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多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造影诊断急性肠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造影(MDCTA)在急性肠缺血(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3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AMI患者行全腹MD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准直为0.6mm,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技术进行肠系膜动脉和静脉成像,重点观察肠系膜血管的异常表现、肠道和肠系膜异常征象.结果 导致AMI的原因为: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4例,SMA血栓形成6例,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13例,SMA夹层5例,绞窄性肠梗阻10例,血管炎5例.MDCTA可清晰地显示AMI的血管异常,如血管堵塞、狭窄或夹层的部位、形态、程度和范围;显示血管走向的异常,如聚拢、推移、扭曲或扭转等;并显示侧支血管.MDCTA可明确AMI的原因,如粥样硬化斑块、栓子、血栓形成、夹层、肿瘤血管侵犯、绞窄性肠梗阻和血管炎等.结论 MDCTA能很好地显示AMI的直接征象,结合间接征象可在病变早期诊断AMI并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观察正常肠系膜上动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国人正常肠系膜上动脉(SMA)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相关测量指标,为SMA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200名(男107名,女93名)接受64层螺旋CT腹部双期增强扫描的正常成人,按年龄分为青壮年组和中老年组,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选定在左肾静脉入下腔静脉层面测量SMA、肠系膜上静脉(SMV)及腹主动脉(AA)的直径,SMA直径与肠系膜上静脉直径的比值(dSMA/dSMV),SMA直径与腹主动脉直径的比值(dSMA/dAA),SMA后壁至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d1),SMA与腹主动脉的夹角(α);十二指肠中点层面SMA后壁至腹主动脉前壁的距离(d2)。结果 200名受检者的SMA显示清晰,其中变异者有15名,变异率为7.50%。dSMA、dAA、dSMV、α(°)、d1、d2男女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SMA/dAA、dSMA/dSMV男女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指标在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较好地反映SMA的正常解剖和变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的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表现以及MDCT对AMI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检索近年来AMI病理生理学、CT特征以及与它预后相关的研究并进行综述。结果 AMI的血管功能不全可由阻塞性(肠系膜动脉栓塞、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和非阻塞性病因引起。在AMI早期缺血阶段病变是可逆的,而晚期AMI的特点是发生不可逆的透壁性坏死,延迟诊断会导致病死的发生。AMI的MDCT表现可分为血管直接征象和缺血性肠损伤相关的影像学表现。气腹被视为AMI透壁性坏死的一个标志,然而由于诊断性试验的异质性,预测透壁性坏死的其他影像学特征存在争议。结论 AMI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腹部急症,早期诊断能改善患者预后。对于放射科医生来说,识别预后相关的影像特征对于区分早期和晚期AMI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多层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回顾性分析45例肠系膜上动脉(SMA)病变的多层CT血管影像,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多层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怀疑SMA病变的45例患者,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岁。使用GE16层CT机,探测器1.25mm×8,重建间隔1.0mm,重建层厚1.3mm。增强用对比剂优维显(300mgI/L)80~90ml,流速3.5ml/s。对SMA进行MPR、MIP、VR图像重组,最佳角度显示SMA的病变。结果SMA病变的类型:SM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16例;SMA近段管腔血栓性栓塞5例,3例有Riolan动脉弓形成,IMA近段管腔血栓性栓塞1例;"胡桃夹"征7例;SMA和腹腔动脉干共干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SMA近中段管腔4例;多发性大动脉炎5例;SMA近段内支架术后1例;SMA管壁及管腔未见明显异常4例。多层CT图像后处理图像情况:MPR、MIP均清楚显示SMA管腔壁的增厚、斑块情况、管腔狭窄程度;MIP对SMA的显示范围较MPR大,随着MIP显示厚度及角度的变化,可以对SMA的部分管腔或整体管腔情况进行最佳角度显示;VR对SMA与周围血管结构的关系显示较MPR及MIP佳。结论16层CT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可以明确观察SMA各类病变情况和周围血管结构的情况,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急性肠缺血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易误诊.应用多排螺旋CT及CT血管造影检查快速准确诊断急性肠缺血及其病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西安市西电集团医院收治的31例急性肠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肠系膜动静脉狭窄闭塞,病变肠壁强化减弱或消失是急性肠缺血的直接CT征象,肠壁增厚是急性肠缺血最典型的间接CT征象,肠管扩张或萎陷也是急性肠缺血常见的间接CT征象,肠系膜脂肪水肿浑浊也较多见,肠壁积气、静脉积气是肠梗死的可靠CT征象.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大动脉炎、绞窄性肠梗阻、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均是急性肠缺血的可能病因.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肝动脉解剖变异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在分析肝动脉的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40例肝动脉的CTA,并与DSA(26例)或手术(19例)结果进行对照。所有病例均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机上进行。动脉期层厚为1mm,重建层厚为0.8 mm,螺距15,延迟时间25 s,对比剂用量为1.5 ml/kg。依据Michels分型对240例CTA进行分类,并记录CTA对不同管径动脉分支的显示率。结果正常肝动脉解剖占74.6%,变异占25.4%。45例有DSA或手术结果者,CTA的诊断符合率为95.6%。结论16层CT容积重建在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方面有较高的符合率,可应用于介入、手术以及肝移植术前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SMAE)是指栓子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发生急性完全性血管闭塞。SMAE可使肠系膜上动脉血供突然减少或消失,导致肠壁肌肉功能障碍,肠急性缺血、坏死;是小肠血运障碍性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50% 。临床上SMAE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年发病率约为8.6/10万 ,但其一旦发生,病情极其凶险,病死率极高,达70%~100% 。过去由于诊疗技术的落后,往往延误诊断。近年来,诊疗技术的进步,该病的术前确诊率有了很大提高。但该病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 ,因此对本病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MSCTA)及融合技术对胃周动脉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4—8月间收治的53例患者行腹部64层螺旋CT扫描.其中26例胃癌患者行手术治疗。采用容积再现(VR)技术分别重建胃周动脉和胃,并使之相融合,观察腹腔干分型和10条胃周动脉的起源和走行及其与胃的空间关系:将手术患者的术前MSCTA资料与术中所见对比,评价64-MSCTA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53例MSCTA均清晰显示腹腔干,其中MichelsI型(肝脾胃干型)46例(86.8%)。通过融合技术可任意角度清晰显示胃周动脉和胃的空间解剖关系,胃左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显示率均为100%(53/53),胃网膜左动脉94_3%(50/53).胃右动脉83.0%(44/53),胃短动脉58.5%(31/53),胃后动脉49.1%(26/53),替代肝左动脉15.1%(8/53)。副肝左动脉、副胃左动脉及替代肝右动脉显示率均为7.5%(4/53)。CTA术前预测各动脉的准确性为84.6%。100%.敏感性为82.6%~100%.特异性均为100%。结论64.MSCTA可清晰显示胃周动脉.采用融合技术使胃周动脉和胃相融合.可真实显示活体胃及胃周血管解剖,指导手术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9.
随着多排螺旋CT的发展,CT静脉造影检查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越来越多。CT静脉造影检查方法多样,包括直接造影法、间接造影法、双向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以及肺动脉联合下肢深静脉造影等,准确性较高,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比较具有一定优势。本文就CT静脉造影检查方法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是血管外科的急症之一,也是外科最为凶险的急腹症之一。其原因来源于肠系膜动脉或静脉发生阻塞,导致血液供应或回流突然中断,肠管出现营养不良与障碍,最终发生肠管功能丧失、坏死。该病起病隐匿、进展快、危害大、后果严重。CT血管成像(CTA)是当前被推荐的首选诊断方法。早期诊断、复苏、抗凝、恢复肠系膜的血液供应、切除无生机的肠管、维持水盐电解质平衡以及静脉高营养是成功诊治该病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CT血管造影(CTA)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7月间在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接受腹腔动脉双源CTA检查的25例不明原因的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TA检查发现4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均为男性,年龄(45.3±6.7)岁.2例有高血压病史。4例患者CTA检查均发现肠系膜上动脉管径增粗,2例呵见内膜瓣和真假腔.1例溃疡状破口,1例壁间血肿,近段破口均位于肠系膜上动脉近段;CTA分型:Ia型2例,Ⅱb型1例。Ⅲ型1例。2例出院时进行了DSCTA复查,出现了进行性变化。结论CTA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特征.并能为疾病分型和随访观察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中受累分支动脉的cT血管造影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双源CT动脉造影确诊的6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肠系膜上动脉(SMA)分支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6例SISMAD患者中2例未出现分支动脉受累,其SMA的夹层范围局限于近中段:另4例共10支空回肠动脉可见夹层。其SMA的夹层范围均为开口近侧至SMA远端。9支空回肠动脉夹层的假腔均呈壁间血肿改变,横截面呈偏心性“靶征”,纵轴面呈“夹心”改变,另1支空回肠动脉闭塞。7支受累空回肠动脉与SMA夹层的假腔相通。受累空回肠动脉的真腔管径比明显低于SMA近中段和远段(P〈0.01,P〈0.05)。6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SISMAD范围广泛的病例可能更易出现分支动脉受累,而分支动脉夹层的分布与形态具有一定的自身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13.
MSCTA肠系膜下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肠系膜下动脉(IMA)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因直肠或左半结肠癌和血管性病变行MSCTA检查的患者75例,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建,观察肿瘤供血动脉及IMA狭窄或闭塞后的侧支循环情况。结果35例直肠癌患者中,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直肠上动脉35、直肠下动脉29例、骶正中动脉6例、乙状结肠动脉4例;7例乙状结肠癌由乙状结肠动脉供血;3例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区癌中,1例乙状结肠动脉供血,2例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供血;2例降结肠癌由左结肠动脉供血;5例脾曲癌由左结肠动脉升支和中结肠动脉左支供血。23例IMA狭窄或闭塞患者均有Riolan动脉弓侧支循环形成。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IMA参与肿瘤供血及准确评价其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形成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SISMAD患者的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分型、治疗方法及随访记录。结果 25例患者中,Ⅰ型3例,Ⅱa型14例,Ⅱb型7例,Ⅲ型1例。2例无腹痛症状的患者,CTA分型为Ⅰ型,给予观察治疗。23例有症状的患者,保守治疗4例,其中Ⅱa型1例,Ⅱb型3例;血管腔内治疗18例,其中Ⅱa型13例,Ⅱb型4例,Ⅲ型1例;另有1例Ⅰ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腹痛不缓解,复查CTA示假腔持续扩大,后转血管腔内治疗。随访时间1~4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腹痛等症状,CTA提示病变无进展,支架无移位并保持通畅。结论 SISMAD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CTA可明确诊断并进行影像学分型,结合患者的症状,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5.
CT评估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斑块,尤其颈部不稳定斑块,是引起急性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故检出颈动脉斑块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至关重要。临床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方法有超声、MSCT和MRI等,其中MSCT作为一种高效、可操作性强的检查方式值得推广。本文对CT评估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血管腔内治疗治疗效果。方法 2015年5月~2016年6月,共7例患者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肠系膜动脉缺血,均优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的方式。结果一例患者因症状重,接诊时间超过24小时,腔内治疗后需要行部分小肠切除术;另有一例患者因溶栓过程出现腹膜后血肿,在保守治疗2月后,血肿明显缩小,肠系膜上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代偿,无需切除肠管;其余患者均由血管腔内治疗救治成功(71.42%),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患者死亡。结论及时应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缺血能使患者在生存率及致残率上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CTA对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先后接受支气管动脉CTA及BAE的咯血病例,利用CTA MPR、VR及MIP技术准确、清晰记录支气管动脉分布情况、起源位置及方位、形态改变及非支气管动脉供血情况,并与BAE术中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46例咯血患者(除外2例肺栓塞患者)CTA共检出102支支气管动脉,其中57支起源于T5~6椎体水平降主动脉,左侧支气管动脉供血6例,右侧支气管动脉供血9例,双侧支气管动脉共同供血31例;支气管动脉造影(BAG)检出的支气管动脉分布为左侧支气管动脉供血8例,右侧支气管动脉供血13例,双侧支气管动脉共同供血25例,两种方法检出的支气管动脉分布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出起源于降主动脉其他水平及其他体循环动脉(异常起源)45支,BAG检出2支。支气管动脉CTA检出20支支气管肋间动脉干,BAG检出4支。CTA检出11例非支气管动脉供血,BAG检出8例。在显示支气管肋间动脉干、非支气管动脉尤其是异常起源的支气管动脉方面,CTA优于BAG。结论支气管动脉CTA准确率高,可以为BAE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栓塞的准确率及效率,降低漏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