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酒精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脓毒症各脏器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酒精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脓毒症重要脏器的超微结构变化,探讨研究创伤弧菌的致病性。方法采用酒精灌胃联合自由饮酒法制做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取成模大鼠12只,分成2组,实验组6×108cfu/mL浓度创伤弧菌右下肢皮下注射感染肝病大鼠;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右下肢皮下注射。48 h后颈动脉取血液及患肢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培养,留取肝脏、心脏、肺脏、肾脏、脾脏、右下肢肌肉、大脑等脏器组织0.1 cm×0.1 cm×0.1 cm置电镜固定液,超薄切片观察超微结构。结果实验组大鼠12 h后,皮温升高,右下肢明显肿胀、皮肤发紫,精神萎靡,活动减少,呼吸急促,均在48 h内濒临死亡,血液及患肢病变组织培养出创伤弧菌,电镜下见心肌、肺、肝、肾等组织的部分实质细胞内和间质中有创伤弧菌生长,肝脏、心脏、肺脏、肾脏、脾脏、右下肢肌肉、大脑存在不同程度超微结构改变,部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基膜断裂溶解,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损伤明显,其中以下肢骨骼肌、肺、肝脏的超微结构改变尤为明显,脾脏的改变相对较轻。结论创伤弧菌感染酒精性肝病大鼠后导致多个脏器的实质细胞及间质超微结构损伤,致使多器官功能障碍甚或衰竭,是导致机体快速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从中药中提取的大黄素对盲肠结扎穿孔脓毒症大鼠模型各器官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大黄素组、盲肠结扎穿孔脓毒症(cecal ligation puncture,CLP)模型组及大黄素治疗组4组,每组12只。本实验采用盲肠结扎穿刺(cecum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方法构建成年雄性Wistar大鼠盲肠结扎穿刺脓毒症模型。在模型构建前30 min,分别向大鼠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或大黄素(25 mg/kg),在CLP术后48 h处死大鼠。测定各组大鼠的心、肝、肺和肾的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脂质过氧化物(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肝、肺、肾组织中的病理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CLP组心、肝和肺组织中MPO活性和MDA含量显著增加,SOD和CAT活性显著降低;CLP组肾组织中MPO活性显著增加,SOD活性显著降低,而MDA含量和CAT活性没有明显变化。与CLP组比较,大黄素治疗组的心、肝和肺组织中MPO活性和MDA含量显著降低,SOD和CAT活性显著增加;大黄素治疗组的肾组织中MPO含量、MDA、SOD和CAT活性没有明显变化。HE染色显示:CLP组大鼠的心、肝、肺肾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增多;而大黄素治疗组大鼠的心、肝、肺肾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结论:大黄素对脓毒症大鼠心、肝和肺有保护作用,能在一定范围内预防脓毒症大鼠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联合乌司他丁对酒精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脓毒症的实验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酒精灌胃联合自由饮酒制作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右下肢皮下注射创伤弧菌感染肝病大鼠,制作酒精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脓毒症模型15只,随机分1~3组,分别于染菌后12h经腹腔注射药物,1次/12h,治疗10d。第1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第2组应用头孢哌酮和左氧氟沙星,第3组应用头孢哌酮和左氧氟沙星联合乌司他丁。观察大鼠的活动、皮肤黏膜颜色、右下肢感染创口、存活数等。第1组大鼠死亡后,第2组和第3组治疗10d后颈动脉取血液及患肢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取大鼠右大腿肌肉、肝脏、肺脏的电镜标本,观察治疗前后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各组大鼠12h后,皮温升高,右下肢明显肿胀,皮肤发紫,精神萎靡,活动减少,呼吸急促。第1组大鼠均在24~48h内死亡,血液及患肢病变组织培养出创伤弧菌。2、3组大鼠药物治疗后,精神萎靡状态及呼吸急促等明显改善,3~5d后患侧大腿病变处溃破糜烂,10d后两组大鼠均存活,血液及患肢病变组织培养均为阴性。第3组与第2组比较,前者状态恢复好。抗菌药物治疗前后主要脏器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明显减轻,抗菌药物联合乌司他丁对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减轻更为显著。结论应用足量头孢哌酮和左氧氟沙星对酒精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脓毒症具有显著的疗效,头孢哌酮和左氧氟沙星联合乌司他丁的疗效更佳,为临床治疗创伤弧菌脓毒症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肺、肝、心、肾组织中bax,bcl-2,p53表达的改变,探讨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多器官所致的次级损伤。方法:实验于2005-04在延安大学医学中心实验室完成。将6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0、30min,1、2h,1、3、7d组8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大鼠均阻断肠系膜上动脉,建立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再灌注后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切取肺、肝、心、肾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各组织中bax,bcl-2,p53的表达情况。结果:6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再灌注0min:肺、肝、心、肾组织中bax,bcl-2、p53阳性细胞逐渐增多;再灌注30min时,bax,bcl-2,p53阳性细胞升高更为明显,bcl-2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bax[肺:(78.13±7.04)%,(17.13±4.60)%;肝:(24.75±5.12)%,(11.25±2.55)%;心:(67.88±5.79)%,(53.63±4.69)%;肾:(22.25±4.82)%,(13.38±3.65)%;P均<0.01];但再灌注至2h时各指标明显降低,其后持续升高;再灌注7d时bax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bcl-2[肺:(94.12±3.18)%,(83.38±3.54)%;肝:(63.25±9.35)%,(41.25±5.17)%;心:(52.38±4.47)%,(31.88±1.96)%;肾:(59.85±8.25)%,(40.75±6.27)%;P<0.05,0.01]。结论: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肺、肝、心、肾这些远隔器官组织细胞内bax,bcl-2,p53等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增强,可能导致远隔器官的次级损伤。  相似文献   

5.
贝科能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脑、肾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贝科能(复合辅酶)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脑、肾细胞超微结构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窒息合并冰氯化钾停跳液(0.5molL)致大鼠心跳骤停5min后开始心肺复苏的动物模型,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常规复苏组和贝科能治疗组,每组8只。复苏后24h采取组织标本,采用比色法测定心、脑、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 K ATPase活力,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脑、肾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常规复苏组心、脑、肾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增高(P<0.05),SOD及Na K ATPase活力显著降低(P<0.05);贝科能治疗组各项指标检测均比常规复苏组好。透射电镜下可见对照组大鼠心、脑、肾细胞超微结构形态正常,常规复苏组各器官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空泡变性等超微结构损伤性改变,贝科能治疗组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较轻。结论贝科能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脑、肾细胞超微结构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创伤脓毒症早期病理生理过程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目的:探讨创伤脓毒症早期病理生理变化。方法:Wistar大鼠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血压维持在4.0-4.7kPa,1kPa=7.5mmHg),持续2小时,休克末快速经颈静脉回输(15分钟内))失血和等量的林氏液,复苏后6小时,以蠕动泵经尾静脉输入大肠菌内毒素2mg/kg。实验分成5组,分别观察致伤前、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末、复苏后及输注内毒素后2和24小时各器官功能的变化。结果:动物在创伤休克末和缺血-再灌注后即有全身炎症的应综合征(SIRS)出现,心、肝、肾、肺、肠等器官功能指标出现变化,创伤休克末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酶(AST)较伤前增加1倍,心肌酶谱在输内毒素2小时后大于正常值的3倍以上;病理学观察显示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实质性损伤;动物总死亡率为39.6%,单个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为64.7%,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为23.5%。结论:本实验较好地重视了创伤后脓毒症发生的诱因和临床特点;SIRS发生率较高,符合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标准的仅为23.5%,是较好的创伤脓毒症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的心肌酶变化及心肌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探讨乌叫他厂联合抗菌药物对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对60只成年雌性大鼠采用腹腔内注射创伤弧菌悬液建立脓毒症模型,将其分为四组,每组15只,分别为胀毒症对照组(C组)、氧氟沙星治疗组(K组)、乌司他丁治疗组(u组)、乌司他丁联合氧氟沙早治疗组(L组)。C组大鼠出现休克症状后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透射电镜下超微结构改变。H时留取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行心肌酶学检测。结果L组_人冬氰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值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均〈0.01)。K组、U组仅CK值显著低于C组(P均〈0.01),而其AST、LDH、HBDH水平与C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U组与K组AST、CK、LDH、HBDH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大鼠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病变最重,K组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改变较少,U组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改变较K组多,而L组心肌纤维的结构基本正常。结论乌司他丁伍用抗菌药治疗对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急性心脏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白藜芦醇甙对内毒素休克大鼠损伤器官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寻找内毒素休克时损伤器官的保护方法,达到延缓和减轻器官损伤的目的,我们复制了大鼠内毒素休克模型,应用白藜芦醇甙处理,以探讨其对大鼠内毒素休克时损伤器官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白藜芦醇甙处理组大鼠的肝、肾、肠组织的肿瘤坏死因子、丙二醛明显低于休克对照组;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则明显高于休克对照组,并且白藜芦醇甙处理组大鼠的肝、肾功能状态好于休克对照组,其肺灌洗液蛋白低于休克对照组。说明,白藜芦醇甙对丙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毒素清颗粒对克雷伯杆菌肺炎致老年多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老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洛美沙星组和毒素清组各10只,模型组25只.采用气管插管注入肺炎克雷伯杆菌制备肺炎致多器官损伤动物模型;观察器官生化指标变化、病理改变及死亡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显著增高;肺、心、肝功能障碍发生率70%~100%;肺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下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上升;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明显增高;肺、心、肝、肾、小肠组织发生了明显的病理改变.与模型组比较,毒素清组死亡率下降(20%比60%),48 h时WBC、N明显降低[WBC(×109/L):7.70±1.88比16.13±3.35,N:0.36±0.06比0.56±0.06,均P<0.01];器官功能障碍数明显减少(11个比25个,P<0.05);PaO2(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上升(74.73±9.14比51.46±7.08),PaCO2(mm Hg)显著下降(44.20±4.01比61.20±9.21),CK、CK-MB、LDH、ALT、AST明显降低[CK(U/L):614.17±174.22比1 956.50±361.55,CK-MB(U/L):644.50±181.67比2 185.50±315.91,LDH(U/L):911.50±278.39比1 716.78±368.99,ALT(U/L):86.89±27.76比199.83±17.22,AST(U/L):296.13±107.30比422.50±142.12,均P<0.01];肺、心、肝、小肠病理损伤评分(分)显著下降(肺:6.00±0.76比9.00±0.00,心:3.25±1.49比7.20±1.55,肝:0.31±0.09比0.60±0.14,小肠:1.38±0.52比2.50±0.53,P<0.05或P<0.01).洛美沙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不及毒素清组.结论 毒素清颗粒对克雷伯杆菌肺炎老龄大鼠多器官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可减少器官损伤的发生率,减轻器官损伤程度以及降低老龄大鼠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丹参和甘露醇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肝、肾、胰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1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缺血2h组、缺血3h组、缺血3h组用丹参组和缺血3h用甘露醇组5个组。实验组于缺血、再灌注1、2、3和24h聚材光镜对比观察。结果 肢体缺血和再灌注后,实验组心、肝、肾、胰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中性白细胞浸润、细胞变性、组织损伤。用丹参和甘露醇的病变明显轻于未用药组。结论 丹参和甘露醇都有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所致远处器官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