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26例,进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同时行部分性脾栓塞。结果:肝动脉、脾动脉插管成功率均为100%。术后24h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开始升高,1月后,12例(46.15%)达到正常水平,13例(50%)部分缓解,1例(3.85%)无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肝动脉栓塞的同时行部分性脾栓塞术安全可靠,既可有效控制肿瘤发展,又有效改善外周血象、提高免疫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聚乙烯醇(PVA)颗粒及碘化油对29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实行部分脾栓塞术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随访术后疗效、患者血象变化及对患者的影响.结果 29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均成功实施了部分脾脏栓塞术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消除了脾亢症状,白细胞和血小板术后24 h即有明显提高(P<0.05),延长了生存时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21个月,脾功能亢进症状未见复发.结论部分性脾栓塞术简便、微创、安全,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肝癌患者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癌患者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患者85例,经导管行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同时行部分性脾栓塞,术前患者周围血细胞计数均低,以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为显著.结果肝动脉,脾动脉分别插管成功率100.0%.术后24 h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开始升高(P<0.01).1月后,65例(76.4%)达正常水平,18例(21.2%)部分缓解,2例(2.4%)无效,术后食欲、体能及胃底静脉曲张均有所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肝癌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行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同时行部分性脾栓塞术,安全可靠,既能有效控制肿瘤发展,又能有效改善血象,提高机体免疫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季晓春  袁谊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6):342-343,356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在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22例,采用经皮穿刺肝动脉插管栓塞(TACE)及脾动脉部分栓塞(PSE),随访观察PSE术后反应及外周血象并经作计学处理。结果 22例经PSE治疗46次,栓塞范围40%~60%,术后2周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1),术后反应及并发症有发热、疼痛、呕吐、胸腹腔积液,均经保守治疗后消失。结论 PSE能有效改善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外周血象,预防上消化道出血,与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应用,能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骆佳  凌云志  郝风华 《广东医学》2005,26(3):384-385
目的 评价经肝动脉栓塞化疗同时结合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临床价值。方法  3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肝动脉内灌注化疗栓塞 ,同时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 (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决定脾脏栓塞的范围 ,脾脏栓塞最大范围不超过 70 % )。结果  32例患者共进行 5 0例次栓塞 ,其中 4 8例次出现发热 ,持续 3~ 5d ,4 6例次术后上腹部不同程度疼痛 ,4例次出现胸腔反应性积液 ;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 ;术后 2 4h外周白细胞、血小板均回升 ;术后 1个月临床症状改善 ,肿瘤体积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经肝动脉栓塞化疗结合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它能提高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及免疫功能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部分脾栓塞在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对91例肝癌伴脾亢的患者行肝动脉栓塞及部分脾栓塞,脾栓塞面积控制在50%~70%,栓塞前后测定血细胞数量.结果 脾栓术后4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均较栓塞前明显升高.结论 部分脾栓塞能有效治疗脾功能亢进,使肝癌伴脾亢患者获得进一步肝动脉化疗的治疗机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与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联合治疗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血象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肝癌合并脾亢32例,采用经皮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治疗前后测定血细胞数量。结果:双介入术后24h、1周、4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均较栓塞前明显升高(P<0.01),术前与术后比较患者的TBIL、ALT及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介入治疗是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与部分性脾栓塞(PSE)联合应用对肝癌患者脾功能亢进的治疗价值.方法对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18例行肝动脉栓塞化疗并PSE治疗,PSE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超选择性对脾动脉主干远端的分支进行栓塞.随访观察PSE术后反应及外周血象、CT、内镜所见,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18例行PSE 28例次,栓塞范围40%~70%.术后2周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5),末次栓塞6个月后白细胞维持在正常值12例,血小板维持在正常值15例.术后内镜所见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明显减轻,患者食欲及体能有不同程度改善.28例次行PSE后均出现发热,27例次出现左上腹痛,4例次呃逆,2例次少量胸腔积液,均经保守治疗消失.结论PSE能有效改善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外周血象,增强体能和免疫力,预防上消化道出血,与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应用,能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栓塞,使其血细胞恢复正常,以便能进一步行肝动脉化疗。方法:对46例不能手术切除、且血细胞明显低于正常的肝癌伴脾亢的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栓塞面积控制在50%~70%。结果:脾栓塞术后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均较栓塞前明显升高。结论:部分脾栓塞能治疗脾功能亢进,提高血细胞数量,使肝癌伴脾亢患者的肝动脉化疗能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评价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超选择性肿瘤滋养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部分性脾栓塞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肝硬化合并肝癌、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首先实施肝癌肿瘤滋养动脉超选择性化疗栓塞,联合以明胶海绵颗粒进行超选择性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脾栓塞量60%~70%.术后2、7、14、30d复查血常规,4~6周进行CT复查,3、6、12个月进行CT或MRI复查.结果 30例术前肝癌直径3~12cm,平均8.5cm;30例全血细胞尤其是血小板及白细胞显著减低 .术后24h,WBC 30例明显升高(21例基本正常),血小板略微升高5例、无明显改变25例.术后7d,白细胞基本正常28例、略低于正常2例,血小板明显升高30例(25例基本正常).1个月左右 CT复查,肝癌平均直径5.5cm,肿瘤内碘油完全充填23例、充填≥80% 7例;脾实质梗死面积达70% 21例、50% 9例.所有患者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实施超选择性肿瘤滋养动脉化疗栓塞及部分性脾动脉栓塞安全性较高,在栓塞肝肿瘤同时可减少脾功能亢进及降低门静脉高压,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Embosphere微球作为栓塞剂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经股动脉插管对52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予Embosphere微球栓塞部分脾动脉,观察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血常规变化、门脉主干内径变化及术后反应。结果 PSE术后患者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血小板均高于术前(P〈0.05),门脉主干内径较术前缩小(P〈0.05),且1年的随访,临床有效率100%,术后均无严重副反应。结论 Embosphere微球作为栓塞剂行PSE治疗脾功能亢进,栓塞后不良反应轻微,对末梢血管栓塞效果好,栓塞作用完全且持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滕红  赵张平  徐兴明  谢英  陈友琼 《四川医学》2013,(11):1738-1741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伴发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2例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A//B级,采用TACE+PSE,每次脾脏栓塞范围约10%~30%,栓塞次数2~4次,至脾脏总的栓塞范围约60%~70%,记录术后外周血象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整个疗程后,所有患者的外周血象均达到正常水平,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伴发的脾功能亢进,能准确控制脾动脉栓塞的范围及位置,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2例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手术前后给予优质护理。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疗效安全可靠。优质护理能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程度及频度。  相似文献   

14.
背景 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患者,由于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出血量大、再出血发生率高,经内镜及药物紧急治疗急性出血后,需进一步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目的 评价内镜治疗(ET)联合PSE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和EGVB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7月-2018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萍乡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和EGVB住院患者15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ET组(78例)和ET+PSE组(80例)。ET组给予基本治疗和内镜处理,ET+PSE组给予基本治疗、内镜处理和PSE治疗。比较两组静脉曲张消失率、静脉曲张复发率及再出血率;于术前、术后4、12周检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层黏蛋白(LN)和Ⅳ型胶原(Ⅳ-C)〕以及门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脾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并观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ET组和ET+PSE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ET+PSE组静脉曲张消失率高于ET组,静脉曲张复发率、3个月再出血率、6个月再出血率均低于ET组(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对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HA、PⅢP、LN和Ⅳ-C均存在交互作用(P<0.001);治疗方法和时间对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HA、PⅢP、LN和Ⅳ-C主效应均显著(P<0.001)。其中ET+PSE组术后4、12周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高于术前和同时间点ET组,HA、PⅢP、LN和Ⅳ-C均低于术前和同时间点ET组(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对门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脾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均存在交互作用(P<0.001);治疗方法和时间对门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脾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主效应均显著(P<0.001)。其中ET+PSE组术后12周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均低于术前和同时间点ET组;ET+PSE组术后4、12周门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脾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均低于术前和同时间点ET组(P<0.05)。两组胸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T+PSE组发热、腹痛、腹腔积液发生率均高于ET组(P<0.05)。结论 ET能有效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和EGVB,PSE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联合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动脉亢进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均予TACE联合超选择性PSE,观察术前、术后7和14 d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白蛋白(Alb)、甲胎蛋白(AFP)、a-岩藻糖苷酶(a-FU)的变化,术前、术后4周肿瘤的平均直径的变化及6、12、18个月的累积生存率。结果采用两种方式的联合治疗,术后第7天及14天WBC、Hb及PLT较术前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ALT、AST术后第7天较术前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lb术后第7天较术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TBil、ALT、Alb的变化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a-FU术后第7天及14天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4周肿瘤平均直径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Z=-10.807,P=0.000),且6、12、18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7%、92%、87%。结论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联合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安全、有效,术后2周内应给予积极的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16.
蒋锐  何乾文  顾明  柯振武  李建浩 《四川医学》2010,31(8):1180-1182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在肝癌伴脾功能亢进中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4例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采取肝动脉化疗和部分性脾脏栓塞术,其中12例2次行PSE,3例3次行PSE,术后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结果共行部分性脾脏栓塞52例次。栓塞范围30%-60%,栓塞后有49例次出现发热,大部分持续3-30d,46例次出现腹痛,其中4例次需要强效止痛药,少量胸腔积液6例次,保守治疗后消失,未出现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术后WBC和PLT显著升高(P〈0.05),并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RBC和Hb量无明显改变(P〉0.05),TBA下降(P〈0.05),TBIL、ALT和AST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部分性脾脏栓塞治疗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是一种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它可以有效改善血象和肝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为进一步化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介入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5例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大、脾功能亢进症患者进行PSE,栓塞剂使用明胶海绵,导管尽可能超选择到脾脏中下极分支。介入治疗术前、后定期复查血常规,CT测定脾脏大小,并对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25例超选择插管和栓塞全部成功。栓塞25例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超选择插管和栓塞全部成功。25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上腹部疼痛等栓塞后综合征的表现,经对症处理逐步缓解。栓塞面积〈40%者5例,40%~60%者16例,〉60%者4例。除2例栓塞面积〈40%者外,另外23例患者术后外周血细胞均逐步上升,术后1周患者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由术前的(2.34±0.53)×109/L和(34.45±7.34)×109/L分别上升为(7.65±2.34)×109/L和(79.36±22.38)×109/L。术后1个月患者的WBC、PLT分别为(5.78±1.21)×109/L和(97.34±21.32)×109/L。术后3~6个月CT复查,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栓塞面积〈40%者无并发症,栓塞面积40%~60%者1例、栓塞面积〉60%者2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包括左侧胸腔积液1例,左下肺炎症2例。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SE能有效缓解肝硬化患者的脾功能亢进症引起的血细胞减少。掌握合适的栓塞面积、术中严格的无菌操作、术后加强抗炎及对症处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赵开飞  利峰  石荣书 《黑龙江医学》2014,38(10):1126-1128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部分性脾脏栓塞术(PSE)在术前、术后肝动脉、脾动脉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PSE对门静脉高压治疗的效果。方法 4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亢患者接受PSE治疗,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于PSE术前及术后检测肝动脉、脾动脉、脾静脉及门静脉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和动脉血管阻力。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术前、术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 PSE术后肝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较术前增加,脾动脉、脾静脉及门静脉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较术前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SE术后肝动脉血流量增加,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量减少,可缓解脾循环高动力状态,间接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对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亢进患者在脾栓塞术或脾切除术后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将38例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亢进而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病人,在行脾栓塞术或脾切除术,脾功能亢进改善3个月后,皮下注射90μg或135μg Peg-IFNα-2a,1周1次,并口服600~1000 mg/d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持续1 a疗程.在治疗过程中,第1,4,6,8,12周随访,以后每1个月对患者随访1次,停药后继续观察半年.治疗及随访期间观察肝功能、血常规、肾功能、HCV RNA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停药后继续观察半年.结果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亢进病人使用脾栓塞或脾切除术处理脾功能缓解后,应用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其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63.88%.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在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术后给予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有较好的SVR,延缓了丙型肝炎肝硬化的进展,减少了肝衰竭及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