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评价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应用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的PDA、ASD及VSD患者55例临床资料。5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PDA33例,ASDl6例。VSD6例)均在X线透视及造影和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ASD及VSD。术后分别于1~3d复查超声心动图,随访1个月~3年。结果 PDA封堵成功率94%,ASD封堵成功率88%,VSD封堵成功率100%。封堵成功的患者均于术后24h、1个月~3年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和随访,均无残余分流和并发症,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左、右心室功能得到了改善,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是治疗PDA、ASD和VSD的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应该成为PDA、ASD及VSD治疗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先行左室造影了解VSD的形态、位置及大小,建立跨VSD的动静脉导丝轨道,并沿轨道导丝经静脉放入传送鞘管及封堵器,经心脏超声检测及左室、主动脉造影证实封堵器位置合适后将其释放。术后定期随访,复查心脏超声及心电图。结果181例VSD患者中175例封堵治疗获得成功,成功率96.7%。封堵成功者中有162例完成了(15.4±9.23)个月(1个月~3年)的随访,1例于术后10h发生溶血反应,经治疗3d后恢复正常;2例分别于术后第4天及第6天发生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经大剂量氢化可的松等治疗后恢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封堵VSD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使VSD患者得到根治。  相似文献   

3.
经导管封堵治疗50例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0例VSD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在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室缺封堵器封堵VSD,术后1, 3, 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50例VSD患者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1.8~13.4(5.54±2.75)mm,封堵成功率96.0%(48/5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6.7%(8/48),封堵术后3个月超声复查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经导管封堵VSD是一种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创伤小、疗效可靠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葛玉平  高伟 《四川医学》2005,26(9):957-958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疗效及优点。方法 10例PDA患者,23例继发孔型ASD患者,34例膜部VSD患者分别采用相应的国产封堵器经导管进行封堵治疗,术中进行造影或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TTE)检查,术后24h内,1,3,6个月随访TTE及心电图,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67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2例ASD、1例VSD患者有2处缺损,两者相距较远,大的缺损封堵后,小的缺损仍有残余分流,2例VSD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1,3,6个月随访全部无栓塞、溶血、发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临床表现,TTE提示封堵器位置稳定,无术后再通,对主动脉,肺动脉及房室瓣均无影响。结论 选用国产封堵器治疗PDA、ASD、VSD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导管应用封堵器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68例膜周部VSD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VSD,封堵后行左室造影及TTE,观察封堵即刻效果,术后24小时、1、3、6、12个月复查心电图及TTE。结果68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封堵器直径(8.2±3.6)mm(6~16mm)。VSD距离主动脉右冠瓣3.54±1.26mm(1.0~6.0mm),12例距离主动脉右冠瓣≤2mm者应用对称型封堵器成功封堵,无一例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封堵后左室造影示8例(11.8%)存在微至少量残余分流,随访6个月后均无残余分流。封堵术后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9例(13.2%),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5.9%),左前分支传导阻滞4例(5.9%),右束支阻滞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2例(2.9%),其中1例于术后第9天出现间歇性Ⅲ°房室传导阻滞。术后随访1个月三尖瓣中度反流1例。结论经导管治疗膜周部VSD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长期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待临床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该院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在局麻或全麻下对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行经导管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术中经超声心动图和主动脉造影监测,术后定期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结果 156例VSD患者中153例封堵治疗获得成功,术后即刻成功率98.1%。结论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可使VSD得到彻底根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55例PVSD患者,年龄6个月~43岁.PVSD直径2.0~6.0mm,均经胸骨中下1/3段2.0~4.0cm正中小切口行微创VSD封堵术.51例采用食管超声,4例采用经胸壁超声.术后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 55例患者均微创封堵成功.其中应用等边对称封堵器41枚,偏心封堵器14枚.随访1~3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绪论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VSD封堵术治疗PVSD的近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同期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经导管同期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68例VSD患者中有4例合并有ASD,4例患者年龄为3-24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示VSD均为膜周部缺损,缺损直径2-10.5mm,ASD均为继发孔型,缺损直径4.6-7mm。4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确定VSD适合封堵后,3例先行VSD封堵,最后行ASD封堵,1例仅行VSD封堵。结果:4例患者均经导管一次封堵VSD成功,VSD封堵器的直径分别为4,8,10,16mm。3例患者经导管一次封堵ASD成功,ASD封堵器直径分别为8,10,10mm,封堵成功率100%,患者术中、术后及随访无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同期封堵治疗VSD合并ASD是一种安全、可行和疗效良好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并发症治疗。方法112例VSD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显示,膜部室间缺损(VSD)110例室间隔膜部缺损合并肌部缺损(Rogers病)1例,法乐氏四联症术后残余漏1例,5例合并房间隔缺损,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5例合并膜部瘤。2例室间隔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1mm左右,其余均在1mm以上。室间隔缺损直径2.5—13mm(6.12±2.36mm)。所有患者无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或右向左分流,均使用国产先健科技生产的封堵器。结果112例造影测量值为2.2—13.5mm(6.54±2.68)mm,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4—16mm(7.344-1.87)mm。107例封堵成功,10分钟后造影或超声示无残余分流,5例患者封堵失败,8例术中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无临床自觉症状,3例术后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出现心包积血,1例出现脑栓塞,6例出现心前区疼痛,2例头疼明显,1例封堵伞脱落。封堵成功患者随访1—12个月,无其它并发症和残余分流发生。结论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并发症少,经临床积极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国产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2例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予即刻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观察疗效。结果22例均封堵成功,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术毕PDA和VSD杂音消失,即刻造影和TTE随访均无残余分流;ASD术后即刻TTE示有2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微量二尖瓣反流,随访3~6个月时2例残余分流和1例二尖瓣反流消失。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PDA、ASD或VSD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1.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疗效初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疗效。方法 自 2 0 0 3年以来 ,采用膜部VSD封堵器对 5例膜周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 ,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提示VSD直径 4~ 10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超声、心电图、胸片随访评价。结果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全部成功 ,术后无残余分流、溶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脱落以及瓣膜损伤等。结论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近、中期效果良好 ,我们将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经胸超声指引下经导管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 lar septal defects,V 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9月至2005年12月,共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了经导管介入治疗。男47例,女42例;平均年龄(6.4±3.9)岁(1~18岁),体重(22±11)kg(9~78 kg)。其中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为外科术后V SD残余瘘(3例为法洛四联症术后V SD残余瘘,3例为V SD术后残余瘘)。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 iography,TTE)提示,V SD的平均直径(4.3±1.5)mm(2~8.5 mm)。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片随访评价。结果:85例患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5.5%。无死亡病例。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12例,9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24h复查超声时消失,3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时消失。1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抽搐,2例发生溶血,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经激素治疗3~7d后均恢复正常。患儿接受了平均9个月的随访(1~36个月),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无瓣膜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方法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近期效果良好。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指引小儿V SD介入封堵中可避免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缩短手术时间,是完全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探讨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多因素综合疗效评价。②方法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46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0例,室间隔缺损(VSD)1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在TTE及X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③结果 46例病人全部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5 例病人有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1 例出现阵发性房颤,1例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ASD、VSD及PDA术前TTE测量值与术中X线测量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222~1.136,P>0.05)。术后50%以上病人接受了3~6 个月随访。④结论 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介入封堵术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TTE可以准确地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104例无锡儿童医院住院适合用介入方法封堵治疗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49例,女55例,年龄10个月5天~15岁,平均年龄(3.8±2.9)岁;体重8.5~68.0 kg,平均(16.25±9.3) kg。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5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1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26例,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1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1例,均行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口服阿司匹林3~5 mg/(kg·d)(最大量100 mg/d),疗程6个月。同时术后24 h复查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第1、3、6、12个月予心脏超声、心电图追踪及随访,以后每年常规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 结果 共植入国产封堵器106个,同时植入2个封堵器患儿4例。介入封堵成功102例,2例封堵失败,封堵成功率为98.08%。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96%,其他并发症17例。所有患者均无心包填塞,无封堵器移位,无溶血,无血栓或气栓形成。 结论 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临床疗效肯定,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把握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术后坚持长期随访心电图及心脏超声。   相似文献   

15.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Hu HB  Jiang SL  Xu ZY  Liu YL  Lü XZ  Zhu ZH  W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9):1592-1596
目的 评价新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近期疗效。方法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11月 ,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对 4 8例膜周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中男 2 5例 ,女 2 3例 ,年龄 17岁± 12岁 ( 3~ 4 8岁 )。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显示VSD的直径 5 1mm± 1 2mm( 3~ 12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 1、3、6、12个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12导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进行随访评价。结果  4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94 %。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 5例 ( <3mm)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4 5例患者接受了平均 3 8个月的随访 ( 1~ 12个月 ) ,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脱落以及瓣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2例残余分流于随访 3个月时消失。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巨大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封堵术后的随访观察,评价经导管封堵ASD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科成功进行经导管封堵治疗、ASD直径在30mm以上并完成1年以上随访的8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记录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资料,分别术后3d、1、6个月及1年各查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1次,并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例ASD患者TTE测量ASD直径30~38(33.8±1.85)mm,置入封堵器直径36~42(39.2±1.38)mm。术中2例发生一过性Ⅰ度及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发生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在长达1年的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右心房、右心室内径均明显缩小(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则逐渐增大,但仍在正常范围。随访1年时,2例患者遗留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封堵巨大ASD安全、有效,术后右心房及右心室可逐渐恢复正常,达到根治ASD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国产双盘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远期随访效果。方法:分析2003年9月至2007年3月间应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的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出院前、术后1、3、6、12个月和1、2、3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胸部X片。结果:共有116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者接受封堵治疗,年龄2.5~48(18.6±9.2)岁,体重8~66(28.6±16.2)kg。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大小为2.3~15.7(6.90±2.76)mm。植入封堵器直径为4~20mm。116例中,112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6.8%。术后3个月随访86例,6个月随访72例,1年随访62例,2年随访42例,3年随访26例。随访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112例封堵器位置良好,形态正常,无血栓形成。随访期间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和溶血等并发症。结论: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和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周海宁  陈权  张永恒  禹丽 《河北医学》2016,(10):1618-1620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8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其中男16例,女52例,年龄3~65岁;在影像学引导下应用封堵器行导管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所有病例在术前及术后3d 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胸片、12导联心电图( ECG)检查,术后1、3、6、12个月、2年进行随访。结果:68例患者65例手术成功,术后为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未见残余分流,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技术成功率高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经导管双封堵器封堵治疗伴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3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6例VSD患者,包括14例膜周部VSD,1例法洛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纠治术后室间隔残余分流和1例VSD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分流,均伴有室间隔膜部瘤,在常规左心室造影并建立右侧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右侧股静脉导丝轨道后,使用第1枚封堵器封堵VSD后,复查左心室造影提示有大量残余分流,重复上述方法使用第2枚封堵器封堵残余分流,左心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以及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未提示有严重并发症则释放封堵器。术后1周内监测ECG、TTE、血常规、尿常规及肾功能。术后1、3、6、12个月随访ECG和TTE。
结果  所有患者均使用双封堵器封堵成功,封堵后即刻行左室造影见封堵器位置良好,轻微残余分流6例,未见三尖瓣或动脉瓣。反流加重术后1周内随访ECG见2例有一过性传导阻滞,包括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1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随访血常规有1例血小板较术前下降幅度>50%,但无明显溶血和出血,术后无对比剂肾病发生;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及肺动脉收缩压在术后1周内明显改善(P=0.001,0.008及0.001)。术后1年内随访,患者心脏杂音消失,TTE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TTE测及残余分流者逐步减少至2例,无心脏瓣膜受累,ECG提示未见新发心脏传导阻滞。结论 对于特定的VSD患者使用双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治疗是可行的,术后近、中期疗效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Zhu XY  Liu YH  Han XM  Hou CJ  Sheng XT  Zhang DZ  Cui CS  Deng DA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2):2997-3000
目的评价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治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预后。方法对比分析2002年8月至2006年2月采用介入治疗膜部VSD患者358例(介入组)外科治疗手术组50例(手术组),治疗后和出院时的心电图心律失常改变,并对患者进行1、3、6和12个月连续随访。结果两组住院中除束支阻滞外,其他心律失常均在出院前消失。出院时介入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6例(4.5%),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6例(10.1%),左前半阻滞10例(2.8%),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6例(1_7%),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2例(0.6%);而外科手术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分别为13例(26%)和14例(28%),显著高于介入组;随访1年时,介入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3%)、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3%)、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1.7%)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0.56%)明显得到改善,而外科手术组则无改善。介入组随访到180例,外科手术组随访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膜部VSD大小、合并膜部膨出瘤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一致,但是介入治疗比外科手术更安全;介入治疗产生的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左前半阻滞,多在术后6~12个月消失,而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或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则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