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椎间融合器 (Interbodycage)在各种导致腰椎失稳疾病的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并进行相关生物力学分析。方法 :后路运用BagbyandKuslich融合器 (BAK cage)、螺纹融合装置 (ThreadedFusonCage ,TFC)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8例 ,腰椎管狭窄症 37例 ,腰椎滑脱 2 3例 ,创伤性滑脱 19例 ,其中 36例与椎弓根装置联合应用 ;前路运用块状cage、BAK cage、TFC治疗机械性腰痛 13例 ,其中 4例系再次手术 ;前路运用新型Mesh cage进行椎体肿瘤减压术后脊柱重建 8例 ,椎体爆裂性骨折 2例 ,骨质疏松症并椎体压缩骨折 1例。结果 :6 3例平均随访 2 1个月 ,后路应用BAK cage和TFC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优良率为 91 2 % ,滑脱复位率为 89% ,创伤性错位 10 0 %复位 ;前路应用椎间融合器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优良率为 94 6 % ,半年时X线评价骨融合率达 95 %。三个月的初步观察显示 ,钛网椎间融合器在椎体切除后的重建中起重要作用 ,患者术前的症状缓解 ,活动能力明显提高。结论 :不论在腰椎退行性疾病、创伤性疾病、骨质疏松并发的椎体塌陷 ,还是在椎体肿瘤根治术后重建等需要行腰椎椎间界面融合的病例中 ,腰椎椎间融合器的应用由于其具有撑开 压缩功能和载荷均分能力等优良的生物力学特征 ,不但能使失稳脊柱  相似文献   

2.
椎间融合器(Cage)的出现及椎间界面融合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治疗各类腰椎疾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概念和可选择的手术方式,我院自1998年11月至2005年8月,运用腰椎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疾病共24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一般资料本组报道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2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行腰椎椎间融合(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患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采用TLIF和内窥镜下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治疗的230例退行性下腰椎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背痛和腿痛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比较两组的并发症情况。结果:TLIF组患者的出血量和术后到下床活动时间明显低于PLI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P<0.05),功能障碍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TLIF组患者较PLIF组症状缓解、功能恢复效果更佳;TLIF组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PLIF(χ2=5.733,P=0.017),TLIF组并发症合计发生率(6.48%)明显低于PLIF组(20.49%)(χ2=9.388,P=0.002)。结论: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行性下腰椎疾患疗效确切,可以减少出血,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比较传统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与椎间孔外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xtra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ELIF),在不同内固定方式下的稳定性。 方法 选取12具新鲜尸体腰椎(L3~S1)标本,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包埋。标本首先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生物力学测试,数据取平均值,作为对照组,记为C组。随后将12具标本随机分为两组: T组(TLIF组)和E组(ELIF组),每组6例,各组再序贯分为3个亚组记为T1、T2、T3组及E1、E2、E3组。各组内固定方式如下: 单边固定TLIF(T1组),单边固定ELIF(E1组),双边固定TLIF(T2组),双边固定ELIF(E2组),单边固定TLIF+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T3组),单边固定ELIF+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E3组)。采用Panjabi内固定物稳定性试验法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计算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的L4~L5节段角位移。结果 E1与T1组L4~L5活动度均较C组明显减小(P<0.05)。E1组各工况下的活动度小于T1组,尤以后伸、左侧屈、左旋及右旋时明显(P<0.05);E1组在各工况下的活动度明显高于T2组(P<0.05);E3组活动度除在右屈时活动度与E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工况下活动度E3组均明显低于E1组(P<0.05),而且在限定载荷范围内与T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当前载荷下E2组活动度与T2组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3组活动度与T3组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F单边固定的稳定性优于TLIF单边固定,但其稳定性低于经典的TLIF双边固定,ELIF手术单边固定加用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后稳定性得以提高,在限定载荷范围内与TLIF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当,ELIF是一种安全有效,更加微创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式。  相似文献   

5.
李龙 《柳州医学》2009,22(4):213-215
下腰痛是严重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临床经验也证实了退行性腰腿痛与腰椎不稳密切相关。1991年kulisch认为活动节段的关节紊乱在没有神经压迫或者过度活动的失稳情况下能够引起腰背痛,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也认为腰椎不稳症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腰椎滑脱症是指腰椎前滑后形成的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等病理变化,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椎间植骨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腰椎不稳症效果最好方法之一.自2003~2008年笔者所在科室收治腰椎骨脱患者20例,采用椎间植骨融合RF-Ⅱ系统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李晓云 《中外医疗》2014,(27):83-84
目的探讨微创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在老年单纯腰椎间孔狭窄症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该组选自2006年3月—2011年3月该院收入的单纯腰椎间孔狭窄患者56例,患者采用微创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观察VAS、JOA、Oswestry评分及症状改善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纯腰椎间孔狭窄症患者VAS、JOA及Oswestry评分对比中显示,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3月的VAS、JOA及Oswestry评分显著高于术前。患者VAS、JOA及Oswestry评分中3组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患者术后症状逐渐缓解。患者术后1周症状改善的优良率为75%,术后3月为91.07%,显示患者术后症状显著改善。结论采用微创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孔狭窄症疗效显著,其可以直接实现椎间孔减压及脊柱融合,降低对术中组织的损伤,减少对神经牵拉,手术不但能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并能降低术后瘢痕组织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邱斌松  陈正形 《浙江医学》2004,26(10):754-755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有其独特的优点:从单侧进入椎管而达到双侧椎体间融合,采用远外侧入路从而对神经牵拉少,可以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和神经并发症等[1,2].我们于2002年12月~2003年6月应用TLIF技术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病变36例,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椎间融合器融合在治疗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3-01~2008-12收治且获得随访的行单纯椎间融合手术的144例腰椎滑脱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椎间植骨融合,n=54)和B组(cage椎间融合,n=90).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A组融合率为92.5%,B组融合率为97.8%;A组优良率90.7%,B组优良率为94.4%,两组植骨融合率及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和B组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与随访末椎间隙高度差值分别为(2.25±0.46)mm和(0.49±0.27)mm.两组椎间高度丢失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基础上,采用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方面与单纯椎间植骨疗效及融合率相近,但椎间隙高度恢复方面要优于单纯椎间植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内固定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用PLIF加内固定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症18例,观察临床疗效、融合率、滑脱复位率、并发症等。结果:随访16例,随访时间7月-21月,平均15月,优良率87.5%,滑脱矫正率约80.9%,融合率达98.9%,3例脑脊液漏,3例神经根牵拉,术后7天-3月内全部恢复正常。结论:PILF加内固定是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植入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异体骨cage)的腰椎节段的稳定性和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将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植入5具新鲜青壮年尸体标本的L4~L5椎间隙,进行抗弯、抗扭转和抗压缩测试,并与植入前和髓核切除后进行比较.结果 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植入后,腰椎节段的屈曲和后伸的抗弯强度显著增加(P<0.01),抗扭转强度也有较显著增加(P<0.05).其压缩刚度比髓核摘除后高(P<0.05) .结论 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植入腰椎节段的稳定性提高.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具有足够的支撑、维持或增加椎间隙高度的功能,椎间稳定性好,其设计符合椎间隙解剖学特点,可以达到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要求,但目前临床应用时仍需加用内固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GSS复位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Cage)和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GSS复位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和横突间植骨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9个月,所有患者都获得了椎体间完全融合。按照Nakai标准,优良率92.9%。结论GSS复位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和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优良,为临床治疗腰椎滑脱症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Wang HM  Liu HY  Wang B  Zhang J  Miao KN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48-1751
目的探索椎间融合器在腰椎后路再手术中应用的适应证及技术要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腰椎后路再手术,手术顺序为腰椎椎管减压、硬膜及神经根粘连松解、椎间盘髓核摘除、后路椎间融合器植入、经椎弓根内固定、腰椎横突间植骨术。定期随访,按Macnab法疗效标准评定临床效果。腰椎椎间融合效果按照Brantigan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涉及的23个椎间隙(L3-4 5例,L4-5 8例,L5-S14例)内植入27枚融合器,所有患者术后2周下地行走,出院时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损伤;5例术中硬膜破裂,缝合后未发生脑脊液漏。Macnab法疗效评定标准,88.2%的患者术前下肢的神经症状明显缓解,运动能力明显改善,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并评价手术效果,平均随访18个月(12~43个月)。Brantigan评定标准评价未见内固定失败迹象,术后半年腰椎融合成功,手术疗效始终稳定。结论后路腰椎再手术中使用椎间融合器既解决了神经卡压的问题,消除了椎间盘源性的疼痛,恢复腰椎的生理曲度及对线,同时又完成了腰椎的内固定以及前柱的融合,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异体腓骨环状椎间融合器行后路腰椎融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35具人体新鲜腰椎4、5节段标本,实验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脊柱肿瘤、外伤、骨质疏松等情况,模拟后路经椎间孔植入椎间融合器.实验分7组:①正常组(Intact);②植入2枚钛合金解剖型融合器组(two titanium alloy anatomical fusion cage,Two,TAAFC);③植入2枚钛合金解剖型融合器结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组(two TAAFC and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system,Two TAAFC and PPSS);④植入2枚异体腓骨环状融合器组(two allogeneic fibula ring fusion cage,Two AFRFC);⑤植入2枚异体腓骨环状融合器结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组(Two AFRFC and PPSS);⑥植入3枚腓骨环状融合器组(Three AFRFC);⑦植入3枚异体腓骨环状融合器结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组(Three AFRFC and PPSS).每组随机分5具标本,采用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测试相同载荷下腰4/5节段在轴向压力、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旋转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并以抗轴向压力破坏试验,测试终板及2枚和3枚AFRFC的轴向压力力学极限.结果 轴向压力试验:Two TAAFC and PPSS组与Two AFRFC and PPSS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与Three AFRFC and PPSS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Two TAAFC组与Two AFRFC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Three AFRF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屈试验:Two TAAFC组与Two AFRFC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Three AFRF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后伸试验、左、右侧弯试验和旋转试验:Two AFRFC and PPSS 组与Two TAAFC and PPSS组和Three AFRFC and PPSS组均无统计学差异,Two AFRFC组与Two TAAFC组和Three AFRFC 组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压缩破坏试验表明:椎体终板的最大载荷为(13 649.50±942.06)N,单枚AFRFC最大轴向载荷(13 472.72 ±518.11)N,双枚AFRFC最大轴向载荷(22 658.33±554.92)N,3枚AFRFC最大载荷(25 384.50±687.64)N.结论 椎间植入3枚或2枚AFRFC,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均可使脊柱获得较好的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器退出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间行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的患者资料。将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诊断、融合节段数量、终板形态以及是否存在椎间隙上终板后部损伤、骨质疏松、椎弓根螺钉松动视为自变量,并将融合器是否退出及发现融合器退出的时间视为因变量,在单因素生存分析的基础上,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83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2例发生融合器退出,发生率1.43%,发现融合器退出的时间平均为术后53.0±19.2天。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间隙上终板后部损伤以及螺钉松动是融合器退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融合间隙上终板后部损伤以及椎弓根螺钉松动提高融合器退出风险,术中因避免不规范操作导致上述两种情况,术后发现上述两种情况则因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融合器退出。  相似文献   

16.
单枚腰椎间融合器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单枚椎间融合器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对38例腰椎不稳症的患者均行后路减压单枚椎间融合器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 38例患者经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症状均消失,腰椎高度无丢失,无断钉、断棒并发症.术后椎间融合标准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Mini-TLIF)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Ope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0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Quad-rant后路微创撑开系统辅助下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微创组,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开放组。收集患者围手术期的资料,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周、2个月、1年、2年进行VAS及ODI评分并记录。比较微创组与开放组患者之间的疗效。结果微创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 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术后各时点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微创组术后VAS、ODI评分下降幅度较开放组下降幅度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2周VAS、ODI评分,微创组优于开放组( P<0.01)。结论 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与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比较,具有切口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短期临床疗效显著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该项微创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自主研制的可吸收形状记忆聚氨酯(shape memory polyurethane,SMPU)腰椎间融合器(cage)在尸体腰椎单节段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将15具腰骶椎(L1~S1)标本随机分为3组:自体髂骨组(n=5),SMPU cage组(n=5),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cage组(n=5)。通过腰椎侧方入路,摘除L3~4椎间盘髓核后植入3种内植物,在力学试验机上测试每组标本术前与术后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轴向破坏载荷。结果:ROM结果显示:术前自体髂骨组、SMPU cage组及PEEK cage组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6个方向上的ROM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髂骨组在6个方向上的术后ROM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SMPU cage组在6个方向上的术后ROM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PEEK cage组在6个方向上的术后ROM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SMPU cage组与PEEK cage组术后在6个方向上的ROM均明显低于自体髂骨组(P<0.05);SMPU cage组与PEEK cage组术后在6个方向上的ROM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压缩测试结果显示:PEEK cage组的破坏载荷较SMPU cage组和自体髂骨组明显增加(P=0.000),SMPU cage组的破坏载荷较自体髂骨组明显增加(P=0.000)。结论:SMPU cage能满足腰椎椎间融合的初始稳定性,并能够承载腰椎的生理负荷。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椎间打压植骨联合单cage治疗下腰椎节段不稳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8例下腰椎不稳患者(男27例,女51例),应用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神经根管扩大、后路椎间打压植骨联合单cage加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随访6-36个月。结果经动态X线检查显示患者植骨融合率94.8%,融合节段稳定;按JOA评分标准评价术后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93.6%。结论后路椎间打压植骨联合单cage加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下腰椎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