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手足口病60例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2010年11月~2011年10月就诊于某单位的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门诊调查方法记录手足口病患儿一般情况、体温变化、出疹时间、出疹部位、皮疹形状以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例患儿中有发热37例,手部皮疹59例,足部皮疹51例,口腔疱疹、溃疡55例.部分病例分别伴有口腔疼痛、食欲不振、流涎、头痛、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经治疗除2例患儿转院外,其余均治愈.结论 手足口病多数病例病情轻微,及时治疗可痊愈,不留后遗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对5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皮疹形态及分布特点、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5岁以下发病者44例(88%),并以夏秋季最多(88%)。皮疹主要分布在手、足、口腔及臀部。经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50例患儿全部痊愈,有效率100%。结论:本病及早诊断、隔离,预后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对47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皮疹形态及分布特点、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5岁以下发病者42例(89.4%),并以夏季最多(74.5%),1/3以上患儿有接触传染史。皮疹主要分布在手,足、其次是口腔及臀部。38例患儿血清中,28例柯萨奇病毒抗体阳性。结论:本病及早诊断、隔离、预后好。  相似文献   

4.
1746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总结诊疗经验,为该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4~8月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确诊的1746例手足口病病例作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5岁以下儿童占本组观察病例的91.3%,最大发病年龄为33岁。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典型临床症状为发热、皮疹(主要分布在手、足、口腔黏膜及臀部,出疹顺序大部分从口腔黏膜到四肢、臀部,少部分从四肢、臀部到口腔黏膜),不典型的可有全身皮疹,极少部分可有风团样皮疹;个别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结论:小儿手足口病5~6月为发病高峰期,重症患儿均由EV71型(14例)所致,都有高热,且变化迅速,其预后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以便能够及早发现、治疗.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收治的15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所选患儿均满足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对所有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了解,分析其主要临床表现和体征.结果 102例轻症,占68.0%;48例重症,占32.0%.150例患儿首发症状以发热、出疹为主,105例患儿出现发热症状,占70.0%;97例患儿伴有典型皮疹症状,占64.7%;出疹部位主要以手、足、口为主,手部出疹率占94.0%,足部出疹率占83.3%,口部出疹率占83.3%.结论 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主要为8岁以下儿童,3岁以下儿童最为常见;患儿首发特征为出疹、发热,及时发现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联合热毒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8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各74例,两组患儿均给予退热、补液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儿另外给予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热毒宁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水疱、皮疹、口腔疱疹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49%,明显低于治疗组的97.30%(X2=28.37,P〈0.05);治疗组水疱结痂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热退时间、口腔疱疹消退时间、治疗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利巴韦林联合热毒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深圳市2008年儿童手足口病流行期间的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方法对2008年在本院就诊的430例手足口病病人进行调查,分析其临床特征,总结治疗体会。结果430例手足口病1~6岁以下占78.6%,均有口腔黏膜疹和手足皮疹,发热135例(31.4%),低热为主,并发支气管炎45例(10.5%),肺炎23例(5.3%)。83例抽检病例中,EV71阳性72例,CAV16阳性7例,二者均阴性4例。结论深圳市手足口病病原体主要为EV71,发病人群大部分为1~6岁儿童,并发症以支气管炎和肺炎为主。治疗上以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为主,做好院内防控措施是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50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自瑾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8):147-148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探讨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将5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和手足口病患儿有接触史者占88%,5岁以下患儿占80%。临床表现:发热占86%,手部皮疹占100%,足部皮疹占92%,口腔疱疹占94%,口腔疼痛占80%。经抗病毒治疗,48例在1周内治愈。结论手足口病传染性强,流行强度大,传播途径广,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皮疹或疱疹,治疗以抗病毒为主,如无并发症,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性分析120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临床特征,并与普通病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20例重症病例发病主要集中在1~3岁,持续高热(55%)、血压升高(40%)、皮疹稀少(73.3%)是早期重要临床特征;精神萎靡及嗜睡或哭闹(70.8%)是重症病例早期即有的神经精神症状;肢体抖动或肌阵挛(80.0%)、呕吐(30.8%)是其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血白细胞升高(75.8%)和血糖升高(32.5%)是早期诊断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重要检测指标。以上特征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通过20%甘露醇、静脉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为主的早期治疗,患儿无一例死亡,末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38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对2009年6月至8月期间收治的38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多为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婴幼儿,3岁以下304例(80.0%),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之比近2∶1;全部病例手、足、口腔、臀部见斑丘疹、疱疹,少数四肢亦见皮疹,躯干部极少,病情重者皮疹反而少;发热301例(79.2%)。2例危重症(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死亡。通过早期识别具有高危因素的19例重症病例,并予早期干预治疗,均获痊愈。结论掌握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早期从重症病例中筛查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并采取早期干预治疗,可阻止病情进展为危重症,提高救治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总结分析4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儿,年龄10个月-3岁,47例均有发热、发抖、发呆及高血压;呕吐33例(70.2%);末梢血白细胞升高21例(44.7%);血糖升高14例(29.8%)。查视频脑电图22例,异常12例;查脑脊液40例,异常30例;合并肺水肿、肺出血7例,死亡5例。结论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3岁的患儿,有皮疹或无皮疹,当出现发热、发呆、发抖和高血压时,要高度怀疑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尤其是脑干脑炎。积极降颅压、降血压治疗可阻止或减缓病情加重。心跳停搏由中枢病变引起,成功复苏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对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康复新液,皮疹处涂康复新液)和对照组(外用炉甘石洗剂,口腔黏膜给予西瓜霜喷雾),疗程5d,观察两组治疗后口腔黏膜和手足皮疹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结论:康复新液治疗手足口病,有利于改善症状,缩短疗程,加快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3.
谷芬  罗如平  肖政辉 《当代医师》2013,(12):1673-1675
目的分析2012年度本院收治住院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寻找重症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2012年收治的2159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结果2159例重症手足口病住院患儿中,男1252例(58.0%),女907例(42.O%),男女比为1.38:1。年龄以0—3岁为主,达1835例(85.0%)。春夏季节发病率高于秋冬季节。乡村发病率高于城市。普通病例以肠道病毒71(EV71)和柯萨奇病毒16(CoxA16)共同主导流行,重症病例合并并发症和死亡病例以EV7I为流行优势株。EV71组和CAl6组患儿均有发热、皮疹,EV71组患儿手足皮疹与CA16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16组口腔黏膜病变较EV71组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6组患儿平均热峰(39.34±1.47)℃,热程(4.10±1.40)d,EV71组患儿平均热峰(39.57±0.46)℃,热程(5.05±1.05)d。EV71组患儿热程长于CAl6组(P〈0.05)。EV71组与CA16组血白细胞计数、心肌酶谱、脑脊液异常率、胸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发病与年龄、性别、季节有关,3岁以下幼儿为手足口病高发年龄,外周血白细胞、心肌酶谱水平的升高,胸片等影像学检查可作为实验室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唐山市丰润区2010-2012年323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10—2012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236例,3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94.8/10万、154.7/10万、94.9/10万。手足口病发病主要集中在6—7月份,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64:1),0—4岁儿童占88.7%(2860/3226)、散居儿童占79.2%(2563/3226)100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中,44例感染肠道病毒EV71型、20例为CoxAl6型、36例为其他肠道病毒。结论唐山市丰润区2011年手足口病发病率高于2010年和2012年,低龄、散居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对低龄手足口病患儿应注意观察病情进展,有条件的及时采样进行病原学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37例临床分析。方法:对2007-2008年我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37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即对患者的性别、年龄、首发症状、皮疹形态、发展过程、部位,并发症辅助检查结果、疗效及死亡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儿中11例(29.7%)发生在人员聚集单位,62.2%的皮疹与口腔粘膜疱疹同时出现,先为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24h后转为疱疹,好发于手掌、足底、指趾的屈面等表皮厚而容易受到摩擦的部位,在口腔、手掌同时出现皮疹者为23例,口腔、手掌、足底同时出现者为14例(37.8%;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18例(48.4%),白细胞总数升高5例(13.0%),白细胞总数下降14例(37.8%);淋巴细胞增高占23例(62.16%),中性粒细胞较低5例(13.51%),中性粒细胞增高8例(21.62%)。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异常11例,窦性心动过速8例(21.6%),心肌炎2例(8.11%)。肝功异常即单项转氨酶增高3例(8.1%)。胸片检查,支气管炎4例(10.8%),支气管肺炎3例(8.1%),合并扁桃体炎5例(16%),脑电图广泛异常1例(4%)。结论:本病系由病毒感染性疾病,呈自限性,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支持疗法后预后良好,很少有并发症,但重症患者可合并心肌炎及脑膜炎危及生命。预肪本病传播流行的关键是及时发现并隔离患儿。  相似文献   

16.
罗蓉 《中外医疗》2011,30(34):99-100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重症患儿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宜春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402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症患儿多有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精神差、易激惹、肢体抖动,少数患儿无典型皮疹。多发生在3岁以下。结论 重症患儿白细胞、血糖、CK-MB、血压变化与轻症患儿相比有显著差异,酌情使用甲强龙、丙球对重症病例重型患儿(第2期)有明确的治疗作用。重症病例危重型患儿(第3期、第4期)早期给予机械通气可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对36例手足口病患儿采取有效的皮肤口腔护理及用药护理。结果:由于及时有针对性的治疗护理,36例患儿无1例交叉感染和重复感染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患儿全部痊愈出院。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口腔皮肤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有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实施有效的口腔、皮肤护理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科门诊600例手足口病患儿用药情况,并对用药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儿科门诊治疗的60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喜炎平注射液,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疗效观察比较两组在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症状缓解时间及转为重症病例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通过统计分析,治疗组在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症状缓解时间上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转重症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优于利巴韦林,安全性上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左富凤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4):116-116
目的:观察双料喉风散治疗手足口病口腔黏膜病变的疗效。方法:以双料喉风散局部喷1:7腔黏膜辅助治疗手足口病患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87例总有效率97.7%,对照组60例总有效率91.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料喉风散治疗手足口病口腔黏膜病变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患儿痛苦。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20.
史再权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2):117-117
目的分析儿童手足口病临床特征,为做好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慈溪市坎墩医院2009年3~10月收治的50例儿童手足口病患者临床表现与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儿童手足口病患者皮疹发生率为100%,发热94.00%(47/50),5~9月病例占86%(43/50);1~5岁儿童发病占总病例数的76.00%(38/50)。结论5岁以下儿童是手足口病高发人群和重点监护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