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2.
心脏传导系统各部分不应期和传导速度的不均衡是裂隙现象形成的基本原因。裂隙现象是指在心动周期某个时限内(称裂隙带)出现的房性激动不能通过传导组织传入心室,而较早或较晚发生的房性激动却能通过传导组织下传。裂隙现象可发生在前向或逆向的房室传导过程中。现将我们临床工作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病例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门诊病人共113例,采用无创经食道心脏调搏检查,进行心房程序刺激扫描。受检者取仰卧位,经鼻腔插入四极食道起搏电极选定最佳起搏点(食道导联心电图上P波正负双向)。使用多功能心脏程序刺激仪起搏,通… 相似文献
3.
心钠素对人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影响[英]/CrozierI……//Pace.1993,16(4).I738~742.我们测定了心钠素或安尉剂被滴往之前,输入后15分钟和30分钟的电生理参数。两组人的心律或血压没有变化。输入心钠素后造成心房内传讯时间明... 相似文献
4.
伊布利特对人心脏正常传导系统及房室旁道的电生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对人心脏正常传导系统及房室旁道的电生理作用,评价其应用于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的安全性.方法:21例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静脉注射伊布利特1 mg,比较用药前、用药后即刻、15 min、30 min时P-A间期、A-H间期、H-V间期、QRS时限、QT间期、右室起搏下QT间期、右心房不应期、右心室不应期、房室结不应期、房室结文氏点、旁道前传及逆传不应期.结果: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P-A间期、A-H间期、H-V间期、QRS时限均无明显变化(P》0.05), QTc间期、右室起搏下QT间期、右房不应期、右室不应期、房室结文氏点均明显延长(P《0.05);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旁道前传及逆传不应期明显延长(P《0.05),无1例出现前传或逆传功能丧失;无尖端扭转性室速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伊布利特对心脏正常传导系统的传导性无明显影响;常规剂量伊布利特能够延长旁道不应期但不阻断旁道传导功能,不影响对房室旁道的标测和消融;将其用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6.
7.
8.
随着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的进展 ,植物神经对心脏起搏与传导功能的影响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本文对 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食道电生理检查 ,并对照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脏起搏与传导功能的变化特点。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原发性高血压 (Essentialhypertension,EH)组 40例 ,男性 2 3例 ,女性 1 7例 ,年龄从 3 7~ 75岁 ,平均年龄为 (5 9.43± 1 0 .1 5 )岁。其中高血压 1级 1 1人 ,2级 1 6人 ,3级 1 3人 ;低危 4人 ,中危 5人 ,高危 1 0人 ,很高危 2 1人。平均病程 (6.77± 6.5 6)年… 相似文献
9.
应用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测方法,束支裂隙现象的检出率为6.7%。表现为随S_1S_2刺激间期缩短,R_2呈正常—束支阻滞—正常图形衍变。其中RBBB图形最常见(占90%),LBBB图形次之(10%),分支阻滞图形少见。近半数病人R_2的正常化伴随有S_2R_2的跳跃性延长≥80ms。认为心脏传导组织在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是裂隙现象形成的基本原因,而房室结的慢径传导起了重要作用。束支裂隙现象是电生理检查中常见的电生理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 心电图上各波段的波形、振幅和间期均可发生电交替,但较为少见,最近我们遇到2例,其中1例表现为较为罕见的P-QRS-T电交替现象,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例1男,51岁。以慢性咳喘史30年,加剧一个月入院,查体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心音低,心律齐,心率37次/分,三尖瓣区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心底部P_2>A_2,双肺闻及散在干湿罗音,腹软,肝肋下5cm,下肢凹陷水肿。胸部平片提示慢支,肺气肿,肺心病。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右房、右室扩大,临床拟诊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图描记见图上行为V_5导联记录,见房 相似文献
11.
12.
窦性P波跨越QRS波下传心室较为罕见。我院在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时记录到1例房室结三径路伴P波跨越式传导及室.房逆传文氏现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希氏束电图是一项新的心血管诊断技术,它可以证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确切部位。对5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希氏束电图进行了研究,其中3例的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上水平,另2例在希氏束以下水平。根据他们的希氏束电图表现,上述患者均各别地得到了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对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冠状窦激动时间及心房间电传导的影响.方法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38例,其中左侧旁路20例,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18例.消融前,分别于高位右心房、低位右心房、冠状窦各电极(CS9,10、CS7,8、CS5,6、CS3,4、CS1,2)以500ms周长发放连续刺激.消融成功后,重复以上刺激.观察最早激动部位、最晚激动部位、冠状窦电极上的心房激动顺序、冠状窦激动时间(CSo-CSd). 结果①射频消融可造成经冠状窦传导的延迟及心房间电传导的延迟.左侧旁路组,射频消融前后对比,在低位右心房、CS7,8、CS3,4、CS1,2起搏时,冠状窦激动时间由(34.56±4.63)、(26.56±2.28)、(24.11±4.07)和(35.56±3.22)ms分别延长至(39.56±6.90)、(29.78±5.59)、(27.56±3.11)和(39.78±3.66)ms,均有显著差异(P<0.05).②低位右心房起搏是观察冠状窦及心房间电传导的较佳部位.③冠状窦中段起搏时冠状窦激动时间最短.④心房下部起搏时冠状窦是优势传导通路.结论在低位外侧右心房起搏下,左侧旁路消融造成冠状窦激动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脊髓传导速度(SCCV)测定在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病中脊髓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初步探讨该方法在脊髓病变中的定位价值.方法 对北大医院2005 -2010年临床确诊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病患者分别进行脊髓传导速度(SCCV)测定、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检查、脊髓核磁(MRI)检查,将SCCV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将SCCV结果与SEP和脊髓MR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共22例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28~84岁,平均(56±13)岁.所有SCD患者均行SCCV测定和脊髓核磁检查,18例患者同时行SEP检查.其中SCCV异常率为81.8% (18/22),脊髓MRI异常率为13.6% (3/22),SEP异常率为72.2%( 13/15).3例MRI异常患者中,其诱发电位结果均异常.19例MRI正常患者中18例SCCV结果异常.13例SEP异常的患者中,其SCCV结果均异常.5例SEP正常的患者中5例SCCV结果异常.结论 SCCV可以客观地记录SCD脊髓病变早期异常的电生理改变,异常率比脊髓核磁异常率高,且可以协助定位,其为SCD患者早期脊髓病变提供了可靠的客观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研究分析应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在重症肺炎集束化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年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重症肺炎正接受集束化治疗的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治疗组,各49例.常规剂量组给予患者常规剂量的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大剂量治疗组给予患者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部功能及抗感染效果的变化情况,并比较.结果:大剂量治疗组肺部功能各项指标评分变化情况均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且大剂量治疗组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组.P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在重症肺炎集束化治疗中应用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万红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预防胃肠减压病人胃管滑脱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入住普外科的100例胃肠减压病人为试验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入住普外科100例胃肠减压病人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胃管滑脱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胃管滑脱发生例数为4例(4%),对照组胃管滑脱发生例数为12例(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胃肠减压病人胃管滑脱。 相似文献
20.
邻近希氏束的快速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邻近希氏束的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的策略。方法:对43例邻近希氏束的心动过速患者常规进行电生理检查,明确其机制后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希氏束旁路的消融在心动过速时进行,而室性心动过速则在窦性心律时消融。记录手术过程、所用器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3例中,10例为希氏束旁路,2例为房性心动过速,30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为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首次射频消融成功率为93%(40/43),复发2例,再次消融均成功。30例使用了Swartz R0鞘管。3例房室结双径路患者消融慢径路时出现一过性房室阻滞。结论:邻近希氏束的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成功率较高,但有一定的特殊性,应采取不同的消融策略,术中尤需避免损伤希氏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