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残胃病变316例内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对残胃病变的影响.方法 分析316例胃手术后的病人行胃镜检查、常规取病理活检及组织学染色检查资料.结果 残胃及吻合口炎者占77.53%,残胃及吻合口溃疡者占8.23%,胆汁反流性胃炎20.25%,残胃癌者2.53%,幽门杆菌阳性者27.53%,毕Ⅱ式术后残胃炎、吻合口炎发生率高于毕I式(P<0.01).结论 残胃病变中以残胃及吻合口炎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且多数残胃病变发生于毕Ⅱ式术后.胃及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要严格掌握胃切除指征,且选择毕I式吻合术为宜.  相似文献   

2.
崔永天 《包头医学》2012,36(2):87-88
目的:探讨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内镜及转归情况.方法:收集本院2005年4月~2010年12月胃镜检查的所有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135例,按毕Ⅰ式和毕Ⅱ式进行分组,对其内镜下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汇总.结果:胃大部切除后残胃病变增多,残胃炎及吻合口炎约101例,反流性食道炎及胆汁反流性胃炎93例,残胃吻合口溃疡30例,残胃息肉7例,残胃癌13例;毕Ⅱ式术后残胃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毕Ⅰ式(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严格控制胃切除手术指征是减少残胃病变的关键;定期做好胃镜随访观察,是防治残胃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子内镜在残胃检查中的作用与护理要点。方法:分析讨论147例残胃行内镜检查结果。结果:147例诊断为残胃及吻合口炎135例(91.8%),胆汁反流性胃炎106例(72.1%),伴反流性食管炎29例(19.7%),残胃及吻合口溃疡42例(28.5%),残胃癌18例(12.2%),胆汁反流毕Ⅱ式明显高于毕Ⅰ式。结论:内镜对胃大部分切除检查活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护理的配合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子内镜在残胃检查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结果6年间对130例残胃行内镜检查,130例中诊断为残胃及吻合口炎115例(88.5%),胆汁反流性胃炎94例(72.3%),伴反流性食管炎22例(16.9%),残胃及吻合口溃疡19例(14.6%),残胃癌23例(17.7%),胆汁反流毕Ⅱ式明显高于毕Ⅰ式。结论内镜检查对残胃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为残胃肿瘤的治疗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对残胃248例临床和内镜检查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吻合口炎、残胃炎192例(77.4%),吻合口溃疡38例(15.3%),缝线残留50例(20.1%),残胃癌18例(7.3%),其中Billroth I式术后3例(1.8%),BillrothⅡ式术后15例(17.9%)。提示,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炎症、残胃癌等是其常见并发症,应对术后残胃定期作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残胃黏膜病变及其与胃切除术式的关系.方法行胃镜检查,在吻合口、残胃黏膜取活检、W-S银染色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观察胆汁反流.结果 75例老年残胃病变中吻合口炎及残胃炎占80.00%、吻合口溃疡8.00%、残胃癌2.67%、残胃再发癌10.71%、胆汁反流26.70%.BⅡ术式组残胃胆汁反流率大于B I术式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残胃黏膜病变与胃切除术式、胆汁反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李桂生  史学森 《上海医学》1993,16(5):260-262
292例部分胃切除术与同期内镜检查的非手术患者12049例,就食管、胃粘膜的改变进行比较,示手术组食管炎症、息肉,贲门炎症、糜烂、溃疡、息肉和残胃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显著为高。良性胃病术后食管炎、吻合口息肉和胆汁反流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胃癌术后患者。毕氏Ⅱ式术后胆汁反流显著高于毕氏Ⅰ式。手术组食管与胃癌的发生率低于非手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残胃黏膜病变及其与胃切除术式的关系。方法行胃镜检查,在吻合口、残胃黏膜取活检,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观察胆汁反流。结果残胃病变中吻合口炎71.0%、吻合口溃疡9.2%、残胃癌3.1%、残胃再发癌12.4%、胆汁反流33.0%。BⅡ术式组残胃胆汁反流率大于BⅠ术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残胃黏膜病变与胃切除术式、胆汁反流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9.
残胃病变155例的胃镜及临床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分析我院155例胃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的胃镜资料及临床表现。结果显示在残胃病变中以残胃及吻合口炎最常见,占76.1%(118例),多发生于BillrothⅡ式术后;残胃及吻合口溃疡16.1%(25例),多发生于BillrothⅠ式术后;残胃癌7.7%(12例);缝线残留5.2%(8例),息肉4.5%(7例)。残胃病变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纳差、消瘦、呕血、黑便等,缺乏特异性。提示为减少残胃病变,尤其是残胃癌的发生,要严格掌握胃切除的指征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且手术后应定期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0.
我院用 Olympus GIF—K_2型胃镜对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症状而就诊的27例病人进行检查。释内窥镜与(或)活体组织检查,发现 BillrothⅡ式较Ⅰ式手术,术后并发症多且严重。如胆汁返流所致的吻合口炎,残胃炎,残胃溃疡及食道溃疡等。故Billroth Ⅰ式手术较为理想。术后内窥镜检查以20天左右为安全。必要时在一周左右也可进行检查,但须细心操作。  相似文献   

11.
应用内镜检查胃大部切除术后96例,其中以残胃炎和吻合口炎为主,共68例(70.84%),吻合口溃疡20例(20.83%),残胃癌2例和胃癌术后复发癌6例(8.33%),本文讨论了残胃炎及/和吻合口炎的诊断,发病的可能因素以及吻合口溃疡、残胃癌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2.
应用纤维胃镜检查胃大部切除术后98例.其中,以残胃炎和吻合口炎为主,共76例(77.6%),吻合口溃疡6例(6.1%),残胃癌1例和胃癌术后复发癌11例(12.2%).作者讨论了残胃炎和吻合口炎的诊断、发病因素以及吻合口溃疡、残胃癌的关系.并指出对胆汁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胃镜的随访均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马颖蓝  钟亮  唐志群 《中外医疗》2009,27(12):31-31
目的观察残胃病变的临床及内镜下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5例残胃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对内镜下的情况进行总结。结果本组75例残胃患者,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发现均有病变,其中残胃及吻合口炎者57例,占76.00%,残胃及吻合口溃疡16例,占21.33%,残胃复发癌2例,占2.67%。结论严格控制胃部分切除术的手术指征,尽量采用保守治疗,确实无法避勉手术治疗的应严格选择手术方式,定期进行内镜检查和常规活检,尽量降低残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残胃病变是胃部手术后的远期并发症,包括残胃炎、吻合口炎、残胃溃疡、吻合口溃疡、残胃癌等.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率达95%:残胃溃疡和吻合口溃疡发生率3%~10%;残胃癌占胃癌的0.4%~5.5%[1].本文总结我院1995~2005年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经胃镜检查证实,并经幽门螺杆菌(Hp)检查的残胃病变1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残胃炎是指严重的胃癌前期病变、早期胃癌、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等疾病,作胃大部切除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残胃部分及吻合口部位的炎症。残胃炎往往伴有胆汁反流性胃炎。重者还伴有食管炎。残胃炎是胃次全切除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95%以上,多见于Bill Roth Ⅱ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Roux-en-Y型消化道重建在胃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中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以胃癌、远端胃大部切除、Roux-en-Y、BillrothⅠ等检索词检索Pub Med、MEDLI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CT),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资料,应用Rev Man 5.2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个RCT,共478例患者。分析发现:Roux-en-Y型消化道重建可降低残胃炎(OR=0.43,95%CI 0.28~0.66,P=0.0001)和术后胆汁反流(OR=0.04,95%CI 0.01~0.14,P<0.0001),但会使手术时间延长(WMD40.2,95%CI 13.93~66.11,P=0.003)。Roux-en-Y型、BillrothⅠ式在住院时间、吻合口瘘、反流性食管炎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ux-en-Y型消化道重建在降低术后胆汁反流及残胃炎方面优于BillrothⅠ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镜检查结果,探讨残胃病变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残胃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检测结果。结果 198例患者发现各种病变143例,分别为残胃炎91例、残胃溃疡27例、残胃癌19例、其他6例。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残胃炎占56.94%、残胃溃疡占20.83%、残胃癌占15.28%、总残胃病变占94.44%,高于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的残胃炎(39.68%)、残胃溃疡(9.72%)、残胃癌(6.35%)、总残胃病变(59.52%)(P<0.05)。Hp检测阳性50例,合并胆汁反流140例;残胃病变Hp阳性率为30.77%,高于无残胃病变的10.91%;胆汁反流Hp阳性率为18.57%、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Hp阳性率为13.89%,低于无胆汁反流的41.38%、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的31.75%(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手术后残胃并发症较多,应严格掌握胃大部切除手术适应证,定期胃镜检查判断残胃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检测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 (HP)感染 ,探讨HP与残胃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 2 5 8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病变患者的胃镜、病理及H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并与同期 2 5 8例非残胃病变为对照组的Hp感染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残胃组Hp阳性检出率 (37.6 % )显著低于对照组 (6 9.8% ) (P <0 .0 1)。BillrothⅠ氏术后残胃和BillrothⅡ氏术后残胃Hp的感染率分别为 5 2 .8%和 2 1.3%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BillrothⅡ氏术后伴胆汁返流者明显高于BillrothⅠ氏术后 (P <0 .0 1)。胆汁返流组中Hp的感染率 2 2 %显著低于无胆汁返流组的 6 4 .5 % (P <0 .0 1)。残胃并发症中 ,残胃及吻合口炎和残胃及吻合口溃疡的Hp感染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中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Hp感染率 (P <0 .0 1) ,但残胃及吻合口炎的Hp感染率为 4 6 .1% ,高于残胃及吻合口溃疡的 2 1.6 %。另外 ,残胃及残胃复发癌的Hp感染率和残胃及吻合口炎中异型增生的Hp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p感染是导致残胃病变发生的病因之一。胆汁返流在残胃病变的发生中起主要作用 ,但在残胃及吻合口炎和残胃复发癌中 ,Hp感染也可能占了较重要的地位 ,Hp感染是BillrothⅠ氏术后残胃病变的主要病因。根治Hp有重要  相似文献   

19.
残胃病变846例内镜及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发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0年至2001年20年间846例胃部分切除术后患的内镜资料及临床表现。结果:残胃病变中以残胃炎及吻合口炎最常见,占89.2%,其次为胆汁反流,占58.5%,再次为残胃及吻合口溃疡,占16.9%;残胃癌的发生率为4.8%。此外还有食管贲门炎,缝线残留等。残胃病变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疼痛占60.3%,恶心、呕吐及/或纳差、消瘦占19.1%,呕血、黑便占11.3%。结论:为减少残胃病变,尤其是残胃癌的发生,要严格掌握胃切除的指征,而且手术后定期复查胃镜,早期发现残胃病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后具体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胃大部切除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后的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间收治的行胃大部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02例,根据患者具体的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毕Ⅰ式组和毕Ⅱ式组,其中毕Ⅰ式组采用BillrothⅠ式吻合术式治疗,患者有62例,毕Ⅱ式组采用BillrothⅡ式吻合术式治疗,患者有50例。统计两组的临床资料,特别是术后并发症和溃疡复发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在胃排空障碍(DGE)、碱性反流性胃炎、肠梗阻以及营养性合并症的差异性较大,毕Ⅱ式组要比毕Ⅰ式组的发生率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溃疡、消化道出血、倾倒综合征、肠黏连以及残胃癌等并发症情况的表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的手术方式带来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不同,结合临床患者的实际并且进行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和减少疾病的折磨,进而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