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CD39和CD73阳性的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Treg细胞)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将16只BALB/c成年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哮喘组(n=8)和对照组(n=8)。用卵清蛋白进行哮喘造模后,取小鼠血清检测总Ig E,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上清液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检测,取左肺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的炎症改变;右肺上叶行CD39 m RNA、CD73 m RNA、Foxp3 m RNA检测;余右肺制成单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9+Treg和CD73+Treg细胞数量,计算其占Treg细胞百分比。结果 :哮喘组小鼠的血清总Ig E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1),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ATP较对照组升高(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哮喘组小鼠肺组织的CD39+Treg、CD73+Treg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略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局部CD39+Treg和CD73+Treg细胞数量减少和(或)功能障碍导致的细胞外ATP清除率降低,可能是哮喘气道炎症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益气护卫汤对哮喘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和sIL—2R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益气护卫汤对哮喘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sIL-2R水平的影响。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及吸入雾化卵蛋白,制作哮喘小鼠模型,分为四组:哮喘模型组、益气护卫汤组、地塞米松组和正常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ELISA法检测血清sIL-2R。结果 哮喘模型组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CD4/CD8、sIL-2R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与哮喘模型组比较:益气护卫汤组、地塞米松组CD4细胞、sIL-2R水平降低(P<0.05);益气护卫汤组CD4/CD8比较下降(P<0.05),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益气护卫汤能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平衡,并能有效抑制T细胞活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CD4^+CD25^+调节性T细胞功能降低、数量下降已被公认为是哮喘患者免疫失调的重要表现。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上调CD4^+D25^+调节性T细胞,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并已在许多免疫性疾病方面成功应用。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哮喘小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气道炎症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9/2008—05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SPF级BALB/c小鼠34只,其中3-4周龄雄鼠4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6周龄雌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10只,组。方法: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以500mg/L卵白蛋白溶液0.2mL腹腔注射致敏,以50g/L卵白蛋白溶液雾化吸入激发建立小鼠哮喘模型。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卵白蛋白溶液,细胞移植组在诱导哮喘的第10天经尾静脉注入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并检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炎症细胞总数,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结合病理切片分析气道炎症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t=7.742,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该比例明显升高(t=-7.455,P〈0.05)。3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炎症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两两比较,模型对照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炎症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细胞移植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炎症细胞总数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小鼠气道无明显炎症改变:模型对照组小鼠支气管、血管粘膜下和周围肺组织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气道上皮增生、气道黏液增多、气道上皮部分断裂脱落;细胞移植组小鼠气道炎症明显减轻。结论:静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上调哮喘小鼠外周血CD4^+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同时可一定程度上抑制哮喘小鼠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4.
哮喘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Foxp3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哮喘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变化及相关转录因子Foxp3表达的变化.方法 24只5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哮喘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于第0天和第14天,哮喘组以腹腔注射致敏液[0.1%的鸡卵蛋白(OVA)0.1ml与等体积液态铝混合]0.2ml致敏,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第24、25、26天开始雾化吸入1%的OVA(哮喘组)或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激发,连续3 d,于最后1次激发后48 h处死小鼠.取脾脏,制备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取脾脏组织以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脾脏Foxp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数据结果以Levene法行方差齐性检验后,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脾脏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哮喘组为(7.03±2.19)%,对照组为(9.70±2.80)%,哮喘组低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脾脏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哮喘组为(0.37±0.11),对照组为(0.237±0.118),哮喘组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脾脏Foxp3蛋白的表达水平哮喘组(0.692±0.171),对照组(0.515±0.135),哮喘组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哮喘时抗原对CD4+CD25+T细胞的激活不足,可能在哮喘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卵清蛋白诱导的变应性哮喘(简称哮喘)模型鼠脾脏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TLR)中TLR2和TLR4 mRNA的表达与该组织内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分泌的细胞因子的相互关系。方法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TLR2和TLR4 mRNA与次黄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管家基因(hypoxanthine-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 gene,HPRT)cDNA的荧光域值循环数(Ct),分别记为Ct2、Ct4和CtH,计算Ct2、Ct4与CtH的比值(Ct2/CtH、Ct4/CtH)为标本的TLR2和TLR4在mRNA水平上的相对表达量。进一步采用双标记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随后将单克隆抗体和高尔基体转运阻断剂结合,检测CD4+T淋巴细胞胞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与哮喘组小鼠Ct2/Ct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26±0.04,1.35±0.11,P<0.01),哮喘组TLR2 mRNA表达下调;对照组与哮喘组小鼠Ct4/C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98±0.06,1.01±0.04,P>0.05);对照组与哮喘组小鼠IFN-γ和IL-4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FN-γ分别为(20.83±1.32)%,(31.78±2.54)%;IL-4分别为(2.04±0.24)%, (5.91±0.83)%,P<0.05和P<0.01],哮喘组脾脏CD4+T淋巴细胞IFN-γ和IL-4分泌增加。对照组与哮喘组小鼠IFN-γ/IL-4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30±1.05,3.58±0.39,P<0.05)。结论变应性哮喘模型鼠脾脏巨噬细胞TLR4 mRNA的表达无变化,但TLR2 mRNA的表达下调;在哮喘模型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中IFN-γ/IL-4比值降低。TLR2 mRNA表达的下调与IFN-γ和IL-4分泌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体外光化学疗法(extracorporeal photopheresis,ECP)处理后的供者淋巴细胞预输注对小鼠心脏移植后移植物存活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供者为BALB/C小鼠,受者为C57BL/6小鼠.实验分为两组:对照组直接行心脏移植手术,ECP组于术前7d分离供者脾脏淋巴细胞,给予ECP处理后回输给受者,移植后观察移植物存活情况;部分受者于术后7d获取脾脏用于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心脏者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T淋巴细胞浸润.[结果]ECP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延长(20±4.67dvs7.5±0.70 d,P<0.001),伴有移植物排斥反应减轻,淋巴细胞浸润减少,以及外周效应性T细胞生成减少,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增加.[结论]供者淋巴细胞ECP处理后预输注能延长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其机制可能在于ECP诱导的凋亡淋巴细胞预输注减少了效应性T细胞的数量,并且增加了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和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 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 , BTLA)激活在休克/脓毒症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ALI)中的作用。方法24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对照组、ALI模型组和6A6(BTLA激动性抗体)干预组。采用Western blot 观察对照组和ALI模型组肺组织BTLA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测定和比较三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蛋白浓度, ELISA方法测定肺组织促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水平及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TUNEL染色评估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肺组织切片HE染色了解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另外45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如上三组观察10 d生存率。结果 BTLA在ALI模型组肺组织中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与ALI模型组比较,6A6干预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蛋白浓度升高,肺部TNF-α和MIP-2、MCP-1水平升高,肺组织MPO活性增加(P均<0.05)。 TUNEL染色显示,6A6干预组小鼠肺细胞凋亡较ALI模型组增加。 HE染色显示,6A6干预组较ALI模型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形态损伤加重。6A6干预组较ALI模型组小鼠死亡率显著升高。结论 BTLA在休克/脓毒症诱导的ALI肺组织中表达升高。 BTLA激活使脓毒症诱导的ALI小鼠肺通透性增高,肺部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升高,肺部中性粒细胞募集增加,肺细胞凋亡增加,肺组织病理学形态损伤加重,导致ALI小鼠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益气护卫汤对哮喘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sIL-2R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注射及吸入雾化卵蛋白,制作哮喘小鼠模型,分为四组:哮喘模型组、益气护卫汤组、地塞米松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ELISA法检测血清sIL-2R.结果哮喘模型组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CD4/CD8、sIL-2R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与哮喘模型组比较:益气护卫汤组、地塞米松组CD4细胞、sIL-2R水平降低(P<0.05);益气护卫汤组CD4/CD8比例下降(P<0.05),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气护卫汤能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平衡,并能有效抑制T细胞活化.  相似文献   

9.
中药止哮平喘方对哮喘豚鼠模型Th1/Th2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中药止哮平喘方对哮喘豚鼠模型 Th1/ Th2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组化 )方法测定模型动物外周单个核细胞 (PBMC)中 CD+ 4、CD+ 8T细胞的数量 ;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U NEL )标记的流式细胞术检测 T淋巴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哮喘模型组 CD+ 4T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 5 ) ;中药大剂量组 CD+ 4T细胞显著降低 (P<0 .0 5 )、CD+ 8T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0 .0 5 )。哮喘模型组 T淋巴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中药大剂量组 T淋巴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 .0 5 )。结论 :中药止哮平喘方可降低 CD+ 4细胞数量 ,具有抗气道炎症作用 ,其诱导 T淋巴细胞凋亡可能是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吕秋琼  许文芳 《疾病监测》2011,26(7):516-518
目的 探讨成年人及儿童麻疹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T淋巴细胞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的变化。 方法 成年人及儿童麻疹患者各40例,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各组出疹期和恢复期患者外周血CD+3总T细胞、CD+4辅助性T细胞(Th)、CD+8细胞毒性T细胞(Tc)及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比例。 结果 成年人麻疹患者出疹期较对照期外周血CD+3总T和CD+4Th表达水平降低,CD+4CD+25 Treg表达水平升高,恢复期CD+4Th升高,CD+8Tc降低,CD+4/CD+8比值升高,CD+4CD+25 Treg降低。儿童麻疹患者出疹期较对照组CD+3总T、CD+4Th降低,恢复期较出疹期CD+3总T表达回升。 结论 T淋巴细胞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参与成年人及儿童麻疹患者免疫状态的调节,但其表达水平在成年人和儿童中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哮喘患者T淋巴细胞PTA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特异性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PTA1)在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表达,探索T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色直接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急性期及缓解期时体内CD3,CD4,CD8淋巴细胞在PHA刺激下PTA1(CD226)表达。结果:支气管哮喘患者组CD3淋巴细胞上PTA1表达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期组CD3,CD8细胞上PTA1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及缓解期组均显著增高(P<0.01),CD4细胞上PTA1表达也存在差异(P<0.05);PTA1在缓解期组 CD4,CD8细胞上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体内存在T细胞亚群异常活化,PTA1表达增高;CD4,CD8细胞活化程度与支气管哮喘疾病严重程度有关;PTA1可能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免疫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西达本胺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CD8+T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西达本胺处理的Jurkat细胞、淋巴细胞、与西达本胺处理的Jurkat细胞共培养的淋巴细胞的CXCL9、CXCL3 m RNA表达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西达本胺处理的淋巴细胞、与西达本胺处理的Jurkat细胞共培养的淋巴细胞中CD8+T细胞的比例。结果:西达本胺上调Jurkat细胞系CXCL9的m RNA表达,上调水平呈剂量依赖(r=0.950),西达本胺5μmol/L组的CXCL9 m RNA表达是无处理组的164倍。西达本胺上调淋巴细胞CXCL9的m RNA表达,上调水平明显低于同浓度西达本胺处理的Jurkat细胞系。与西达本胺处理的Jurkat细胞共培养,可以上调淋巴细胞中CD8+T细胞的比例。结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西达本胺可能通过上调肿瘤细胞CXCL9的表达,增加肿瘤微环境中CXCL9的浓度,导致CD8+T细胞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对脓毒症过程中效应性T细胞(Teff)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SPF级健康雄性BALB/C小鼠制备盲肠结扎穿孔术(CLP)脓毒症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伤组、CLP组、CLP+PC61(Treg特异性抑制剂)组、CLP+HRPN(PC61的同型对照蛋白IgG)组。免疫磁珠法分选小鼠脾脏CD4~+CD25~+Treg。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T淋巴细胞毒性相关抗原(CTLA)-4及转录因子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表达以及CD25比例的变化,并检测各组小鼠CD4+CD25-T细胞的凋亡率。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IL)-10、IL-2、IL-4和干扰素(IFN)-γ的含量变化。结果:CLP+PC61组术后48h小鼠生存率(90%)较CLP组(60%)明显升高;CLP+PC61组CD4~+CD25~+Treg中Foxp3及CTLA-4表达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与C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CLP+PC61组CD25表达水平最低。CLP+PC61组IL-2、IFN-γ水平显著升高,与CLP组差异明显(P0.05),但IL-4、IL-10水平较CLP组出现不同程度地下降(P0.05)。此外,CLP+PC61组效应性T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CLP组(P0.05)。结论:拮抗小鼠体内调节性T细胞活性可有效地减轻脓毒症状态下效应性T细胞凋亡,提高小鼠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背景:现已证实,天然生成的调节性T细胞在维护机体免疫稳态、抑制炎性反应、抗移植排斥、抑制抗肿瘤免疫应答以及防治自身免疫病中都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目的:探讨静脉输注过氧化氢对BALB/c小鼠CD4+CD25+Foxo3+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取BALB/c小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H2O2处理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含有H2O2的PBS;PBS组小鼠静脉注射无菌PBS.分别在注射2周后处死小鼠,采集小鼠外周血、脾脏和胸腺,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中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结果与结论:H2O2处理组小鼠外周血和脾脏CD4+Foxp3+T细胞比例、CD4+Foxp3+/CD4+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小鼠(P<0.05).提示静脉注射H2O2能上调小鼠外周血和脾脏内CD4+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CD4+T 淋巴细胞在哮喘发病中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的本质是气道慢性炎症,而CD4+T淋巴细胞在哮喘气道炎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新的CD4+T细胞亚群--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Th9细胞的发现,目前将CD4+T细胞主要分为Th1、Th2、调节性T细胞(Treg)、Th17和Th9细胞五个亚群.  相似文献   

16.
新的特异性细胞表面标记的发现是提高调节性T细胞(Treg)测量和分选技术的重要环节,Foxp3是公认的天然Treg的标记,却不能作为分选细胞的标记,CD127是新发现低表达于Treg细胞表面的标记。本实验测定CD4+CD25+CD127low/-和CD4+CD25+Foxp3+标记的小鼠外周血及脾脏Treg细胞的数量,并测定CD4+CD25+CD127low/-细胞内Foxp3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CD4+CD25+CD127low/-标记在小鼠Treg细胞测定及分选的价值。收集BALB/c小鼠外周血及制备脾细胞悬液,分别三重荧光染色CD4、CD25、CD127及CD4、CD25、Foxp3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得出CD4+CD25+CD127low/-、CD4+CD25+Foxp3+这两种标记的小鼠外周血和脾脏Treg细胞的比例;再在CD4、CD25、Foxp3基础上加CD127染色(四重荧光染色),检测CD4+CD25+CD127low/-细胞Foxp3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①BALB/c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的分布:在总T细胞中CD4+TCD4+CD25+T细胞的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39.02%、5.35%;在CD4+T细胞中CD4+CD25+CD127low/-、CD4+CD25+Foxp3+细胞的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7.13%、3.97%;②BALB/c小鼠脾脏CD4+T细胞的分布:在总T细胞中CD4+T、CD4+CD25+T细胞的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23.49%、3.86%;在CD4+T细胞中CD4+CD25+CD127low/-、CD4+CD25+Foxp3+细胞的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12.8%、8.23%;③BALB/c小鼠外周血和脾脏CD4+CD25+CD127low/-细胞比例高于CD4+CD25+Foxp3+细胞,以脾脏更为明显(P<0.01);④小鼠外周血及脾脏CD4+CD25+CD127low/-细胞高表达Foxp3转录因子,CD4+CD25+Foxp3+细胞低表达CD127。结论:BALB/c小鼠外周血和脾脏CD4+CD25+CD127low/-较CD4+CD25+Foxp3+能定量更多的Treg细胞;CD127low/-作为CD4+CD25+Treg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在细胞分选时受其他细胞的干扰最小,是定量和纯化小鼠Treg细胞的更好标记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铁过载对小鼠脾脏CD8~+T细胞凋亡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铁剂组、去铁组、抗氧化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右旋糖酐铁建立小鼠铁过载模型,观察小鼠铁负荷情况及脾脏CD8~+T淋巴细胞内可变铁池(LIP)水平,活性氧(ROS)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8~+T细胞比例以及IFN-γ、TNF-α、Granzyme-B和perforin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Annexin/PI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凋亡。免疫磁珠分选小鼠脾细胞获得CD8~+T细胞,RT-PCR检测CD8~+T细胞的IFN-γ、TNF-α、G ranzyme-B、perforin、BCL-2和BAX表达。结果:脾组织铁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均显示脾发生铁过载。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中CD8~+T细胞中ROS明显上升(108.45±9.22 vs 187.48±5.36,P0.01)。与对照组相比,铁过载组小鼠脾脏CD8~+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7.41±1.23)%vs(14.05±0.79)%,(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铁过载组小鼠脾CD8~+T细胞IFN-γ显著降低(11.62±1.99)%vs(3.77±0.84)%,(P0.05),GranzymeB表达显著降低(11.36±1.48)%vs(5.29±1.74)%,(P0.05);小鼠脾CD8~+T细胞中IFN-γ(×10-4)表达(10.94±0.13 vs 2.19±0.78,P0.05)明显下降,Granzyme-B(×10-3)表达(7.70±0.75 vs 4.88±0.08,P0.05)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小鼠脾CD8~+T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11.33±0.48)%vs(2.27±0.33)%,(P0.05);小鼠脾CD8~+T细胞中BCL-2表达(×10-3)明显下降(48.29±5.81 vs 1.17±0.21,P0.05),BAX表达(×10-2)明显上升(13.90±2.67 vs 446.93±76.64,P0.05)。上述铁过载对小鼠脾CD8~+T细胞的作用经去铁以及抗氧化治疗后可部分逆转。结论:铁过载可通过上调脾CD8~+T细胞内ROS进而上调BAX并下调BCL-2,增加CD8~+T细胞凋亡率,抑制CD8~+T细胞IFN-γ、Granzyme-B和蛋白的表达。经去铁以及抗氧化治疗后可部分逆转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DsRed小鼠淋巴细胞输注加全身辐照(TBI)建立免疫介导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A)C.B10-H2b/LilMcd (C.B10)小鼠模型, 分析C.B10 AA小鼠模型中病理性T细胞在不同器官的动态归巢过程及特征。方法通过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加TBI建立AA小鼠模型, 以TBI组为对照, 分析外周血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数, 验证造模效果。在造模的第3、6、9、12天, 处死小鼠并收集骨髓、脾脏、淋巴结和胸腺单个核细胞, 流式细胞术分析DsRed+ T细胞的动态变化及效应记忆T细胞(TEM)、中央记忆T细胞(TCM)、初始T细胞(na?ve T)和效应T细胞(TEFF)的比例。PCR Array分析AA小鼠不同组织内DsRed+病理性T细胞活化相关基因的表达谱。结果与TBI组相比, AA组小鼠在造模第9、12天出现严重骨髓衰竭, 第12天时骨髓有核细胞数、外周血细胞数均显著减少(P值均<0.05)。AA组小鼠骨髓、脾脏、淋巴结内DsRed+ T细胞比例随时间增加而增加。骨髓中的DsRed+ T细胞比例在第3、6天低于脾脏与淋巴结, 但在第12天时高于脾脏与淋巴结(P值均<0.05)。整个骨髓衰竭形成过程中, 胸腺中DsRed+T细胞比例均最低。在第12天时, AA小鼠骨髓、淋巴结和脾脏单个核细胞中, DsRed+CD3+CD4+ T细胞比例分别为(91.38±2.10)%、(39.78±6.98)%、(67.87±12.77)%, 三者之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sRed+CD3+CD8+ T细胞比例分别为(98.21±1.49)%、(94.06±4.20)%、(96.29±1.23)%,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第9、12天, AA组小鼠骨髓中几乎所有的DsRed+CD4+ T或DsRed+CD8+ T细胞均为TEM, 而淋巴结中包括TEM、TCM以及na?ve T。PCR Array结果显示:骨髓中DsRed+CD4+或DsRed+CD8+ T细胞中CD38、IFN-γ、LAG3、CSF1、SPP1及TNFSF13B表达增高, 但DsRed+CD4+ T细胞中FOXP3、CTLA4表达降低。结论 DsRed小鼠淋巴细胞输注可导致C.B10小鼠发生骨髓衰竭, 并可以在该AA模型小鼠中追踪DsRed+病理性T细胞。在C.B10 AA模型小鼠体内, DsRed+CD8+和DsRed+CD4+ T细胞先归巢到脾脏与淋巴结, 在其中扩增分化, 最终转运至骨髓并转化为TEM。胸腺对异体T细胞的归巢过程更具抵抗性, 提示胸腺在免疫介导AA模型的骨髓衰竭过程中可能是一个免疫豁免部位。在C.B10 AA模型小鼠的骨髓衰竭形成过程中, 归巢到骨髓的DsRed+病理性T细胞较迁移到脾脏与淋巴结的细胞具有更强的免疫活性, 而免疫抑制活性则减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1年以内感染HIV的感染者(早期感染者,EHI)体内CD+4 CD+25 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及其与疾病进展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51例HIV感染者,依据感染时间及CD+4 T淋巴细胞水平分为3组:EHI组30例、HIV组15例、AIDS组6例,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各组对象的年龄、性别具有可比性.用EDTA抗凝管采集全血,应用FACSAria流式细胞仪及Foxp3染色试剂盒,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分析EHI者及全部HIV感染者CD+4 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与CD+4T淋巴细胞数量、病毒调定点、病毒载量及淋巴细胞活化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 健康对照组、EHI组、HIV组及AIDS组CD+4C+25Foxp3+T淋巴细胞百分率逐级上升,其中EHI组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百分率[3.79(2.11~5.43)%]低于AIDS组[8.09(4.90~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9,P=0.022);EHI组CD+4 CD+25Foxp3+T淋巴细胞百分率与病毒调定点正相关(r=0.479,P=0.038),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455,P=0.011),与CD+3 HLA+T淋巴细胞呈正相关(r=0.533,P=0.002).结论 中国EHI者CD+4 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百分率高与高病毒调定点及低CD+4 T淋巴细胞数量相关,提示CD+4 CD+25Fox3+调节性T淋巴细胞是加速HIV感染早期疾病进展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nosinic polycytidylic acid,PolyI:C)注射C57BIL/6小鼠以研究建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动物模型,探讨CD40配体(CD40L)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的表达,和在PBC中T淋巴细胞的活化情况。方法20只C57BIM6小鼠随机分对照组和模型组。将polyI:C以5ms/kg的剂量腹腔注射模型组小鼠,对照组注射PBS,每周2次,120d后处死,留取外周血和肝组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HE染色观察胆管病理变化,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及CD40L在T淋巴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结果PolyI:C注射120d后模型组小鼠均出现AMA阳性,肝组织小胆管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血清AL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胆管及血清ALP均未发生明显变化;模型组小鼠CD40L^+/CD4^+、CD40L^+/CD8^+T淋巴细胞[(4.35±0.34)%,(1.42±0.10)%)显著高于对照组[(0.78±0.10)%,(0.43±0.04)%,P〈0.01];而模型组小鼠CD4^+、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25.83±1.80)%,(24.84±2.70)%]与对照组[(20.51±3.46)%,(17.84±1.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lyI:C腹腔注射C57BIM6小鼠120d可引起PBC病变,活化的CD4^+、CD8^+T淋巴细胞在PB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