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42例DCM患者按室性心律失常性质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并按心功能状态分为轻度心力衰竭组和重度心力衰竭组,另选4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并计算QTd、QTcd。结果(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2)重度心力衰竭组较轻度心力衰竭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5),轻度心力衰竭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结论QTd、QTcd对DCM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有一定预防价值,并可作为评价DCM患者心功能状态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42例DCM患者按室性心律失常性质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并按心功能状态分为轻度心力衰竭组和重度心力衰竭组,另选4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并计算QTd、QTcd(校正QTd)。结果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②重度心力衰竭组较轻度心力衰竭组显著延长(P<0.05),轻度心力衰竭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结论QTd、QTcd对DCM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有一定预防价值,并可作为评价DCM患者心功能状态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将患者分为 3组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Ⅰ组 )、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Ⅱ组 )、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Ⅲ组 )。比较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QTd、QTcd在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 (80 9± 1 5 8)ms与 (92 5± 1 8 4)ms;(59 6± 6 7)ms与 (69 3± 1 9 2 )ms;(49 9± 6 8)ms与(56 1± 1 6 4)ms。 3组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QTcd值的增大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依从关系 (P <0 0 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QT离散度与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 QT离散度 (QTd)与扩张型心肌病 (DCM)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6 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记录同步 12导联心电图和 2 4 h动态心电图 ,比较 QTd和 DCM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间的关系。结果 :(1) DCM患者 QTd和 QTcd均大于正常对照者 :6 6 .2± 3.0 ms对 38.7± 8.9ms和 76 .4± 16 .3m s对 4 2 .9± 9.7m s,P均 <0 .0 1。 (2 ) DCM伴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QTd和 QTcd均大于伴 L own0~ 级者 :72 .9± 13.2 m s对 6 2 .0± 11.1ms和 84 .9± 16 .6 ms对 71.0± 13.9ms,P均 <0 .0 1。 (3) QTd≥ 70 ms预测 DCM发生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度为 79.2 %、特异度为 6 5 .8%、阳性预测值为 5 9.4 %、阴性预测值为 83.3%、正确预测率为 71.0 %。(4) L 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QTd是 DCM发生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QTd可作为 DCM发生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子 ,QTd≥ 70 ms时 ,其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安毅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3):1178-1179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89例患者同步12导联心电图.结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42例) QTd为(92±31)ms,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47例)为(62±19)ms,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随QTd增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显著增加(高).结论:QT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进行心电图的QTd及QTcd测定,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之间的差异,观察QTd以及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01.6±30.5)ms对(53.1±11.6)ms,QTcd(107.7±19.3)ms对(58.5±12.6)ms,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离散度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观察,探讨其与早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根据有无恶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QTd、QTcd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0例AMI患者有34例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平均QTd、QTcd值分别为96.24±7.58毫秒和102.04±6.42毫秒;76例患者未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平均QTd、QTcd值分别为63.76±9.37毫秒和68.21±5.98毫秒,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QTcd值增大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密切相关,QTd或QTcd值越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越高,QT离散度可作为预测恶性心脏事件的一项重要而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健康人(50例)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56例)的QT离散度变化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测定两组对象的QTd.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70.8±17.2ms、16.4±6.2ms)均明显较健康对照组(52.4±15.3ms、9.8±4.3ms)延长,两组P值均《0.01.结论QTd的测量简单易行有效,可实用于基层医院对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估计.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74例早期急性心肌梗塞(AM I)者行直接冠脉介入干预(PCI)治疗前后QTd、QTcd作观察,研究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于PCI治疗前后行标准12(或18)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QTd变化。结果:早期AM I者行PCI术前后QTd有非常显著性差异(72.6±30.2)ms与(36.6±16.5)ms,P<0.01;QTd有非常显著性差异(76.3±29.6)ms与(32.8±12.2)ms,P<0.01。结论:直接PCI成功可明显降低QTd、QTcd,减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析45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Td,并对比观察心肌梗死患者1周内发生或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QTd.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为(73±18)ms,对照组为(28±1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QTd分别为(93±13)、(52±1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QTd的增大是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72例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分析QTd ,QTcd以及室性心律失常 (VA)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 (VA)组QTd和QTcd均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NAV)组 ,P <0 .0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d≥ 6 0ms者 ,其VA发生率显著高于QTcd <6 0ms者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疗效对QTd的影响,QTd的变化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将128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病人分成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静脉溶栓前、后2小时、12小时、24小时、2~7天、14天、21天和睦周的QTd、QTcd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组QTd、QTcd呈逐渐减小,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静脉溶栓未再通组QTd、QTcd变化不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可降低QTd、QTcd,同时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2)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张铬镔  陈炳忠 《河北医学》2006,12(3):201-204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80例DCM患者分为基础治疗组(A组,40例)及基础治疗加美托洛尔治疗组(B组,40例),给予B组在基础治疗上加服美托洛尔25mg/tid,疗程9个月。治疗前后应用24h动态心电图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测QTd、QTcd、HR、室性心律失常(VA)如室性早搏(PVC)、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发生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B组QTd、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均较A组显著降低(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A组明显提高(P<0.01),而HR、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结论:DCM患者长期应用美托洛尔可显著降低QTd、QTcd及VA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叶忠  张克智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1,21(4):363-363,366
为研究QT离散度(QTd)对扩张性心肌病(DCM)发生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观察52例DCM、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并设“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作对照。 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无室性心律失常或LownⅠ~Ⅱ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的QTd、QTc明显延长(P<0.05)。发生LownⅢ—Ⅳ级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的QTd、QTc、QTcd、QTmax明显延长(P<0.05-0.01),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或LownⅠ~Ⅱ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相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P<0.05)。DCM患者QTd、QTcd明显延长时发生复杂性心律失常的机率明显增高,应加强对此类DCM患者心律失常的控制与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11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和JT离散度(JTd)。结果 AMI室性心律失常组47例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9例QTd,QTcd,JTd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并且QTd,QTcd,JTd≥60ms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5.9%,53.1%,52.3%,≥100ms者100%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在临床上QTd,QTcd或JTd≥60ms即预示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舒冠滴丸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探讨该药抗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对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两组给予相同的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舒冠滴丸,5粒/次,3次/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QTd及校正后QT间期(QTcd)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QTd、QTcd均显著缩小,治疗组QTd、QTcd分别为(40.4±16.8)ms和(38.6±14.7)ms;对照组分别为(49.6±17.3)ms和(41.2±15.5)ms,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缩小幅度更明显,与对照组降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冠滴丸可有效缩小QTd和QTcd,提示QT离散度的降低可能是该药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Tp-Te间期、QTd、QTcd及其组合在预测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方法 入选158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入院时全部予以12导联心电图检查,将患者按照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纤颤)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Tp-Te、QTd、QTcd值,计算它们及其组合在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中的敏感度、特异性等指标.结果 病例组Tp-Te、QTd、QTcd均大于对照组(P<0.01).Tp-Te在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最高,其次为QTcd,其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46% vs 84.62%、92.5% vs 77.5%、92.0% vs 78.6%、89.2% vs 83.8%.Tp-Te与QTcd并、串联未能提高对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结论 与QTd、QTcd相比,Tp-Te是预测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强有力的指标,尤其当Tp-Te间期>148ms时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 (VLP)、QT离散度 (QTd)、校正QT离散度 (QTcd)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定 6 4例AMI患者和 30例健康人的VLP、QTd、QTcd ,并对AMI患者随访 1年。结果 :AMI组VLP阳性率 (4 2 2 % )较对照组 (6 7% )明显增高 (P <0 0 1) ,QTd、QTcd分别为 74 2± 18 4ms和 81 3± 2 2 6ms较对照组 (2 8 4± 10 6ms和 34 8± 15 3ms)明显延长 (P <0 0 1)。 6 4例AMI患者随访 1年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 18例 ,其中VLP阳性率、QTd、QTcd分别为 88 9%、86 5± 2 7 4ms、93 6± 34 8ms和非事件组(2 3 9%、6 2 7± 2 4 3ms、6 9 4± 2 5 2ms)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在预测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有效性QTd分别为 6 6 5 %、85 4%、78% ,QTcd分别为 72 4%、71 3 %、71% ,VLP分别为42 6 %、92 8%、6 8%。结论 :VLP(+ )和QTd、QTcd明显延长与A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密切相关 ,并可作为AMI患者预后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可靠的 ,非侵入性预测指标。其中以QTcd敏感性最高 ,VLP(+ )最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 QT离散度 (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89例患者同步 12导联心电图。结果 :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42例 ) QTd为 (92± 31) ms,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47例 )为 (6 2± 19) ms,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0 .0 1) ,随 QTd增大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显著增加 (高 )。结论 :QT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结构与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筱燕 《广西医学》2006,28(4):518-520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心脏结构、心律失常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43例DCM患者分为存活组(33例)与死亡组(10例),回顾分析其超声心动图、心电图(ECG)、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等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与存活组对比,死亡组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扩大(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降低(P<0.01);严重室性心律失常(Lown氏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05);NYHA标准心功能Ⅳ级患病率高(P<0.01);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明显延长(P<0.01).结论DCM的左房左室明显扩大、左心功能严重损害、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以及QTd、QTcd明显延长是DCM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