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 探讨ABCD2联合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脑梗死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102例确诊TIA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ABCD2评分+颈动脉狭窄与TIA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76例,7 d内脑梗死的发生人数为26例,占34.2%;颈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26例,7d内脑梗死的发生人数为5例,占1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能进一步提高TIA后脑梗死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2 d脑梗死发生的急诊评估价值。方法以2007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急诊科102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按ABCD~2评分标准完成评分。观察TIA后2 d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ABCD~2评分与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的关系。结果TIA后2 d共26例(25.5%)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与TIA后2 d脑梗死发生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CD~2评分是IA后2 d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4,95%CI1.28~6.02,P=0.005)。结论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上急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ABCD2评分与颈动脉狭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30 d脑梗死发生的评估价值。方法以住院的173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随访TIA后3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ABCD2"评分、颈动脉狭窄程度与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128例,发生脑梗死46例(35.9%);颈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45例,发生脑梗死9例(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5),颈动脉狭窄越重,ABCD2评分越高(Gamma=0.433,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对TIA后脑梗死发生有预测价值,ABCD2评分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度检查能进一步提高TIA脑梗死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 d和30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79例TIA为观察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并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随访TIA患者7d和3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TIA发生后,在30 d之内发生了29例脑梗死患者,其百分比为36.7%,其中有18例患者在7 d之内发生,其百分比为22.8%。"ABCD2"评分≥4分是TIA后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BCD2"评分多的TIA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采用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凝治疗,可以对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进行有效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ABCD2评分对前、后循环TIA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92例TIA患者分为前循环50例及后循环42例,再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3分)45例和中高危组(≥4分)47例,对不同组别的TIA患者7d内卒中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低危组的TIA患者45例,7d内脑梗死2例;中高危组的TIA患者47例,7d内脑梗死9例,中高危组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P<0.01);前循环TIA患者ABCD2评分为(3.93±1.65),7d内发生卒中8例(15.4%),后循环TIA患者ABCD2评分为(2.48±0.96),7d内发生卒中2例(4.8%),两组的ABCD2评分及7d内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ABCD2评分值越高的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越高,ABCD2判断TIA后早期脑梗死风险方面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按照Johnston等对TI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148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其2、7、9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评分≤3分的TIA 患者有69例,2、7、90?d发生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3例(4.3%)、5例(7.2%)、6例(8.7%);评分为4或5分的患者51例,2、7、90?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5例(9.8%)、8例(15.6%)和10例(17.6%);评分≥6分的患者28例,2、7、90?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8例(28.6%)、10例(35.7%)、13例(46.5%)。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BCD2评分值不同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ABCD~2评分结合颈动脉超声评分(ABCD~2-CU评分)评价TIA患者发病后7d及90d脑梗死的发生率。方法:收集133例TIA患者的临床及颈动脉超声资料,分别进行ABCD~2及ABCD~2-CU评分,随访发病后7d及90d脑梗死发生率。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ABCD~2-CU评分对TIA后7d及90d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TIA患者7d及90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26.3%及29.3%。依据ABCD~2-CU评分,高危组患者7d及90d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中危组(P<0.05)。ABCD~2-CU评分预测TIA后7d及90d脑梗死发生率的AUC分别为0.802(95%CI 0.717~0.888)、0.851(95%CI 0.778~0.924)高于ABCD~2评分预测TIA后7d及90d内脑梗死发生率(P<0.05)。结论:应用ABCD~2-CU评分可提高对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ABCD2评分法联合经颅多普勒(TCD)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70例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其中40例患者进行了TCD检查,30例患者进行了MRA检查,TIA发病7d内进行头颅MRI检查,统计脑梗死发生率.结果:70例患者中ABCD2评分低危患者42例,脑梗死发生率4.76%,中危患者20例,脑梗死发生率45.00%,高危患者8例,脑梗死发生率62.50%,中危组和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P<0.01),中危组和高危组两组间脑梗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ABCD2评分联合TCD或MRA对TIA患者近期脑梗死发生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和0.654,且两种检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3,P=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LDL≥2.6moL/L、症状持续时间≥60min均与TIA后7d内脑梗死形成呈正相关.结论:ABCD2评分对TIA短期发生脑梗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与TCD相比,结合MRA检查,可提高对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早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方便收集2013年3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15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以住院7 d为观察终点,7 d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梗死组和非梗死组,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两组间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ABCD2评分与TIA后发生脑梗死的比例成正相关,低危组15.1%,中危组31.5%,高危组84.8%.单因素分析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硬化斑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斑块为TIA进展至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BCD2评分高者TIA进展至脑梗死风险高.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斑块为TIA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罗榕  吴波 《西部医学》2013,25(6):862-864
目的评估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天内发生卒中风险的作用。方法采用连续性、前瞻性登记的研究方法,以87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7分制ABCD2评分法对入选患者评分,根据患者7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析ABCD2评分法预测TIA发作后7天内发生卒中的风险。结果 TIA发作后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中,88.98%的患者评分≥5分。评分7分的患者有66.7%于7天内发生卒中,6分的患者有23.5%于7d内发生卒中,5分的患者有8.33%于7天内发生卒中,<5分的患者只有3.85%于7天内发生卒中。结论 ABCD2评分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对TIA患者进行分层评价的方法,利用ABCD2评分法有助于临床工作中快速筛选出短期内脑梗死高危患者,对该类高危患者尽早干预,可降低TIA后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动态测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双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1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SEP),探讨其变化意义。方法以P40、N8和N50潜伏期的数值差为观察指标,分别对51例住院的TIA患者在入院时及发病30 d后进行双下肢SLSEP的检测。根据30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将患者分为A组(TIA无脑梗死组)34例与B组(脑梗死组,病前有TIA史)17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TIA患者下肢SLSEP的检查中以P40的改变具有临床意义,有66.7%(34/51)的TIA患者入院时P40潜伏期差值出现异常。A组中,16例有TIA再发,其中N8、N50和P40潜伏期的数值差30 d后均略为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出现在TIA后2 d内3例(5.9%,3/51),7 d内2例(3.9%,2/51),1个月内12例(23.5%,12/51)。B组30 d后P40潜伏期的数值差不仅较入院时明显延长(F=12.9,P<0.05),且和A组30 d后的值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35,P<0.05)。结论 TIA中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患者P40潜伏期差值明显延长,下肢SLSEP中P40的检测或为观察TIA患者的病情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相对于上肢SLSEP的检测,P40更为方便,值得临床推广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0月来本院神经内科因TIA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158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行CTA检查及ABCD2评分,记录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ABCD2评分与TIA后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中危组与低危组在TIA后2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低危组在TIA后2、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中危组在TIA后2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TIA后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中度颈内动脉狭窄与正常或轻度狭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正常或轻度狭窄患者在TIA后2、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与中度狭窄患者在TIA后7及30 d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狭窄程度患者中(正常或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或闭塞)不同ABCD2评分(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患者TIA后2、7及30 d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结合CTA对预测TIA患者2、7及30 d内脑梗死发生概率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66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75例,中危组60例,高危组31例;同时依据DWI结果将患者又分为DWI异常组96例和DWI正常组70例,随访TIA患者后2d、7d和90d内的脑梗死发生率。结果:患者TIA后第2天、第7天和第90天脑梗死率分别为7.8%、11.4%和15.7%。与低危组比较,ABCD2评分≥4分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4且DWI异常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法早期预测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结合DWI检查结果能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235例TIA患者以住院14d为观察终点,14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为进展组,未进展为脑梗死者为未进展组.2组间就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认为TIA发作次数>5次、TIA持续时间≥30min、颈内动脉系统TIA、发热患者TIA后脑梗死风险高,而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则可降低患者TIA后脑梗死风险;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A发作次数>5次、TIA持续时间≥30min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TIA后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TIA发作频繁、发作持续时间长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90 d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6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90d随访,应用SPSS 13.0软件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TIA后90 d内有柏例(24.7%)患者发生脑梗死,发病后30d内脑梗死风险较大.发作持续时间(RR=17.172,P<0.01)、高纤维蛋白原血症(RR=3.071,P<0.01)、血糖异常(RR=2.651,P<0.01)和高血压(RR=3.356,P<0.01)是与TIA后90 d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发作持续时间、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糖异常和高血压是与TIA后90 d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SSEN+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用ESSEN+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法和ESSEN评分法分别评价108例TIA确诊患者,观察7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ESSEN+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法和ESSEN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65(0.678~0.852)和0.712(0.658~0.864)。108例TIA患者中评分≤1分者7例,脑梗死率为0;评分为2~3分者13例,脑梗死率为8%;评分为4~5分者24例,脑梗死率为13%;评分为6~7分者25例,脑梗死率为20%;评分为8~9分者22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7%;评分为10~11分者17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41%。低危(0~3分)、中危(4~7分)和高危(8~11分)组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5%、16%和33%(P<0.05)。结论 ESSEN+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法的预测价值高于ESSEN评分法,是一种临床上预测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卒中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评价ABCD3评分系统临床判断患者TIA后早期高危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统计126例TIA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和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对其进行ABCD3评分.结果 TIA发生后7d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0.3%.糖尿病(OR 4.28,95% CI 1.48~12.30,P=0.023)、7d内TIA发作超过2次(OR 6.29,95%CI 2.31~17.12,P<0.001)、同侧颈动脉狭窄≥50% (OR 6.48,95%CI 2.25~19.49,P<0.001)、症状持续超过60 min(OR 4.58,95%CI1.62~12.94,P=0.015)是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ABCD3评分为0~3分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3%;ABCD3评分为4~5分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7.4%;ABCD3评分为6~7分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5.6%;ABCD3评分为8~9分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1.7%,趋势性检验P<0.001.结论 ABCD3评分对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性有一定的预测价值,T1A患者ABCD3评分值越高,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概率相对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48例频发的T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使用脉络宁20 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2 h以上,每日1次,疗程14 d;对照组24例使用血栓通10 ml(175 mg)加生理盐水250 ml稀释,静脉滴注1 h以上,每日1次,疗程14 d.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4 h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75%和58.3%,治疗组总有效率95.9%,优于对照组8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有3例发生脑梗死,治疗组有1例发生脑梗死,两组均未发生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脉络宁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凝集的作用.治疗频发的TIA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ABCD2评分标准对83例TIA患者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及高危组(6~7分),对不同危险分层患者进行不同的干预,观察其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不同危险分层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83例TIA患者中,0~3分34例(低危组),4~5分35例(中危组),6~7分14例(高危组)。低危组7 d内发生脑梗死3例(8.8%),中危组为4例(11.4%),高危组6例(42.9%)。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发生率呈现由低向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单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由短暂性脑或视网膜局部供血障碍所致.一般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是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发病率很高,TIA可反复发作缓解,部分病人以后发生脑梗死,被认为是脑梗死的先兆和重要危险因素.TIA应该被看作潜在血管病的一个警告,应作为急诊处理,积极控制TIA,对及时有效预防脑梗死、挽救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