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磁共振成像(M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诊断腹部囊性淋巴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就诊的87高度疑似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CT、MRI、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将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依据"金标准",分析CT、MRI对腹部囊性淋巴管瘤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解析CT、MRI诊断影像学特点。结果入选87例高度疑似腹部囊性淋巴管瘤患者中,46例行穿刺活检诊断,41例行手术病理诊断。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例检验得知,87例入选患者,检出65例腹部囊性淋巴管瘤,占74.71%,22例为非腹部囊性淋巴管瘤,占25.59%。以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CT诊断灵敏度95.38%、特异度86.36%、准确度93.10%、阳性预测值95.38%、阴性预测值86.36%与MRI诊断(98.46%、81.82%、94.25%、94.12%、94.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MRI诊断与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均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817, 0.900)。结论 MRI与CT检查在诊断腹部囊性淋巴管瘤中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软组织淋巴管瘤影像学特征以利于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软组织淋巴管瘤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X线检查,其中24例行CT检查(10例增强检查),35例行MRI检查(1例增强检查),2例患者同时行CT及MRI平扫检查.结果 57例病灶X线均见局部软组织肿大.4例海绵状淋巴管瘤CT示弥漫性软组织肿胀伴多个点状低密度影;18例多房囊性淋巴管瘤表现为囊腔内水样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其中12例颈部病变沿颈部肌间隙生长,5例多房囊性淋巴管瘤和1例单房囊性淋巴管瘤显示囊壁,分隔动、静脉期均见轻度强化(多见静脉期强化明显);13例海绵状淋巴管瘤MRI弥漫性软组织肿胀伴其内两端变钝,蚓状、匍匐状低信号,21例多房囊性淋巴管瘤中15例为稍长T1长T2信号、1例单房囊性淋巴管瘤表现为混杂信号.结论 应用X线平片结合MRI联合检查模式为儿童淋巴管瘤最佳诊断方式,此模式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诊治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儿童腹部囊性淋巴管瘤MRI与CT影像学表现并分析两种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就诊并通过手术病理证实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儿童19例,回顾性分析患儿术前MRI和CT影像学检查图像特征。结果经术后病理检查发现,19例患儿中有11例位于肠系膜,5例位于后腹膜,2例位于大网膜囊,1例位于两侧肾上腺。CT图像显示病灶内壁都很薄且病灶内部形态不规则,囊性薄壁肿块为单房或多房,大的病灶围绕血管、胃壁及肠腔。部分病灶部位之间可见分隔,呈水样密度,注入对比剂后,囊壁与间隔轻度强化,囊内不强化。MRI图像显示病灶部位出现较长T1及T2信号。结论 MRI与CT检查能清楚显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主要位置、范围及内部特征,反应患者的具体病情,对患者术前诊断及手术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将这两种影像学检查应用于儿童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中,帮助医生诊断并制定出科学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脑膜瘤的CT、MRI征象,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1例恶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均经CT平扫及MRI平扫加增强检查,8例行增强检查。结果11例均为单发,瘤体最大直径10.5cm,最小4.2cm,平均6.2cm。CT及MRI平扫表现大多呈混杂密度及信号,形态均不规则,呈分叶状。瘤周明显水肿10例,骨质明显破坏7例,瘤内钙化2例。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结论CT及MRI对恶性脑膜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术前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卵巢性索间质肿瘤(OSCSTs)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其术前正确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OSCSTs术前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并进行鉴别诊断分析.结果 32例患者中6例行CT检查,26例行磁共振(MRI)检查.CT表现:均为单侧实性肿块,平扫类似子宫肌层密度,增强后轻度强化.MRI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儿童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64例,其中54例行彩超检查,22例行CT平扫,16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 超声检查:36例表现为囊壁有完整光滑的线形回声,类圆形,其内无或少量分隔,内为无回声区;5例继发出血者囊内可见点状回声,转换体位有点状回声浮动;13例瘤体表面覆有增厚的强回声,断面呈海绵状、网格状或蜂窝状.CT检查,11例表现为类圆形囊性包块,可见囊壁;囊壁厚1~2 mm,瘤内呈均匀低密度,CT值为-6~24 Hu,无或有少量分隔;3例出血者有分层征(液~液面),8例病灶边界不清,呈密度较均匀的软组织块影,瘤内可见分隔,CT值在35 Hu左右;CT增强者:增强前后瘤内密度无强化,囊壁和分隔可轻度增强.结论 淋巴管瘤是儿童常见的良性肿瘤,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囊性淋巴管瘤超声和CT根据其特征均能得以诊断,但超声简单易行,无损伤宜首选.  相似文献   

7.
腹部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部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腹部淋巴管瘤28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单房型淋巴管瘤13例;多房型淋巴瘤15例。16例囊壁及间隔清楚显示,12例囊壁及间隔未显示,全部病例均未见壁性结节。腹腔内淋巴管瘤18例,其中11例发生于小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管瘤10例,其中有5例发生于肾上腺区域。结论:肠系膜和肾上腺区域分别是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管瘤的好发部位。CT能准确显示淋巴管瘤的大小、形态、囊壁和分隔,明确其囊性性质,CT值偏低或穿刺液为乳糜性具有较大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腹膜后淋巴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腹膜后淋巴管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6—57岁,平均42岁。患者均无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和CT均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其中单房囊肿7例,多房囊肿4例。术前仅有1例患者经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而确诊。结果11例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其中9例行开放手术,2例行后腹腔镜下切除肿瘤。全组均病理证实为(腹膜后)淋巴管瘤,随访8个月~12年未见复发。结论腹膜后淋巴管瘤由于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而易漏诊和误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有助于提高腹膜后淋巴瘤的诊断,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9.
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9例,CT平扫+增强7例;MRI扫描8例,其中6例增强;多普勒超声检查7例,回顾性分析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9例病灶均表现为囊实性或多房性肿块,囊性为主,病灶沿组织间隙蔓延生长4例,向纵隔内生长3例,MRI显示:液-液平征3例。CT或MRI增强扫描示实质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延迟期强化明显。USG表现为网格状低回声光团,CDFI示点片状红蓝血流信号。结论对颈胸部皮下血管淋巴管瘤,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为首选方法;对于病灶向纵隔内延伸应首选CT或MRI检查,三者结合起来可较全面地显示病变特征,提高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像学诊断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1995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PA患者245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B超和CT检查,240例行静脉肾盂造影(IVP),75例行核磁共振(MRI)检查.将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与术中所见及其术后的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术中所见对照发现,B超、CT和MRI对PA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7%、98.2%和90.4%.与术后病理学诊断对比分析显示,B超、CT、MRI对PA亚型醛固酮瘤(APA)的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3.0%、90.7%和72.2%.结论 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对PA的定位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术前APA的准确定性诊断是外科成功治疗PA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