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杓型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杓型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与早期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应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高血压病患者24h血压的变化,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率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型与非杓型组,并测定两组血清、尿β2-MG、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和尿素氮,同时进行131I-OIH行肾图检查。结果非杓型高血压组血清、尿β2-MG、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图定量测定RI、Tb、C1/2和15min残存率与杓型高血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肌酐和尿素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杓型组更易导致早期肾脏损害,对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宜选用高降压谷峰比率的药物,使24h血压平衡下降,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以延缓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老年高血压无症状靶器官损害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EH)血压昼夜节律与无症状脑梗死、微量白蛋白尿、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35例老年杓型EH患者及47例非杓型EH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头颅MRI、超声心动图及尿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检查。结果 老年非杓型EH组中无症状脑梗死、微量白蛋白尿及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的杓型EH组。结论 血压昼夜波动节律消失的老年EH患者其无症状靶器官损害较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的EH患者明显。  相似文献   

3.
杜湘云  陈党柱 《吉林医学》2007,28(9):1110-1111
目的:观察杓型高血压与非杓型高血压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血压昼夜变化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将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3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特点。结论: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高血压病患者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4.
张蓉  陈斐  陈骏  吴宇静 《右江医学》2014,42(5):550-552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方法 将1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比分为A(非杓型组)、B(杓型组)两组,并设30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C组),记录各组患者一般资料、24h动态血压、空腹血糖、胆固醇以及尿微量白蛋白并比较,分析昼夜血压节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结果 A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较B组、C组明显升高(P<0.01);A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24h平均收缩压(24 h SBP)以及24h平均舒张压(24 h DBP)可能是其关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异常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密切,其中dSBP、24hSBP以及24 h DBP可能是其关键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状况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I-Ⅲ期高血压病186例(男105例,女81例,年龄38-71岁),采用美国Sapcelab90217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义,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或<10%的标准,将高血压患分为杓型组(86例)与非杓型组(100例),所有患均行心脏彩超检测,头颅CT检查以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高血压杓型组无并发症患占32.5%,脑卒中患占19.7%,非杓型组无并发症患占20%,脑卒中患占62%,两组患在高血压并发症方面有极显差异(P<0.01),24h动态血压监测各参数两组病人在夜间平均血压及昼夜血压差值方面有显性差异(P<0.01),其余指标无显统计学差异(P>0.05),左室 舒张末径、左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及尿微量白蛋白,两组间均有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非杓型组靶器官损害程度较杓型组更为严重。因此,积极开展24h动态血压监测,尽早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改善非杓型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昼夜变化功能,对防止高血压的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异同。方法:采用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法,观察86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异曲线,依据昼夜不同时段(上午8:00,下午16:00,子夜0:00)的心率变异性指标,研究杓型、非杓型两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异同,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血压昼夜变异曲线62例(72.1%)呈杓型,24例(27.9%)呈非杓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心率变异性分析的交感性指标增大,副交感性指标减小,LF/HF比值升高(P<0.05或0.01)。健康对照组在子夜时交感性指标最低,副交感性指标最高;杓型组具有此特点,而非杓型组不具有此种自主神经昼夜变化特点。杓型组子夜的LF/HF比值极显著小于白天(P<0.01),而非杓型组三时段的LF/HF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杓型组3时段的LF/HF比值均极显著大于构型组(P<0.001)。结论:非杓型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较杓型组更重,已失去“子夜LF/HF比值小于白天”这一正常的自主神经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对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及左心室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将86例血压正常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分别进行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24小时UAER及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 非杓型组的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UAER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均高于杓型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AER与LVMI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0.28;P<0.05)。结论 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UAER可能增加,且与LVMI呈正相关。 [关键词] 非杓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左心室质量指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贝那普利对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2例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联合组)22例和单用贝那普利(对照组)20例。治疗1个月后,对治疗前后降压效果及昼夜血压变化进行了比较,并作出综合评价。结果:治疗1个月后,联合组、对照组血压达标率分别为81.82%、70.00%,两组差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降低夜间血压及舒张压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松龄血脉康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非杓型高血压病,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减少昼夜血压波动,改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非杓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清晨服药组和夜间服药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2组均选用缬沙坦胶囊每次80~160 mg,每日1次,用药10周,观察用药前后24 h动态血压参数,比较2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2组收缩压昼夜节律改变的有效率分别为63.33%和86.67%,舒张压为60.00%和83.33%。结论:夜间服药不仅能24 h平稳降低血压,而且能显著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联合使用长效降压制剂对伴有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非杓型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90例2级和3级伴有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氯沙坦100mg组、氨氯地平10mg组和氯沙坦50mg合用氨氯地平5mg组,患者均于服药前及服药后6周,采用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进行血压监测,同时测定各组尿素氮、肌酐、血清、尿β2-MG和尿微量白蛋白.结果 服药6周后,联合用药组24h平均收缩压下降值、24h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夜间平均收缩压下降值和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有17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改变为杓型,显著多于对照,氯沙坦100mg组和分别有(4例)和氨氯地平10mg组(6例)(P<0.01);联合用药组血清、尿β2-MG、尿微量白蛋白下降值均高于单一用药组(P<0.01).结论 长效降压制剂联合治疗2级和3级非杓型高血压,降压效果更好、降压平稳,更有利于血压的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恢复为正常的杓型,减轻高血压患者的早期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1.
丁瑜  陈岭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0):1303-130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动脉硬化指数及肾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3例,按照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非杓形组66例和杓形组47例。分别检测动脉硬化指数、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情况。观察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动脉硬化指数及肾损害的关系。结果:非杓形组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形组(P0.01),2组的动脉硬化指数、脉压、血压昼夜变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的血尿素氮、血胱抑素、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血尿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动脉硬化指数及肾脏损害有关,非杓型者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杓型血压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以提高非杓型血压的知晓率。方法选择住院部原发性高血压或其他心脏疾病并发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05例,按昼夜血压波动情况分为杓型血压组及非杓型血压组。分别两组收集临床资料,并行血常规、血生化等辅助检查的结果。结果 105例患者中,杓型血压患者37例(35.2%),非杓型血压患者68例(64.8%)。且非杓型血压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均较杓型血压患者显著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结果提示,当RDW≥14.1%及NLR≥1.9与非杓型血压的预测显著相关(P〈0.01)。结论住院高血压病患者中非杓型血压的发生率较高,RDW≥14.1%及NLR≥1.9是非杓型高血压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异同.方法采用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法,观察86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异曲线,依据昼夜不同时段(上午800,下午1600,子夜000)的心率变异性指标,研究杓型、非杓型两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异同,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血压昼夜变异曲线62例(72.1%)呈杓型,24例(27.9%)呈非杓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心率变异性分析的交感性指标增大,副交感性指标减小,LF/HF比值升高(P<0.05或0.01).健康对照组在子夜时交感性指标最低,副交感性指标最高;杓型组具有此特点,而非杓型组不具有此种自主神经昼夜变化特点.杓型组子夜的LF/HF比值极显著小于白天(P<0.01),而非杓型组三时段的LF/HF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杓型组3时段的LF/HF比值均极显著大于杓型组(P<0.001).结论非杓型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较杓型组更重,已失去“子夜LF/HF比值小于白天”这一正常的自主神经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杓型”与“非杓型”者动态血压变异性(ABPV)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及其检测方法。方法:选择EH患者45例,根据动态血压将其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同时选择20例健康者作对照,统计分析各组24小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ABPVS、ABPVd);白昼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d-AB-PVS、d-ABPVd);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n-ABPVS、n-ABPVd)。并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肌酐清除率(Ccr),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尿微量白蛋白(MCA)。结果:“非杓型”组24-ABPVS、24-ABPVd、n-ABPVS、n-ABPVd明显低于“杓型”组(P<0.01)。三组Bun、Cr、Ccr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杓型”组的血、尿β2-MG,MCA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结论:EH患者“非杓型”者更易引起肾功能损害,通过检测血、尿β2-MG,MCA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结论:EH患者“非杓型”者更易引起肾功能损害,通过检测血、尿β2-MG,MCA对发现EH早期肾功能损害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对171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夜间平均血压较日间平均血压下降的幅度,分为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的杓型和非杓型两个组。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观察比较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24 h SBP和DBP、日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下降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收缩压下降率(13.29±4.21)%、(4.05±3.64)%,舒张压下降率(14.50±3.56)%、(2.63±3.61)%;24 h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87.97±12.96)mg/24 h和(110.10±27.21)mg/24 h;血压夜间下降率与尿蛋白的分泌呈负相关;血肌酐、血尿素氮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节律与高血压性肾脏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与血压昼夜节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宾  王捷  李群  李继红 《现代医学》2004,32(3):176-17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与血压昼夜节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5 1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勺型高血压 2 9例、非勺型高血压 2 2例 )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同时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尿微量白蛋白 /尿肌酐比值。结果 非勺型高血压组与勺型高血压组相比 ,尿微量白蛋白的阳性率显著增高 (P =0 .0 0 1)。结论 血压昼夜波动节律消失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较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明显。  相似文献   

17.
何真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3):12-12
目的:时间治疗学在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93例,观察运用时间治疗学的方法,治疗前后的24小时动态血压,白昼及夜间的动态血压及其血压负荷,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LB)。结果:能有效降低24小时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动态变化及白昼与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尿β2-MG、血β2-MG、尿-mALB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前昼夜血压变化呈非杓型65例(69%),治疗后昼夜血压变化呈非杓型24例(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昼夜血压变化节律,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改变(P〈0.01)。结论:应用时间治疗学,血压能够控制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24小时血压的昼夜节律,降低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药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经24h动态血压监测,属非杓型的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清晨顿服缬沙坦80mg,观察组晚间服用缬沙坦80rag。给药8周复测24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O.05),且治疗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有效率分别为18.8%和46.8%,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对于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晚间服药缬沙坦可更好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对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1、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早上顿服组)、B组(早晚分服组),连续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清晨高峰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昼问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B组的nSBP、nDBP达标率明显高于A组(P〈0.01)。清晨血压方面,B组患者清晨SBP和DBP显著低于A组(P〈0.05)。在血压昼夜节律纠正方面,A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16.7%,B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63.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联合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早晚分次给药可以较好地纠正清晨高血压和夜间血压的高负荷状态,有利于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转变为杓型。  相似文献   

20.
周琴  黄晓春  黄恺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7):124-126
目的观察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服用自拟清肝通络方联合左旋氨氯地平对血压昼夜节律、晨峰现象的影响。方法将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收集的104例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服用左旋氨氯地平组(对照组)和服用自拟清肝通络方联合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组),治疗8周后随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监测血压晨峰值。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日间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夜间血压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均〈0.05)。结论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服用自拟清肝通络方联合左旋氨氯地平,不仅能有效纠正异常血压昼夜节律,还能显著降低晨峰血压和白昼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