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固定治疗移位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7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64例移位髋臼骨折患者,男40例,女24例;平均年龄47.6岁.按Letournel-Judet方法分型:后壁骨折16例,后柱骨折2例,前柱骨折2例,横行骨折8例,后柱伴后壁骨折8例,横行伴后壁骨折6例,T形骨折6例,前柱伴后壁横行骨折2例,双柱骨折14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手术采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32例,髂腹股沟入路16例,前后联合入路(髂腹股沟切口+K-L入路)16例,复位后应用骨盆重建钢板、拉力螺钉内固定.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3 h,术中平均失血量为800mL.所有患者术后获8~4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患者伤后2周内手术者53例,其中解剖复位39例,满意复位10例,不满意复位4例,复位优良率为92.5%.伤后2~3周后手术者11例,其中解剖复位4例,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2例,复位优良率为81.8%.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优37例,良13例,可8例,差6例,优良率为78.1%.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3例(Ⅱ~Ⅲ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 结论 对于移位髋臼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不同开放复位策略、尽早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髂腹股沟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技巧。[方法]经髂腹股沟入路以重建钢板固定前柱、逆行拉力螺丝钉固定后柱治疗复杂髋臼骨折16例,其中双柱骨折10例,前柱伴后半横行骨折5例,“T”形骨折1例。[结果]解剖复位(移位〈1mm)11例,复位欠佳(移位3mm)4例,复位不满意(移位〉3mm)1例。随访11~37个月,根据改良的Merle d Aubigne及Postel髋关节得分进行功能评价,优9例、良4例、可3例。[结论]前柱钢板固定结合后柱逆行拉力螺丝钉固定,使经髂腹股沟入路治疗大部分髋臼双柱骨折、前柱伴后半横行骨折、T形骨折成为可能,避免了联合应用后方切口,减少了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3.
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26例髋臼骨折按Letournel分型,后壁骨折12例,后柱伴后壁骨折4例,横行加后壁骨折3例,T型骨折5例,前柱加后半横行骨折2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分别采用加压螺纹钉、重建钢板或螺钉钢丝内固定等方法,术后进行良好的功能锻炼。结果 26例病人平均随访17个月,根据赵炼才等提出的疗效评定标准:优18例,良4例,尚可3例,差1例。结论 正确的诊断分型对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有利于关节的重建,确保良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介绍应用不同手术入路及方法治疗髋臼骨折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了2001年~2004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手术治疗髋臼骨折61例,分型按照Letournel—Judet骨折分型:髋臼后壁骨折的6例,后柱骨折的7例,前柱骨折3例,横行骨折8例,“T”形骨折6例,后壁伴后柱骨折10例,前方伴后方半横行骨折3例,双柱骨折9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重建钢板及拉力螺钉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得以随访,平均随访15.4个月,复位情况按Judet等的方法来进行评估:解剖复位48例,满意复位9例,不满意4例。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系统进行评估:优40例,良10例,可7例,差4例。结论手术治疗是髋臼骨折的有效治疗办法,手术人路的选择,复位的质量、尤其是臼顶的复位、牢固的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内固定技术在治疗髋臼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优越性.方法 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髋臼骨折48例.按照Letournel分型,其中后壁骨折8例,横形骨折7例,横行加后壁骨折10例,T型骨折7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7例,双柱骨折6例,后柱后壁骨折3例.单纯应用拉力螺钉11例,单纯应用重建钢板21例,重建钢板加拉力螺钉16例.结果 48例患者随访12~4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复位质量按Matta标准达到解剖复位30例,满意复位18例.按照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评价髋关节功能的方法最终结果优26例,良15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5.4%.结论 手术复位和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髋臼骨折的CT分型指导手术入路选择,提高髋臼骨折的治疗水平。方法2002年12月至2007年9月间对21例髋臼骨折患者术前应用CT扫描,按髋臼骨折的Judet—Letoumel分型选择手术入路,4例后壁骨折、5例后柱骨折及2例横行骨折采用Kocher—Langeneback入路,2例前柱骨折、5例双柱骨折采用髂腹股沟入路;2例移位较重双柱骨折,采用前后联合入路;1例前壁骨折伴股骨头前上方骨折,采用髂股入路。采用专用器械及骨盆重建钢板和螺丝钉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骨折距手术的时间为6—10d。结果随访6~57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骨折复位的质量按Matta影像学评定:解剖复位12例,良好复位8例,不满意复位1例。根据Merled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临床疗效优13例,良5例,一般2例,差1例。结论CT扫描能明确髋臼骨折移位和粉碎程度,用术前CT分型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能提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髋臼骨折患者21例,根据Letournel-Judet分型[1]:后壁骨折11例,后柱骨折5例,后壁伴后柱骨折3例,前柱骨折2例。均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2例前柱骨折患者取平卧位,采用髂腹股沟入路,余19例取侧卧位,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24(12~48)个月。按Matta标准评定疗效:优10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固定牢固,骨折愈合好,术后并发症少,恢复行走快,是治疗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累及髋臼后柱的髋臼骨折临床上较为多见。Letournel髋臼骨折分型中除前柱、前壁和后壁3种骨折外,余7种(后柱骨折、横行骨折、后柱加后壁骨折、横行加后壁骨折、T形骨折、双柱骨折、前柱加后半横形骨折)骨折均累及后柱。目前,对于累及后柱的骨折,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1)后侧经K-L或改良K-L入路直接显露后柱,行后柱固定;(2)前后联合入路,分别显露前后柱钢板固定;(3)前侧经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固定前柱的同时行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固定;(4)  相似文献   

9.
手术治疗髋臼骨折28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8例按照Letournel分型,髋臼前壁骨折2例,前柱骨折5例,前壁并前柱骨折3例,后壁骨折6例,后柱骨折2例,后壁并后柱骨折3例,横形骨折2例,横形并后壁骨折2例,双柱骨折3例。采用髋腹股沟切口12例,Kocher-Langenbeck切口13例,延长的髋股切口3例。骨折复位后用骨盆重建钢板内固定22例,可吸收螺钉内固定6例。结果 按Matta标准;解剖复位15例,满意复位9例,不满意复位4例。结论 根据髋臼骨折类型选择手术入路,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10.
联合入路治疗髋臼骨折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目的探讨联合入路在治疗复杂髋臼骨折中的应用。方法从1998年1月~2001年8月对31例复杂的髋臼骨折行联合入路治疗。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龄32.3岁,均为高能量损伤。其中交通伤26例,坠落伤5例,合并有其它骨折或内脏损伤14例,平均损伤到手术时间17.6d,平均手术时间252min,术中失血1986ml。按Letournel分类,横行骨折4例,横行 后壁6例,双柱9例,T型8例,前柱 后半横骨折2例,后柱 前半横骨折2例,伴有股骨头移位17例。全部用重建钢板或/和拉力螺钉固定。结果平均随访20.2个月,按Matta标准,解剖复位20例,满意10例,不满意1例;临床结果优良21例,一般8例,差2例。结论联合入路有显露好、复位方便、固定牢靠和异位骨化率低的优点,适用于波及两个柱、复杂的髋臼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髂腹股沟入路、Kocher-Langenbeck入路或联合入路切开复位骨盆重建钢板结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涉及髋臼四边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5月至2011年4月我科治疗的24例涉及髋臼四边体骨折患者,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18~59岁,平均38.5岁。骨折按Letournel分类,后柱骨折2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横形骨折3例,"T"形骨折3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2例,双柱骨折12例。结果 2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1个月。临床疗效按照改良后的Modified d′Aubigne and Postel髋关节评分标准,优13例,良6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9.16%。结论髂腹股沟入路、Kocher-Langenbeck入路或联合入路骨盆重建钢板结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四边体骨折,具有显露清楚、便于骨折复位、固定稳定、临床效果满意等优点,是治疗涉及髋臼四边体骨折合并股骨头中心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 and importanceAnterior column plate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column screws have been effectively used for treatment of displaced transverse acetabular fractures.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use of 3D-printed technology for customising a guide template to appropriately place posterior column screw.Case presentationA 50-year-old female suffered displaced juxtatectal fracture of the right acetabulum. A personalised guide for antegrade posterior column screw placement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data of her pelvic CT-scan. This guide and a prototype of her right acetabulum - created by mirroring the intact left acetabulum - were 3D-printed for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and pre-contouring of reconstruction plate. Modified Stoppa approach and additional lateral window were used for direct reduction, anterior column plate and posterior column lag screw fixation. Post-operative CT-scan showed good reduction and nearly ideal screw position.Clinical discussionAnterior column plate and antegrade posterior column screw could provide joint stability and early mobilisation for displaced transverse acetabular fractures. However, determination of optimal entry point, direction and length for screw insertion is still technically demanding. The 3-D reconstruction images of hemipelvic specimen allowed us to identify the safe bone corridor, design a drill guide to put the proper guide pin and conduct preoperative trial. All those resulted in appropriate real screw fixation with reduction of soft tissue damage, X-ray exposure and time of operation.ConclusionThe use of 3D-printed personalised guide for posterior column screw fixation i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option for treatment of displaced transverse acetabular fracture where 3D-navigation system is not availabl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的分型、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手术效果.方法 手术治疗22例髋臼骨折患者,后壁骨折和后柱加后壁骨折选择K-L入路,前柱、前壁骨折及横断骨折选择髂腹股沟入路,前后移位明显的横断骨折、T形骨折、双柱骨折选择前后联合入路.结果 22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5年,骨折6~9个月均愈合.按Matta评定标准:解剖复位 9例,满意复位13例.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Poster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7例,良10例,可4例,差1例.1例股骨头坏死,3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结论 按髋臼骨折的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良好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经皮空心钉结合重建钢板治疗复杂髋臼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与传统双侧入路[髂腹股沟联合Kocher-Langerbeck(K-L)入路]对比研究,探讨单纯后路经皮空心钉固定前柱联合重建钢板固定后柱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4年4月至2007年5月,采用手术方法 治疗复杂髋臼骨折48例,横形合并后壁骨折22例,双柱骨折16例,前柱合并后壁骨折3例,"T"形骨折3例,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4例.采用双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和K-L入路)治疗22例,K-L入路经皮下空心钉从坐骨结节斜向上打入固定前柱骨折、重建钢板固定后壁后柱骨折26例.结果 40例患者获6个月~3年1个月(平均1年6个月)随访,双入路手术组19例,经皮空心钉组21例.双入路手术组和经皮空心钉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75.56±50.32)、(92.82±20.56)min,手术出血量分别为(1830.22±655.40)、(988.55±321.64)mL;按Matta复位标准解剖复位分别为10、11例,满意复位8、10例,不满意复位1、0例;髋关节功能评价,优分别为8、12例,良6、7例,一般5、2例;术后并发症分别为8、3例.两组在满意复位率和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纯后路经皮从坐骨结节斜向上打入空心钉固定前柱联合重建钢板固定后柱治疗复杂髋臼骨折,使双侧入路简化为单侧K-L人路,从而减化了手术步骤,减少了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重建钢板(重建LCP)治疗髋臼骨折的优点及应用原则。方法27例复杂髋臼骨折采用锁定加压重建钢板内固定,骨折按照Letoune1分类,后柱合并后壁骨折5例,横形合并后壁骨折4例,双柱骨折11例,前柱合并后半横形骨折7例。Kocher-Langenbeck入路9例,Kocher-Langenbeck入路联合髂腹股沟入路18例。结果27例中有2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9个月(平均21个月),复位质量按照Matta评分,优13例,良9例,可2例;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15例,良8例,可1例。术后发生骨关节炎1例,无感染、坐骨神经损伤、静脉血栓、异位骨化和股骨头缺血等并发症。结论锁定加压重建钢板具有对松质骨良好的把持力、锁定后的角稳定性、无需钢板帖服以及单皮质螺钉可以防止螺钉进入关节腔等优点,是治疗髋臼骨折比较理想的内固定材料,使用应遵循先加压后锁定、长钢板少螺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髋臼骨折并移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Wu X  Wang M  Rong G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8):478-481,I034
目的 提高对复杂髋臼骨折的治疗水平。方法 总结1993年3月~1998年5月对56例有移位髋臼骨折进行手术治疗的经验。按Letournel-judet骨折分型,髋臼后壁骨折7例,后柱骨折6例,前柱骨折4例,横断骨折6例,T型骨折6例,后柱伴后壁骨折6例,前方伴后方半横形骨折2例,双柱骨折9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分别采用Kocher-Langenback入路、髂腹股沟和、髂骨股骨入路、扩展的髂骨股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制弹簧钢板在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13年6月-2017年6月,收治髋臼后壁骨折患者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28~68岁,平均5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8例,高处坠落伤15例,跌倒伤5例。其中,单纯后壁骨折4例,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18例,后壁骨折伴后柱骨折10例,后壁骨折伴横断骨折6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4 d,平均2.5 d;受伤至手术时间4~8 d,平均5 d。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35例)和联合髂腹股沟入路(3例)复位骨折后,首先采用弹簧钢板压住固定后壁骨折,然后使用重建钢板压住弹簧钢板固定于后柱。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8个月。发生创伤后坐骨神经损伤5例及术中牵拉致坐骨神经损伤2例,均在术后3个月完全恢复。影像学复查示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周。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断裂和失效发生;末次随访时发生股骨头坏死2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骨化性肌炎1例。术后12个月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获优27例,良5例,可2例,差4例。结论髋臼后壁骨折术中使用弹簧钢板固定后壁骨折块后,再使用重建钢板压住弹簧钢板固定于后柱,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单一腹直肌外侧切口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经单一前方腹直肌外侧切口前柱钢板加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单一前方腹直肌外侧切口前柱钢板加后柱拉力螺钉固定治疗28例髋臼前后柱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16例;年龄19~61岁,平均41.4岁。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18例,双柱骨折10例,骨折均未涉及髋臼后壁;其中15例合并骨盆环骨折,9例合并四肢骨折,6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13例为多发损伤。手术经前方腹直肌外侧切口进入,直视下复位髋臼骨折,将预弯的钢板放置于四方体的内侧面固定前柱,通过牵拉、撬拨复位后柱骨折,经小骨盆环上缘向坐骨棘或坐骨结节方向打入直径6.5 mm空心螺钉导针后,沿导针顺行拉力螺钉固定后柱。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X线及CT检查均示髋臼前后柱骨折复位固定良好,无一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按Matta影像学复位标准:优2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89.2%(25/28)。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髋臼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2周。根据Matta改良的Merle d’ 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优19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2.8%(26/28)。2例分别于术后6、11个月行走时出现疼痛,影像学表现为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口服氨基葡萄糖片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 经单一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术中能充分显露髋臼前柱及后柱内侧面,并能直视下对髋臼前、后柱骨折进行有效复位与固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复合型髋臼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复合型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8例患者,按Letournel分类,后壁伴后柱骨折15例,横形伴后壁骨折17例,T型骨折6例,双柱骨折12例,前柱骨折伴后半横形骨折8例。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髂腹股沟入路7例,Kocher—Langenbech入路9例,联合入路31例,延长髂股入路11例,全部采用重建钢板进行固定。结果:5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4.6个月,根据Matta评分,优41例,良9例,可7例,差1例。异位骨化3例,中重度创伤性关节炎2例,股骨头坏死1例,骨折块有移位2例。结论:术前正确分析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及时的手术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前后路联合切口治疗严重移位的髋臼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应用前后路联合切口治疗累及双柱髋臼骨折的治疗经验。方法应用前后路联合切口治疗累及双柱的髋臼骨折25例。根据Letournel分型:横形骨折3例,横形加后壁骨折8例,双柱骨折9例,T形骨折5例。手术首先在移位明显的一侧进行。15例先选择前入路,后采用后路;10例先选择后入路,后采用前路。结果平均随诊23.2个月。根据改良的Merled 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结果,其中优4例,良14例,一般3例,差4例,优良率为72%。2例出现深部感染,2例发生股骨头坏死,严重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为12%。结论对累及双柱的髋臼骨折,当一侧入路不能完成复位及内固定时,选择前后路联合入路可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