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2009-2010年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伤害流行病学特征,为采取科学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网络报告的方式收集2009-2010年浙江省9个地区28家哨点医院的首诊老年伤害患者(≥60岁)的信息,对老年伤害的三间分布、伤害情况及后果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老年伤害病例19412例(性别比1.14∶1);主要直接原因是跌/坠落伤、交通伤、动物伤;伤害地点构成前3位为家中、街道/城区、工作场所;伤害发生集中时段为上午8~10点与下午1~4点,夏秋季高于冬春季;老年人受伤部位前3位为下肢、上肢和头部;受伤严重程度主要以轻到中度为主,严重伤害比例男性高于女性(χ2=11.650,P<0.001),结局以处理后回家为主;伤害意图大部分为意外伤害,自伤/自杀仅占0.58%,自伤的主要原因为中毒。结论老年人伤害在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和伤害类型等因素上较其他年龄组有其特殊性,应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以有效减少老年人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深圳市南山区哨点监测医院急诊14岁以下儿童伤害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儿童伤害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南山区监测哨点医院的伤害监测资料,对2012年急诊首诊儿童的伤害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共报告0~14岁伤害儿童8 316例,男女童性别比1.73∶1,0~5岁组所占比例为最高(48.77%);伤害原因前5位分别为跌倒/坠落(64.10%)、动物伤(16.45%)、钝器伤(9.96%)、锐器伤(4.81%)、交通伤(2.40%);家中、学校、公路/街道依次为儿童伤害发生的3大地点;活动类型以休闲活动时发生伤害居首位(94.14%);伤害意图以非故意伤害最多(99.30%);伤害的严重程度以轻微的浅表伤(98.80%)为主;伤害结局中治疗后回家占98.02%。结论 2012年深圳市南山区儿童伤害病例以家中和学校等地点休闲活动中跌倒/坠落等意外伤害为主,应针对性地开展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2006—2010年河南省洛阳市0~14岁儿童伤害流行状况,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评价干预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对洛阳3家哨点医院门诊首次因伤害就诊的病人进行面对面询问调查。结果 2006—2010年共收集到0~14岁伤害病例8130例,男女比例为2.1∶1;前4位的伤害原因分别为跌倒/坠落(41.1%)、机动车车祸(14.1%)、钝器伤(11.8%)、烧烫伤(10.7%),不同年龄组伤害原因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6.5,P<0.01);伤害发生的高峰时间在每年的5—10月;伤害发生的地点前3位为家中(41.2%)、公路/街道(23.4%)和学校(18.2%);58.6%伤害是在休闲活动时发生的,位居首位;伤害中非故意伤害最多(91.0%);伤害发生部位最多的是头部(53.0%);伤害结局中治疗后回家占51.7%,观察/住院/转院占46.9%。结论洛阳市儿童伤害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伤害原因为跌倒/坠落伤、机动车车祸、钝器伤和烧烫伤,大多为非故意伤害和轻度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东省中学生伤害流行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中学生伤害预防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0年在广东省21个监测县(区)中共抽取18 63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进行不同特征人群伤害原因的比较,并用分类树方法探讨伤害的影响因素。结果广东省中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5.10%,有伤害危险行为者伤害发生率为19.09%。伤害原因前5位依次为扭伤(23.05%)、硬物击和锐器伤(19.48%)、自伤和他伤(17.17%)、跌倒和坠落伤(13.34%)、失火和烧烫伤(8.20%)。伤害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农村高于城市。12~14岁年龄组最易发生跌倒和坠落,15~16岁年龄组最易发生失火和烧烫伤,17~18岁年龄组最易发生扭伤。硬物击和锐器伤的比率初中(19.84%)和职校(20.36%),均高于高中(18.32%);自伤和他伤的发生率普通初中(18.98%),高于重点初中(17.32%)、职校(17.25%)和高中(15.98%);跌倒和坠落伤发生率重点初中(16.54%),高于普通初中(14.20%)、职校(10.72%)和高中(13.19%);失火和烧烫伤发生率普通初中(10.23%),高于重点初中(7.76%)、高中(7.08%)和职校(8.47%)。分类树模型揭示,城乡、性别、学习成绩与家庭结构是中学生伤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扭伤、硬物击和锐器伤、自伤和他伤、跌倒和坠落、失火和烧烫伤是广东省中学生伤害的主要类型。城乡、性别、个人学习成绩与家庭结构等影响因素与伤害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9—2016年嘉兴市故意伤害病例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故意伤害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2016年嘉兴市6家伤害监测哨点医院首次就诊的故意伤害病例资料,对病例的性别、年龄以及伤害意图、原因、发生地点、部位和严重程度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9—2016年嘉兴市医院伤害监测系统共报告故意伤害病例8 089例,占所有报告伤害病例237 912例的3.40%。故意伤害病例年龄以15~65岁为主,7 489例占92.58%。其中暴力伤害6 906例,占85.38%;自杀/自残1 183例,占14.62%。暴力伤害病例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为2.54∶1;自杀/自残病例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为1∶1.59。暴力伤害病例以钝器伤为主,5 191例占75.17%;自杀/自残病例以中毒为主,565例占47.76%。暴力伤害主要发生在街道,2 047例占29.64%;自杀/自残主要发生在家庭,977例占82.59%。暴力伤害部位以头部为主,4 614例占66.81%;自杀/自残部位以消化系统为主,372例占31.45%。暴力伤害病例死亡8例,占0.12%;自杀/自残病例死亡17例,占1.44%。结论故意伤害病例以中青年人群为主;男性以暴力伤害为主,女性以自杀/自残为主。  相似文献   

6.
了解大连市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及分布特征,为有效开展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与分析大连市2006-2014年3所伤害监测医院急诊首诊为伤害的学生伤害监测数据.结果 共收集学生伤害病例15 002例,其中男生占71.0%,女生占29.0%.学生伤害发生地主要是学校(37.8%)、公共场所(17.9%)和公路/街道(17.6%).1d中,12:00和17:00伤害发生频率较高.跌倒/坠落(40.1%)是伤害发生的首位原因,其次是钝器伤(25.8%)、刀/锐器伤(15.6%).伤害部位以上肢(31.5%)、下肢(30.7%)和头部(26.2%)较为常见.伤害性质主要为挫/擦伤(45.7%)、锐器/开放伤(24.4%)以及扭伤(18.8%).轻度伤害占81.5%,中度伤害占17.8%,重度伤害占0.7%.82.7%的伤害是意外伤害,故意伤害占16.0%,自伤占0.6%.结论 应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安全教育,减少伤害的发生,保障学生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温州地区院前创伤患者特点,为提高创伤救治及预防和减少意外伤害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7月—2015年6月温州急救中心接诊的院前创伤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部位、致伤原因和受伤严重程度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调查院前创伤患者10 541例,其中男性占70.48%,女性占29.52%,男女性别比为2.39∶1;各年龄组受伤类型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50岁组患者是主要受伤群体,受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伤害,50岁~组以摔伤为主;受伤严重程度(TI)评估显示轻伤患者占51.10%,中度伤占32.84%,重度伤占16.06%,50岁~组中,重度伤害所占比例较其他年龄组高(P0.01)。结论温州地区院前创伤的致伤因素主要以交通车祸伤和摔伤为主,需对创伤高发人群加强宣教,预防和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江苏省伤害监测医院儿童伤害病例特征,为制定江苏省儿童伤害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7年因伤害在南京市浦口区、张家港市和无锡市9家哨点医院首诊的儿童病例资料,对儿童伤害病例的人口学特征、发生原因、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受伤部位和严重程度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7年9家哨点医院共报告儿童伤害病例22 706例,其中男童15 057例,占66.51%;女童7 582例,占33.49%。0岁~组7 279例,占32.06%;6岁~组7 593例,占33.44%;12~17岁组7 834例,占34.50%。伤害发生以5月最多,2 185例占9.62%;1月最少,1 251例占5.51%。伤害发生原因前五位分别为跌落伤、动物伤、钝器伤、刀/锐器伤和道路交通伤,分别占39.70%、22.14%、12.23%、10.20%和8.03%。伤害主要发生在家庭(52.21%)、学校与公共场所(18.98%)和公路/街道(12.32%);伤害发生时多为休闲活动(59.69%);伤害性质主要是挫伤/擦伤(41.66%);受伤部位主要集中在上肢(33.56%)。88.04%的儿童为轻度伤害;97.30%的儿童伤害为非故意伤害(意外事故)。结论儿童伤害病例前三位伤害发生原因分别为跌落伤、动物伤和钝器伤;伤害主要发生在5月;男童是伤害防制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连市暴力伤害发生情况及特征,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与分析2006—2014年间首次就诊于大连市伤害监测哨点医院急诊的暴力伤害病例数据。结果收集暴力伤害监测病例31 271例,占伤害监测总数18.6%,男女性别比为2.7∶1,21~40岁人群比例最高(53.24%),商业服务人员(21.65%)在各职业中所占比例最高。暴力伤害主要发生在公共场所(38.71%)和商业服务场所(17.86%),发生时间集中在18:00—22:00(34.62%);伤害发生时的活动以休闲活动(66.65%)和有偿工作(10.37%)为主;伤害性质主要为挫/擦伤(57.99%)和锐器/开放伤(22.61%),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骨折的比例逐渐增大(rs=0.96,P0.01);病例主要以轻度伤害(78.88%)为主,并且多数患者治疗后回家(85.73%)。结论大连市暴力伤害防控的重点人群为中青年男性,相关部门应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少该类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温州市居民伤害发生情况,为制定伤害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温州市21 421名居民,对其2012年5月—2013年4月的伤害发生状况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21 421名对象中,共发生伤害590次,伤害发生率为2.75%;其中男性323次,女性267次,男、女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89%和2.61%。农村居民伤害发生率为3.11%,高于城市的1.73%(P0.05)。文化程度越低,吸烟、饮酒越频繁,伤害发生率越高(P均0.05)。男性伤害发生率最高的年龄组为65岁~组(4.88%),女性为75岁~组(5.94%)。前3位伤害类型是跌伤/坠落伤、交通伤和刀/锐器伤。非故意伤害占92.20%,自己伤害占2.20%,他人故意伤害占1.86%。轻、中、重度伤害分别占63.56%、25.76%、10.68%,男性发生轻、中、重度伤害者分别占58.82%、28.17%和13.00%,女性分别为69.29%、22.85%和7.87%。受伤后处理方式以医院门诊处理(53.39%)为主,伤后情况以痊愈(78.47%)为主。结论温州市老年、居住农村以及文化程度较低的居民伤害发生率较高,应对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朱旭豪  张铭驱  何志礼  胡术贤 《职业与健康》2012,28(14):1744-1745,1747
目的分析清远市15岁及以下农村儿童伤害的原因,找出伤害发生的规律,评价伤害对该人群造成的危害。方法对清远市农村地区2009—2011年儿童伤害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9—2011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共收集清远市农村儿童伤害病例980例,占清远市伤害总病例的9.27%;不同性别各年龄段均有伤害发生,男童的比例高于女童;一年中农村儿童伤害发生以6—10月份较高;伤害发生地点第1位是学校与公共场所463例(47.29%),其次为家中278例(28.34%),农场(农田)150例(15.27%)占第3位;伤害原因构成中跌落伤害居第1位,动物咬伤、交通事故、锐钝器伤的伤害排位靠前,伤害发生性质中917例(93.59%)是非故意的,59例(6.02%)为故意(暴力、攻击),自残、自杀4例(0.41%);伤害的受伤部位前3位依次为:头部369例(37.64%),上肢214例(21.82%),下肢195例(19.93%);伤害严重程度中轻度伤害有786例(80.21%),中度145例(14.77%),重度38例(3.85%),死亡11例(1.17%)。结论伤害是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政府和社会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农村儿童伤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连市老龄人口伤害发生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09年大连市3所3级甲等医院就诊后诊断为伤害的全部首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09年3所医院合计报告60岁以上老年伤害病例4890例。其中,2007年870例,2008年1717例,2009年2303例;男性占46.54%,女性占53.46%;60~64岁占29.31%,65~69岁占17.77%,70~74岁占18.05%,75~79岁占15.67%,80~84岁占11.00%,85岁以上占8.20%。伤害原因主要是跌倒/坠落(占46.03%)、机动车车祸(占21.29%)、钝器伤(占12.78%)、刀/锐器伤(占9.57%)、动物伤(占3.94%);伤害部位主要是头部(占29.09%)、上肢(占26.83%)、下肢(占20.15%)、躯干(占13.89%)、多部位(占7.02%);伤害发生在休闲活动中的占54.76%,在家务/学习的占12.35%,在驾乘交通工具的占9.61%,在有偿工作的占3.97%,在体育活动的占1.33%;挫伤、擦伤占37.38%,锐器伤、咬伤、开放伤占20.59%,骨折占25.51%,脑震荡、脑挫裂伤占6.48%,扭伤/拉伤占5.64%。属于非故意伤害的占90.63%,属于故意伤害的占7.87%,属于自残/自杀的占0.67%。轻度、中度和重度伤害分别占66.20%,30.78%和3.03%。治疗后回家的占74.07%,观察/住院/转院的占24.79%,死亡占0.37%。[结论]老年人主要以跌倒/坠落和钝器伤为主,应强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5县(市)医院急诊交通伤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浙江省道路交通伤害情况,为今后开展相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浙江省5县(市)的15所医院的医院急诊伤害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5年共登记伤害患者23167例,交通伤病例5312例,占22.93%。监测的交通伤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54:1,平均年龄(37.8±16.4)岁。道路交通伤害患者职业前3位分别是农/渔业劳动者、农民工和工人。伤害发生的主要地点为街道/城区(62.31%)和城际间公路(32.94%),男女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交通伤发生时活动主要为休闲和工作(包括去工作的路上),男女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伤害严重程度以中等程度和轻微浅表伤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轻微浅表伤其构成逐渐降低,中等程度伤害其构成逐渐升高(P〈0.0001);2.81%的交通伤患者在伤害发生之前有饮酒行为。结论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存在其一定规律,浙江省应充分利用医院急诊伤害监测系统,使其成为浙江省获取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情况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4-2010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意外伤害致死亡病例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制定意外伤害死亡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越秀区第3次死因回顾性调查资料和2006-2010年越秀区全人群死因监测资料,采用DreathReg2005统计软件对2004-2010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的意外伤害死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04—2010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意外伤害死亡1555例,意外伤害死亡率为23.41/10万。死因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意外跌倒(占25.79%)、自杀(占21.29%)、交通事故(占18.14%)、其他(占16.46%)、意外中毒(占11.25%)、被杀(占3.28%)、溺水(占2.64%)、火灾(占1.16%)。0~14岁年龄组死亡以意外跌倒(占16.28%)和溺水(占16.28%)为主,15~59岁年龄组以自杀(占23.97%)和交通事故(占20.22%)为主,360岁年龄组以意外跌倒(占40.23%)和自杀(占18.95%)为主。各类意外伤害的死亡率除了溺水和火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男性均高于女性(P〈0.01或P〈0.05)。结论应针对意外伤害的死因谱、年龄结构、性别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生存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河北省城乡居民伤害状况和危害程度,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秦皇岛市、藁城市各3家不同级别伤害监测哨点医院急诊室。对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首次就诊于哨点医院的伤害病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共收集61546例伤害病例,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94:1。前6位伤害病例的原因依次是机动车车祸(28.69%)、钝器伤(23.51%)、跌倒或坠落(21.23%)、刀或锐器伤(9.59%)、中毒(6.69%)和非机动车车祸(5.90%)。中毒是农村老年女性的第1位伤害原因(36.91%),钝器伤是15~19岁年龄组最主要的伤害原因;火器伤和中毒造成的严重程度较重;伤害部位以头部为主;伤害发生时间有一定规律性;自残或自杀造成的伤害病例有78.44%需观察或住院或转院。结论河北省6家医院急诊室2006—2008年居民伤害以机动车车祸、钝器伤、跌倒或坠落、刀或锐器伤和中毒为主,应加强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常山县伤害的特征,获得以非致死性伤害为主的伤害第一手资料,为开展控制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全国伤害监测方案》,在县人民医院、招贤中心卫生院、辉埠卫生院建立医院急诊伤害监测系统,以首次在监测医院就诊的各类伤害病例作为监测对象,采用哨点监测方式,以年度为单位持续进行医院伤害监测。结果2004-2008年间监测医院共收集合格伤害报告卡48143张,男女性别比为2.24∶1;伤害发生月份以8月最高;职业以农、牧、渔为多,占51.69%;发生地点前3位的是公路(29.58%),工作场所(29.42%),家中(25.10%);发生原因前3位的是跌落(30.35%)、交通事故(21.20%)、钝器伤(18.12%);伤害性质前3位是浅表损伤、骨折和开放性伤。结论农牧渔职业是伤害预防干预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跌落、交通伤和钝器伤预防干预措施,减少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河北省城乡老年居民伤害状况和危害程度,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10年首次就诊于哨点医院的老年伤害病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8895例伤害病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32,P<0.01);前5位伤害原因依次是跌倒/坠落(36.82%)、机动车车祸(27.31%)、中毒(13.25%)、钝器伤(11.23%)和非机动车车祸(5.33%);中毒是农村老年女性的第一位伤害原因(31.33%);跌倒/坠落、溺水、窒息/悬吊、非机动车车祸、烧烫伤和中毒造成的后果较为严重;伤害部位以头部为主;伤害发生时间有一定规律性;自残/自杀造成的伤害病例85.93%需观察或住院或转院。结论河北省2006~2010年老年居民伤害以跌倒/坠落、机动车车祸和中毒为主;监测的老年伤害病例比例逐年上升。在老年人中应积极开展伤害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To examine injury mortality rates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children in the province of Alberta, Canada, over a 10-year period, temporal trends in injury mortality rates (Native vs. non-Native), as well as relative risks of injury mortality (Native vs. non-Native) by injury mechanism and intent, were calculated. METHODS: An observatio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design was used. Mortality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provincial vital statistics, with injury deaths identified using external injury codes (E-codes). The relative risk (RR) of injury mortality (Native vs. non-Native) along with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s) were calculated. Stratified analyses and Poisson regression modeling were used to calculate adjusted relative risk. RESULTS: Injury mortality rates declined over the study period, with no difference in the rate of decline between Native and non-Native children. The adjusted relative risk for all-cause injury death (Native vs. non-Native) was 4.6 (95% CI 4.1 to 5.2). The adjusted relative risks (Native vs. non-Native) by injury intent categories were: unintentional injuries, 4.0 (95% CI 3.5 to 4.6); suicide, 6.6 (95% CI 5.2 to 8.5); and homicide, 5.1 (95% CI 3.0 to 8.5). Injury mortality rates were consistently higher for Native children across all injury mechanism categories. The largest relative risks (Native vs. non-Native) were pedestrian injury (RR = 17.0), accidental poisoning (RR = 15.4), homicide by piercing objects (RR = 15.4), and suicide by hanging (RR = 13.5). CONCLUSION: The burden of injury mortality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Native children compared with non-Native children. Therefore, injury prevention strategies that target both intentional and unintentional injuries are need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山东省农村居民伤害的发生强度、分布情况、严重程度,以便为伤害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2011年,分4个阶段在山东省的青岛市、淄博市、济宁市、东营市抽取12343名农村居民进行调查。[结果]调查12343人,调查前1年内曾遭受i次及以上伤害的1142例,年均粗发生率为9.25%,标化率为9.32%;致残18例,死亡10例。伤害发生率,2009年为8.43%,2010年为10.62%(P〈O.01)。伤害年均发生率,男性为11.69%,女性为6.24%(P〈O.01);0-4岁为3.23%,5-9岁为10.62%,10-24岁为5.22%,25-44岁为8.33%,45-59岁为12.45%,≥60岁为10.45%(P〈O.01);青岛市为11.82%,济宁市为10.94%,淄博市为8.52%,东营市为7.16%(P〈O.01)。1142例伤害中,跌/坠落伤占21.28%,交通伤占20.05%,碰撞伤占18.48%,其他占40.19%;发生地为道路的占27.58%,田间占2i.19%,家里占18.48%,其他占32.75%;从事的活动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占23.56%,交通运输活动的占21.10%,机械生产活动的占10.95%,正常行走的占6.65%,其他占37.74%;轻度损伤占56.39%,中度损伤占33.19%,重度损伤占7.96%,致残占1.58%,死亡占0.88%;伤害部位是肩和四肢的占59.37%,头面部占11.56%,多部位占10.95%,腹部会阴及臀部占3.59%,颈喉及气管占3.50%,腰及脊柱占3.42%,胸部占i.40%,其他部位占6.22%;门诊治疗的占39.32%,住院治疗的占29.16%,自己或家人处理的占21.28%,不需处理的占6.13%,需要处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比较省、市级和县级医院急诊伤害的情况和救治特点。方法 在全国范围内选取25家综合医院的急诊科作为调查点,对其2001年7月至2002年6月期间收治的伤害患者进行调查。急性损伤进行抽样调查,中毒进行全年调查,同时收集各医院急诊量汇总月报表。结果 急诊伤害在所有急诊疾病中所占的比重,省、市级医院为19.65%,县级医院为29.88%。县级医院伤害患者的病死率为1.29%,显著高于省、市级医院伤害患者的病死率0.27%(P<0.001)。急诊伤害的救护车使用率,县级医院较省、市级要高些,急诊伤害的平均就诊时间县级医院与省、市级医院无明显差别。机械性损伤(32.88%)居省、市级医院急诊伤害原因的第一位,运输事故(35.34%)是县级医院急诊伤害第一位原因。省、市级医院的意外中毒患者是自杀/自伤的近2倍,而县级医院的中毒患者自杀/自伤比例高于意外,尤其是女性中毒患者中自杀/自伤约占2/3。化学品、药物和食物中毒在省、市级医院患者占很大比重(86.13%),而县级医院则主要是农药、化学品和药物中毒,共占89.80%。省、市级和县级医院急诊伤害患者中农药中毒导致的死亡例数均为最多。结论 省、市与县级医院急诊伤害的特点不同,应针对各医院伤害就诊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伤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