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非左心室肥厚(LVH)高血压病人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分为研究组66例(EH+非MS)及对照组54例(EH合并MS)。分析对比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心房颤动发生率。结果对照组FPG、TG、TC指标明显高于研究组,HDL-C指标明显低于研究组(P0.01)。对照组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2.96%,明显高于研究组的6.06%(P0.01)。对照组IVS、LVEDd、LVPW、LVM、LAD均高于研究组(P0.01)。结论 MS与LVH并EH者心房颤动的发展与发生密切相关,重视纠正糖脂代谢指标,积极控制体重,是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左心室结构改变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10月至2010年1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科住院的男性,年龄30~60岁,EH患者282例,进行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并对其一般资料、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EH+OSAHS与EH患者间左心室结构的差异,观察其影响因素。结果:①EH+OSAHS组体质量指数、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均高于E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H+OSAHS组血总胆固醇、三酯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均高于EH组,EH+OSAHS组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低于E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EH+OSAHS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质量指数均高于E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H+OSAHS组左心室肥厚(LVH)的患病率明显高于EH组(41.0%vs.27.3%)。③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左心室肥厚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为OSAHS(OR=1.827,95%CI=1.006~3.220,P=0.048)、高血压病程(OR=2.122,95%CI=1.185~3.982,P=0.012)、血压分级(OR=3.797,95%CI=2.447~5.893,P=0.000)。结论:与EH相比,EH+OSAHS左心室构型改变更加严重;其危险因素可能为OS-AHS、高血压病程、血压分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在体检人群中选择598例,其中男性392例,女性206例,年龄40~80岁,平均(56.9±14)岁。根据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及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MS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正常人组100例,单纯高血压病组(EH)100例,血压正常的代谢综合征组(NMS)108例,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组(HMS)290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利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计算出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g/m2)。结果:NMS组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室重量(LVM)、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LVH大于正常人组(P<0.05)。HMS组的IVS、LVPW、LVM、LVMI及LVH显著大于EH组(P<0.01);HMS组的IVS、LVMI、LVH显著大于NMS组(P<0.01),LVPW、LVM大于NMS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如合并糖尿病或肥胖或血脂紊乱,则随着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增加,LVH则更明显。对有高血压的MS则应控制血压,同时降糖、降脂和减轻体重,以防止多种危险因素聚集而导致的LVH。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代谢综合征(MS)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6例EH患者根据是否合并MS,分为EH+MS组(61例)和EH+非MS组(95例),同期选择3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NC组),超声测定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及僵硬度等。结果EH+MS组颈动脉内径及IMT明显高于EH+非MS组和NC组(P<0.05),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后2组(P<0.05)。颈动脉僵硬度高低排序为EH+MS组>EH+非MS组>NC组。IMT、平均流速-时间积分与年龄、收缩压、体重指数的相关性较强。结论MS促进EH患者动脉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清D-二聚体(D-D)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月应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60例,根据LVH发生情况分为LVH组67例和非LVH组93例。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心脏超声检查指标。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吸烟率、饮酒率、血脂异常发生率、舒张压(DBP)及血清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患者高血压病程长于非LVH组,收缩压(SBP)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NT-pro BNP)、D-D水平高于非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D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NT-pro BNP水平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呈正相关(P0.05),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P0.05),而与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无直线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SBP及血清NT-pro BNP、hs-CRP、D-D水平是老年高血压患者LV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D-D水平是老年高血压患者LVH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院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患者,对其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张压≥90 mm Hg定义为高血压患者,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 399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符合标准入选,其中137例并发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发生率为3.4%。动脉粥样硬化并发心房颤动组较单纯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更大(P0.01)、心率更快(P0.01)、吸烟者更少(P=0.021)、饮酒者更少(P=0.035);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左心室收缩末容量更大(P0.01),左心室舒张末容量更大(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更大(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更大(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更小(P0.01),左心房前后径更大(P0.01),缩短分数更小(P0.01);生化检测血钾浓度更高(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发现年龄(OR=1.033,P=0.001)、左心房前后径(OR=1.183,P=0.000)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左心房前后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重构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重构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筛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30例,经心脏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斑块及两侧颈总动脉内径、扩张性(CD)、顺应性(CC)。EH组分为LVMI正常组及LVMI增高组。所测得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H组CCA-IMT高于对照组,LVMI增高组最高;EH组颈总动脉CC和CD较对照组均低;EH组中LVMI增高组斑块检出率及严重程度最高,LVMI正常组次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EH颈动脉重构与LVH存在相关性,颈动脉重构发生早于LVH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血压并发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对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入选不并发其他心血管及肾脏临床疾病的中老年EH患者153例,测定其血压、血脂、血糖等,计算BMI。所有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区分有无左心室肥厚(LVH)。测量颈动脉内膜厚度并测定晨尿白蛋白浓度。结果并发MS的EH患者BMI、空腹血糖、TG、24h血压更高,HDL-C更低,发生LVH、微量白蛋白尿(MAU),颈动脉内膜增厚(IMT)或斑块形成的比例皆显著高于无MS的患者。结论EH患者并发MS,意味着心肾血管等靶器管的损害及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小时平均脉压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室肥厚(LVH)与24h平均脉压(PP)和大动脉内径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并计算80例EH患者24h平均PP,左心室重量指数及主动脉根部内径。分LVH组和无LVH组,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24h平均PP和主动脉根部内径在EH有LVH组和无LVH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心室重量指数与PP(r=0.3,P<0.01)和主动脉根部内径(r=0.5,P<0.01)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结论24h平均PP和大动脉内径增大,提示大动脉顺应性下降,在EH发生LVH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QTc间期延长与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发生心房颤动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到2019年9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确诊的HCM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心房颤动分为HCM合并心房颤动组和HCM不合并心房颤动组。收集所有受试者12导联心电图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采用Bazett公式校正QT间期。采用t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心电图QTc间期延长与HCM患者发生心房颤动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HCM患者271例,其中HCM不合并心房颤动组207例,HCM合并心房颤动组64例。HCM合并心房颤动组的年龄、QTc间期、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VS)和左心房内径(LAD)高于HCM不合并心房颤动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HCM不合并心房颤动组(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61,95%CI 1.032~1.091,P0.001)、LAD(OR 7.208,95%CI 3.822~13.594,P0.001)和QTc间期(OR 1.018,95%CI 1.006~1.030,P=0.003)与HCM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独立相关。剔除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后,单纯HCM合并心房颤动组的年龄、QTc间期、LVDS、LVVS和LAD高于单纯HCM不合并心房颤动组(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54,95%CI 1.014~1.097,P=0.008)、LAD(OR 8.497,95%CI 3.252~22.204,P0.001)和QTc间期(OR 1.020,95%CI 1.000~1.040,P=0.046)与单纯HCM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独立相关。结论 QTc间期延长可能增加HCM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冠心病患者心房纤颤(AF)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住院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并确诊为冠心病(CHD)的患者1 805例,分为非MS组(n=1 150)及MS组(n=655),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及AF的情况。结果:MS组患者AF发生率明显高于非MS组(14.2%vs.8.1%,P0.01),MS组左房内经(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壁厚度(LVPW),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高于非MS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非MS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发生AF的危险与年龄,左房增大、左室扩大及并发MS明显相关(OR分别为1.666、4.446、1.950、1.636,均P0.05)。AF(n=188)与无AF患者(n=1 617)相关指标、单因素分析发现AF组MS发生率明显高于无AF组(49.3%vs.4.5%,P0.01),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S组中肥胖与AF的发生关系最密切(OR:1.911,P0.01)。结论:MS与冠心病患者发生AF的危险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后的心功能变化. 方法 23例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接受消融治疗和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随访12个月时有15例患者仍为窦性心律或阵发性心房颤动,比较该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X线胸片中心胸比例和6min步行距离. 结果 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LAD缩小而 LVEF增加(均P〈0.05=,其他参数无明显变化(均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比较,LVEF和6min步行距离增加(均P〈0.05=,而LVEDd,LAD和心胸比例缩小(均P〈0.05). 结论 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消融治疗后,长期维持窦性心律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浆脑钠肽(BNP)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合并心房纤颤(AF)患者发生心房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98例的CHD合并AF患者,依据有无左心房血栓分为:对照组(52例,未发生心房血栓)、研究组(46例,发生心房血栓)。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BN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心脏超声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房直径(LAD)的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心房血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BNP、hs-CRP、ox-LDL、LVEDd、LAD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358.6±77.8)pg/ml vs.(1102.9±315.7)pg/ml,P=0.001];[(5.8±1.0)mg/L vs.(7.4±1.3)mg/L,P=0.027]、[(3.4±0.8)mmol/L vs.(4.0±0.9)mmol/L,P=0.038]、[(58.1±5.5)mm vs.(74.3±6.8)mm,P=0.030]、[(32.5±3.8)mm vs.(39.6±4.3)mm,P=0.021],LVEF、HDL-C则明显降低,分别为:[(57.3±3.8)%vs.(48.2±3.1)%,P=0.015]、[(1.08±0.27)mmol/L vs.(0.72±0.16)mmol/L,P=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HbA1C、T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OR=1.986,P=0.009)与LAD(OR=0.863,P=0.028)为心房血栓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BNP能独立预测CHD合并AF患者心房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发生率、逆转左心室(左室)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合并房颤经电转复或药物恢复窦性心律患者210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房颤复发率及其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比较治疗前后心脏超声参数: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璧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前后径(LADd)、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随访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缬沙坦组房颤复发率较氨氯地平组明显降低(P<0.01).LVH组94例与非LVH组47例房颤发生率分别为66.67%和33.34%(P<0.01).治疗后缬沙坦组IVST、LVP-WT、LVEDd、LADd、LVM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氨氯地平组只有LVMI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左室舒张功能指标缬沙坦组明显优于氨氯地平组(P<0.01).治疗期间缬沙坦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P<0.01).结论 (1)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应用能减少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复发;(2)缬沙坦能够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左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降低房颤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心房颤动的预测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并发心房颤动(AF)的临床相关无创预测参数。方法:84例EH患者按有无AF分为二组,对比分析一般临床特征、血清脑钠肽(BNP)、24h动态血压(ABPM)、心脏超声等临床数据,多元逻辑逐步回归探讨AF的预测指标。结果:与无AF组比较,AF组ABPM的24h、白昼、夜间收缩压均值显著增高[(157.8±7.1)∶(161.1±7.8)mmHg,P0.05;(161.3±6.7)∶(170.8±10.1)mmHg,P0.01;(131.3±10.4)∶(147.8±9.3)mmHg,P0.01];心脏超声提示左房直径(LAD)显著增大[(38.2±1.5)∶(51.3±6.5)mm,P0.01)],左室质量指数(LVMI)显著增加[(137.12±10.66)∶(159.05±12.13),P0.01],血清BNP明显升高[(65±17.35)∶(117±36.11)pg/ml,P0.01]。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夜间收缩压、LAD、BNP的OR、95%CI、P值分别为:1.26、0.803~3.308、0.033,2.63、0.973~3.105、0.003,1.39、0.611~3.034、0.036。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左房直径、血清脑钠肽水平是预测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心律失常的预测因素,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观察EH患152例,按左室肥厚,左房增大,心肌缺血,年龄,病程分类,并比较各类与心律失常关系。结果:(1)EH左室肥厚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左室正常组,尤其是Lown3级以上更为显(P<0.01),(2)左房增大组阵发性房速或房颤发生率高于左房正常组(P<0.05),(3)心肌缺血组易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4)年龄大及病程长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结论:左室肥厚,左房增大,心肌缺血,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是EH心律失常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房颤)与血清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本院心内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15例,入选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A组,75例)、持续性/永久性房颤组(B组,62例)和单纯高血压组(C组,78例).记录三组患者年龄、心血管相关病史、尿酸水平、心脏彩超情况及相关用药史,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年龄、尿酸水平、左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房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单纯高血压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左房内径增大、室间隔肥厚是高血压患者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尿酸与房颤相关性最显著(P<0.001,OR =0.092,95%CI:0.824~1.087).结论 高尿酸是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与房颤类型、房颤病程、左心房血栓及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等方面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1-01至2008-01在我院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共1 041例,入选条件:①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证实的房颤发作;②超声心动图证实的非瓣膜性心脏病.分组情况:按左心房有无血栓分为无左心房血栓组(,n=950)与有左心房血栓组(n=91). 结果:1 041例患者中,男性666例,女性375例,平均年龄为(64.26 ±12.43)岁.左心房增大的有658例(63.2%).左心房内径随着病程出现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而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随着病程出现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而降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房内径的大小随着房颤病程延长而增加.有左心房血栓组的房颤病程、左心房内径大于无左心房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房颤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发生率有随着左心房内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 结论:房颤是左心房扩大的原因之一,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左心房扩大越明显.左心房扩大在其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糖尿病(DM)和高血压(EH)对老年人心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172名老年人按照血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G2 h)测定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DM组、EH组和EH伴DM组,每组43例。以超声波测量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内膜中层厚度(I MT),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最大血流速度(PSV)、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V)、颈动脉阻力指数(RI)等指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重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peak E/A、左室短轴缩短率(FS)。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M组、EH组和EH+DM组的CCA-I MT和ICA-I MT显著增大,CCA-PV、ICA-PV显著降低(P0.05~0.01),EH组及EH+DM组的CCA-DV、ICA-DV显著减少(P0.05)。关于对心脏的影响,与健康对照组、DM组比较,EH组和EH+DM组的IVST、LVPWT、LVMI和RWT显著增大(P均0.05),E/A显著减小(P0.05)。EH组和EH+DM组的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和糖尿病均能使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增厚,且高血压能引起心脏病变,为改善颈动脉病变应防治糖尿病和高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