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反应蛋白(CRP)作为炎症反应的生物学标记物,不仅是机体炎症十分敏感的指标,也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因子.国外研究[1]表明,CRP水平增高对脑梗死的发生有很强的预测价值.为此,本研究检测76例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超敏CRP(hs-CRP),探讨其在脑梗死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炎症标记物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探讨其生化指标在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前景及炎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及6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IL-6、CRP含量及NIHSS评分分析炎症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血清IL-6、CRP含量在急性脑梗死后逐渐增加,72h达高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血清高水平IL-6、CRP有望用于预测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的亚临床炎症及胰岛素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的亚临床炎症及胰岛素抵抗(IR)情况。方法检测114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血脂、血压水平,分析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与炎症指标的关系,并与7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⑴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2.73±0.87)mg/L]、IL-6水平[(0.14±0.03)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63±0.93)mg/L、(0.12±0.03)ng/ml](均P<0.01),ISI(-4.31±0.53)明显低于对照组(-3.92±0.43)(P<0.01);⑵脑梗死组中,CRP>8.2mg/L患者的ISI(-4.63±0.71)明显低于CRP≤8.2mg/L患者的ISI(-4.18±0.54)(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存在血清炎症的证据及IR;并且IR和亚临床炎症反应水平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脑梗死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orosis,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基础,而慢性炎症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1].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C reactive protein,hs-CRP)是反应机体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而血尿酸(Urie Acid,UA)可增加管壁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的表达 [2].有报道指出,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有较高的UA,提示UA可能参与血管炎症反应,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5.
C-反应蛋白(CRP)是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它是炎性反应的一个生物学标记物.正常情况下存在于血清或血浆中.在机体急性炎症或创伤时,体内炎症反应系统被激活,CRP水平明显升高.前瞻陛[1,2]研究显示,CRP水平升高的个体,其未来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传统测定CRP的方法敏感性低,而高敏CRP(hs-CRP)的检测方法,可检测到0.1~0.2mg/L的浓度水平,对于判定低水平炎症状态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危险及预后十分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hs-CRP水平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增加脑梗死的发生率,急性期病情容易进行性加重,治疗效果差,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IB)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C反应蛋是一种慢性炎性反应标志物。本研究通过分析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CRP和纤维蛋白原,探讨其在诊断糖尿病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再发患者的临床体征、神经功能损伤及C反应蛋白(CRP)、尿微量蛋白、血脂等水平变化,寻找引起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01—2013-01我院271例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再发患者125例(再发组)和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初发患者146例(初发组)。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体征、神经功能损伤、预后情况、血清中C反应蛋白、尿微量蛋白、TG、TC、HDL-C、LDL-C的变化情况。结果再发组临床体征和神经功能损伤较初发组重,预后也较差,再发组血清中C反应蛋白、尿微量蛋白、TC、TG、LDL-C水平均高于初发组,而HDL-C水平低于初发组(P0.05)。结论 C反应蛋白、尿微量蛋白、TG、HDL-C、LDL-C和TC与2型糖尿病并脑梗死的再发有关。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CI)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目前公认口服阿司匹林(ASP)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可靠治疗.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研究表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一定意义,C反应蛋白(CRP)为一种反映各种急慢性炎症的指标蛋白.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多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高血压患者中血小板聚集功能较健康人群明显增强[1].阿司匹林的防治作用是由于其具有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文对口服阿司匹林75mg的91例脑梗死患者通过测定其血清CRP及血小板聚集率,观察阿司匹林的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不是简单的动脉壁脂质沉积性疾病,而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1]。作为炎症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被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密切关系。有研究显示[2],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升高;而他汀类药物除具有降脂作用外,还有抗炎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的变化,及其与血浆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聚集率(PAgT)的关系。方法对4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4例年龄、性别相配的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进行PLA、CRP和PAgT的检测。结果脑梗死组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PAgT和CRP分别为(13.00±0.76)%、(59.46±3.07)%和(9.39±1.28)mg/L,对照组分别为(6.55±0.29)%、(39.38±5.42)%和(2.37±0.46)mg/L,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脑梗死组PLA、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NA)和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脑梗死组PMA与CRP和PAgT呈极显著正相关(r=0.390、0.500,均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炎症反应和血小板活化水平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1.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病程在周内的90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进行血清CRP水平的测定,及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分别对患者入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评分,并将血清CRP水平与NIHSS及B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血清CRP水平,将患者分为A组[CRP为(1.23±0.32)mg/L]、B组[(5.04±1.93mg/L]及C组[(25.34±14.27)mg/L];患者血清CRP水平与入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的NIHSS呈显著正相关(r=0.40、0.42,均P<0.01),与B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5、-0.44,均P<0.01)。结论脑梗死发病后2周内的血清CRP水平可以用于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2.
C反应蛋白(CRP)是环状五球体蛋白,由炎性淋巴因子刺激肝脏和上皮细胞合成.近来大量临床和实验资料表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具有独立的危险评估意义.本文观察了72例脑梗死患者在起病24h内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血脂及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rs1205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5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rs1205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比较,CPR基因型对脑梗死患者严重程度的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浆C-反应蛋白(CRP)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分布趋势中rs1205基因型及rs1205等位基因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严重程度与rs1205基因型没有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升高,监控其水平对治疗有重大意义,rs1205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无关联。  相似文献   

14.
叶酸、普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叶酸和瞢伐他汀对其血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一6)的影响.方法 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叶酸组、普伐他汀组及叶酸+普伐他汀组.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治疗4周后测定血中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的数值,了解其变化情况.结果 三组治疗后血CRP、FIB、TNF-a、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叶酸组与叶酸+普伐他汀组及普伐他汀组与叶酸+普伐他汀组CRP、FIB、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叶酸和普伐他汀联合干预对降低血炎症因子CRP、FIB、TNF-α,IL-6水平效果显著,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对于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优于单一使用叶酸或普伐他汀,对临床预防脑梗死复发具有明显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血脂康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普遍认为,适时终止或减轻炎症反应损害,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CRP)是组织损伤后产生的非特异性、普遍存在的反应蛋白,参与脂质过氧化、内皮细胞功能失常、动脉炎症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其含量增高是发生急性脑梗死的一项独立危险因子且与脑梗死病情进展密切相关,是脑梗死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本研究通过观察患者使用血脂康胶囊前后血脂及CRP的变化情况,探讨血脂康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CRP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C反应蛋白与脑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传统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近年来,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已成为共识,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ain,CRP)是血管炎症反应的一个敏感性指标,因此,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有直接关系。旨在就C反应蛋白与脑血管疾病关系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6,自引:7,他引:3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8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27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和4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含 量进行测定,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患者进行评 分。结果 脑梗死组CRP含量高于腔梗组,腔梗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脑梗死组中,CRP异常率高于 腔梗组(P<0.05);CRP异常的患者NDS评分的改善低于CRP正常组,且CRP异常者预后中无变化和死亡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均P<0.01)。结论 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 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对病情变化的意义。方法分别在发病24h内和第4、7天测定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含量。结果 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患者共31例,发生率27.68%。在入院第4天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组与非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第7天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MODS有一定的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通心络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通心络治疗组,观察治疗1个月后血清CRP的变化。结果治疗1个月后,通心络治疗组血清CRP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通心络可抑制急性脑梗死后炎症反应,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发生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动脉硬化。炎症反应的重要生物学标志是超敏C反应蛋白,是导致动脉样硬化的主要炎症因子[1],也是目前用于机体炎症反应检测的血清学指标。交联纤维蛋白的D-二聚体是特异性降解产物,目前是反映患者纤溶亢进的主要分子以及高凝血状态标志物[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