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变异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YMDD变异代偿期乙肝肝硬化56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给予LAM联合ADV口服连续1年;对照组26例,方法同上,但在4~8周后停用LAM。两组均于治疗3、6、12个月观察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观察有无ADV耐药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6个月观察组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3例治疗中出现病毒学突破和生物化学反弹,观察组未出现ADV耐药;两组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早期LAM联合ADV治疗YMDD变异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效果优于ADV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HBV耐药变异特点。方法:收集163份长期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获得HBV全长逆转录酶区序列,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查该区内6个经典耐药变异位点并鉴定基因型,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药物耐药特征及与HBV基因型关系。结果:163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中有64份(占39.26%)发现了已知耐药位点变异。拉米夫定(1amivudine,LAM)治疗组耐药性变异比例高于阿德福韦(adefovir dipivoxil,ADV)治疗组。单用LAM组和单用ADV组发现已知耐药位点变异比例分别为39.40%和12.90%。19例LAM和ADV序贯治疗的患者中出现5例(占26.32%)多药耐药变异特征,而LAM与ADV联合治疗的16例患者中未发现后续ADV耐药变异。耐药变异与HBV基因型相关性分析显示,存在RT基因耐药位点变异的单用LAM组、单用ADV组、LAM和ADV序贯治疗组和LAM治疗后加用ADV组间的HBV基因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耐药变异复杂,对LAM耐药的患者,改用ADV比加用ADV更易导致多重耐药变异。核苷(酸)类药物耐药变异与HBV基因型别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初始联合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1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抗病毒方案分为恩替卡韦(ETV)组(n=38),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组(n=23),替比夫定(LDT)+ADV组(n=16),未抗病毒治疗者作为对照组(n=39)。患者每3个月随访并收集其临床数据,分析各组Child-Pugh评分、病毒学指标、肝癌发生率、生存率及安全性。结果 各抗病毒治疗组在1年、2年时Child-Pugh评分较基线均显著下降(P〈0.05);LDT+ADV组在2年时e抗原(HBe Ag)阴转率(72.7%)高于ETV组(30.4%,P〈0.05);ETV组(0.0%)、LAM+ADV组(8.7%)、LDT+ADV组(0.0%)的2年累积肝衰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8.2%);各抗病毒治疗组、对照组的2年累积耐药率、肝癌发生率、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抗病毒治疗组在2年随访中均未出现严重肌病和肾功能损害。结论 LAM+ADV及LDT+ADV可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LAM+ADV及LDT+ADV的2年疗效和安全性与ETV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前,临床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多使用拉米夫定(LAM)及阿德福韦脂(ADV),LAM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以阻止病程进展,改善肝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但长期用药可发生病毒耐药变异致使治疗失败;ADV对乙肝病毒(HB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对YMDD耐药变异株亦可良好抑制。为充分发挥LAM和ADV各自的优点,2005~2007年我们将LAM和ADV联合应用,并与单用LAM及单用ADV对初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以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拉米夫定片(LAM,0.1 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德福韦酯片(ADV,10 mg/次,1次/d),两组均治疗12个月。观察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和和HBV-DNA阴转率,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YMDD变异率和死亡率。结果观察组ALT复常率和HBV-DNA阴转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且无死亡、YMDD变异患者。结论联合使用LAM和ADV治疗乙肝肝硬化,疗效佳,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耐药变异情况。方法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66例为拉米夫定(LAM)耐药变异患者(联合治疗组),接受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23例为初治患者(ADV组),接受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无差异。检测分析患者血清HBVDNA、ALT、HBeAg的变化,以及用药48~144周时乙肝病毒P基因区变异发生情况。结果用药12周、24周、48周时,HBVDNA阴转率联合用药组分别为39.4%、54.5%、75.8%,ADV组分别为0%、13.0%、47.8%,联合用药组的病毒学应答高于ADV组(P〈0.05);12周、24周时ALT复常率联合用药组与ADV组各为40.9%、59.1%与0%、21.7%,联合用药组的生物化学应答高于ADV组(P〈0.05);48周时联合用药组与ADV组的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9例患者用药48周、96周、144周病毒变异发生率分别为0%、3.4%、5.6%;B基因型与c基因型患者病毒变异发生率各为8.6%与10.5%,变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与ADV组病毒变异发生率分别为9.1%与8.7%,变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抗病毒药物,且耐药变异率较低,其对拉米夫定耐药变异株的抑制作用强于HBV野毒株;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能提高抗病毒疗效、不增加耐药突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研究背景: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未完全阐明。该研究旨在评价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年内的临床疗效。 资料和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住院治疗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共168例,对入选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回顾性的队列研究。最终153例资料完整,其中86名患者除了接受传统内科治疗外,还进行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每日口服100mg)。余下67名患者仅予普通内科治疗以作对照。对入选病人治疗3年期间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观察。 结果:抗病毒组及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及肝功能情况在基线时无统计学差异。在3年的治疗后,抗病毒组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及血清内病毒水平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死亡率及并发症累积发生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抗病毒组的YMDD变异率3年内为26.7%。在发生病毒变异的患者里有较高的死亡率及并发症累积发生率。 结论:拉米夫定治疗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有良好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大大减少了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选择恩替卡韦治疗后获得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疾病方法的差异,展开分组对比研究。观察组(30例):恩替卡韦;对照组(30例):阿德福韦酯;对两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疾病患者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 ALT、TBIL 以及 ALB 等系列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并发症出现概率(3.33%)低于对照组(26.67%,P <0.05)。结论:临床选择恩替卡韦药物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疾病患者加以治疗,可以将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对乙肝病毒复制有显著抑制作用,因此,极大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初始拉米夫定(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对e抗原阴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感染科收治的e抗原阴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共20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LAM+ADV组)80例、单药治疗组共120例:其中拉米夫定单药组(LAM组)60例、阿德福韦酯单药组(ADV组)60例。抗乙肝病毒药物按照常规剂量口服(LAM100mg/d、ADV10mg/d)。各组的保肝治疗方案相同。比较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周血清HBVDNA水平;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肝功能转归以及Child-Pugh评估。结果LAM+ADV组与LAM组和ADV组比较:在治疗48周时HBVDNA阴转率分别为97.5%、83.3%和80%,联合治疗组与各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周时Child—Pugh计分分别为6.8±1.0、7.1±1.3和7.3±1.2,联合治疗组与各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恢复速度LAM+ADV组较LAM组和ADV组快,(LAM+ADV组6周,LAM组和ADV组均8周)。在治疗8周时肝功能无差异。结论对e抗原阴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初始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基因耐药变异的病毒学及血清学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287例CHB患者,按照服用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分为4组。定期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与ALT水平,用聚合酶链反应-逆向点杂交法检测血清HBV DNA耐药变异位点。结果 LAM治疗后24个月耐药率为41.9%(31/74);ADV耐药率为7.7%(7/91);LdT耐药率为10.8%(4/37);ETV耐药率较低,为2.3%(2/85)。 CHB患者抗病毒基因耐药变异组ALT异常率(27.3%)明显高于未变异组(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未变异组HBV DNA转阴率(62.6%)明显高于变异组(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LAM、ADV、LdT和ETV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变异。定期进行基因耐药检测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ADV)疗效欠佳患者继续采取ADV治疗与换用恩替卡韦(ETV)优化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52例服用ADV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研究,将ADV治疗48周疗效欠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继续ADV治疗)和优化组(联合ETV治疗),治疗48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521例患者中ADV疗效欠佳者170例,其中34例继续ADV治疗(对照组)、43例联合ETV优化治疗(优化组)。继续治疗48周时.两组患者生化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ALT复常率均较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HBVDNA降幅、HBVDNA阴转率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对照组3例、优化组4例)出现磷酸肌酸激酶升高。结论:对ADA疗效欠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换用ETV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INFα-2b)单药治疗及恩替卡韦(ETV)与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治疗拉米夫定(LAM)与
ADV联合治疗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6月~2011年1月LAM与ADV联合治疗
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1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INFα-2b 5×106,每周3次;B组ETV(0.5 mg,1次/d)与ADV
(10 mg,1 次/d)联合应用。所有病例治疗48 周为观察终点。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和HBeAg,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HBV DNA水平,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病毒耐药基因。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
果治疗48 周,A组与B 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中位数均明显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2.06±1.15log10 拷贝/ml 与1.77±
1.28log10 拷贝/ml;A组与B组血清病毒学应答率、血清学应答率、生化学应答率分别为:48.15%(39/81)与53.75%(43/80)、
61.70%(50/81)与53.75%(43/80)、49.38%(40/81)与60.00%(48/8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耐药变异率分
别为30.95%(13/42)与64.86%(2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M联合ADV治疗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选择改用INF或改用ETV与ADV联合治疗,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若患者无干扰素禁忌证,尽可能选择干扰素治疗。
  相似文献   

13.
王燕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3-84,87
目的分析阿德福韦酯应答不佳的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恩替卡韦进行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阿德福韦酯治疗1年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仍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纳入,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作为优化治疗策略。结果共纳入25例患者,本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答率;在联合治疗开始后的第3个月和第6个月,HBV DNA阴转率分别达到64%(16/25)和92%(23/2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分别达到72%(18/25)和96%(24/25),HBeAg消失率分别是8%(2/25)和24%(6/25),HBeAg/Anti-HBe血清学转换率分别是4%(1/25)和12%(3/25)。在头6个月的联合治疗期内,患者耐受良好,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任何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阿德福韦酯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进行优化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患者基线病毒载量的不同进行分层,比较阿德福韦酯(ADV)和恩替卡韦(ETV)初始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年的疗效。方法98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给予ADV和ETv,两组再根据基线病毒载量各分层为高病毒组(HBVDNA≥1×10^6 copies/mL)和低病毒组(HBVDNA〈1×10^6 copies/mL),观察2年不同时期两组的乙肝病毒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以及病毒学耐药性。结果在低病毒组,两种药物不同时间点在病毒下降水平、ALT水平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ADV治疗96周的乙肝病毒检测不到率为92.9%,与ETV的100.0%相似(P=0.684),两组均未发现病毒耐药。而在高病毒组,ADV治疗4、12、24、48、72、96周的病毒下降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的ETV组(P〈0.05),96周的乙肝病毒检测不到率仅为45.0%,也明显低于同期ETV组的84.2%(P〈0.01):ADV治疗24、48、72、96周时ALT水平也均高于同期的ETV组(P〈0.05),ALT复常率则呈相反的趋势(P〈0.05)。ADV高病毒组治疗2年的病毒学耐药率为14.3%(3/21),而ETV组无耐药病例。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ADV治疗低病毒载量患者能够达到ETV相同的满意疗效,可以作为该类患者的一线药物;而当基线病毒载量≥1×10^6copies/mL,ADV的疗效明显低于ETV,耐药性也增加,不宜首选。  相似文献   

15.
刘锋  朱利红  张玲玲  孔亚兰 《西部医学》2012,24(10):1978-1980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对阿德福韦单药治疗应答不佳的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疗效。方法共25例经过阿德福韦单药治疗1年而HBV DNA仍大于1000拷贝/ml的慢性乙肝患者被纳入,并且采用阿德福韦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作为优化治疗方案。结果患者在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治疗开始后的第3个月和第6个月,HBV DNA阴转率分别达到68%和92%,生化学应答率分别达到76%和96%,E抗原消失率分别是8%和12%,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分别是4%和8%。在6个月的联合治疗观察期内,所有患者耐受良好,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结论采用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进行优化治疗对于阿德福韦单药治疗应答不佳的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患者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Meta分析来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nterferon,PEG—IFN)a与IFNa、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和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对中国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3个主要的中文数据库(万方、维普和CNKI),检索年限为1966年到2012年。由两名评价员对纳入的有关PEG—IFNa治疗中国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独立进行评价。结果:14个随机对照试验符合最终的纳入条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PEG-IFNa组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eAg血浆清除率和肝纤维化的改善率均高TI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IFNa对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eAg血浆清除率明显优于ET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体的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eAg血浆清除率较低。PEG-IFNa与ADV的联合用药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高TADV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IFNa对血浆HBsAg清除率和其他几种抗乙肝病毒药物相比无明显优势。结论:PEG-IFNa对中国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显著,可作为治疗中国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而对PEG—IFNa的联合用药对中国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益处和危害尚缺乏足够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血清ALT水平为正常值上限(ULN)的1~2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观察我院应用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治疗的ALT水平为ULN的1~2倍、HBeAg阴性中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其中60例为恩替卡韦组,47例为阿德福韦酯组,剂量为恩替卡韦0.5 mg/d、阿德福韦酯10 mg/d,疗程至少96周.32例患者治疗前接受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过程中每3个月监测1次ALT、HBV DNA水平,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结果 失访6例,其中恩替卡韦组4例、阿德福韦酯组2例.治疗前行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的35例患者中,30例(86%)有明显的肝组织炎症(≥G2)或肝纤维化(≥S2).96周时,ALT复常率阿德福韦酯组和恩替卡韦组分别为67%(30/45)、95%(53/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3,P<0.01);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值下限率阿德福韦酯组和恩替卡韦组分别为78%(35/45)、100%(56/56)(x2=13.81,P<0.01).恩替卡韦组未发现耐药病例,阿德福韦酯组耐药率4% (2/4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与恩替卡韦及阿德福韦酯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ALT水平为ULN的1~2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有较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阿德福韦酯.  相似文献   

18.
丁宁玲  朱翔  王勇平 《吉林医学》2010,(30):5272-5273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将15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联合组予拉米夫定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拉米夫定组单予拉米夫定治疗;干扰素组单予干扰素治疗,疗程均为1年。结果:治疗1年后,联合组HBV-DNA转阴率为86%,血清HBeAg/抗HBe转换率为48%,均优于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P<0.05)。联合组仅出现1例YMDD变异(2%),而拉米夫定组出现8例YMDD变异(16%)。结论: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应用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应用组,并且能减少病毒YMDD变异,防止耐药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