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急诊行股动脉切开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并术中尿激酶动脉内灌注,术后抗凝、溶栓,其中15例术后常规给予药物治疗(A组),17例术后加用间歇性压力梯度治疗仪治疗(B组)。结果A组10例痊愈,2例有间歇性跛行,死亡1例,截肢2例,截肢率13%,死亡率6.7%。B组13例痊愈,2例有间歇性跛行,死亡1例,截肢1例,截肢率5.9‰死亡率5.9%。结论对于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手术后加用间歇性压力梯度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诊介入治疗心房纤颤并发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心房纤颤并发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82例,其中右股动脉栓塞20例,右腘动脉栓塞及腘以下动脉栓塞14例,左髂动脉栓塞4例,左股动脉栓塞27例,左腘及腘以下动脉栓塞17例.急诊采用留置溶栓导管局部溶栓的介入方法治疗.结果 82例患者中44例(53.7%)患者经急诊介入溶栓后栓塞血管完全再通,临床症状消失;29例(35.4%)栓塞血管部分再通,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肢体得以保存,但病程后期及随访有肢体慢性缺血的症状;7例(8.3%)因肢体缺血时间过长发生不可逆性坏死而行截肢术;2例(2.4%)患者因坏死肢体毒素的吸收,终因并发急性肾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急诊介入治疗总有效率为89.1%,而截肢率和死亡率较低.结论 急诊介入留置溶栓导管方法治疗心房纤颤并发的下肢动脉栓塞,临床效果良好,截肢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患肢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观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35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采用患肢动脉导管注药溶栓治疗,术后继予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阿加曲班注射液等抗凝、祛聚、扩动脉药物治疗,维持6个月以上。诊治期间观察是否有出血等并发症,溶栓期间监测多项凝血相关实验室检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于2.0~2.5,凝血酶原时间(PT)控制于25s以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控制于正常值1.5~2.0倍,纤维蛋白原(FIB)控制于1.0g/L以上,必要时给予药物剂量调整。评价35例患者溶栓总治愈率。结果 22例患者在治疗后6~72h患肢血供恢复正常,治愈率62.86%。11例血供得以改善,有效率31.43%,总有效率94.29%。2例无效行截肢手术,无效率5.71%。有效11例中3例股浅动脉全程血栓,溶栓后血栓头端部分溶解,造影示小腿广泛侧支循环形成,临床症状显著减弱,缺血范畴控制;2例溶栓前已有足踝之下皮肤变黑,诊治后坏死平面减少,坏死感染转好;余6例溶栓后部分开通,3例仍有不同程度间歇性跛行,出院进一步诊治后都改善。结论患肢动脉导管注药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介入溶栓、动脉取栓术两种方法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9例,观察组采用介入溶栓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动脉取栓术进行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的有效率、术后血管再狭窄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观察组的血管再狭窄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介入溶栓和动脉取栓术临床效果各有优势,首选介入溶栓疗法,也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杂交手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41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病人术前做好病情的观察、心理护理及患肢护理;术后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患肢缺血再灌注的观察及溶栓导管护理和伤口处理。[结果]41例病人均取出血栓,术后留置导管溶栓,2例病人就诊时因足趾严重缺血,经积极取栓手术治疗无效而截肢,但仍在最大程度保留了肢体,其余39例病人采用杂交手术治疗后,下肢动脉均通畅,无残留血栓;其中3例病人在下肢动脉血流重建术后6h~12h出现骨膜室综合征行小腿切开减张术。随访1个月~6个月,其中2例病人足趾末端出现干性坏疽,其余37例病人恢复保住了肢体。[结论]加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杂交手术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溶栓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26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介入下股动脉穿刺血栓内置入溶栓导管,通过术中脉冲推注尿激酶及协同术后经溶栓导管微量泵持续泵入尿激酶溶栓,术后加强溶栓导管的护理及患肢血运的观察.结果 11例术中完全开通,9例48 h内复通,6例部分溶通,但血栓平面均有所下降,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介入置入溶栓导管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介入溶栓法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例确诊为下肢单发动脉血栓的患者,首先使用Seldinger技术明确患肢血栓部位、范围及栓塞的程度,后采用逐层溶栓的方法进行溶栓,术后留置导管,并继续用微量泵尿激酶均速滴注,72 h后造影并拔除导管。结果 8例当时即获完全复通,2例回病房后继续使用尿激酶72 h后经复查动脉造影证实完全溶通。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出血、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简便、安全、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8.
超选择动脉接触溶栓结合球囊机械扩张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动脉接触溶栓结合球囊机械开通动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栓塞血管为大脑中动脉2例、大脑前动脉1例、颈内动脉主干2例),在发病9h内进行了超选择动脉接触溶栓,对较难开通的颅内动脉实施了球囊机械扩张开通。结果治疗的5例脑梗死患者主要栓塞动脉得到100%的开通,全部得到了相对较好的恢复。结论超选择动脉接触溶栓加球囊机械扩张开通技术是安全有效的,明显提高了栓塞动脉的再通率。  相似文献   

9.
肖亮  童家杰  申景  徐克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009-1012,101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106例,其中42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髂动脉和/或股动脉闭塞,64例髂动脉和/或股动脉、胭动脉不同程度管腔狭窄,术中采用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64例,机械开通31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101例,支架置入69例(116枚支架),术后随访12~60个月,分析介入治疗后的中长期疗效。【结果】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术后15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1例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经DSA检查6例内膜增生引起支架阻塞,6例非治疗部位血管病变进展所致下肢缺血,9例溶栓及PTA治疗部位血管再狭窄,均经PTA或支架置入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其余84例症状无复发,血管超声复查提示管腔通畅、血流良好。【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操作创伤小、中长期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肢体动脉缺血再通术后再灌注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急性肢体动脉缺血再通术后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例急性肢体动脉缺血再通术后再灌注损伤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上肢31例,下肢167例。结果198例急性肢体动脉缺血再通术后出现再灌注损伤116例。上肢急性动脉缺血再通术后再灌注损伤程度较下肢轻,肢体急性动脉栓塞再通术后再灌注损伤程度较动脉硬化闭塞症继发急性血栓形成重,再通术后再灌注损伤程度与术前缺血时间及缺血程度成正比关系。动脉再通后20min出现再灌注损伤,12h达到高峰,25h后开始缓解,时间8—13d。肌筋膜切开16例,死亡5例,药物治愈95例。结论 及时实施再通术是预防再灌注损伤的关键,再通术前后的有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经股动脉置管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置管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股动脉置管溶栓治疗的护理经验。结果:52例患者栓塞动脉完全开通44例,部分开通8例。临床症状完全缓解46例,部分缓解6例。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工作,术后细致周密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巩固治疗效果及防止再次栓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技术在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5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的经验。采用动脉内直接溶栓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动脉直径〉3mm)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结果经术后3个月-8年临床观察急性单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100%(14/14例),多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54.5%(6/11例),血管总再通率为80%(20/25例)。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或上肢动脉经皮腔血管成形术后、予尿激酶持续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动脉闭塞的可行性。方法近2年来,我院收治14例下肢或/和上肢动脉急性动脉闭塞的患者,其中10例患者行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术后病变动脉近端留置溶栓导管,予尿激酶持续溶栓3~5d;4例患者行接触性溶栓,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14例患者肢体缺血的症状均明显减轻,治疗后动脉造影示38条闭塞动脉中32(84.2%)条动脉复通、血栓溶解,术后4周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进行PTA及溶栓治疗的32条病变动脉中26条动脉保持通畅,14例患者穿刺点均有渗血,其中4例合并患肢皮下出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肢体急性动脉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0),A组行介入溶栓术,B组行动脉取栓术。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踝肱指数变化,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的肱骨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并且两组术后的肱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85.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中,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显著高于B组的71.4%(P0.05);动脉栓塞患者中,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显著低于B组的92.3%(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及截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治疗中,介入溶栓术与动脉取栓术各具优势,但介入溶栓术的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5.
肢体急性动脉栓塞血管内超声溶栓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肢体急性动脉栓塞 ,过去内科行溶栓治疗效果差。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 ,90年代血管内超声溶栓术迅速发展起来 ,我院于 1999年开始首次采用血管内超声溶栓治疗肢体急性动脉栓塞 5例 ,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对血管内超声溶栓术患者的护理观察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例患者中 ,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5 6~ 6 7岁。患者突然出现肢体剧烈疼痛、苍白、无脉、麻木、发绀等症状 ,并且逐渐加重 ,经肢体动脉造影证实 4例下肢动脉分叉处栓塞 ,1例为桡动脉分叉处栓塞。1.2 方法经股动脉穿刺 (健侧 ) ,插入 8F动脉鞘管 ,先行动脉造影 ,…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严重的临床类型,是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持久而严重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治疗的根本在于早期恢复已经闭塞的冠状动脉血流[1]。溶栓治疗是通过溶解动脉或静脉血管中的新鲜血栓使血管再通,从而部分或完全恢复组织和器官的血流灌注。溶栓治疗不但能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而且  相似文献   

17.
经导管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梗死是致残率颇高的疾病,早期治疗至关重要,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具有快捷、准确、安全的特点优越于常规采用静脉治疗,我院采用了经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动脉内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3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5例中男29例,女6例;年龄35~75岁,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选择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1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选择脑动脉内溶栓方法,起病距溶栓时间3~6h,尿激酶以1.0万μ.min-1持续泵入,总量为100万μ,辅助其它常规治疗,治疗14d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溶栓有效率为90.2%,显效率为60.4%,血管再通率为72.9%,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超选择脑动脉内溶栓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下肢动脉成形术联合局部动脉化疗灌注在糖尿病足合并足部溃疡及感染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糖尿病足足部溃疡并感染患者19例,下肢动脉成形术后,局部留置导管7~15 d,持续灌注抗感染、溶栓药物。结果:17例患者局部感染病灶控制,溃疡瘢痕愈合,治愈率达89.4%。结论:下肢动脉成形术联合局部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对糖尿病足合并溃疡及感染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旋股内、外动脉超选择插管灌注溶栓药物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 Seldinger穿刺技术,经对侧股动脉置入导管超选择插入患侧旋股内、外动脉,经导管注入与扩血管药、溶栓药等治疗5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每次治疗前后采用相同条件血管造影并摄相同相DSA片,治疗后随访16月。结果 56例股头缺血坏死经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75%,疼痛缓解率96.4%,DSA显示治疗后动脉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