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为临床应用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手术过程中神经吻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测胸内侧神经及尺神经深支分支特点,比较相关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确定手术过程中神经吻接。结果胸内侧神经为胸小肌的主要支配神经,其在第3肋间隙近锁骨中线处入胸小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为(868±130)根;尺神经深支穿出内侧肌间隔后在第3、4掌骨间隙分别发出两明显肌支,其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394±49)根、(708±78)根;P3L4(尺神经深支在第4掌骨间隙的分支,其分布于第3骨间掌侧肌和第4蚓状肌)与胸内侧神经、正中神经返支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都比较接近。结论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手术中,在切取胸小肌时以胸内侧神经作为供体神经,以第3肋间隙与锁骨中线交点为标记寻找该神经;尺神经深支中P3L4肌支与胸内侧神经吻合最匹配。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临床开展携带胸外侧皮瓣的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20侧的成人胸部标本上,对以胸外侧动脉为共干血管蒂发出的胸外侧皮动脉和胸小肌支这种血管构造及其出现概率、左右两侧差异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胸外侧动脉较恒定的发出皮支和肌支分别营养胸外侧皮肤和胸小肌,这种血管构造出现率为80%,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P>0.05)。胸外侧动脉主干外径(1.53±0.34)mm,蒂长(4.88±1.20)cm,皮支起始部外径(1.06±0.21)mm,长度(3.65±0.61)cm,肌支起始部外径(1.15±0.20)mm,长度(2.94±0.78)cm,静脉伴行于同名动脉。结论:利用携带胸外侧皮瓣的胸小肌作为移植供体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术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拇对掌肌、拇短展肌的解剖学特点,探讨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解剖拇对掌肌、拇短展肌,并建立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手术模型。结果:拇短展肌肌纤维方向沿第1掌骨纵轴方向,拇对掌肌肌纤维方向与第1掌骨成一定角度。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后,测量拇指远侧横纹中点到第3掌骨长轴与掌远侧横纹交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可达(5.9±0.7)cm。结论(:1)尺侧腕伸肌长度、肌力足以重建拇对掌功能,拇短伸肌腱止点恒定,联合移位后其作用方向与拇短展肌方向一致,且旋前角度足够。(2)以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是一种符合拇对掌功能生物力学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带血供的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术式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和固定上肢标本各1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及其营养血管的分支、分布情况,据此设计带血管的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对掌肌功能的手术方式。结果尺神经深支第1骨间背侧肌支进入肌肉前分出2个分支,分别由肌肉的上下1/3处进入肌肉;远端肌支横径(1.5±0.2)mm,可无损伤分离长度为(2.8±0.3)cm,足够到达受区,其营养血管发自第1或第2掌心动脉,起始处直径为(0.8±0.3)mm。结论带血供的尺神经第1骨间背侧肌支神经肌蒂转移修复拇指对掌肌功能的术式具有可行性,该术式实用性、有效性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拇对掌是人类特有的功能,在手功能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手以拇对掌实现握持动作,以握持形式完成手80%以上的功能[1]。一旦丧失拇对掌功能,对手功能影响巨大,因而必须积极设法重建拇对掌功能。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方法很多,目前研究仍集中在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较少,本文就显微外科方法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肘肌和拇短展肌(APB)的解剖学研究,为肘肌作为游离肌瓣重建拇指对掌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8具肘部、前臂部与手部保存完好的尸体标本,使用游标卡尺(精度0.1 mm)和Image J 1.45 d软件测量肘肌与拇短展肌肌肉面积与肌纤维角度,以及支配两者的神经血管长度与直径,以定量描述肌肉结构以及涉及肘肌游离肌瓣重建拇指对掌功能手术规划的神经脉管系统。 结果 肘肌肌肉纤维长度为(82.0±12.0) mm,拇短展肌肌肉纤维长度为(51.6±8.3) mm;肘肌面积为(937±221) mm2,拇短展肌面积为(704±244) mm2;说明肘肌面积和长度均大于拇短展肌。肘肌和拇短展肌纤维平均角度分别为61°±10°和71°±12°,差异无显著性(P>0.05)。肘肌和拇短展肌神经血管直径分别为: 动脉直径(1.16±0.28)/(1.4±0.4)mm, 神经直径(1.7±0.3)/(1.9±0.3)mm,差异无显著性(P>0.05)。肘肌血管蒂(骨间后动脉)的长度(32.0±3.1)mm、直径(1.16±0.28)mm和并行静脉直径0.8 mm足够进行显微吻合术。 结论 与其他游离肌瓣相比,肘肌在解剖结构、供体并发症等方面优势明显,因此肘肌游离肌瓣进行拇指对掌功能重建十分适宜。  相似文献   

7.
带蒂拇展肌移植修复晚期面瘫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拇展肌移植治疗晚期面瘫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在50侧成人下肢中观察了每展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结果:拇展肌位置表浅,位于足底肌的第一层,其血供和神经支配分别来自足底内侧动脉和神经,两者伴行,走行恒定。结论:拇展肌是修复晚期面瘫的理想供肌。  相似文献   

8.
9.
在15具(30侧)新鲜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胸小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胸小肌血供主要来自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外径约1.6±0.4mm,长约4.7±0.9cm.胸小肌主要由胸内侧神经支配,神经长5.2±1.0cm,横径为1.2±0.4。血管神经从胸小肌的中、外1/3处入肌。依据解剖学观察,设计将胸小肌止点连同喙突切取,移位固定到肱骨上端治疗习惯性肩关节前脱位10例,术式设计符合力学原理,且对胸小肌  相似文献   

10.
拇,趾短岂应用解剖及去神经游离移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旨在为拇、趾短伸肌去神经子移植修复腭裂、腭咽闭合不全,面瘫等提供形态学莽莽:(1)对22只足标本的拇、趾短伸肌的形态变异及神经支配进行解剖观察;(2)在109 以神经刺激仪确认拇、趾短伸肌的神经,并测肌的长度,体积及重量。结果:(1)拇、趾短伸肌与长腱舍并机会分别为55.7%、62.8%;趾短伸出腱至第5趾的占76.9%;(2)肌的神经支配三类型比率分别是24.4%、32.8%、42.7%:  相似文献   

11.
An unusual inferior attachment of pectoralis minor muscle was found on the right side of a male cadaver. The tendinous attachment, originating only from the 5th rib, was detected during the routine practical dissections. There were no other associated features in the thoracic region of this cadaver. We believe that this variation that has not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in the literature,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by the surgeons.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18只尸体手标本上,对拇指背动脉进行了显微解剖研究,发现该动脉出现率较恒定,起始部血管外径平均为0.63mm,动脉可解剖长度为7.2cm,血管分布范围包括第一掌骨背侧、部份鱼际区及拇指近节背桡侧5×10cm 的皮肤。以拇指背动脉及与其相连的桡动脉远段为蒂,可以游离成一个理想的岛状皮瓣,适用于拇指再造及邻近的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3种功能性游离肌肉移植重建部分上肢功能手术的疗效,结合相关解剖基础分享临床经验。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功能性游离股薄肌、背阔肌、胸小肌移植重建上肢功能手术治疗患者39例,包括重建屈肘和屈指功能6例,屈指功能11例,拇对掌功能22例。根据肢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动力神经和供血血管,术中调节移植肌肉于最佳肌张力水平,重建移植肌肉的神经和血运。 结果 功能性游离肌肉完全成活37例,重建的上肢功能恢复良好,优、良率达94.8%;重建功能未恢复者2例,其中1例出现移植肌肉和皮瓣部分坏死。 结论 应用功能性游离股薄肌、背阔肌和胸小肌移植重建上肢功能手术效果满意,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上肢肌肉缺损及严重肢体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桡动脉远端形态特点及其在组合移植再造拇手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组合移植再造拇、手指重建血液循环的新方法。方法:根据桡动脉远端的形态特点,在组合移植再造拇、手指手术时,桡动脉掌浅支、桡动脉终支与两个移植组织的动脉分别吻合。结果:本组15例,再造31指全部成活,恢复感觉和手的捏持、握拳功能。结论:该方法具有蜾作方便,血管吻合通畅率高的优点。移植的两个组织具有独立的血液供应来源,一组出现循环危象需再次手术探查时,不会影响另一组移植组织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5.
右叶部分肝移植肝静脉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为右叶部分肝移植提供肝静脉的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52个铸型标本中肝静脉的走行、分布、分型,肝中静脉肝左静脉合干比率,肝短静脉的数量,大小,及其在肝静脉的各类型中的出现率。结果:肝静脉的分型中A型、B型、C型分别为65.4%、26.9%、7.7%。肝中静脉肝左静脉合干机率67.3%。肝短静脉出现率为32.6%,肝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与肝中静脉汇入肝左静脉或下腔静脉处的距离2.Ocm以内者占80.7%。结论:本文结果为右叶部分肝移植提供了肝静脉的解剖学基础,提示中国人肝静脉的结构似乎较适合右叶部分肝移植。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下腹壁反射重建膀胱功能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下腹壁反射重建膀胱功能手术时脊神经前根和吻接平面的选择以及脊神经前根的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了硬膜内T11、T12 和S2~ 4脊神经前根排列的位置关系、相互的距离和横截面积。结果 :(1)脊神经前根横截面积T11(0 .70± 0 .14 )mm2 、T12 (0 .61± 0 .18)mm2 较S3 (0 .61± 0 .0 7)mm2 、S4(0 .45± 0 .0 9)mm2 前根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显著小于S2 前根 (1.12± 0 .2 4)mm2 (P <0 .0 5 ) ;(2 )T11、T12 前根出硬膜平面均高于S2~ 4脊神经前根出脊髓平面 ;(3 )在脊髓圆锥平面 ,S2~ 4脊神经前后根的辨别和序列的确认较圆锥下容易。结论 :(1)利用下腹壁反射重建膀胱功能 ,宜采用T11或T12 前根与S3 或S4前根吻接并需作神经移植 ;(2 )手术宜选择在脊髓圆锥平面 ;(3 )该术式为利用体反射重建膀胱功能增加了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有关右叶部分肝移植的胆管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李忠华  王兴海  高毅  钟世镇 《解剖学杂志》2004,27(5):537-538,496
目的:研究胆管的临床应用解剖,为右叶部分肝移植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88个铸型标本中对胆管的分布、走行、汇合方式、分型中所占的比例、涉及右叶肝移植的胆管大小等内容作观察。结果:有47个标本清楚显示胆管,A型占76.6%;B型占8.5%;C型占2.1%;D型占10.6%;无E型;F型占2.1%。胆管的分型中A型远较国外高,E型、C型远比国外低。结论:本组结果有利于右叶部分肝移植,提示中国人胆管的结构较适合右叶肝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