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肠胶囊内镜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小肠疾病的一线检查方式。为进一步规范小肠胶囊内镜的检查流程、适应证和禁忌证,在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协作组和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胶囊内镜学组,基于现有证据,采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遵循国际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IGHT),制定我国小肠胶囊内镜临床应用指南,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与消化道癌筛查理念的发展与普及,磁控胶囊胃镜的临床应用价值进一步凸显。近几年来,国内外各种类型的磁控胶囊胃镜与优化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制定相关指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指南以临床证据为依托,充分征询专家意见,对磁控胶囊胃镜的定义和诊断准确性、应用人群、技术优化、检查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做出陈述推荐,并评估其证据质量及推荐强度,以期更好地指导磁控胶囊胃镜的规范化应用和科学化创新,供临床医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2021年12月《中国磁控胶囊胃镜临床应用指南(2021,上海)》正式发布,新指南对原有2017年版专家共识进行修订增补,根据标准原则规范流程制定,细化明确了磁控胶囊胃镜的定义范畴、临床适应证与禁忌证、检查过程与质控要点、局限与优化方向等内容。本文将对新指南的特点与重点内容进行简要说明与解读,以便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运用。  相似文献   

4.
蒋斌  潘骏  钱阳阳  夏季 《胃肠病学》2022,(9):548-553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和消化道癌筛查理念的发展和普及,磁控胶囊胃镜的临床应用价值进一步凸显。近年来,国内外各种类型的磁控胶囊胃镜和优化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制定相关指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指南以临床证据为依托,充分征询专家意见,对磁控胶囊胃镜的定义和诊断准确性、应用人群、技术优化、检查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做出陈述推荐,并评估其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以期更好地指导磁控胶囊胃镜的规范化应用和科学化创新,供临床医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小肠胶囊内镜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已成为小肠疾病的一线检查方式。为进一步规范小肠胶囊内镜的检查流程、适应证和禁忌证, 在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的基础上,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协作组和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胶囊内镜学组, 基于现有证据, 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系统, 遵循国际指南报告规范, 制定我国小肠胶囊内镜临床应用指南, 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CE)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收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内科自2007年6月至2018年5月进行的143例胶囊内镜检查资料。受检者均经胃镜、大肠镜及腹部CT检查无阳性结果,排除肠梗阻和不全肠梗阻患者,部分患者在CE检查后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将患者按年龄分组,≥60岁为高龄组,<60岁为低龄组。对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工作时间、小肠病变检出率、阳性结果及并发症等分析探讨。小肠病变检出率=检查小肠疾病阳性例数/有效纳入研究例数×100%,按年龄分组的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 共进行143例检查,完成全小肠检查123例(86.0%),高龄组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83.3%(50/60),低龄组为89.1%(74/83)。胶囊在体内工作时间平均为(289.3±98.6)min。小肠疾病阳性结果共89例(62.2%)。以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OGIB)为首发症状的30例患者中明确病因26例,其中溃疡21例,血管畸形、异常5例。息肉或隆起型病变27例(包括8例合并其他疾病),疑似恶性肿瘤1例,疑似克罗恩病3例,黄色素瘤1例。与其他疾病合并或伴有糜烂或炎症共50例,其中单纯糜烂或炎症31例。3例患者发生CE滞留,其中OGIB(后确诊为小肠溃疡出血)2例,经保守治疗后小肠镜取出;小肠恶性肿瘤1例,经外科手术取出。无急性肠梗阻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CE在具有舒适、无创、低风险等优点的同时,保证了检查诊断率,较其他影像学检查,在诊断OGIB、息肉或隆起型病变、小肠黏膜溃疡等疾病上,有着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7.
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胶囊内镜 (Capsuleendoscopy)也名无线胶囊内镜(Wirelesscapsuleendoscopy) ,相继由Swain等〔1〕和Iddan等〔2〕分别研制成功。由以色列GIVEN影像公司生产的胶囊内镜 ,其商品名为杰文诊断图像系统 (GIVENdiagnosticimagingsystem) ,于 2 0 0 0年 4月正式面世 ,并于 2 0 0 1年 8月获FDA认证 ,准许运用于临床。胶囊内镜的问世 ,填补了小肠可视性检查的空白 ,也为消化道无创性可视性检查带来了新的革命 ,最重要的是它为不宜行有创性检查的老年消化道疾…  相似文献   

8.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与小肠镜学组于2008年制订了《中华消化内镜学会胶囊内镜临床应用规范》,对我国规范使用胶囊内镜提供了有力参考。胶囊内镜检查经历1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消化道疾病检查手段,尤其是对小肠疾病的诊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除了小肠胶囊内镜出现了部分改进之外,食管专用胶囊内镜、结肠专用胶囊内镜和专用磁控胶囊胃镜亦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所以,胶囊内镜与小肠镜学组决定与时俱进,更新和完善相关规范,在经过专家广泛讨论及多次修改后,现更新我国胶囊内镜临床应用指南如下。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认识其病因和临床表现,规范其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其癌变一直为临床医师所重视。本指南在过去3次慢性胃炎诊治共识意见的基础上,参考国际上胃黏膜癌前病变处理指南等相关共识和指南,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慢性胃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具有临床价值和可行性。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发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主要成员作为召集人和撰写者,遵循国际通用的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在广泛征集消化内科和内科医师意见的基础上,针对有关慢性胃炎的九大类临床问题,有循证依据地给出53项推荐意见,旨在提高我国临床医师对慢性胃炎这一多发病的诊治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在儿童患者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9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接受胶囊内镜的113例患儿临床资料,分析胶囊内镜检查的完成率、胃及小肠通过时间、病变检出率、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113例患儿中男78例(69.03%)、女35例(30.97%),年龄(99.8±44.7)个月(9~195个月),7岁以下31例(占27.43%);体重最低9 kg,身高最低70 cm。患儿中经口吞入胶囊87例(76.99%),为经口吞入组,最小年龄4岁3个月;经胃镜置入胶囊26例(23.01%),为经胃镜置入组,最大年龄9岁2个月。患儿中以不明原因腹痛(47.79%)及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1.89%)多见。胶囊内镜检查完成率97.35%(110/113),小肠阳性病变检出率31.81%(35/110)。经胃镜置入组小肠通过时间显著长于经口吞入组[(461.04±129.27)min比(288.23±107.84)min,t=5.646,P<0.01]。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不同镜检结果组胃及小肠通过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囊阳性结果与吞入方式(P=0.401,OR=2.562,95%CI:0.284~23.077)、性别(P=0.154,OR=2.352,95%CI:0.726~7.616)、年龄(P=0.949,OR=1.007,95%CI:0.816~1.242)、检查原因(P=0.246)、小肠通过时间(P=0.219,OR=1.003,95%CI:0.998~1.008)等均无相关性。所有患者在检查中无胶囊滞留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在儿童的开展具有无创、快速、简单等优点,能够提升儿童小肠疾病阳性诊断率,可在儿童患者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散点图模拟胶囊内镜在小肠内运行规律探讨定位小肠病灶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选择由胶囊内镜诊断且病灶经手术证实的患者30例纳入A组,以胶囊自屈氏韧带至病灶的运行时间占通过全小肠所用时间的百分比定义为时间指数,设为横坐标,而将手术中测得的病灶距屈氏韧带的实际距离设为纵坐标,画出散点图并拟合得出最佳曲线的函数方程.以相同的入选标准连续选择患者30例纳入B组,验证上述曲线方程的准确性.结果 A组30例患者所得散点图采用拟合度最好、最符合小肠蠕动客观规律的二次方程模型拟合,以该曲线方程验证B组30例患者,计算误差范围.结果 显示最小误差0.79 cm,最大误差41.49 cm,平均误差(19.64±13.98)cm 误差≤20 cm者达50%(15/30),误差≤30 cm者达67%(20/30),误差≤50 cm者达100%(30/30).结论 时间定位法能较为准确地定位病灶,为小肠病灶定位提供判断依据,使胶囊内镜的诊断功能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本课题组开发的胶囊内镜图像筛选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OMOM胶囊内镜工作站收集2011年3月至6月间行胶囊内镜检查的50例患者的胶囊内镜全部图像数据,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13~ 67岁,平均(45.7±4.1)岁.用自主研发的胶囊内镜图像筛选系统分别按50%、60%、70%、80%及90%的比例进行无效图片处理后,由临床医生对剩余及筛除的图像分别进行阅读,并记录所有患者的病灶数量及保留病灶的数量,并计算病灶保留率;同时记录计算机处理图像的时间和病例图像的总量.结果 50例受检者中共发现病变39例,检出率为78.0%.39例病变中,共有病灶91处,大部分病例都包含2处以上病灶,最多可达9处.在系统设定筛除比例为≤60%时,病灶保留率可达100%,所有病例的图片总量平均为46 242张,图像筛选所需时间平均为15.62 min.结论 本系统在病灶完全保留的前提下,能在短时间内筛除60%的相似图片及无效图片,极大地缩短了阅片时间,减轻了临床医生的工作量,提高了临床胶囊内镜检查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M2ATM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玮 《胃肠病学》2002,7(2):104-105
一、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e)又称无线内镜(wireless endoscope)是以色列开发研究的一种医用照相机,最近美国已正式批准其作为医疗器械使用。 二、操作过程:整个检查过程十分方便。这种内镜形如半个胶囊,内有闪光装置和摄像传感器,吞服后借助吞咽和蠕动而向下推进,在胃肠道内以2帧沾的速度进行自动拍摄,并向悬挂在患者腰部的接收机无线传送彩色图像,贮存于电脑,由计算机屏幕显示出来,然后加以分析。胶囊在胃肠道内经8~72 h后随粪便排出体外,属一次性用品。因此整个检查过程分三步…  相似文献   

14.
胶囊内镜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戈之铮  萧树东 《胃肠病学》2002,7(6):326-330
胶囊内镜是一种极具潜在价值的诊断各种小肠疾病的工具,对回放资料的细致观察将有助于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率。此外,最佳检查时机的选择以及一些特殊指征的制订等尚有待进一步探讨。目前的胶囊内镜还需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加以改进,甚至包括寻求开展治疗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病变将会不断被发现,因此为了便于沟通,应尽快制订出一整套规范化的专用术语。  相似文献   

15.
小肠曾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而成为消化系统的检查盲区,自第一个批准用于临床的胶囊内镜上市以来,其简便、安全、无创的特点使小肠胶囊内镜被公认为目前诊断小肠疾病的一线工具,用于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缺铁性贫血、小肠肿瘤、克罗恩病等小肠疾病。文章就小肠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2021年12月《中国磁控胶囊胃镜临床应用指南(2021, 上海)》正式发布, 新指南对原有2017年版专家共识进行修订增补, 根据标准原则规范流程制定, 细化明确了磁控胶囊胃镜的定义范畴、临床适应证与禁忌证、检查过程与质控要点、局限与优化方向等内容。本文将对新指南的特点与重点内容进行简要说明与解读, 以便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运用。  相似文献   

17.
李莉 《内科》2009,4(1):91-93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由于传统的检查手段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运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小肠疾病的诊断率很低。胶囊内镜的问世突破了传统内镜机械插入法的思维,它能观察以往内镜不易达到的小肠部位,操作简单,无需镇静,对胃肠动力影响小。自2001年8月胶囊内镜通过美国FDA获准临床应用以来,全世界胶囊内镜检查已超过50万例次,胶囊内镜已成为目前诊断小肠疾病的一线工具。本文对胶囊内镜检查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采用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216例患者,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43例,慢性腹痛72例,慢性腹泻54例,腹部不适20例,体检27例,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出血性病变的阳性诊断率为69.8%,显著高于对慢性腹痛、慢性腹泻及腹部不适的阳性诊断率(P0.05)。结论胶囊内镜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在小肠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年,上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病死率仍居高不下。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曾于2003年制订了《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对提高我国AP的救治水平起到重要作用。近10年来,随着对AP诊断和分类标准的更新,以及国内外对该病的临床诊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必要修订新的AP指南,以进一步规范我国该疾病的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20.
《胃肠病学》2022,(10):615-617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术(EUS-FNA/B)已成为消化道和邻近器官病变诊治的重要手段,其广泛化开展亟待规范化和标准化。本指南精简版在现有国内外相关指南的基础上,对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更新,针对EUS-FNA/B的临床指征、操作技术、标本处理、围手术期管理、学习和培训等方面,以问答形式提出21个临床关注的问题和37条推荐意见,以期指导EUS-FNA/B的规范化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