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用解剖法观察了50例中国成年人的右肺上叶,考查了右肺上叶的外形、肺段支气管和血管。 2.右肺上叶的肺段支气管有三枝,即尖段支气管(B~1)、前段支气管(B~2)和后段支气管(B~3)。 (1)右肺上叶支气管分成 B~1、B~2、B~3三支的是正常三分支型,为68%。 (2)尖段支气管的前枝(B~1b)迷走,由前段支气管迷走枝(B~2×1b)代替分布的有22%。 (3)B~1、B~2、B~3在肋面的分布情况有三种主要型式。 (4)本文考查的50例标本中,发现B~1、B~2、B~3的分布情况与Boyden氏的结果相比较,显示有沿反时钟方向扩展的倾向。 3.右肺上叶的动脉来自前干和叶间支。 (1)分布于右肺上叶的动脉可有二个支(36%),也可有三个支(46%)。 (2)前干的上支或前上干分布到尖段,下支或前下干分布到前段。前干常发有返支(66%)至后段。 (3)叶间支分布到后段的占82%。 (4)肺段间动脉交错的情况很多,在尖段与后段之间动脉交错的出现约占3/4。 4.右肺上叶的静脉行于段间或亚段间,常汇成三个枝,流入右侧肺上静脉。 (1)根据静脉汇集的情况将静脉归纳为三型。 (2)讨论了前叶间静脉(V~2c)的命名问题。 (3)前段静脉有时接受来自中叶的静脉支;后段静脉有时接受来自下叶的静脉支。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解剖法考查了50例成年左肺下叶的支气管和血管。左下叶恒定的段支气管有四支,即尖段支气管(B~6),前内侧基底段支气管(B~(7+8)),外侧基底段支气管(B~9)和后基底段支气管(B~(10))。额外的尖下段支气管(B~*)的出现率为14%。 B~6常见的型式是单干类二分支型(B~6b,B~6a+c),为48%。基底干支气管以二分支型B~(7+8)、B~(9+10)式最多,占60%。本文讨论了B~7在左肺下叶是否作为独立肺段支气管而存在的问题。外侧基底段支气管后支(B~9C,即BX~*(9))的出现率为64%,后基底段支气管后支(B~(10)c,即BX~*(10))的出现率为88%。与右下叶相比较,左下叶各基底段支气管的分布范围有向反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左下叶的动脉由叶间动脉发出,动脉的起源和分支型式较支气管复杂,但在分布上,动脉与支气管却紧密伴随。尖段动脉(A~6)的常见分支型式与尖段支气管一样,是单干类的二分支型(A~6b,A~6a+c),为30%。基底动脉干仍以二分支型(A~(7+8),A~(9+10))为最多,占34%。尖下段动脉(A~*)的出现率为14%,以起自A~9最多,为6%。A~*与B~*同源者仅发现一例。此外,有两例后基底段动脉移位与尖段动脉合干,与支气管B~(10)移位和B~6合干一致,此种变异值得临床注意。左下叶的静脉也行于肺段间或肺亚段间,和右下叶一样,汇集成尖段静脉、上基底静脉和下基底静脉三大支。后二者先汇集成总基底静脉,再与尖段静脉组成左下肺静脉。总基底静脉以V~(7+8)a+V~9形成上基底静脉,V~(10)形成下基底静脉的型式最多,占36%。左下叶的支气管与动脉在组合型式上多不一致,支气管的变异较少,动脉的变异较多。  相似文献   

3.
采用考查右肺上叶和中叶的方法考查了50例成年右肺下叶的支气管和血管。右下叶恒定的段支气管有五支,即尖段支气管(B~6),内侧基底段支气管(B~7),前基底段支气管(B~8),外侧基底段支气管(B~9),后基底段支气管(B~(10))。尖下段支气管(B~*)的出现率为46%。B~6最常见的分支型式是单干类二分支型(B~6c,B~6a+b),为84%。B~7的内侧支(B~7b)经右下肺静脉后方(深面)分布于椎旁面的为10%,在施行内侧基底段切除时应予注意,以免损伤右下肺静脉。外侧基底段支气管的后支(即BX~*a)在右下叶的出现率为12%。本文讨论了BX~*(10)和BX~*(9)的命名问题。右下叶动脉的分支数目和分支型式与支气管相同的仅为14%,彼此数目相同分支型式不同的为26%,其余动脉的分支数目和分支型式均不一致。尖段动脉(A~6)的常见分支型式与尖段支气管一样,是单干类的二分支型(A~6c,A~6a+b),为58%。前基底段动脉(A~8)与内侧基底段动脉(A~7)或内侧基底段动脉外侧支(A~7a)共干的占48%,与其它作者的结果之间有显著差别。尖下段动脉(A~*)的来源不一,它的总支数较B~*多,除A~*与同数的B~*伴行外,还有三支A~*伴两支B~*的现象。后基底段动脉后支(A~(10)c)(即AX~*(10))的起源和支数与尖下段动脉有相似的现象。尖下段动脉和后基底段动脉的后支与它们所伴行的支气管之间,在起源上和分支数目上存在着异源异数或异源同数或同源异数的关系。右肺下叶的静脉与右上叶和中叶一样,行于段间或亚段间,汇集成尖段静脉、上基底静脉和下基底静脉三大支。上、下基底静脉先汇集成总基底静脉,再与尖段静脉组成右下肺静脉。上基底静脉和下基底静脉的组成型式,本文分为正常型、分裂型和异常型。正常型是常见的型式,为66%。右肺下叶的静脉与支气管和动脉间缺少联系。动脉与支气管在分支型式上不尽相同,但在分布上却紧密伴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左肺门支气管和血管在横断面上的配布特点。方法:在44例成人胸部连续横断层标本和10例多层螺旋CT图像上,追踪观察了左侧第1、2、3肺门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及其毗邻关系。结果:在气管权层面上,尖后段静脉居中,其前方,前段动脉居前段支气管的内前方;其后方,尖后段动脉上行于相应支气管内侧。在肺动脉权层面上,左肺动脉发出尖后段动脉和前段动脉,其外侧可见尖后段支气管和前段支气管。在27例(61、4%)断层标本上,左肺动脉与前段动脉一起呈“鱼钩”状勾绕左上肺静脉。在左肺上叶支气管层面上,左肺上叶支气管居中,其前方,前段静脉汇入左上肺静脉;其后方,上段动脉发自左肺下叶动脉。在左肺下叶支气管层面上,上段支气管发出。于上叶内,下舌段支气管居中,其前方,舌静脉干汇入左上肺静脉;其后方,舌动脉干发自左肺下叶动脉。在底段上、下静脉层面上,内前、外侧和后底段支气管呈顺时针排列,各底段动脉相对同名支气管呈周围性分布,底段上、下静脉呈向心性走行。结论:通过寻找标志性结构,在横断面上可准确识别左肺肺段和亚肺段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  相似文献   

5.
左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矢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左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在矢状断面上的配布特点及左肺肺段在矢状断面上的划分。方法利用15例胸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2例多层螺旋CT图像,追踪观察左肺肺叶、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并据此寻找在矢状断面上划分肺段的方法。结果左侧肺段内的支气管和血管主要分布于从左主支气管权至心尖左侧的4个矢状断层里:1.在左主支气管权层面上,左肺下叶支气管向后发出上段支气管,其下方,上段静脉与底段总静脉在此合成左下肺静脉。2.在左肺动脉叶间部层面上,尖后段静脉、前段静脉和舌静脉干于左肺上叶支气管前方合成左上肺静脉,下叶基底干支气管发出内前底段支气管、外侧底段支气管和后底段支气管。3.在心尖层面上,左肺上叶支气管发出全部肺段支气管,可用尖后段静脉后段间支、前段静脉下支和舌静脉干区分相邻肺段,左肺下叶动脉分出的肺段动脉居相应支气管上方。4.在心尖左侧层面上,在左肺上叶内,从后上至前下依次可见尖后段静脉后段间支、前段静脉下支和上、下舌段静脉;在左肺下叶内,肺段支气管居中,上方为相应动脉,下方为相应静脉。结论在矢状断面上,肺段内支气管和血管相对集中,且容易显示其起源和长轴,故矢状断面是显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及血管的优势断面。  相似文献   

6.
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冠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在冠状断面上的配布规律。方法利用加例胸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和4例成人胸部多层螺旋CT图像,追踪观察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结果在冠状断面上有6个识别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关键层面:1.升主动脉层面,切及尖段静脉、后段静脉、外侧段静脉、尖后段静脉、前段静脉和上舌段静脉;2.肺动脉权层面,于肺动脉权或左肺动脉下方可见到左、右上肺静脉注入左心房,在ll例(55%)标本中出现尖后段静脉、前段静脉和舌静脉干同时汇入左上肺静脉的情形;3.气管权层面,于气管权下方可见到左、右下肺静脉汇入左心房;4.中间支气管层面,可见到两肺下叶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起源;5.胸主动脉层面,主要为两肺上段和外后底段的支气管和血管;6.脊柱层面,两肺下叶主要表现为上段、外侧底段和后底段的支气管和血管。结论在胸部冠状断面上,以支气管分支为向导可准确辨认肺段和亚肺段的肺动脉和肺静脉。  相似文献   

7.
右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矢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右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在矢状断面上的配布规律.方法:利用15例胸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和2例多层螺旋CT图像,追踪观察了右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并据此寻找在矢状断面上划分右肺肺段的方法.结果:在右主支气管杈层面上,右肺上叶动脉发出尖段动脉和前段动脉,右肺下叶支气管向后发出上段支气管、向下发出内侧底段支气管.在叶间动脉层面上,右肺上叶支气管发出尖、后、前段支气管,基底干支气管发出前、外侧和后底段支气管.在叶间动脉分叉层面上,后段静脉居前、后段支气管之间,尖段静脉与前段静脉合成尖前静脉,中叶支气管分为外、内侧段支气管,下叶动脉发出的段级动脉居相应支气管的上方.在右心房右侧第二层面上,右肺上、中叶的支气管和血管已为亚段级,在右肺下叶内,肺段支气管居中,其上、下方分别为相应的肺动脉和肺静脉.结论:在矢状断面上,右侧肺段内支气管和血管相对集中,且容易显示其发出处和长轴,故矢状断面是显示右肺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优势断面.  相似文献   

8.
王涛  柳澄  刘树伟  赵新亚  王敏  陈锋 《解剖学报》2008,39(6):931-935
目的 综合应用64层螺旋CT 3种图像对左肺段级支气管的分支形式进行分类,并探讨CT横断面图像辨认主要分支类型的规律. 方法 216例门诊患者胸部CT常规扫描资料,重组左肺支气管树、仿真内镜及薄层CT横断而图像,综合应用3种图像对216例左肺段支气管资料分型,探讨CT横断面图像辨认主要分支类型的规律. 结果 左肺上叶依据上干支气管分支的不同分为3种主要类型,Ⅰ型130例(64%):上干分为尖后段支气管和前段支气管;Ⅱ型45例(23%):上干分为尖、后、前段支气管;Ⅲ型21例(10%);上干分为尖前段及后段支气管.左肺上叶3种主要分支类型可以通过薄层CT横断面图像2个典型层面辨认;左肺下叶依据基底于支气管分支的不同分为2种主要类型,Ⅰ型163例(75%):基底干支气管两分支,即内前底段支气管、外后底段支气管;Ⅱ型39例(18%):基底干支气管3分支,即内前底段、外侧底段、后底段支气管.下叶两种主要分支类型町以通过薄层CT横断面图像2个典型层面辨认. 结论 64层螺旋CT多种重组图像综合应用可以真实直观地显示左肺段级支气管分支形式并对其准确分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肺上叶肺段在CT图像上的划分。方法:利用Volume Wizard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160例成年男性肺部多层螺旋CT图像进行重建,分析左肺上叶肺段及亚段静脉的属支数目类型、配布特点,并依此探寻左肺上叶肺段在CT图像上的划分方法。结果:1.V1+2存在率约为71.2%,V2+3出现率约为28.8%;V4 和V5共干形成V4+5,占61.2%,38.8%的V4与V5单独汇入左肺上静脉。2.V1+2干、V1、V2外支、低位V2支、V2上支及V2尖支都可成为前段与尖后段的段间支;V3下部前支、中支、后支、前内支和前外支为上舌段与前段的段间支;V3尖支为前段与尖后段的段间支;V4和V4+5干为上、下舌段的段间支。结论:利用MSCT后处理技术,能够有效辨识肺段静脉及其属支的配布情况,该技术可为肺段的划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舌叶支气管及上、下舌段支气管的CT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给舌叶支气管及上、下舌段支气管的CT显示提供解剖学基础.材料和方法:观察了30例成人尸体左肺支气管树,其中13例进行了CT对照.主要结果:上、下舌段支气管的起始部居左肺纵轴中点下方、分别在上叶支气管、前段支气管和上段支气管下缘的下方16.3±4.2 mm、18.9±3.5mm和10.7±3.4mm;舌叶支气管及上、下舌段支气管内径分别3.3±0.4mm、2.9±0.5mm和3.0±0.4mmz,其与肺纵轴的夹角分别为26.0°±1.8°、49.6±11.7°和24.4°±3.0°.结论:结果可为支气管病变CF的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张银萍  吴菲  余慧  唐瑶  张慧  陈伟 《解剖学报》2022,53(2):217-224
目的 对肺内血管予以三维重建后探讨其解剖结构的走形变异对肺段切除术术式的影响,为临床肺段切除术提供影像解剖学基础。 方法 随机抽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9~2020年100例肺部增强CT未见明显异常的成年人样本,分别予以三维重建后进行肺血管主干及分支走行的全方位观察。 结果 左肺动脉主干变异率为1%;尖后段、前段动脉变异率为18%,舌段动脉变异率为10%,背段动脉无变异,基底段动脉变异率为1%。右肺动脉主干变异率为1%,尖后段、前段动脉变异率为17%,舌段动脉变异率为22%,背段动脉无变异,基底段动脉变异率为13%。左肺静脉主干变异率为3%,尖后段、前段静脉变异率为20%,舌段静脉变异率为16%,背段静脉变异率1%,基底段静脉变异率为19%;右肺静脉主干无变异,尖后段、前段静脉变异率为25%,内侧段、外侧段静脉变异率为16%,背段静脉变异率1%,基底段静脉变异率为28%。 结论 肺内血管解剖结构复杂多样,尤以尖后段与前段、各基底段的组合较为多样化,内侧段与外侧段不符解剖位置关系,背段走形较为固定。影像三维重建技术能准确清晰地反映肺内血管走行,为临床影像学定位诊断及肺段切除术前评估血管解剖提供了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右肺门支气管和血管在横断面上的配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有肺门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在横断面上的配布特点。方法:在44例成人胸部连续横断层标本和5例螺旋CT图像上,追踪观察了有侧第一、二、三肺门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及其毗邻关系。结果:从气管权开始,至底段上、下静脉出现,以7个典型横断面便可清晰显示有肺门管道结构的配布规律:①在气管权层面,尖段动脉、尖段支气管和后段静脉于奇静脉弓右侧由内向外依次排列;②在右肺上叶支气管层面,后段静脉居后段支气管与前段支气管之间;③在中间支气管层面,右肺上叶动脉上行于中间支气管前方,两者的深面为尖段静脉、前段静脉和后段静脉;④在叶间动脉层面,右肺上叶静脉、叶间动脉和中间支气管由前向后依次排列,在33例(75%)标本中可见到下叶上段动脉的起源;⑤于中间支气管权层面,中、下叶动脉走行于中、下叶支气管外侧;⑥于基底干支气管层面,在11例(25%)标本中可见中叶静脉直接汇入左心房,内侧底段支气管常与上段静脉段问支同时出现;⑦于底段上、下静脉层面,以各底段支气管为中心,相应动脉呈周围性分布,底段上、下静脉呈向心性走行。结论:通过寻找标志性结构,在横断面上可准确识别有肺门处肺叶和肺段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  相似文献   

13.
肺门区横断面CT与解剖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正常肺门断层解剖及CT表现。方法:结合20例胸部边疆横断层标本,研究56例肺门区的CT表现。结果:右侧:右上肺静脉法支位于尖段支气管和动脉与上腔静脉之间,肺门外侧为右上肺静脉后支,后方为后段支气管和同名动脉分支。左侧:左肺静脉尖后支位于尖后段支气管和动脉的前方,或组成肺门外侧。以上观察与CT表现一致。85.7%(48例)左肺静脉尖后支位于尖后段支气管和动脉的前方;14.3%(8例)位于肺门外侧。85%(17例)右上肺静脉后支则位于前、后段支气管二者的夹角内,15%(3例)在此层面远离肺门;CT上,92.9%(52例)右上肺静脉后支则位于前、后段支气管的夹角内,7.1%(4例)在此层面远离肺门。结论:右肺门上、中区的形态与上肺静脉尖支和后支的位置和汇入上肺静脉方式有关。左肺门上区的形态与肺动脉和上肺静脉之间的关系有关;左肺门中区的形态则取决于左肺动脉舌支的发支情况。双肺门下区的形态取决于下叶肺动脉的分支形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在冠状断面上的配布规律。方法:利用20例胸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4例多层螺旋CT图像,追踪观察了肺叶、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结果:肺段支气管和血管主要分布于从胸骨角至脊柱的10个断面里,气管权层面是在冠状断面上追踪观察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最佳开始层面。在冠状断面上有5个识别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关键层面:①升主动脉层面,出现尖段静脉、后段静脉、外侧段静脉、尖后段静脉、左前段静脉和上舌段静脉;②肺动脉权层面,于肺动脉权或左肺动脉下方可见到左、右上肺静脉注入左心房,在11例(55%)标本中出现尖后段静脉、前段静脉和舌静脉干同时汇入左上肺静脉的情形;③气管权层面,于气管权下方可见到左、右下肺静脉汇入左心房;④中问支气管层面,可见到两肺下叶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起源;⑤胸主动脉层面,主要为两肺上段和外后底段的支气管和血管。结论:以支气管分支为向导可准确辨认肺段肺动脉和肺静脉。  相似文献   

15.
肺段的冠状断层解剖:断层标本与多层螺旋CT图像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肺段在冠状断面上的划分及分布。方法:利用20例胸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2例多层螺旋CT图像、5侧游离肺剥离标本和7侧肺管道铸型,追踪观察了肺叶和肺段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并据此在冠状断面上划分了肺段。结果:肺段主要分布于从胸骨角至脊柱的10个断面里,气管权层面是在冠状断面上划分肺段的最佳开始层面。在冠状断面上有6个划分肺段的关键层面:①升主动脉层面,划分肺段的标志性结构尖段静脉、外侧段静脉、尖后段静脉、左前段静脉和上舌段静脉均出现;②肺动脉权层面,于肺动脉权下方可见到左、右上肺静脉,在Il例(55%)标本中m现尖后段静脉、前段静脉和舌静脉干同Here入左上二肺静脉的情形;③气管权层面,左、右肺上叶支气管及其分支显示清晰,于气管权下方可见到左、右下肺静脉汇入左心房;④中间支气管层面,可见到两肺下叶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起源;⑤胸主动脉层面,主要为两肺上段和外后底段的支气管和血管;⑥脊柱层面,两肺下叶主要表现为上段、外侧底段和后底段的支气管和血管。结论:通过仔细辨认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可在冠状断面上精确划分肺段。  相似文献   

16.
1.解剖50个成人的右肺下叶,详细观察了右肺下叶支气管的分支情况。 2.观察了上段支气管(B~6)的发起、分支型及分布区域。B~6为一支型者98%,二支型者2%。一支型的B~6分为二支者有86%,其中以分为B_(a+b)~6和B_c~6者最多(68%);分为三支者有12%。B~6分布区的下界呈水平位者76%,为斜位者22%。亚上段支气管(B~*)的出现率为38%,其中有6%B~*有二支。BX_(10)~*的出现率为86%,可有1—3支。B~*与BX_(10)~*都布于后缘区及其相邻的区域。 3.肺底内侧段支气管(B~7)可分为四型,Ⅰ型为38%,Ⅱ型为30%,Ⅲ型为16%,Ⅳ型为16%。肺底前段支气管(B~8)为较稳定的一支,普通型为78%,扩大型为20%,缩小型为2%。肺底外侧段支气管(B~9)的普通型为82%,扩大型为2%,缩小型为16%。缩小型中以B~9的一个分支起于原位、另一支变位起于B~(10)干者最多(12%)。肺底后段支气管(B~(10)),50例中只有2例属于扩大型,全部标本的B~(10)皆有B_a~(10)及B_b~(10)支。 4.各段支气管的长度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都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17.
左肺上叶前段与舌段的CT解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肺段的CT解剖在小病灶的精确定位和预后方面的重要价值,近年陆续有文献描述了部分肺段的CT解剖。肺段CT鉴别的主要依据是肺裂和肺段支气管,因左肺上叶水平裂的发生率和舌段支气管的CT显示率均低,致命名前段与舌段的鉴别发生困难。作者综合10例肺管道铸型、10例胸部横断面标本和100例正常肺部CT图像的观察,提出用前段静脉的段间支(LV3b)作为鉴别左肺上叶前段与上舌段的影像标志。  相似文献   

18.
1.解剖了50个成人的右肺下叶,详细观察了右下叶血管的分支情况。 2.上段动脉(A~6)的发起、分支类型都进行了观察。A~6是一支型者68%,其中二分支者50%,三分支者18%;二支型者30%;三支型者2%。 3.在19例有B~*(22支)的标本上,有A~*27支。1例可有A~*1—3支,但以1支者较多(13例)。在43例有BX_(10)~*(57支)的标本上,有AX_(10)~*59支。 4.A~7是一支型者78%,其中34%的A~7单独起于肺底段动脉,其余的与其他动脉合干。A~7是二支型者22%。根据A~7与肺底段静脉的关系又可分成四型,Ⅰ、Ⅱ型占68%,Ⅲ型占10%,Ⅳ型占22%。A~8的普通型只有22%,与其他动脉合干者44%,分二支发起者34%,故A~8的变异远比B~8为多。A~9的普通型只有44%,而B~9的普通型有82%,故A~9的变异亦比B~9多。A~9分二支发起者38%,与其他动脉合干者16%。A~(10)包括有A_a~(10)与A_b~(10)两个分支者有98%,其中有5例,自A~(10)或A_b~(10)发出A~*、A_b~7或A_b~9。 5.上段的静脉汇合成一支V~6者82%,二支V~6者18%。V~8、V~9与V~(10)汇成上下肺底段静脉。上下肺底段静脉的组成型式分正常型(52%)、异常型(12%)与分裂型(36%),其中以V~8与V~9汇成上肺底段静脉,V~(10)移行成下肺底段静脉的正常型最多,占34%。上下肺底段静脉汇成肺底段静脉者有90%。右下叶静脉由肺底段静脉与一支型V~6汇成者有7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活体左肺上叶尖后段静脉在螺旋CT上的配布特点. 方法:利用Volume Wizard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160例成年男性肺部多层螺旋CT图像进行重建,并分析左肺上叶尖后段静脉及其周围结构.结果:(1) 尖后段静脉的存在率为71.25%,缺如率为28.75%,此时尖段静脉汇入左上肺静脉,而后段静脉则与前段静脉汇合成后前段静脉,再汇入左上肺静脉;(2) 尖段静脉一般有1~6条属支,而后段静脉有1~7条属支.结论:多层螺旋CT是在活体上研究肺段静脉及其属支的理想方法;左肺上叶尖后段静脉的属支数目和走行差异较大;尖段静脉与后段静脉可以共干形成尖后段静脉,尚有尖后段静脉缺如情况,这与传统解剖学的观点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0.
支气管动脉在肺内的经路与分布及其与肺动脉的吻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绪言关于支气管动脉在肺内的经路与分布,Miller(1925)认为两侧的支气管都有2—3枝的支气管动脉循行于它的后壁,伴随支气管树的分枝而分布,它们可以追踪到很细小的支气管,但在肺泡出现时即看不清了。Burgh(1935—36)曾记述支气管树末梢端的血液供给,是由肺动脉承当,至于支气管动脉则不到达末梢端。Cudkowicz及Armstrong(1951)认为支气管动脉入肺后,围绕支气管形成一个弧,然后随着主要支气管经行,每个支气管枝都有二条支气管动脉的分枝。长石及长沢(1957)则主张在正常的肺内,支气管动脉有广泛的分布,如支气管壁、肺动静脉壁以及肺胸膜等,但没有观察到支气管动脉分布到肺泡壁上。中村(1957)则称支气管动脉在肺内分布到支气管壁、肺动静脉壁、神经、淋巴结、软骨膜及肺胸膜等。以上作者都没有发现支气管动脉分布到肺泡壁上,只有小河(1952)曾称支气管动脉的分布,可沿支气管枝一直追踪到细支气管,甚至到肺泡道,但是没有明言是否到达肺泡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