达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探讨小胶质细胞焦亡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体外培养大鼠小胶质细胞系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用Western blot法检测OGD/R后0、1、3、6、12及24 h焦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l(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Gasdermin D蛋白N端(GSDMD-N)的表达情况。用慢病毒构建的沉默Gasdermin D(GSDMD)序列转染小胶质细胞,使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检测GSDMD转染效率。将小胶质细胞系分为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LV-sh_GSDMD组(慢病毒沉默GSDMD),使用CCK-8和LDH试剂盒检测沉默GSDMD对OGD/R后24 h小胶质细胞活性和毒性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沉默GSDMD对OGD/R后24 h小胶质细胞中caspase-1、GSDMD-N、IL-1β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 在OGD/R后0 h起小胶质细胞内焦亡相关蛋白caspase-1、GSDMD-N、IL-1β的表达水平即较OGD/R前发生了上调,并且在24 h达到高峰(P < 0.05)。成功地构建慢病毒沉默GSDMD转染小胶质细胞模型。OGD/R后24 h,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沉默GSDMD可提高细胞活性和降低细胞毒性(P < 0.05),降低小胶质细胞内caspase-1、GSDMD-N、IL-1β蛋白水平(P < 0.05)。结论 慢病毒沉默细胞焦亡关键底物蛋白GSDMD可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提示小胶质细胞焦亡加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脓毒症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探讨内生吗啡对脓毒症患儿发生休克、死亡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预测价值。方法 符合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儿(n=31),根据是否伴有休克分为脓毒症非休克组(n=19)和休克组(n=12);根据结局分为存活组(n=22)和死亡组(n=9);根据是否伴有MODS分为非MODS组(n=13)和MODS组(n=18)。另设普通感染患儿(n=16)和行健康体检儿童(n=31)作为对照。用高效液相质谱串联法检测各组血浆内生吗啡浓度。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内生吗啡对脓毒症患儿发生休克、死亡及MODS的预测价值。结果 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浆未检测到内生吗啡,普通感染组仅3例患儿血浆检测到内生吗啡;脓毒症患儿血浆中均检测到内生吗啡。休克组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高于非休克组(P < 0.05);死亡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高于存活患儿(P < 0.05);MODS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高于非MODS患儿(P < 0.05)。ROC结果显示内生吗啡对脓毒症患儿休克、死亡和MODS均有预测价值(P < 0.05)。结论 脓毒症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明显升高,其对脓毒症患儿休克、死亡、MODS风险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确诊为败血症的315例新生儿分为血培养阳性组(n=207)和临床诊断组(n=108), 另选取同期住院的132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为对照组。检测各组CRP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MPV变化, 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MPV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血培养阳性组和临床诊断组患儿的CRP水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MPV均高于对照组(P<0.05)。CRP的最佳诊断截点为8.5 mg/L时, 敏感度为74.6%, 特异度为92.0%;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最佳诊断截点为0.53时, 敏感度为64.4%, 特异度为83.3%; MPV的最佳诊断截点为11.4 fL时, 敏感度为40.5%, 特异度为88.4%。结论 CRP在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价值较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MPV高; 监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MPV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