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论麻黄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干燥草质茎,其味辛微苦,性温,现代《中药学》教材,多认为麻黄"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及风水水肿等病证[1].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一些类风湿(或风湿)性关节炎,应用姜汁芋头糊外敷,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一、方药鲜芋头1份,面粉1份,生姜汁1/3份,蜂蜜少许。二、制法鲜生姜去皮捣碎取其汁,芋头去皮捣成糊状,再将面粉、芋头、姜汁、蜂蜜混合搅匀,调成糊状。三、用法将配好之糊剂摊在塑料布上,厚约0.2厘米,外敷于关节周围,再用绷带包扎固定,上  相似文献   

3.
清肺排毒汤为寒湿疫而立,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由21味中药组成。通过21味中药的归经可知各药对脏腑的特殊亲和作用,主要作用于肺与脾胃,涉及心、肾、肝等脏腑,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位主要是肺与脾胃,涉及心、肝等脏腑。21味中药除各有独特的功效外,多药组合又产生新的功效,如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针对肺表,如果与桂枝、杏仁、石膏、生姜、甘草等药组成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等方剂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咳嗽、咳痰、喘等症状。清肺排毒汤可析出27首经方,作用于水、湿、痰、饮的不同环节及脏腑,可化痰、排痰、消饮、祛湿、利水。清肺排毒汤的主要功用为发汗解表、清热解毒、散寒止痛、宣畅肺气、止咳平喘、温化痰饮、除湿利水、健脾和中。  相似文献   

4.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于《伤寒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该方具有解表清热利湿之功效,主治湿热内蕴之黄疸。方中麻黄、生姜、杏仁具有解表散邪之功效;连翘、桑白皮、赤小豆意在清热解毒;甘草、大枣和中,整方体现辛温解表、祛湿消肿之功效。现代临床在荨麻疹、湿疹、银屑病、肾病、痛风、溃疡、哮喘、鼻炎等方面均有所涉及,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主要收集了2010年至2017年该方在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药大剂量应用治验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麻黄、石膏的大剂量运用麻黄主要有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 ,在五版《中药学》教材上明确写出常用剂量为l 5~ 10g ,或者说是10g以下。然而在临床治疗小儿大叶性肺炎中 ,我们使用麻杏石甘汤给予治疗时 ,麻黄的剂量用到了 30g,而石膏的用量用到了 12 0g。用  相似文献   

6.
麻黄为临床用途较为广泛的中药药材之一,其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咳嗽、风水水肿、支气管哮喘等症,研究表明其有效化学成分为麻黄碱.本文将近年来关于麻黄碱的药理作用和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为麻黄药材中麻黄碱主要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麻黄始载于<本经>,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省区.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商品因来源分为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三种,均为统装.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相似文献   

8.
<正>麻黄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入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1])。临床上常用来治疗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等。许润三教授擅用麻黄,将其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9.
正1.风水相搏证: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无汗,肢节酸楚,小便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疏风解表、利水消肿。越婢加术汤加减。2.风热水停证:眼睑浮肿,延及全身,来势迅速,发热,微恶风寒,咽喉红肿疼痛,身发疮疖,甚则溃烂,小便不利,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疏风情热、利水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蝉衣、片参等。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方中有麻黄14首,《金匮要略》方中有麻黄13首。从宣肺解表、宣肺平喘、宣肺利水、宣肺祛痹止痛、宣发郁热5方面,论述了张仲景运用麻黄的核心是宣发肺气,其他解表、平喘、利水等功效皆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方中有麻黄14首,《金匮要略》方中有麻黄13首。从宣肺解表、宣肺平喘、宣肺利水、宣肺祛痹止痛、宣发郁热5方面,论述了张伸景运用麻黄的核心是宣发肺气,其他解表、平喘、利水等功效皆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2.
“药引”是祖国医学独特的用药方式。临床上常见一些中医处方在末尾注有“生姜3片为引”的字样。这里的生姜便是“药引”。药引者如人引路,引路入经也。可做药引的茶叶、薄荷、竹叶、生姜、灯芯草、藕节、芦根、葱白、大枣、黄酒、白酒、盐、小米汤、红糖、蜂蜜等,不胜枚举。药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加强药方的功效在辛温解表方如桂枝汤药引加生姜、大枣为引,生姜可助桂枝以散表邪,大枣助白芍以和营卫;在辛凉解表方中加薄荷为引,能加强解热之功效;清暑剂方中加西瓜翠衣或加荷叶为引,能加强解表之清热解暑、养阴生津止渴;芦根具有清热、…  相似文献   

13.
生姜,不仅为烹饪常用之调味品,而且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药,临床用途广泛.一般认为生姜具有发汗解表,和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生姜的传统炮制在历代医方本草及炮制专著中记载积累了许多方法,可资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4.
黄芪为中医的传统固表药物,祖国医学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认为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三七其功效为化瘀止血、消肿定痛,为止血化瘀常用要药.为了进一步探讨黄芪与三七的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发挥临床治疗效果,收集、整理多年临床应用体会,供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15.
尿通颗粒利尿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通颗粒由茯苓、泽泻等中药组成,具有健脾补肾、利水消肿等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水肿.本文根据其功能主治,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麻黄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现代研究认为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伪麻黄碱(右旋麻黄碱)、挥发油等。麻黄碱具有肾上腺素能的效应,其作用是通过β-受体增加c-AMP,解除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的状态,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有平喘作用;还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麻黄不仅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为辛温解表要药。而且其相关药物也被临床广泛使用,现将其应用现状综述如下:1呼吸系统疾病杨慧云等选择用药疗效不佳的顽固性反复发作支气管哮喘患者37例;除1例4岁男孩和1例5岁女孩外,年龄…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一些类风湿 (或风湿 )性关节炎 ,应用姜汁芋头糊外敷 ,收到良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方药 :鲜芋头 1份 ,面粉 1份 ,生姜汁 1 / 3份 ,蜂蜜少许。制法 :鲜生姜去皮捣碎取汁 ,芋头去皮捣碎成糊状 ,再将面粉、芋头、姜汁、蜂蜜混合搅匀 ,调成糊状。用法 :将配好之糊剂摊在塑料布上 ,厚约 0 2cm ,外敷于关节周围 ,再用绷带包扎固定 ,上下端要扎紧 ,以防药液外溢。冬季每 3天换药 1次 ,夏季 1~ 2天换药 1次 ,以保持湿润。适应证 :类风湿性关节炎或风湿性关节炎 ,长期肿痛 ,功能障碍者 ,晚期关节僵硬或畸形者。治疗结果 :本方法治疗类风湿…  相似文献   

18.
从《中华本草》筛选出具有利水功效的豆科药物(豆科利水药物)共计74味,将所选取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分别录入Excel中建立数据集,分析归纳各项统计数据,以探析豆科利水药物的药性规律。结果:豆科利水药物主归脾胃经,无毒者占大部分,可入食者多,主要高频功效为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止痛、止咳平喘等,以治疗气虚水肿、疮痈肿毒、淋证、咳喘痰多、脘腹胀痛等为主。  相似文献   

19.
1黄芪三皮饮 :药用冬瓜皮、茯苓皮、黄芪各 30 g,生姜皮 10 g,大枣 5枚。每日煎服 1剂 ,分 2次服。有益气健脾 ,行水消肿的功效。 2益母桑白煎 :益母草、桑椹子各 2 0 g,白茅根 30 g。每日煎服 1剂。有养血行瘀利水功效。 3黄芪茅根煎 :黄芪、白茅根各 30 g,每日煎服 1剂。有益气利水消肿的功效。 4针刺疗法 :取水分、气海、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用补法 ,每日 1次。 5艾灸疗法 :可根据证型取肝俞、脾俞、肾俞、水分、气海等穴。用艾条灸 ,每穴灸 10~ 15 m in,每日 1次。 6药物敷穴疗法 :药用巴豆霜 10 g,甘遂 6 g,共 ,研…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报道自1988年7月~1991年10月,用“楤木浮萍苡米赤小豆汤”治疗急慢性肾炎12例,其中急性肾炎9例,慢性肾炎急性发作3例。结果:9例急性肾炎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27天,1例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经3个月治愈,2例好转。治疗方法:楤木根、苡米、赤小豆各30g、浮萍15g,舌苔厚腻者加佩兰6~10g,腹胀甚者加大腹皮15~20g,大便结者加莱菔子20~30g,每日1剂,复煎加服1次。作者认为,楤木有祛风除湿,利水消肿、活血止痛效果,配以浮萍解表发汗利水,苡米、赤小豆利水消肿健脾,因而可快速消除全身浮肿,对治疗急慢性肾炎有一定效果。楤木药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