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龄<45岁的妇女子宫内膜癌常很少被妇科及病理学者所怀疑。现将我院1979~1989年所见28例进行临床和病理复习。发病率为8.8%。临床特征包括:平均年龄37.8岁,初潮延迟,月经紊乱。术前常识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和子宫肌瘤。病理所见:肿瘤直径>1.5cm,脉管转移率约25%。作者强调早期诊断必需采用诊断性分段诊刮,特别是对月经紊乱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不同的病理类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78例临床诊断为I期均经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的病例,按1991年病理类型分类法标准发为内膜样癌及非内膜样癌两组,进行五年存活率,病理分级,手术分期较临床分期增高的比例进行比较。结果:五年存活率内膜样癌组为83.8%,非内膜样癌组为11.1%,病理分级内膜样癌组G154.4%,G233.8%,G311.8%,非内膜样癌组G10,G220%,G380 相似文献
3.
22年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及发病年龄趋势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探讨该院22年来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发病年龄趋势的变化。方法:通过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将22年来该院收治的子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共3127例,其中宫颈癌2245例,子宫内膜癌882例(均经病理诊断证实),逐年统计,将发病年龄分布情况经等级相关分析。结果:宫颈癌患者所占比例从1978年初至1999年呈下降趋势,而子宫内膜癌与之相反呈上升趋势。两种癌症≤40岁的患者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结论:对子宫内膜癌发病的上升趋势及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发病年轻化予以警惕。 相似文献
4.
流行病学资料提示,近20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尤以欧美国家更为突出,已跃为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上海地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现居妇科癌症的第二位,严重威胁妇女健康,青年患者也相应增多.为此对本院1983年1月~1993年12月间收治的青年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探讨有关因素.1 材料与方法1.1 年龄 本组共13例,年龄30岁~45岁,平均40±5.05岁.1.2 初潮年龄与生育情况 初潮年龄13岁~15岁,平均16岁;8例≥16岁占62%,即本组有初潮延迟现象.13例中未孕育者8例,包括未婚者2例(61%).生育一胎4例(31%).二胎1例(8%). 相似文献
5.
6.
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4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将1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按是否绝经分为两组,未绝经组49例,绝经组10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未绝经组与绝经组相比,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比例高(分别为22.00%和9.92%),特殊病理类型较少(分别为2.04%和12.84%),组织分级低(G1分别占71.43%和43.12%),深肌层浸润少见(分别占18.37%和38.53%),5年生存率高(分别为91.11%和73.47%),上述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未绝经组合并肌瘤比例高,漏诊或误诊率高,P<0.05。结论:未绝经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较好与临床病理特点有关;对未绝经者出现月经紊乱、经量过多应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年龄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3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40岁87例,41~59岁190例,≥60岁103例。通过各类随访方式,观察不同发病年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并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发病年龄≤40岁、41~59岁、≥60岁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5年无进展生存率的观察结果中显示,患者年龄越大,5年总体生存率、5年无进展生存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患者分期越高,5年总体生存率、5年无进展生存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41~59岁和≥60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死亡风险分别是≤40岁患者的3.465倍和5.142倍,41~59岁和≥60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疾病进展的风险分别是≤40岁患者的2.753倍和4.874倍。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病年龄是影响总生存及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年龄越大,病理分期越高,所表现出的预后情况越差。 相似文献
9.
68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回顾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比分析其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为该肿瘤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5-2008年收治的68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5.1岁,未绝经者占33.82%,绝经者症状多是阴道不规则出血伴阴道排液;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误差率较大,达22.86%一61.11%,术前诊刮与术后病理类型的符合率为86.79%;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肌层浸润越深、临床分期越高、组织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结论 术前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术前诊刮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后组织学类型间均存在差异,术前应进行综合检查及评估;肌层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180例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近10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病理类型、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加化疗或放疗者预后较未行辅助治疗者好。[结论]病理类型、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级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与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析临床病理资料,探讨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1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9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7例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非内膜样腺癌、FIGO Ⅲ 期、脉管浸润、治疗前CA125高于正常水平的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GO Ⅲ 期、脉管浸润、肿瘤直径>2 cm、治疗前CA125水平高于正常及盆腔淋巴结阳性的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FIGO分期、病理类型、脉管浸润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非子宫内膜样腺癌、FIGO分期、脉管浸润、治疗前CA125高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FIGO分期、脉管浸润、肿瘤直径、治疗前CA125水平、盆腔淋巴结与子宫内膜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115例临床病理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对我院1997年~1999年间初治为手术治疗的11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平均发病年龄56.7岁,在获访的90例中,手术病理分期Ⅰ期5年生存率97.6%,Ⅱ期的5年生存率90.9%,Ⅲ期61.9%,Ⅳ期0。Ⅰ、Ⅱ期与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分级Ⅰ级的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3.1%,(1/32),Ⅱ级为5.6%(3/54)Ⅲ级为33.3%(6/20),Ⅰ,Ⅱ级与Ⅲ级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能客观判断预后,组织学分级与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3.
青年子宫内膜癌和老年子宫内膜癌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妇科相对较少见的青年子宫内膜癌与老年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以提高确诊率,减少误诊,漏诊率。方法对1980~1997年间收治的青年子宫内膜癌27例(≤40岁),老年子宫内膜癌30例(≥70岁)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青年子宫内膜癌以不规则阴道出血为主要症状,伴原发性不孕者40.74%,卵巢异常增大者59.26%,病理诊断为卵巢滤泡囊肿者48.15%。无症状者占15%。以雌激素相关型子宫内膜癌为主,肌层浸润相对较少,分化较好。老年子宫内膜癌以绝经后阴道出血为主要症状。多数与雌激素和增生无关,肿瘤恶性高,分化差。结论青年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殖症,不典型增生较难区分,诊断时应特别慎重。老年子宫内膜癌如能早发现.掌握手术适应症,仍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 ProMisE分子分型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cancer,EC)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 2015年至 2022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手术治疗且采用高通量测序 技术进行 ProMisE分子分型的 EC患者 86例。回顾性分析 4种分子分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相关分子特征。 结果:1)分子病理特征:86例 EC患者中位年龄 57岁,其中 POLE超突变 2例 (2.33%),MMRd亚型 27例 (31.40%),NSMP亚型 35例(40.70%),p53abn亚型 22例(25.58%);86例 EC中,子宫内膜样腺癌 66例,4种分子 分型所占比例分别为:POLE突变亚型 3.03%(2/66)、MMRd亚型 34.85%(23/66)、NSMP亚型 45.45%(30/66)、 p53abn亚型 16.67%(11/66)。浆液性癌 10例,分子分型所占比例分别为:NSMP亚型 20%(2/10)、p53abn亚型 80%(8/10)。4种分子分型患者的分期、病理类型、子宫内膜样腺癌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OLE、 MMRd、NSMP亚型更倾向于临床早期(在 FIGOI~II期中占比更高)和子宫内膜样癌类型,而 p53abn型患者诊断时 更多为 III~IV期和非内膜样癌。在子宫内膜样癌中,POLE和 NSMP亚型主要为高中分化;MMRd和 p53abn亚型多 为中低分化;2)免疫相关分子学特征:86例 EC患者中,共 59例患者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programmeddeathligand 1,PD L1)蛋白免疫组化法检测,MMRd亚型患者的 PD L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 POLE超突变型、NSMP亚型、p53abn 亚型患者(P<0.05)。结论:EC的 4种分子分型的构成比及临床病理特征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与传统的组织学 分类相比,EC的 ProMisE分子分型在临床应用中更客观、重复性强,对 EC患者预后有一定预测作用,未来可探索用 作添加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为 EC患者个体化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90年7月至1995年8月,在我科进行手术,病理证实并已随访超过5年的子宫内膜癌共40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共40例,年龄38~75岁,平均56.5岁。40例患者中,主诉阴道流血者32例,其中12例绝经期后延。已绝经者10例,其中绝经10年以上者5例,绝经后阴道流血者7例,阴道排液者5例,盆腔肿物3例。1.2诊断方法以分段诊刮为主,辅以B超、CT等检查。40例中,24例在手术前分段诊刮确诊,6例因累及宫颈,取病理证实。1.3手术方法根据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点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7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特点,并探究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76例中有1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有宫颈受累、肌层浸润、脉管浸润、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等.结论 肌层浸润或脉管浸润程度深,病理分期程度低以及宫颈受累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352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3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近年来我院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本院2003年6月至2010年9月确诊子宫内膜癌患者352例临床病理资料分为两个年龄组:即年轻妇女组(≤40岁)及中老年妇女组(〉40岁)。年轻妇女组46例,中老年妇女组306例,比较年轻妇女与老年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临床病理类型以及对术前术后诊断的差异性。结果:3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老年妇女患病率显著高于年轻组占86.9%(306/352),两组患者在民族、居住地区及合并肥胖、糖尿病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文化程度、不孕史、服用激素史、合并高血压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文化程度在中老年妇女组内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每组内部城市和农村患病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类型均以子宫内膜样腺癌I期,G1,浅肌层浸润为主。结论: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类型及肌层浸润深度与年轻患者相似。年轻组病理组织学分级中高分化所占比率高于年老组,中分化-低分化子宫内膜癌所占比率低于老年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不孕史、服用激素史,实际上均与这两个年龄阶段的社会人文环境有关,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疾病本身关系不大。对于早期、高分化的年轻(≤4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评估早期诊断脑转移并积极给予治疗对于预后的价值。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并观察2015年至2017年在南京鼓楼医院确诊的3例子宫内膜癌脑转移的病人,总结其临床症状、诊断、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表型特征、生物学特征及其治疗、疗效及预后等临床病理特征,并对照子宫内膜癌脑转移的相关文献报道,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例子宫内膜癌病例初治时均为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学分级2例为3级,1例为2级,其中2例Ia期患者术后未接受任何辅助治疗,1例II期患者行了术后辅助化疗及同步放化疗。3例患者分别在发病60个月、12个月、32个月时发现脑转移,1例为小脑转移,2例为顶叶转移,其中有2例伴有颅外其他部位转移。确诊脑转移后1例行了手术+TOMO(螺旋断层精确放射治疗),生存期约6个月;1例接受了IMRT(调强适形放疗),现已存活6个月至今;1例未治疗,生存期仅12天。结论:子宫内膜癌脑转移发生率低,经过个体化多模式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脑部转移病灶,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及子宫颈癌临床病例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20年我院收治的恶性妇科肿瘤病例的分析表明,宫颈癌和宫体癌的发病趋势有所变化,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自1978年元月
~1997年12月我院收治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共计2 282例,其中子宫颈癌2 054例,子宫内膜癌228例。全部病例均为病理证实。 统计方法采用
Ridit分析和Armitage趋势检验。2 结果2.1 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所占比例的变化 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宫颈癌收治率呈逐年降低,宫体癌收
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两者之比由1978年的35.61下降到1997年的3.51(表1)。2.2 子宫内膜癌年龄变化趋势表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iRNA-302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2年-2015年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标本49例及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9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iRNA-302c的表达情况,分析miRNA-302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miRNA-302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48,﹤0.05)。miRNA-302c在手术分期为Ⅰ期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在Ⅱ、Ⅲ、Ⅳ期的表达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0.05);miRNA-302c在不同组织学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5,﹤0.05);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 miRNA-302c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8,﹤0.05);而miRNA-302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其他临床病理资料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关系。结论:miRNA-302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在不同手术病理分期(Ⅰ、Ⅱ、Ⅲ、Ⅳ期),不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NA-302c表达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综上所述,miRNA-302c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手术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