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60例AMI患者EKG上有无对应性ST段下移,下移程度及下移恢复时间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有对应性ST段下移者的SV、CI较无下移者差,其左室质量亦较后者为高。提示AMI患者有对应性ST段下移为非梗塞区心肌缺血的表现,可以此来判断或预测患者的左心功能及非梗塞区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  相似文献   

2.
<正> 住院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41例,男36例,女5例,平均年龄58(28~74)岁。包括前壁梗塞21例,下后壁梗塞20例,均于AMI发病后3~4周内以分级递增方式行食管心房起搏心脏负荷试验。检查前1周内无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发作及心律失常发生。阳性标准:①停止起搏后ST段呈缺血性压低≥1mm或ST段抬高>1mm,持续2min以上;②出现心绞痛发作;③发生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3.
一、定义及发生率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对应性”ST段下移(reciprocating ST segmentdepression,ST-D)是指:与梗塞区解剖部位相对导联ST段呈水平或下斜形压低≥0.1毫伏。梗塞相对导联:下壁AMI为V_1-V_4;前壁AMI为Ⅱ、Ⅲ、aVF.AMI时ST-D较常见,虽不同资料略有差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对应性ST段压低是指下壁梗塞时前壁心电图导联(V_1~V_6、aVL)有ST段压低,或前壁梗塞时下壁导联(Ⅱ、Ⅲ、aVF)有ST段压低。若急性前壁梗塞伴两个以上下壁导联ST段压低≥0.1mm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者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脉前降支(LAD)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对80例患者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LAD造影结果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平均55.3±8.9岁.结果 80例中伴胸前导联ST段下移组中90%有LAD病变,非ST段下移组中仅16.7%有LAD病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下壁AMI者中,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移是LAD病变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后3~4周进行食管心房调搏心脏负荷试验(TEAPT),描记发病,调搏前,调搏后心电图、测定心室晚电位(VLP),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①TEAPT阳性者左心功能不全及再梗发生率高,冠状动脉病变较为严重,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高,心律失常及猝死发生率高。②AMI时心电图梗死对应导联ST段下移者,TEAPT阳性率高,可能存在梗死血管以外的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7.
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时期少数病人的下壁导联ST段无明确抬高,无法及时确诊。本文分析64例下壁AMI早期心电图,探讨对应导联变化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早期有92%(59例)的下壁导联有明确ST段抬高,98.5%(63例)的aVL导联ST段下移,且下移不受同时合并右室或正后壁MI的影响。如将此种下降也作为下壁AMI诊断标准,早期确诊率可达98.5%。  相似文献   

8.
现就我院心内科1992年6月至1997年6月间11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中其中35例下壁AMI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35例均为发病24小时内入院患者。下壁AMI诊断符合WHO标准。对应导联ST段压低是指V_1~V_6、aVL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水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对应导联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用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对应导联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136例急性心肌梗死共分五组:①组,前壁梗死(V1-6)伴有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②组,下壁梗死(Ⅱ,Ⅲ,aVF)同时伴有V1-6导联ST段下移。③组,下壁梗死(Ⅱ,Ⅲ,aVF)同时伴有I,aVL导联ST段下移。④组,前壁梗死(V1-6)未伴有其它导联的ST段变化。⑤组,下壁梗死(Ⅱ,Ⅲ,aVF)未伴有其它导联的ST段变化。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前壁心肌梗死伴有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25例中有88%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其中90.9%为左冠状动脉近端病变。前壁心肌梗死未伴有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的36例患者中有94.4%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两者统计无显著性差异。在下壁心肌梗死伴有V1-6导联ST段下移组22例中有81.8%为右冠状动脉病变,但同时伴有前降支病变的却有77.3%,其中单支病变仅18.2%。下壁心肌梗死未伴有V1-6导联ST段下移34例有91.2%为右冠状动脉病变,但同时伴有前降支病变的仅有32.4%,其中单支病变达52.9%。两组统计分别为P<0.001和P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 ,73岁 ,持续性心前区痛 1h入院。发病 1~ 3h内心电图 :窦性心律时示下壁及右室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 ,伴V2~V6 导联ST段下斜型明显下移 ;室性逸搏心律时V2 ~V6 导联QRS波呈R或Rs型伴ST段弓背或斜直型抬高 0 .2~ 0 .8mV ,T波直立或高耸。心肌酶结果及心电图动态演变符合下壁、右室Q波性AMI及前壁非Q波性AMI。提示梗死性室性逸搏心律可揭示非Q波性AMI。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并对应导联ST段改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有对应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76例AMI患梗死部位对应导联ST段下移的程序,根据ST段下移的程度患被分为3组:无对应性ST段改变组(A组);伴对应导联ST段下移0.05-0.15mV组(B组);伴对应性ST段下移>0.15mV组(C组),并记录4周时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1)AMI患有38.1%存在对应导联ST段改变;(2)A组与B组的并发症与死亡率无显差异(P>0.05),C组的并发症及死亡率A,B组相比有显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伴有对应导联ST段下移>0.15mV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与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分析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70例患者(并束支阻滞者除外)的心电图结果显示:Ⅱ导联ST段有或无抬高,Ⅲ导联ST段抬高大于1mm,且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Ⅱ导联(即STⅢ/Ⅱ>1)者,在并有右室梗塞的29例中有26例(89.66%);无右室梗塞的41例中有15例(36.66%),二组间ST段抬高Ⅲ/Ⅱ>1检出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作者认为ST段抬高Ⅲ/Ⅱ>1可作为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的诊断依据之一,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66%、63.41%。阳性预告值为63.41%。本资料还显示:Ⅱ导联ST段无抬高,仅Ⅲ导联ST段抬高≥1mm对右室梗塞的诊断更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自从 Wolferth 于1945年提出急性心肌梗塞(AMI)时有对应导联 ST 段压低以来,迄今对其产生原因仍有争议。本文报道100(男84,女16)例首次 AMI 存活者的早期心电图变化,并经系列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作观察,其中46例为前壁梗塞,54例为下壁梗塞(有2例向侧壁扩展)。结果100例中53例在急性期有对应导联 ST 段压低>1mm,其中20例为前壁梗塞,33例为下壁梗塞,  相似文献   

14.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梗塞部位心电图呈ST段拾高常伴对应导联ST段压低。长期以来,认为这是梗塞部位ST段抬高的反映。而晚近研究发现,其具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AMI时对应性ST段压低的标准及发生率 AMI时对应性ST段压低是指下壁心肌梗塞时胸前、aVL导联出现ST段压低;前壁心肌梗塞时Ⅱ、Ⅲ、aVF导联出现ST段压低。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如伴有2个下壁导联  相似文献   

15.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下壁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下壁导联 ST段下移与临床预后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罪犯”血管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住院诊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5 9例 ,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左前降支“罪犯”血管病变部位与第一对角支起始部的关系分成两组 , 组 36例病变部位位于第一对角支发出前 , 组 2 3例病变位于第一对角支发出后。结果  组 36例占 6 1.0 1% , 组 2 3例占 38.98%。 组病人多数合并下壁导联 ST段下移≥ 1mm ,在 、 、a VF导联分别为 81% ,92 % ,79%。 组多数 ST段位于等电位线或 ST段下移 <1m m,在 、 、a VF导联分别为 6 0 % ,6 1% ,5 3%。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下壁导联 ST段下移可以预测“罪犯”血管病变部位位于第一对角支起始部近端 ,而 ST段位于等电位线或 ST段下移 <1mm预示病变部位位于前降支远端  相似文献   

16.
胸前导联ST段压低范围和幅度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胸前导联 ST段压低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临床意义及探讨其可能发生机理。  方法 :回顾分析了 1992年~ 1997年期间首次住院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 183例。将患者分为 4组 :无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 ( 组 ,n=5 6 ) ;胸前导联 ST段 V1~ 3压低组 ( 组 ,n=31) ;胸前导联 ST段 V4~ 6 压低组 ( 组 ,n=2 3) ;胸前导联 ST段 V1~ 6 压低组 ( 组 ,n=73)。资料分析包括心电图、心肌酶谱、左心室和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肌梗塞的并发症和病死率。  结果 :胸前导联 ST段压低患者比无胸前导联 ST段压低患者存在较大梗塞范围 ,心肌梗塞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较高。广泛 ST段压低时更显著 ,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分别为 45 .0 %、12 .3% (P<0 .0 5 )和 8.2 %(P<0 .0 1)。胸前导联 ST段广泛压低总和≥ 0 .8m V显示预后更差 ,住院病死率 9.4% ,同 ST段压低 <0 .2 m V比差异显著 (P<0 .0 5 )。 组和 组存在左前降支病变或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明显高于 组 ,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胸前导联 ST段压低分布范围和压低幅度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判断和危险分层有一定价值。可能提示心肌梗塞范围较大 ,或同时存在前降支病变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7.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下壁AMI)时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方法:对61例下壁AMI患者(甲组37例,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乙组24例,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心电图及发病3个月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分析。结果:①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狭窄≥70%)支数在2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心功能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壁AMI时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的压低与心功能不全有关,而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影响胸前导联ST段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18例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胸前导联ST段改变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结果表明下壁导联ST段抬高幅度与胸前导联ST段改变呈负相关(r=-0.523.P<0.01).在16例同时合并右室梗塞的患者中,胸前导联ST段改变幅度(V_2:0.63±1.82)及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V_2/avF:0.84±1.61)均高于单纯下壁组(V_2:0.35±1.65,V_2/aVF:0.29±1.28),而38例同时合并侧后壁梗塞的患者胸前导联ST段压低幅度(V_2:-1.20±1.52)及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V_2/aVF:-0.33±1.15)均低于单纯下壁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次,去掉右室梗塞和侧后壁梗塞的病例,可使下壁导联和胸前导联ST段的相关性显著提高(r=-0.797,P<0.01).因此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同时合并右室梗塞可使胸前导联ST段趋于抬高,而合并侧后壁梗塞则使其进一步降低,二者呈相反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特征性改变,评估室性电风暴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有高血压并ST段抬高AMI室性电风暴(室速或室颤)患者367例(电风暴组)及无高血压室性电风暴AMI患者120例(无电风暴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和持续心电监护,分析心电图特征与临床高危特点。结果室性电风暴组患者心电图可见心房终末电位异常、∑ST段抬高振幅增高、ST段抬高导联数增多、QTc间期延长、对应导联ST段振幅下移发生率高,梗死部位以前壁或复合前壁、左前降支合并回旋支或(和)右冠脉完全闭塞多支病变为主,与无室性电风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临床并发泵衰竭、AMI扩展、住院病死率、室性电风暴AMI发病后6h内发生率明显增多(P0.01)。结论高血压并ST段抬高AMI室性电风暴患者,心电图多项指标异常对临床预后险恶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常可发现梗塞区对侧壁心电图ST段下降,机理不明。多数研究认为这些对应性变化系的电镜象,有些则认为这表示对侧壁缺血。本文将出院前右房调搏引起的缺血改变,与最初48小时对应性ST段下降相比较。方法:胸痛24小时内顺序住院的137例透壁AMI,男109例,女28例,年龄28~79岁(平均63)。前壁AMI如伴有2个下壁导联(Ⅰ、Ⅲ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