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报告2例肾嗜酸细胞瘤,结合文献资料讨论。结果 肿瘤大小分别为3.0cm×5.0cm×4.0cm,9.5cm×12.0cm×9.0cm。肿瘤均位于左肾中下极,CT扫描肿瘤密度大致均匀,瘤体中央有星状结构。行根治性左肾切除及单纯左肾切除。结论 肾嗜酸细胞瘤系肾脏良性倾向肿瘤,术前诊断困难,瘤体中心区星状瘢痕是本病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保肾手术是治疗本病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肾嗜酸细胞瘤1例临床资料,并结合复习文献资料进行讨论。结果肾嗜酸细胞瘤1例行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后随访10月未见肿瘤转移或复发。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良性肾实质性肿瘤,症状、体征无特异性,瘤体中心区星状瘢痕是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治疗首选保肾手术,但应注意并发恶性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治(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无特异表现,肿瘤大小分别为5.3 cm×4.5cm,6.3 cm×5.2cm.MRI扫描以中央星状瘢痕为特征.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结果 肉眼见肿瘤切面灰褐色或黄褐色,质软;镜检瘤细胞均呈圆形或类圆形,胞质富含浓染嗜酸颗粒,核泡状,瘤细胞呈巢状、管状、微囊状或卵圆形片状排列,瘤组织中心部可见玻璃样变无细胞区;免疫组织化学:Cytokeratin( ),EMA( ),Vimentin(-).结论 肾嗜酸细胞瘤系肾脏的良性倾向肿瘤,术前诊断较困难,应依据免疫学、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综合诊断.治疗以保肾手术首选,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脏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报告4例肾脏嗜酸细胞瘤的临床资料,4例均为体检时偶然发现,肿瘤直径2.5~7.5cm,平均4.8cm.术前均诊断为肾癌,3例行肾癌根治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结果 术后4例均痊愈,平均住院时间9.5d,随访8~68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5.
张瑞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20):3061-3062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资料,检索CBM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8例中14例为偶发,体检B超发现包膜完整、均匀回声肿块,CT、MRI检查均可见中央星状瘢痕.光镜、电镜下可与嫌色细胞癌鉴别.手术后未做任何辅助治疗.随访8个月~9年,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为一种较特殊的良性肿瘤,B超、CT、MRI检查仍具一定特征性,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临床诊治肾脏嗜酸性细胞瘤的经验,提高肾嗜酸性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肾嗜酸性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平均病程7~30d,平均15.5d。术前均行B超、CT,或同时行MRI检查。B超检查提示肾脏均质性低回声。CT检查提示:肿瘤最大直径20~65mm,平均47.1mm。肿瘤表现为高密度影6例,等密度影2例,其中注射造影剂后4例有不同程度的强化。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肾嗜酸性细胞瘤。8例镜下均胞浆丰富,红染。免疫组化结果:8例CD10、CK7、VI染色均阴性。术后随访1~54个月,平均15个月,未见肿瘤转移及复发。结论肾嗜酸性细胞瘤在常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上术前难以与肾癌鉴别,但术中肿瘤大体、肿瘤侵犯情况及术中冰冻病理结果对诊断很有帮助。对于诊断为肾嗜酸性细胞瘤的患者,可适当放宽肾脏部分切除的手术适应症,尽量减少肾切除手术。嗜酸性细胞瘤通常为良性肿瘤,手术效果确切,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脏嗜酸性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肾脏嗜酸性细胞瘤的诊疗水平。方法收集10例经病理证实为肾嗜酸性细胞瘤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检查10例,平扫8例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例瘤体周边有环状钙化。增强扫描后病灶呈轻中度强化;4例见星状瘢痕。结论多数肾嗜酸性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根据其CT特点,有助于提高肾嗜酸性细胞瘤的术前诊断率,同时根据肿瘤的大小,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肾脏嗜酸细胞腺瘤、肾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8例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和32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和肾癌的MSCT征象,比较两组患者平扫及增强扫描后皮质期、实质期、肾盂期的MSCT值。结果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组患者平扫、皮质期的MSCT值显著高于肾癌组患者,实质期和肾盂期的MSCT值显著低于肾癌组;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中9例强化均匀,9例强化不均匀,有3例患者在皮质期可见中央星状纤维瘢痕,2例在肾盂期可见星状纤维瘢痕,呈星状高密度;32例肾癌患者中密度均匀患者24例,2例伴有出血,16例可见包膜,7例可见钙化。28例患者增强扫描是强化不均匀,有6例患者在皮质期可见中央星状纤维瘢痕,3例在肾盂期可见低密度星状纤维瘢痕,呈轮辐状强化。结论 MSCT检查可清楚显示肾脏疾病的影像学特点,在鉴别诊断肾癌与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中2例接受了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1例行保留肾单位肾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肾嗜酸细胞瘤,术后随访2~1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瘤临床症状不典型,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治疗应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术后须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5月32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过程.术前均行超声、CT、膀胱镜及儿茶酚胺(CA)和香草基扁桃酸(VMA)检查,32例术前均获得定位及定性诊断.所有病例术前准备10~14 d后,行开放膀胱部分切除术,其中1例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结果:32例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病理均明确诊断,无恶变;术后均随访1~7年,血压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超声、CT、膀胱镜是最主要的定位诊断,CA 和 VMA 是最主要的定性诊断;手术是治疗膀胱嗜铬细胞瘤的最有效方法,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开放膀胱部分切除术仍是嗜铬细胞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1.
牛强 《四川医学》2012,(9):1641-1642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RO)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及其与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RO和3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MSCT资料。结果 11例肿瘤均为类圆形、无钙化的单发软组织密度肿块,4例(36.36%)中央可见星芒状低密度影,增强后2例(18.18%)可显示包膜,病灶中央的星芒状瘢痕均无强化,强化特征呈"快进慢出"型。平扫RO的CT值高于肾癌(P<0.05),皮质期与平扫CT值的差值低于肾癌(P<0.05),而髓质期和排泄期两者CT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这些特征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MSCT表现,旨在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及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嗜酸性细胞腺瘤CT、病理及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其CT表现与病理特征。结果 21例肾嗜酸性细胞腺瘤(1例伴发同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9例位于左肾,12例位于右肾。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长径1.6-13.5cm,平均6.7cm,其中4cm者8例,≥4cm者13例。18例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14例见中央星状瘢痕组织,4例瘢痕内显示斑点状钙化。动态增强扫描皮质期及髓质期肿瘤实质均呈轮辐状明显强化,其中15例皮质期实质部分强化高于髓质期,6例髓质期实质部分强化高于皮质期,8例见粗大迂曲血管影,12例表现为由肿瘤周边向中心推进的渐进性强化,4例出现节段性强化逆转,12例中央瘢痕延迟呈轻度强化,13例有假包膜并见延迟强化。结论肾嗜酸性细胞腺瘤是一种富血供肿瘤,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中央星状瘢痕,瘢痕内钙化、假包膜、肿瘤实质轮辐状强化及瘢痕延迟强化等特点有助于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瘤的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3例甲状腺嗜酸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细针穿刺活检及术中快速病理切片确诊17例,术后石蜡病理切片确诊6例。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21例,嗜酸细胞癌2例。行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12例,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7例,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及峡部切除2例,甲状腺全切除术2例。切除标本中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及甲状腺滤泡型腺瘤2例。术后均治愈,随访6个月至10年,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结合甲状腺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术前及术中确诊率,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和术后长期随访对甲状腺嗜酸细胞肿瘤的诊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与肾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与33例肾细胞癌的CT资料。结果 9例肾嗜酸细胞腺瘤均为单发,平扫9例皆密度均匀或主体密度均匀,其中8例呈等或低密度,边缘不清,1例呈稍高密度,5例中央可见低密度瘢痕影;增强扫描5例表现为一过性强化,中央可见星状或小片状无明显强化区;4例表现为快进缓出型强化,皮髓质期不均匀强化,实质期、排泄期强化趋于均匀。肾细胞癌33例中,平扫22例呈低、等或混杂密度,增强扫描27例表现为不均匀一过性强化;14例可见静脉瘤栓及其他脏器转移等征象。结论中央星状瘢痕和延迟期均匀强化有助于肾嗜酸细胞腺瘤与肾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瘤(RenalOncocytoma,RO)的CT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RO患者的CT资料,均经过CT多期扫描,包括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结果 19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直径2~12 mm,平均6.5 mm。8例平扫呈均匀等或略低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12例中央可见瘢痕区,在皮质期、实质期无强化,排泄期延迟强化。4例术前诊断为RO,16例术前误诊为肾细胞癌。结论 RO是少见的肾脏良性实质性上皮肿瘤,CT征象的特点是肿瘤中心瘢痕,其影像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6.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影像学特征-中央瘢痕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9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照研究中央瘢痕的病理学特征和影像学表现。结果:经典型FNH切面均可见中心性或偏中心性星芒状瘢痕和辐射状纤维分隔。中央瘢痕征指增强CT或MRI显示轮辐状均匀强化结节之间出现的中心性或偏心性星芒状未强化征象或延迟强化征象。中央瘢痕征检出率:增强CT 60%、MRI 86%。彩超显示病灶内"高速低阻"型血流和放射状分布的血管。结论:中央星状瘢痕是FNH的特征性病理表现。增强CT和MRI显示中央瘢痕征是诊断FNH的重要征象,MRI诊断率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08年1月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肿瘤切除术5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术中3例出现血压骤升,调整操作强度及阻断中央静脉后好转.手术时间90~210min,平均150min,术中出血量30~150ml,平均50ml,均未输血.术后住院4~9d,平均5d.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均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58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1个月,临床症状消失,B超或CT检查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岀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好,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adrenocortical oncocytic neoplasm,AOA)的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10例患者影像学表现:CT 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肿块,MRI 表现为稍长 T1、T2信号;增强后 CT 及 MRI 表现为动脉期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性强化。10例患者术后随访,9例未见复发及转移,1例术后半年肿瘤复发,随后转移。结论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没有显著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术前影像学很难做出定性诊断,易误诊为嗜铬细胞瘤等其他肿瘤,对于较大的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应考虑到嗜酸细胞肿瘤的可能性;基于肾上腺嗜酸细胞肿瘤部分尚有交界性和恶性,因此仍需术后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9.
那新雨  刘宗元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46-1147
目的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均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8例行膀胱部分切除,2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随访3~6年,血压正常,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血尿、排尿时头晕、头痛、心慌及血压升高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主要症状,可应用B超、CT、MRI、^131I-MIBG及膀胱镜检查作定位诊断,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可作定性诊断。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肾嗜酸细胞瘤的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特征及病理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对12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多期增强CT影像学特点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病灶最大径20.0~87.0 mm,平均53.5 mm。1例行CT平扫显示肿瘤实质呈略高密度影,中心瘢痕呈低密度影。皮质期5例不均匀强化,6例肿瘤实性部分较均匀强化,所有病灶强化程度均高于髓质,低于皮质;实质期病灶强化程度均低于髓质,2例欠均匀强化,10例病灶密度趋向均匀强化;延迟期肿瘤实性部分整体密度较均匀强化并低于肾实质,与病理上该肿瘤较少发生出血、坏死、囊变相对应。其中1例双肾多灶病变亦遵循上述强化方式。6例见中央裂隙状或星芒状瘢痕,所有病例均未见钙化。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多期螺旋CT增强扫描有一定影像学特点,如果能在术前提示到本病的可能性,可采取肾穿刺活检或手术中冰冻病理活检,对临床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