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卵巢癌组织移植裸鼠实体瘤肝脾转移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人卵巢癌组织移植裸鼠实体瘤肝脾转移癌模型。方法将1例人卵巢癌组织移植裸鼠,建立人卵巢癌裸鼠原代移植实体瘤模型的基础上,再将实体瘤腋下、背部皮下移植,实体瘤原位移植,实体瘤细胞移植裸鼠。观察裸鼠实体瘤生长和转移情况,称量其体重、肝、脾、子宫卵巢、瘤重及瘤的大小,并作病理、电镜检查。结果成功地建立人卵巢癌组织移植裸鼠实体瘤肝脾转移癌模型。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形态均证明该实体瘤保留了原人卵巢癌、肝癌、脾癌特征。已传至第18代,传代移植成功率100%,肝脾转移100%。结论建立了人卵巢癌组织移植裸鼠实体瘤肝脾转移癌模型。通过18代传代和实验观察,肝脾转移100%。为人卵巢癌肝脾转移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人肝癌细胞系HCC-9724(简称H)淋巴结转移模型,研究肿瘤转移机理。方法 采用裸鼠肝脏原位移植法,接种肿瘤细胞,取其淋巴结转移灶反复肝内接种,连续传三代后,观察其转移特性,采用SABC法测定淋巴结中nm23和Ⅳ型胶原酶表达。结果 裸鼠原位接种50d,肝内长出约1.7cm×6.0cm大小的肿瘤,呈分叶状,质地较软,周围血供丰富,瘤组织与邻近脏器粘连,有明显的浸润和转移,经裸鼠三次筛选后肿瘤潜伏期短(15d),瘤体大,形成广泛的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淋巴结中Ⅳ型胶原酶表达呈强阳性;而nm23呈弱阳性。结论 采用裸鼠肝原位移植法,反复筛选,获得了人肝癌淋巴结高转移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不同转移潜能的人前列腺癌细胞转移模型,并比较其结果。方法 利用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单克隆细胞株裸鼠皮下移植瘤,通过外科原位移植技术植入BALB/c-nu/nu雄性裸小鼠,建立人前列腺癌高、低转移细胞株转移模型;并观察比较两细胞株转移模型的原位成瘤率、自发转移率、两细胞株形态学特征和转移抑制基因CD44s的表达。结果 人前列腺癌高转移细胞株裸鼠原位种植后原位成瘤率100%,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100%,低转移细胞株裸鼠原位种植后原位成瘤率100%,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40%,两者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低转移细胞株形态学特征亦不同。CD44s蛋白在人前列腺癌高转移性单克隆细胞株PC3-H中的表达强度低于低转移性单克隆细胞株PC3-L。结论 遗传背景相似的人前列腺癌高、低转移细胞株原位移植转移模型为研究人前列腺癌转移机制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4.
高转移人肝癌细胞系转移相关因子的表达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分析新建立的人肝癌转移细胞系(MHCC97)转移相关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探讨其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LCI-D20)的瘤组织,通过体外2获得首株高转移人肝癌细胞系,除对其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外,还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ABC法)观察转移相关因子在MHCC97细胞及其裸鼠肝内移植瘤和肺转移灶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该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裸鼠人肝癌局部侵袭的转移。方法:应用裸鼠人肝癌组织(SMMC-LTNM)建成腹腔与肝正位移植瘤模型,通过光镜、电镜及图像分析等方法进行病理研究。  相似文献   

6.
人胃癌裸鼠胃原位种植转移模型的建立和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人胃癌裸鼠胃原位种植转移模型。方法:用人胃癌细胞SGC-7901悬液接种于裸鼠皮下,形成稳定传代的皮下移植瘤。将皮下移植瘤组织再接种于裸鼠胃浆肌层,观察移植肿瘤的生长状况、移植成功率和自发转移的发生率及组织学变化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肿瘤组织块保留了人胃腺癌的组织学特点,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成瘤率为100%(20/20),肝脏转移率为45%(9/20)。结论: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的生物学行学与人胃癌自然生长和转移过程相似,为研究人胃癌转移机制提供了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胃癌裸鼠原位移植和转移模型,并比较三种不同方法的结果。方法:将胃癌肿瘤细胞悬液、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块和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块种植于裸鼠胃壁,形成原位移植瘤,观察和比较三种方法所建立的模型肿瘤生长状况、移植成功率和自发转移的发生率。常规HE染色,观察胃癌原位移植瘤、胃癌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的病理切片。结果:细胞悬液种植的原位胃癌成瘤率为50%,淋巴结广泛转移率为37.5%,肝转移发生率为25%;皮下瘤块的原位成瘤率为100%,淋巴结广泛转移率为62.5%,肝转移发生率为50%,腹水形成率为6.25%;而胃癌裸鼠原位移植块再次原位移植的原位成瘤率达100%,淋巴结广泛转移率为87.5%,肝转移发生率为75%,腹水形成率为12.5%。细胞悬液成瘤时间较皮下肿瘤组织块和胃癌裸鼠原位移植块再次移植延迟2—3周,而后两者无差异。结论:三种原位移植和转移模型均具有人胃癌自然生长过程的特点,以胃癌裸鼠原位移植块再次移植为最优,且更具有人胃癌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侵袭和转移潜能不同的人胃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系统.方法 将外科手术切除的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新鲜瘤组织块分别植入裸小鼠胃壁黏膜下层内,通过鼠间连续原位传代技术筛选高转移和特异器官转移瘤株.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率、移植瘤的侵袭、转移特性,并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人胃恶性淋巴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新鲜组织均移植成功,建立了两株转移生物学特性不同的人胃(肝转移灶)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HGBL-0304)和人胃(原发灶)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HGBL-0305).移植瘤组织病理学为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两株模型分别传至45代,共移植裸鼠419只,其中肿瘤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在转移时间、器官转移率、肝转移程度和宿主生存期上两株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GBL-0304和HGBL-0305模型肝转移率为100%和69.5%,脾转移率为94.3%和55.6%,淋巴结转移率为62.6%和45.7%,腹腔种植转移率为43.5%和30.5%;肝、脾、淋巴结和腹腔种植转移出现时间分别为移植后2周和5周,3周和6周,2周和3周,3周和6周.HGBL-0304和HGBL-0305模型肝转移分别以弥漫累及肝左右叶为主和肝右叶累及为主.HGBL-0304和HGBL-0305模型荷瘤鼠平均生存期分别为54.3 d和106.9 d.结论 外科原位移植体内筛选法是一种建立人恶性淋巴瘤裸鼠高转移模型和特异器官转移模型的有效方法.HGBL-0304和HGBL-0305模型是首次成功建立的来自同一瘤源的两株侵袭和转移潜能不同的人胃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和高转移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荧光素酶基因标记的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建立裸鼠肝原位移植模型,及小鼠肝原位移植模型的生物发光和小动物PET-CT成像的比较。方法构建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入人肝癌细胞BEL-7402,经梯度浓度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的细胞克隆并扩大培养。BALB/cA-nu裸鼠肝门静脉接种5×105个发光细胞使其成瘤,活体荧光成像和小动物PET-CT成像系统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结果获得了稳定表达Luc的人肝癌细胞株,将其接种到裸鼠体内,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观察发现能够成瘤,小动物PET-CT影像观察发现小鼠肝脏边缘对18 F-FDG有高摄取区域。结论利用荧光素酶基因标记的人肝癌细胞BEL-7402成功建立了原位肝癌裸鼠模型,小动物活体成像结合小动物PET-CT技术为原位肿瘤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的技术,为进一步研究肝癌生长转移机制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0.
人胃癌裸鼠胃原位移植转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建立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转移模型 .方法 :用人胃癌细胞悬殊液接种于裸鼠皮下 ,形成稳定传代的皮下移植瘤 ,将皮下移植瘤组织再接种于裸鼠胃浆膜下 ,称为间接胃原位移植模型 ,并与直接用细胞悬液接种于裸鼠胃浆膜下、皮下、腹腔、尾静脉的移植瘤模型比较 ,观察移植肿瘤的生长状况、移植成功率和自发转移的发生率及组织学变化及细胞动力学改变等生物学特性 .结果 :肿瘤组织块保留了人胃腺癌的组织学特片 ,尾静脉注射与直接原位接种成瘤率均为6 0 % ,间接原位接种模型移植成瘤率为 80 % ,皮下与腹腔接种成瘤率均为 10 0 % .间接胃原位移植模型肝脏转移率为6 0 % ,直接胃原位移植模型肝脏转移率为 33.3% (P <0 .0 5 )尾静脉移植瘤模型仅见肝脏转移 ,实验过程中裸鼠衰竭处死后的肺脏经连续组织切片未见瘤细胞侵袭 .移植瘤细胞具有分泌CEA的功能 ,细胞动力学检测显示以五倍体细胞为主 .结论 :人胃癌裸鼠皮下 -胃原位移植瘤模型的生物学行学与人胃癌自然生长和转移过程相似 ,为研究人胃癌转移机制提供了理想的模型 .  相似文献   

11.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hypernephrom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13.
14.
颅内转移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患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a来对脑转移瘤患的治疗结果,治疗方法包括开颅手术切除,单纯放射治疗,单纯X-刀治疗和X-刀治疗加放射治疗的方法。结果:将所得到的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后结果表明,X-刀治疗加放射治疗可以使脑转移瘤患得到的最佳生存率。结论:X-刀治疗加放射治疗是 治疗脑转移瘤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脑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恶性肿瘤发生颅内转移是十分常见的。有资料统计 ,脑转移瘤的发生率约占颅内肿瘤的 5 %~ 2 0 % ,过去多在 10 %左右 ,现大多为 2 0 %左右 ;但亦有资料统计 ,脑转移瘤占颅内肿瘤的40 %。脑转移瘤中约 60 %~ 85 %为肺癌的脑转移 ;此外 ,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肾癌、甲状腺癌、绒毛膜癌、睾丸癌和黑色素瘤等亦可发生脑转移 ,淋巴瘤和白血病亦可累及脑内 ,鳞癌及肉瘤较少发生脑内转移 ,少数脑转移瘤无法找到原发病灶。肺癌脑转移发生率较高 ,除了肺癌本身发病率高之外 ,更重要的原因是肺癌的肿瘤细胞可由肺静脉直接进入体循环 ,而其他肿瘤的…  相似文献   

17.
18.
19.
傅然  胡国华  汤为学 《医学争鸣》2009,(19):1919-1922
目的:获得高侵袭性喉癌细胞株,为建立高转移喉癌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改良侵袭实验筛选出高低两种侵袭潜能细胞亚群,通过生长曲线、倍增时间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细胞的生长和周期差异;采用侵袭实验、迁移实验检测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差异;各取5只裸鼠进行动物实验检测体内肿瘤生长和转移能力的差异.结果:经过改良侵袭实验筛选出了高低两种侵袭潜能细胞亚群,倍增时间分别为(31.6±1.1),(60.2±11.1)h(P〈0.05);增殖指数分别为(27.6±0.5)%,(16.3±0.8)%(P〈0.01);高低亚群侵袭细胞数分别为210.2±12.9和11.6±5.0(P〈0.01),迁移细胞数分别为229.8±12.1和6.0±4.5(P〈0.01).动物实验中,高低侵袭组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时间分别为2,4wk,病理活检高侵袭组3只同侧腘窝淋巴结转移、4只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只对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低侵袭组1只同侧腹股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只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瘤重分别为(17.0±3.0),(9.7±3.8)mg(P〈0.05);瘤内血管数分别为21.2±4.0,1.4±0.9(P〈0.01).结论:成功从喉癌同一亲本细胞系中分离得到了高低两种侵袭潜能细胞亚群,高侵袭性亚群的恶性程度高于低侵袭性亚群.  相似文献   

20.
He XW  Cao HQ  Xu LP  Zhou J  Xu L  Zhong ZX  Lu SC  Wu WX  Liu YB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6):1852-1855
目的 构建经不同转移途径的胆囊癌高转移亚群细胞体系,观察不同转移途径高转移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将人胆囊癌细胞GBC-SD裸小鼠脾脏、足垫注射建立脾-脾静脉-肝转移模型、足垫-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模型,转移灶中筛选血行途径和淋巴途径转移的亚群细胞.在形态学、遗传背景、细胞增殖、迁移、侵袭、黏附方面,比较淋巴转移、血行转移亚群细胞与亲代细胞的差异.结果 筛选出血行转移亚群细胞GBC-SD/M3和淋巴转移亚群细胞GBC-SD/HL.与亲代细胞GBC-SD相比,血行转移亚群GBC-SD/M3具有上皮-间皮化形态改变(EMT),淋巴转移哑群GBC-SD/HL则无EMT样改变.血行转移亚群体外迁移能力最强,淋巴转移亚群在黏附力更具有优势.结论 所构建的胆囊癌经不同转移途径的高转移细胞亚群包括淋巴转移哑群、血行转移亚群,连同亲代胆囊癌细胞GBC-SD,有同样的遗传背景,是胆囊癌的转移机制研究的理想细胞体系.EMT在胆囊癌血行转移中具有重要意义,而胆囊癌淋巴途径转移更依赖瘤细胞更强的黏附能力.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serial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the same parental gallbladder cancer cell line GBC-SD, with highly metastatic potential via different routes and characterize their biological behavior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metastasis mechanisms via lymph and blood. Methods The spleenliver metastasis model and footpad-ingui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model were established. GBC-SD was injected into spleen or footpad of nude mice. Then the highly metastasized subpopulations via lymph and blood were isolated. Their differences in morphology, genetic background,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invasion and adhesion were revealed by comparing the lymphatic-disseminating and hematogenous-disseminating subpopulations with parental cells. Results The lymphatic-disseminating and hematogenous-disseminating subpopulations were successfully isolated and designated as GBC-SD/HL and GBC-SD/M3 respectively.They demonstrated the identical genetic background with GBC-SD. In comparison with parental cells, the hematogenous-disseminating subpopulation was morphologically characterized with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while it was not shown in the lymphatic-disseminating subpopulation. Furthermore, the hematogenous-disseminating subpopulation showed the strongest migrating capacity but the lymphaticdisseminating subpopulation demonstrated a stronger invasive and adhesive ability. Conclusion The whole parental cell GBC-SD, hematogenous-metastasized subpopulation GBC-SD/M3 and lymphatic-disseminating subpopulation GBC-SD/HL is an ideal tool for metastatic mechanism study of gallbladder cancer. EM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ematogenous metastasis while lymphatic metastasis relies more on enhanced invasiveness and adhesion. It may be a target for interfering the lymphatic metastasis of gallbladder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