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方法收集临床眩晕患者,排除心、脑血管病变,排除耳石症、美尼尔氏综合征、颈部血管病变,排除颈椎不稳定及增生退变压破椎动脉。本组病例患者共120例,60例患者采用氟桂利嗪联合倍他司汀内科治疗,60例应用整体力线进行姿势评估,发现患者颈部失衡力线及病变肌肉,并应用针刀进行相应肌肉的松解以达到调节和恢复力线平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60例内科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周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93.3%,60例行针刀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周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达95.0%,两组治疗效果相似,无统计学差异。通过针刀治疗发现枕颈部大、小直肌,头上、下斜肌是病变是致晕的主要因素,斜方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最长肌、颈最长肌等表浅肌肉损伤更容易导致眩晕,其他深部的短小肌肉发生病变的几率较低。结论颈部肌群病变可导致病变肌肉痉挛,从而改变生理力线,进一步压破血管和神经导致脑部供血障碍引起头晕,是造成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颈性眩晕诊断中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5—2016年间颈性眩晕的患者66例,对其临床症状、磁共振MR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寰椎至枕骨大孔处局限性变细、显影变淡,16例患者在C2~3椎体水平走形迂曲;35例患者一侧椎动脉全程显影变细、变淡,3例患者结合颈部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一侧椎动脉走行异常;8例患者双侧椎动脉MRA显影良好,但头颅MRA显示一侧或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显影变细、不规则。2例患者在眩晕的同时伴有颈枕部疼痛,经颈部MRA检查怀疑动脉夹层,后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AS)确诊。结论颈部MRA能够很好地为临床提供直观的颈部血管的影像资料,有助于临床诊断颈性眩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颈牵引下配合穴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头痛的方法. 方法经过中医辨证分型使用穴位按摩配合电动牵引机治疗颈椎病引起的头痛、眩晕,并作颈椎X光检查于治疗前后作对比以检查治疗效果. 结果 通过1-2个疗程,X光检查结果提示60例病例中,治愈46例,占77 %;显效12例,占20%;无效2例,占3%.结论 颈椎电动牵引配合穴位手法推拿对治疗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头痛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克恭  唐毓金 《右江医学》2009,37(5):602-605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颈椎内外平衡失调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临床症状一般有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但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其发病主要以老年人为主,近年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转变,青壮年颈性眩晕的发病也逐年增高。目前对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既往文献亦鲜见关于本病病因和治疗的详细论述。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就颈性眩晕的病因病理机制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6.
西比灵为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临床用以治疗缺血性脑病及周围血管障碍,对椎动脉缺血性眩晕尤为有效。我们对16例颈性眩晕应用西比灵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治疗机理.方法:对130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了小针刀治疗.结果:术后97例眩晕消失,优良率达74.6%,14例症状减轻,总有转率为85.3%.结论:颈性眩晕大多不是由单一的椎动脉受压所致,解除颈髓的致压因素,恢复颈椎周围韧带的张力,稳定受累椎体,对治疗此类型颈椎病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一种急性发作性眩晕.近年来,笔者应用丹参粉针剂静脉滴注治疗本病5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颈性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较顽固的多发病,本人采用推拿治疗本病48例患者,疗效较为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122例中,男54例,女68例;年龄32~67岁(50~60岁84例,占68.85%),病程1天~8年。其中102例有颈椎病,18例有明显的颈部外伤史。122例中,财会、教师、缝纫等工种78例,占63.39%。诊断依据:①眩晕:主要表现是头...  相似文献   

11.
[日的]观察在口服中成药基础上颈托固定结合颈椎功能锻炼操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颈性眩晕患者在口服中成药基础上采用颈托固定结合颈椎功能锻炼操治疗,口服中成药及颈托固定治疗时间为2周,颈椎功能锻炼操锻炼6个月。[结果]6个月后随访,优53例,良12例,可9例,差6例,总有效率90.25%。[结论]颈椎功能锻炼操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好,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眩晕平治疗颈性眩晕5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颈性眩晕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由颈椎骨质增生导致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方面的改变,影响大脑供血而致。临床以眩晕、恶心、呕吐,伴上肢疼痛,肢体麻木为主症。笔者自1989年以来,自拟眩晕平治疗颈性眩晕,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简介如下。 1 一般资料 患者56例,均有眩晕,恶心呕吐,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症状,经伤骨科检查确诊,排除眼科、内科、神经内科及其它疾病。其中男26例,女30  相似文献   

13.
14.
颈性眩晕是指颈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质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眩晕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药物治疗不能获得满意效果,我们采用了中国医大创立的电感应点刺激疗法对颈性眩晕治疗一个疗程以上的100例患者进行跟踪观察,结果如下。一般资料本疗法共治疗100例,其中男49例,女51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18岁,以35~55岁最为多见。病程最长15年,最短2周。治疗方法一般主选肩井穴,配穴有太阳、阳白、风池、内关、缺盆,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每穴刺激2~3min。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显效:临床…  相似文献   

15.
颈性眩晕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收治的47例颈性眩晕的护理进行总结。方法:突出强调具有中医特色的情志护理、饮食调护、功能锻炼,借鉴和设计出一组颈肩部的功能锻炼操,具体指导患者锻炼。结果:通过功能锻炼,恢复患者颈椎的正常生物平衡。结论:此方法简单易学、安全实用、易于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手法治疗组(60例)用手法治疗和对照组(60例)用中药治疗,2个疗程后分析其症状改善情况及X线、TCD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7%,对照组有效率78.3%,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病椎动脉受压或痉挛、颈椎失稳、颈部软组织损伤是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采用整脊手法治疗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眩晕是病人所感到的自体或外物发生运动的幻觉,大多为旋转性运动。眩晕的病因很多,所谓颈性眩晕,是指由于某些病因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类中枢性眩晕,为眩晕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中因颈椎病所致的颈性眩晕最为常见。近年来,本院内科采用注射用血塞通治疗颈椎骨质增生所致的颈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发病机制复杂,笔者结合文献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从颈椎病变、血液与血管病变、本体感觉及前庭神经核学说等三个方面作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9.
李建平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3):1696-1696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疾患所致眩晕症候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自2009年以来,笔者采用手法治疗此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87例中男性31例,女性56例;年龄26~68岁,平均42岁;病程1周~13年.伴胸闷、恶心61例;伴心悸42例.  相似文献   

20.
眩晕的发生机制复杂。除与内科、神经科、眼科及耳科等有关外,常与颈椎病变有关,故将后者称之为颈性眩晕。从1994年6月。2000年5月共收治15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